摘要:有一个技术问题想请教,沪港通资金流向的数据源是什么?能做成公式监控? “资金流向的数据做成公式”---做不了。 一字板股票为什么显示资金流向为负 一字板股票显示资金流向为
有一个技术问题想请教,沪港通资金流向的数据源是什么?能做成公式监控?
“资金流向的数据做成公式”---做不了。
一字板股票为什么显示资金流向为负
一字板股票显示资金流向为负原因:1、开通港股通权限预冻结的证券投资组合费,但账户资金不足。2、新债中签但账户资金不足,也是显示负数的。
沪股通资金成抄底“黄金指标”?
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大盘以小幅下跌收场。截至昨日收盘,上证指数微跌0.63%,报2763.49点。沪股通当日净流入资金共计2.41亿元,当日余额为127.59亿元。而港股通则于2月4日起暂停交易至春节之后。
据媒体记者统计,目前沪股通剩余总余额为1844.63亿元,使用额度占3000亿元总额度的38.51%;而港股通目前剩余总余额为1257.00亿元,使用额度占2500亿元总额度的49.72%。
在今年A股市场24个交易日中,沪股通出现几次较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入,分别为1月5日净流入16.21亿元、1月27日净流入44.85亿元、1月29日净流入16.94亿元。2月3日的20.58亿元是目前为止的最大净流出规模。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场每次出现大跌行情时,沪股通资金就开始大举买入。很多投资者更是将沪股通每日资金的流向来作为自己调整仓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股票除了要看基本面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我自身来说,在炒股过程中,不仅要紧盯大盘,还会关注股指期货、外围股市以及沪港通资金流向情况。”股民陈先生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道。
陈先生解释,“通过沪股通买入的机构一般都是国际投资机构,这些机构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透过以往经验来看,如果沪股通净买入额在某一个交易日突然骤增,那么大盘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上涨的概率就较大,反之亦然。总结起来也就是“低买高卖”的特点。
但是,陈先生坦言:“用沪股通的资金走向来判断大盘走势还是有一定投机性的,但用来参考大盘整体走势的大方向还是可以的。”
媒体记者分别对2015年的上证指数与沪股通资金流向进行了梳理。数据显示,去年6月15日至7月3日,A股市场受巨幅波动影响累计下跌接近30%,在此期间,沪股通资金却累计净买入约181亿元;随后,在7月6日至23日的反弹期间,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1.85%,而沪股通资金却累计净流出约397亿元;随后,上证指数在8月24日至26日期间下跌高达16.55%,而此时的沪股通却完成资金净流入约238亿元。透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沪股通资金介入A股市场的投资策略确实存在着“低买高卖”的特点。
股市中沪港通和深港通有哪些区别?
股票市场中,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条件不同、互联互通的双方不同、标的不同等等。
①开通条件不同:沪港通:个人与机构需要50万以上的资金,且投资标的仅限于266只成分股;一般港股账户:无资金闲置,也没有投资标的的限制。
②互联互通的双方不同:沪港通是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深港通是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③标的不同:深港通:深港通的港股通增加了市值50亿港元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分股,且深市的成长股是沪港通和港股市场的补充。深港通的投资标的不*限于A股或H股同时上市的公司,还包括深市的成分股。

沪港通是北向资金吗?
不一定是。
北行资金包括指从香港股市流入上海股市的资金,但除此之外,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有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流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资金 。前者是北行资金的一部分,后者是南行资金的一部分,除通过深港通流入国内股市
什么是北上资金哪里查看北上资金?
股市里北上资金指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或者其他国际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大陆的股市资金。北上资金净流入一般是根据沪股通当日净流入与深股通当日净流入资金之和作为计算的。沪港通、深港通股市互联互通以来,我国以香港为边界,用南代表港股、用北代表中国大陆的股市,资金从香港、国际流向大陆称为北上资金,从大陆流向香港以及国际市场称为南下资金。可以在同花顺财经软件上查找。
潜伏A股13天153亿沪股通资金精准抄底
6月1日,沪股通连续13个交易日实现资金流入,也是自今年4月以来沪股通资金流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在去年A股数次巨幅震荡之际,沪股通资金总能多次成功抄底,沪股通背后的北上资金真的有那么聪明吗?这一次沪股通能否继续谱写战绩?
多次精准抄底
至6月1日收盘,沪股通的全天资金流入(当日净买额和申报但未成交的买单金额)达24.22亿元,至此沪股通连续13个交易日的累计资金流入已达153亿元。此外,单日成交额也已连续5个交易日呈净买入,累计净买额超过8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的A股缩量盘整、成交不断创下新地量,北上资金情绪先于大盘转暖,并最终迎来5月底最后一日的大涨,成功抄底。
这已不是沪股通首次展现抄底的踩点实力。去年8月下旬,即市场所谓“股灾2.0”阶段,沪股通也曾有过成功逆势抄底的战绩。
数据显示,去年8月20日之前,沪股通资金还在徘徊反复、进出不定。至8月24日至27日四个交易日,沪指却从3500点,一路暴跌至2927点,其间沪股通流入量猛增大,分别流入83亿元、81亿元、75亿元和49亿元,此后的27日和28日,沪指绝地反弹、累计涨逾10%。
今年沪指数次下探跌破2700点时,沪股通也多次出手抄底。1月26日,沪指暴跌6.42%,直接从2900点跌至2750点,千股跌停再现。此后两日,沪指继续下探,至28日时跌至2656点,但在此期间,沪股通在27日出现大笔买入,当天资金流入45亿元;29日,沪股通再现17亿元的资金流入。这些抄底资金在次月即有收益,股指进入2月就震荡上行,迅速站稳2700点。
此外,2月29日沪指再次下探暴跌2.86%,跌至2688点。当天,连续多日资金流入的沪股通交易量有明显放大,流入额超过20亿元,次日,沪指再次站上2700点,收涨1.68%,沪股通再次成功抄底。
事实上,在同期开始的“3000点反攻战”中,北上资金的抄底意图明显。自2月18日起,沪股通出现连续资金流入状态,此后的两个月内,仅有3月3日、4月18日两天出现资金流出,其他交易日均呈现净流入状态,同期沪指从2863点一路涨到3034点。
沪股通背后的港资玩起逃顶亦不逊色,此前已有多次成功逃顶的经历,尤其以疯牛行情中先知先觉的出逃更为市场乐道。
在A股上演疯牛行情渐入高潮前,沪股通曾在2015年2月27日起连续17个交易日,累计资金流入逾190亿元,其间,沪指上涨了389点,从3200点一鼓作气站上3688点。但在当年3月24日,沪指盘中下探至3600点,当天沪股通资金流出15.52亿元,同时也是沪股通启动后第五次出现单日净卖出。
此后至当年5月,沪指仍扶摇直上,但沪股通却频现资金出逃的迹象。去年3月30日、31日资金流出均逾10亿元;4月8日和9日股指震荡期间更是加速外溢,分别流出35亿元、50亿元,此时的A股却正沉浸在“4000点是牛市开始”的狂欢中。此外,A股在去年6月中旬冲至疯牛行情的5100点顶峰,而在6月4日至9日,沪股通也出现连续净流出。
外来和尚好念经吗
有上述这些抄底、逃顶的辉煌战绩,是否就确立了沪股通的指标性地位呢?即便不追随沪股通的走势进行抄底,亦有相当一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其走势与股指有较强关联和预测性。但从中长期更细节的交易数据、交易特点以及近期资金净流入的真正驱动因素来看,说沪股通是“外来和尚好念经”或为时尚早。
从近一年来的沪股通交易和沪指走势对比来看,资金动态并不是解读沪股通的最好指标,与股指关联度弱、短线操作的特点明显,亦有操作失误的“凡人之举”。不考虑其间的单日数据,而从波动和整体走势来看,沪股通资金流入与沪指的各自走势在2015年3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今年2月下旬至5月中旬,有过相似的走势,但波动的契合度也有打折,其间也出现过较为明显的走势背离。
其中虽不乏逃顶、抄底之举,但亦有多次铤而走险而未果的失误。如去年6月19日、23日沪股通在已有资金大量出逃的情况下,出现连续两日超70亿元的抄底,同期沪指站上4600点,但仅过一日就开始了连续暴跌。7月2日、3日,沪股通资金流入再次放大,两日有近百亿资金北上,但随之而来的“股灾”也宣告了此次抄底以失败告终。
不算特别稳定的表现,与沪股通的交易风格不无关系。据统计,至今年5月30日沪港通有效交易日365天里,资金北上、净流向沪市的有158天,占比达43%;资金南下、净流向港股的有207天,占比达57%。从买卖双向的交易金额来看,北上资金的沪股通交易额达到1.9万亿元,而南下资金的港股通交易额仅有8300亿元。“南向重配置,北向喜交易。”券商行业分析师总结称。
究竟应如何解读沪股通数据背后的信息?针对沪股通交易数据与沪深300股指的走势,有研究员做过对比研究:“当沪股通资金显著流入时,对指数的预测能力较强。当资金波动不明显或显著流出时,并没有发现与股指有明显的规律,不具备显著的预测能力。”
此外,相比资金总量的变动,平均成交单笔资金量大小更与买入情绪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净流入大单越多,其看涨信息越可靠、预测准确率越高。按照上述说法,近三日沪股通资金净买额已连续放量,看涨情绪高涨。对于此次沪股通抄底,多位分析师均看来,与当前市场博弈资金的操作有关。
“A股有望纳入MSCI事件的预期下,部分海外对冲基金会提前一两周做些布*,申购海外ETF基金、沪股通都是这些资金布*的渠道。”对于5月31日的大涨和近期各市场的资金流动,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表示。另一券商的策略研究员则强调,虽近期有短暂反弹,但该事件并不足以驱动系统性行情,应冷静对待当前市场对增量入场的预期。
港股通资金流向浅析(一)
两年前的4月10日,证监会正式批复沪港开展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经历了A股的暑期热身和9月香港的“占中”,沪港通依然以火速在年底之前的11月17日正式开始交易。历经A股的盛夏崩盘、人民币跳贬、8月25日全球黑色星期一、美联储加息、A股熔断、沪港通总限额取消等事件,两年时间至今,沪港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初的设想或多或少的在实现。如今深港通也即将开通,笔者今天用一系列数据和图表来回顾过去两年的港股通南下资金的一些的特点。以下所有数据都是基于港交所的公开数据,截止10月17日收盘。
图一所示的是港股通南下资金日均交易额占港股每天现货(不包括卖空和衍生品)的百分比,以及一个月的移动平均值。我们可以看到在股灾后港股通交易量有短暂的下降,但是在2015年底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加强交易量持续回升,在今年9月中港股通交易量一度达到了港交所总交易量的16%以上,这其实已经非常可观了。考虑到港股交易量远小于A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南下资金将成为港股交易量里的主导力量。在9月底由于某些因素(假期,以及“窗口指导”?),交易量迅速下跌。
图二所示的是港股通南下资金持仓量占整个港股通股票池流通股的市值百分比。我们可以看到在股灾后港股通持仓量有10%左右的下降,但是今年持仓量迅速回升,在最近半个多月流入速度有所放缓。总持仓已经达到了接近3%的水平,这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水平,但是此处流通股的数据来自于彭博,可能有问题(下面会提到)。
图三所示的是港股通累计流入资金里持仓的不同行业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增量资金持续偏好金融股,目前金融股在南下资金里面的占比已经和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里金融股的占比接近,大约50%。
图四是目前南下资金持仓在不同行业的配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港股里的主力指数的行业比例进行比较。
图五是目前南下资金在不同行业里占流通股的百分比。
图六是按照资金流入时相应港股相对A股的折溢价计算,而得出的累计流入资金持有港股的不同折溢价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港股通股票里面只在香港上市的股票目前稳定的吸引了50%左右的南下资金,除此之外,在港股通初期南下资金买入30~50%折价的股票居多,而最近几个月,由于持续买入银行股,而银行股折价范围在10%左右,所以0~30%折价股票的资金流入占比持续扩大。
我们之前提到了在去年7月股灾1.0时期,港股通持仓有大约10%的下降。这是港股通启动以来最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出。在下面两幅图里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流出资金的行业分布和折溢价比分布。
图七所示的是流出资金的折溢价分布。我们可以看到流出资金(占已有南下资金)比例最大的是只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和交易在溢价上的港股,这是很好理解的。但是折价在50%以上的持股也有不小规模的撤出,可能说明了这部分资金是投机情绪比较强的“杠杆”资金。
图八所示的是流出资金的行业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卖出量占持股百分比最大的是电信股。
在图九里我们计算了港股通持仓量(持仓市值占流通市值的百分比)变化和港股不同指数回报的相关性。此处计算的是周回报的三个月的相关性。我们可以看到,在股灾前几个月,南下资金的变化和港股涨跌高度正相关,在股灾后的一年里南下资金实际上在总体上扮演了一个低买高卖的投机者的角色,在进入今年8月之后,因为大量资金涌入金融大盘股推高港股指数,相关性又回到了0以上。
在图十里我们基于最新的持仓数据计算了占流通股百分比以及占总股本比例最高的个股。
上图中187HK的南下资金持股超过流通股25倍以上显然是错的。笔者之前提到彭博的流通股数据可能有问题。我们看彭博里HDS功能下具体持仓,显示99%以上的187HK都是在港交所清算中心的名下,这显然不意味着这些股票都是非流通股。在具体数据处理上面做个股的同行应该可以做的更精细化。
以后如果有机会笔者会继续深入讨论一些个股的资金博弈。
为什么深港通资金持续流入而沪港通持续流出
我是来看评论的
沪港通资金流向分析 - 嘀咕百科
财经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投资者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接下来,讲给大家讲解沪港通资金流向分析的相关处理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热心用户提供:【邗傲之】,解答(沪港通资金流向分析)的问题,欢迎阅读!
答:判断主力资金流入最有效方法:查看陆股通资金流向。
主力资金就是指市场上的大资金,能够引起股票价格剧烈上涨或突然下跌的资金,判断主力资金净流入和流出的方法如下:
1)查看陆股通资金流向。“沪港通和深港通”合称陆股通,就是进入内地股票市场的香港资本和国际资本,被称为北向资金,根据北向资金的流向能判断出主力资金买入的股票,很多交易软件上可直接查看。
2)在交易软件上查看大单动向。如:盘口成交明细、大宗交易流向、大单流入流出情况等。
3)从筹码分布图上查看资金动向。股价在底部,筹码分布越集中说明主力流入越多;股价上涨获利30%还没有卖出的资金就是主力资金。
4)看该只股票的成交额,成交额代表实实在在发生的金额,若成交金额在逐渐减少,说明主力资金有可能已经出*,反之主力在流入。
1.主力资金是指在股票市场中能够影响股市、甚至控制股市中短期走势的资金。主力资金一般为大机构掌控,研究国内以及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及企业微观环境,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动向,及新兴经济发展趋势。散户如果能够跟踪证券市场主力投资动向,思考缜密,行动果断,可以获取超越市场大众的投资回报。
2.主力资金对个股和板块影响都十分重大,主力资金的流入流出直接影响着个股的涨跌,板块的轮动。如果要想在股市中赚到钱,就要搞清楚主力资金的动向,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一般净流入量的多少对股价有正相关作用。分类如下:
1)证券投资基金:在80年代末出现了投资基金形式,9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仍呈现继续高速增长的趋势。
2)券商:这部分资金属于企业性质,经过十几年的整合发展,个体规模较大,影响力深远,与市场各方面建立广泛的关系。
3)保险资金:保险机构投资股票(含股权)的数据为3317.9亿元,股票投资接近保监会规定的10%上限。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沪港通资金流向分析的信息了解不少了,希望你有所收获。
科普:“沪股通”、“深股通”和“港股通” 在各类资讯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北上资金”、“南下资金”,以及“ 沪股通 ”、“深港通”、“港股通”等名词。它们分别是什么... - 雪球
在各类资讯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北上资金”、“南下资金”,以及“沪股通”、“深港通”、“港股通”等名词。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把它们梳理清楚!
一、沪股通+深股通,合称“陆股通”,也就是“北上资金”的通道。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简单介绍为什么会有“陆股通”。
A股和港股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股票市场,在没开通互通机制以前,两者毫无交集。内地的投资者想投资港股,必须要去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反之香港投资者想投资A股亦然。
有互联互通机制后,上海、深圳、香港三地的证券交易所可以建立联接。这样港股和A股之间就架起了两座桥梁:“沪港通”和“深港通”(合称为“陆股通”)。
2014年“沪港通”率先开通,上交所和港交所允许两地投资者委托证券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即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上交所买港股,香港投资者也可以买上交所上市的股票。
2016年“深港通”也开通了,同样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深交所买港股,香港投资者则可以买深交所股票。
因为“沪港通”和“深港通”都涉及到资金的一来一往两个方向,所以就有了“沪股通”、“深股通”、“港股通”这三个名词。
上文已经说过,国外资金投资A股,则借道“沪股通”和“深股通”;而中国内地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计划下的“港股通”买卖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股份;
即:“沪股通”就是香港资金流向上交所股票,“深股通”就是香港资金买深交所股票;而“港股通”,就是大陆资金流向香港股票,也就是我们要开通“港股通”交易权限的目的。这样说,算是明白了吧?
有了以上的介绍,我们便可以清晰的明白何谓“南下资金”、何谓“北上资金了”。
“南下资金”:进入港股的中国内地资本(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资金)。
“北上资金”:进入A股的香港资本和国际资本(陆股通)。
因为“北上资金”过于重要,以至于它不光只是资金本身那么简单,它还是一种可以参照的策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
因为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是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所以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一般会借道香港通过“陆股通”进行投资。
所以“北上资金”的称号除了“陆股通”之外,还有我们常说的“外资”、“聪明资金”的称号。
为什么说它聪明?因为A股近些年风云变幻中,北上资金曾通过各种逆市大手笔操作,在关键时刻成功逃顶,为A股股民留下了教科书级别的择时案例。相对国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者有着更卓越的投资意识,更深厚的经验积累,如此操作,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
比如2014年11月,上证综指在2500点左右徘徊,北上资金干脆利落大举买入,随着指数回升,又渐渐拉住缰绳买入量逐步减少;
2015年市场趋近顶部之时边跑边抛,要知道当时的国内资金已经趋近疯狂,跑步进场抢股票……时间到了2015年让人刻骨铭心的“顶”,在见顶的那几天北上资金频繁卖出,部分资金做到了“精准逃顶”。
而在之后几次的暴跌中,几乎都做到了底部放手大买,然后在回暖过程中边涨边抛。看到这,是不是很愤愤不平?其实,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去学习外资的聪明之处,慢慢积累自己的投资经验,争取也做一个聪明的投资人,毕竟,谁叫咱们起步晚呢?
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投资者开通“港股通”权限后就可以买香港的股票了。
但要留意,需满足股票账户余额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限制,并且需要答题通过,才可以开通。港股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市场,没有涨跌幅限制,所以要注意选股并了解相关风险。
比起直接开立港股账户,用“港股通”存在不少限制,比如,就如上面说过的,你的股票账户余额必须要有50万以上资金,而且就算有钱也不能任性,因为通过港股通并不是所有的港股都能买的,只能“买卖规定范围内的两所上市股票”且每日有额度限制。
还有颇受投资者吐槽的红利税:港股通买港股,不论是H股还是非H股,都是20%红利税,而直接开户买港股,非H股都是免税的。
所以,能办理境外银行卡的话,不妨直接在某些支持的券商处开通港股账户,感受真正的“毫秒级别”的交易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