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软星为何在仙剑4出来一个半月后解散 上软解散了,仙剑何去何从?(虽然是我转的,但是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文章长了一些,但是我想,这便是我们所有仙剑玩家的心声... 上海软星-
上海软星为何在仙剑4出来一个半月后解散
上软解散了,仙剑何去何从?(虽然是我转的,但是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文章长了一些,但是我想,这便是我们所有仙剑玩家的心声... 上海软星---仙剑3,仙3外,仙剑4 每每想起上软,心里就颇不宁静 首先,仙剑被online了,我有的是气愤。我们需要的难道是一款网络游戏?或者更具体些,一款武侠网络游戏?现在的网游还少吗?我们爱仙剑,是因为她是一款优秀的单机作品,单机游戏带给人的快乐网游是做不到的,而现在,做为单机游戏最后希望的仙剑竟也要online了。 是啊,我们也明白,那是因为资金问题。单机游戏如此艰难的今天,做一款单机游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要有一个绝佳的故事构想,要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有一个宏大的背景,然后要创造灵活多变的战斗系统,精巧的迷宫机关,华丽的场景,丰富的人物对话、表情、动作、装备、怪物、boss设计,还有绝佳的背景音乐....后期还要进行不断的修改,测试。我们这些外行人尚且看到这些过程,真实情况有多复杂真是难以想象。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形势下,有一个团体坚持了下来。他们担起了重任,一担,就是七年。七年来,他们顶着公司施加的巨大压力,顶着资金问题,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送上了三部完美的作品:仙剑3、仙3外、仙剑4。 “仙剑”系列自三代以来一直是由上海软星独立开发。回头看看,上软是多么不容易。可是,他们的努力,却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上海软星只能从大宇总部拿到大陆地区的销售收入,台湾地区的收入则被总部收走。要知道,台湾地区的售价,是要比大陆高出许多的。 上软成立之初,总部就只拨了65万美元(约540万人民币)给张毅君。但是,如今的人力物力的成本是多少?如今游戏的开发规模又是多少?很多人和喜欢拿仙四和最终幻想做对比。最终幻想7的纯开发费用是4500万美圆,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为3亿6千万,那些整天批判仙四不如国外大作的人不妨算算,这个数字大约是上软开发资金的多少倍? 上软团队,一个超级小的团队,是北软的1/3,是大宇的1/9。上软团队,一个超级穷的团队,资金65万美金是北软的1/3,是大宇的1/35。这些年一路走来,不可能没有辛酸,而且辛酸没有终结,只会继续延续,尤其是仙四竟由这样小的团队完成,而且按计划两年合24个月准时收工。 那么,大宇总部为何始终对上软的管理策略如此冷漠呢?这主要是2003年后,单机游戏市场的日益衰落,开发公司纷纷解散或倒闭。随着盛大公司掘到第一桶金的诱惑,更多的单机开发商转向网络游戏。大宇也是其中之一。但初次的几次试水均告失败,产生了巨额的亏损,加之单机市场的萎缩,对大宇的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连续几年亏损对上市公司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对于现在的大宇来说,迫切需要利润来填补亏空,而《仙剑三》创造的利润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尽管在网络游戏市场屡次失利,但大宇并没有动摇转型的决心,并不断加大投入。对单机游戏研发的预算则不断削减,从《轩辕剑五》的素质中即可看出端倪。姚壮宪的想法也比较类似,他在不断扩展新的产品思路,积极着手研发网络游戏。于是,上软的《仙剑四》就是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开始了研发工作。 拿着极其有限的资金,却承载着无数玩家的期望,不允许有半点敷衍和粗心;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劳动,却拿着低于行业标准的薪水;用心制作的游戏,却换来使用盗版的玩家还有那些只玩了个开头就就跑到论坛上大*“垃圾”、“和FF、DQ完全没有可比性”的所谓“玩家”无端的指责和唾*,这就是上软员工一直以来都在承受的压力。 2007年9月,张毅君、张孝全辞职,上海软星官方论坛关闭,上海软星公司宣布解散。上海软星的剩余工作,包括研发、运营等将由北京软星全部接手。官方的说法是“上软将并入北软”,然而上海软星的员工似乎无一人加入北软。公司原本放于橱窗内的各种仙剑的周边均已经被各位员工瓜分一空,以作为对其长久工作的纪念,目前橱窗内已经空空如也,正式结束了其使命。 上软解散了..但是,这居然是在仙4上市后只一个半月啊!仙4做得那么好,那么完美,为什么还是无法挽回这一切呢?!玩过仙4的人都应该看到上软做仙4做的多么多么的用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都有大的飞跃,都无可挑剔。 网上有人说他进仙1不到5分钟就退出来了,他觉得画面实在太垃圾,不觉得有什么好玩,这样的言论他不是唯一一个。那么,仙剑,最终只能是我们这一批人心中的经典,被尘封在记忆之中。对于仙剑5,我想问的是,那还会是仙剑吗?还会是那个带给我们感动,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仙剑吗? 上软解散后,大家的心情都是如此矛盾,既希望仙5出,又忧虑重重。有人说如果仙5是仙2那样的,出出来只会让人更失望;有人说北软成立到现在也没什么作为....大家真的在心底已经将“上软”与“仙剑”连成一个整体了。这样,也就够了。因为仙3、仙3外、仙4,她们存在着,所以上软没有消失,那红色的印章依旧在燃烧着。 得知上软解散的消息后,很多玩家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感伤。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家制作公司,而是一个充满灵性、血性、个性的团队,一个深喑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独立风格的游戏制作人。未来也许会有仙剑,但必定不会是那个工长君的仙剑了,必定不会是那个有些沧桑、有些自嘲、但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桀骜不驯、一股中国人的尊严的仙剑了,必定不会是那个能让玩家落泪的仙剑了。我始终认为,一个游戏的形式可以被照搬,但其中的灵魂却是无论如何也拿不走的。 仙1创造了仙剑。而仙3,仙3外,仙4则是把仙剑推向了高潮。尤其是仙4,达到了一个顶峰!所以真的真的要很感谢上软如此巨大的贡献!
汇率徘徊在6.95!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怎么走?
近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围绕6.95波动。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上一交易日收6.9525,5月16日开盘价为6.9535,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小幅贬值。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开盘价为6.9607,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基本持平。截至5月16日上午10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6.9541,日内贬值幅度为0.02%;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6.9678,日内贬值幅度为0.11%。
不少分析认为,最近人民币疲软,部分因为出口商一直不愿出售美元,导致外汇结算净赤字,年初至今外汇存款也持续增加。美元存款利率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达到了5%,推动人民币下行。
但机构也普遍认为,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空间有限,更强的经济基本面和更高的收益率或推动人民币重新走强。
高级投资分析师林大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政策分化导致利差增大,加之一些外部因素令人民币贬值近7关口。上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站在7上方仅维持了两个月。从目前的情况看,即使人民币汇率再破7,也不会长久,料人民币会很快升值。
央行15日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印证了上述观点。报告指出,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来源:国际商报
2000人外贸链网站VIP会员群聚集:找产品,找客户,经验交流!
链接外贸公司和工厂
找产品,找客户,找服务
张明|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何去何从?
《财经》杂志新媒体矩阵成员·金融专号,聚焦金融前沿,探知资本真相。
注:本文为《财经》杂志约稿,发表于2023年6月30日,原名为“人民币年内两次贬值有何不同”。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文中配图摄于北京望湖公园。
2023年6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下跌至7.2101,与2022年年底相比下跌了3.5%,与2023年上半年汇率高点(1月16日的6.7135)相比下跌了7.4%。2023年6月21日,人民币兑CFETS(外汇交易中心)货币篮汇率指数下跌至96.49,与2022年年底相比下跌了2.2%,与2023年上半年汇率高点(2023年2月10日的100.53)相比下跌了4.0%。
2023年5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年内首次破7。6月1日与6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跌破7.1与7.2。
下一个关键的点位是7.2555,这既是2022年11月4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也是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最低点。一旦跌破这一点位,那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将跌回2008年1月的水平,达到过去15年内的新低。正因为如此,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
两次贬值内涵不同
如图1所示,自2023年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发生了两次贬值。第一次贬值发生在2月2日至2月2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7130下降至6.9572,贬值了3.6%。第二次贬值发生在5月11日至6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9101下跌至7.2101,贬值了4.3%。
这两次贬值的幅度相似,但内涵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在第一次贬值期间,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非但没有贬值,反而略微升值。而在第二次贬值期间,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大幅贬值,由5月12日的99.01下降至6月21日的96.49,贬值了2.5%。换言之,在2023年2月,人民币仅是兑美元贬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未贬值。而在2023年5月、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人民币有效汇率均显著贬值。
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高度负相关。如果美元指数上升(也即美元对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汇率升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通常会贬值,反之亦然。正是因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相反,这就维持了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大致稳定。然而如图2所示,在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两次贬值期间,美元指数的走向是不同的。
在今年2月人民币兑美元第一次贬值期间,美元指数的确大幅反弹,且两者维持的时间长度基本相当。然而,在今年5月、6月人民币兑美元第二次贬值期间,美元指数虽然也出现了反弹,但一则反弹的幅度明显弱于今年2月,二则反弹的持续时间并未持续太久。例如,进入6月之后,美元指数就明显呈现回落趋势。然而在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却继续贬值。例如,5月31日至6月28日期间,美元指数下跌了1.4%,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了1.8%。在美元指数回落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在贬值,这自然就会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下行。
综上所述,尽管在今年2月与今年5月、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发生了两次显著贬值,但2月贬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显著走强(外因),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未下降。与此相对的是,5月、6月贬值的主要原因可能并非美元指数走强,更可能是内部因素,由此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显著下降。
通常而言,中美利差的变动会带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进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产生影响。如图3所示,2023年年初至今,美中利差(也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减去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发生了两次显著上行。第一次发生在2月,主要原因是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第二次发生在4月、5月,该时期内美国收益率上升与中国收益率下降同时并存。但在6月,美中利差基本上稳定在1个百分点左右,并未继续扩大。换言之,中美利差变动可以解释2月与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但不能解释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
行文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外部因素可以很好地解释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也可以部分解释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但难以解释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因此,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第二次贬值,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因于内部因素。
经济下行成后期主因
从内部因素来看,与2023年一季度相比,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显著走弱,这可能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最重要原因。
从三驾马车的增长格*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最为显著。2023年3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5.1%,其中制造业、房地产、基建三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7.0%、-5.1%与8.8%。到2023年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下降至4.0%,上述三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下降至6.0%、-6.0%与7.5%。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回落也很显著,由2023年3月的14.8%下降至4月的8.5%,继而下降至5月的-7.5%。虽然受同比因素推动,3月至5月的社消零同比增速均超过10%,但5月的增速也从4月的18.4%回落至12.7%。
价格指数的下行同样令人忧虑。CPI同比增速由1月的2.1%下降至5月的0.2%,核心CPI同比增速由1月的1.0%下降至5月的0.6%,PPI同比增速则由1月的-0.8%下降至5月的-4.6%。值得注意的是,PPI同比增速的下降意味着企业真实融资成本的快速提升,而这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工业生产与制造业投资。
今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轻人失业率的持续攀升。2023年1月至5月,虽然调查失业率由5.5%下降至5.2%,但16岁-24岁群体的调查失业率却由17.3%上升至20.8%,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高频金融数据同样印证了经济增速下行与内部需求不振。一方面,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由1月的6.7%下降至5月的4.7%,M1与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剪刀差则由1月的5.9%扩大至5月的6.9%;另一方面,5月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下跌至-44%与-33%。
综上所述,国内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速下行,这应该是今年5月、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贬值的最重要原因。相比之下,虽然美国经济同比增速不如中国,但美国失业率(5月为3.7%)低于中国,美国核心CPI增速(5月为5.3%)高于中国。这意味着,当前中美经济周期处于不同阶段,美国经济存在过热迹象,而中国经济存在过冷迹象。宏观经济层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两国货币汇率的走势。
人民币未来走势如何?
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何去何从呢?
从外因来看,由于迄今为止美国经济韧性超出市场预期,尽管美联储在今年6月停止加息,但目前市场预测,美联储至少可能在今年7月与9月的议息会议上再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此外,今年年内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已经非常低。这就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无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还是美元指数都可能继续处于较强的区间。即使出现回落,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
从内因来看,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依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近期中国**能够顺应市场预期,推出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来激活国内需求、消除负向产出缺口,那么中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的表现将会明显强于二季度。但如果新的宏观政策组合迟迟没有到位,或者规模明显低于市场预期,那么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再度弱于预期。尽管从基期因素来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保5基本上没有问题,但真实经济增长状况将是明显不尽如人意的。
换言之,汇率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在2023年表现得尤为突出。202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相对强弱,将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在乐观情景下,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止跌回升,重返6区间,年底或在6.8上下。在悲观情景下,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继续贬值,年底或在7.5上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明显贬值,但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并未明显干预外汇市场。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的增强,能够帮助中国央行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下,容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适当贬值,能够帮助中国央行打开降息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国内经济形势不景气与出口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人民币有效汇率的适当贬值也有助于稳定贸易增长。
社科院金融所张明:美元指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何去何从?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青年学术论坛于近日举办“人民币汇率新一轮贬值:成因、影响、应对”专题研讨会,邀请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市场人士共同交流探讨,为当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及应对提供决策参考。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张明出席会议并发言。
张明从三个维度对美元指数周期进行分析后认为,无论美元指数处于波峰还是波谷,平均水平都在逐渐走低,美国经济相对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绝对领先优势在下滑,美元兑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总体呈贬值趋势。张明指出,因美元的“升长贬短”特性,每当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美国**相比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宏观调整能力更强。张明判断,全球经济在明、后年或将出现衰退,且美元指数不会显著下行。关于本轮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张明认为:首先,中美经济周期错配,导致货币政策迥异,并进一步导致中美长期利差从缩小到倒挂,引致资本流动变化;其次,人民银行越来越关注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汇率稳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关于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张明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存在短期贬值压力,“破7”概率较大,但因中国经济逐渐修复,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比较乐观。
本轮人民币贬值更多是外因作用,主要受美元指数走强影响。因此,人民币汇率未来何去何从,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元指数的走势。我重点谈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美元指数的当前走势及未来走向?第二,如何理解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以及它的未来走向?
一、如何看待当前的美元指数走势
我将从两个角度出发来分析当前的美元指数走势,并对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视角之一是美元指数周期的三个特征事实与美元的两大独特属性。视角之二是欧元兑美元汇率以及日元兑美元汇率。
1、基于美元指数周期与美元资产属性的分析
从2000年以来的美元指数走势来看,当前美元指数已经逼近110,达到200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即处于过去20年的高点。自去年5、6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一路强劲上升。在过去20年内发生过两次类似情形。一次是2014年美联储逐渐退出量化宽松,美元指数从80升到100(本次是从90升到110)。另一次是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全球避险浪潮使得美元指数从70升到90,也上升了20个百分点。换言之,过去20年美元指数有三次急剧走强。第一次是金融危机爆发所致,后两次都与美联储加息缩表、收紧货币政策有关。因此,把握美元指数自身的周期变化及其规律,对判断未来美元指数何去何从而言,可谓至关重要。
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开始发布的美元指数来看,迄今为止美元指数差不多走完了三个完整周期,每个周期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这三个周期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有趣的特征事实。
第一个特征事实:随着时间的演进,无论是美元指数周期的波峰、波谷还是平均水平都在逐渐走低。从波峰来看,第一个周期的顶部是165(1985年),第二个周期的顶部是121(2001年),第三个周期的顶部可能就在当前。当前美元指数能否突破110?目前尚不清楚,但概率很高。从波谷来看,美元指数也在不断走低。从均值来看,三个周期美元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07、98、89,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如何理解三个周期的美元指数水平的不断下降?由于美元指数是美元对六种发达国家货币的加权平均指数。因此,美元指数水平的下降,可以理解为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绝对领先优势在下滑。换言之,长期来看美元对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总体上呈贬值趋势。
第二个特征事实:三次美元周期的下行期基本都为7~8年,但上行期持续时间却不断延长。具体来看,第一个周期的上升期是6.5年,第二个周期的上升期是9年,第三个周期的上升期是14年。换言之,过去三个美元周期具有下降期短、上升期长的特征。我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每当面临经济金融困*时,美国**相比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宏观调整能力更强,因此美元兑其他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在每个周期内升值时间长、贬值时间短。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特征事实与长期来看美元指数水平总体上不断下降的特征事实并不矛盾。
第三个特征事实:从美元指数和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关系来看,尽管美国长期利率的上升并不必然导致美元指数的走强,但美元指数的周期性走强必然伴随着美国长期利率的周期性上升。换言之,美国国内长期利率的周期性上升是美元指数周期性上升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美国长期利率周期触顶通常领先于美元指数触顶。比如在第一次美元指数周期触顶的前一两年,发生了美国长期利率的触顶。第二次美元指数触顶是在2001年,约一年多以前也发生了美国长期利率的触顶。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判断当前美元指数的走势十分有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再度重演的话,只要我们无法认定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顶部就是3.5%,也即不能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它突破3.5%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不能断言美元指数已经到达顶部。
除上述三个特征事实外,美元的两个独特属性对判断未来美元走向也非常重要。
第一个独特属性:美元是真正的避险货币。大家不难发现,本轮美元指数的上行和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上升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在最近这段时间,二者的上升趋势几乎同步。这意味着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以来,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功能明显强化。进一步地来讲,如果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没有显著下降,我们很难指望美元指数短期内能够大幅下行。
第二个独特属性:美元是一种反周期货币。也即全球经济表现好时,美元通常偏弱;而全球经济表现不好时,美元大概率走强。通常在美元指数显著走强前,全球经济增速会有显著下行。比如1982~1983年全球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而1985年美元指数显著走强;1997~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元指数十分强势;2020年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走低,之后又伴随着美元指数的走强。从这个角度看,美元指数走向可能与全球经济增速有关。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增速显著回升,那么美元指数可能会明显走弱。而目前市场主流判断是,明后年全球经济可能更多呈现衰退形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元指数通常难以显著下行。
2、基于欧元与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分析
现在,让我们从第一重视角切换到第二重视角。最近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已经突破1:1平价,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也突破140,均达到20年以来的新高。厘清二者背后基本面因素的异同,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尽管欧元兑美元、日元兑美元汇率均下滑到20年来的新低,但既有相似原因,也有不同之处。相似原因都与大宗商品价格走高、进口成本抬高、贸易差额恶化带来的贬值压力有关。不同之处在于,欧美长期利差并没有显著拉大。欧洲基本上跟随美国进行了货币政策调整,因此尽管短期息差一度拉大,但两者的长期利率走势非常相似,长期利差并未显著拉大。相比之下,美日长期利差则明显加大。
欧洲方面,疫情以来欧美季度GDP同比增速的上升、下降趋势非常相似。最近两个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速甚至略高于美国。此外,欧美CPI同比增速走势也十分相似。今年7月份欧盟的CPI同比增速也略高于美国。
从长期利差来看,近期尽管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但与欧洲国债收益率上升幅度相比不分伯仲,两者利差维持在150~170BP左右。相比过去,欧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不仅没有拉大,反而在缩小。因此长期利差并不是造成欧元兑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从前瞻性指标PMI来看,近来美国PMI指数的表现优于欧元区。最近两个月欧洲PMI指数低于50这一荣枯线,而美国PMI指数虽然也在下降,但目前仍显著高于50。这意味着从短期增长前景来讲,美国优于欧洲。
从美元计价的月度贸易差额来看,疫情后美国和欧洲的月度贸易逆差都明显恶化,但美国的情况明显好于欧洲,且美国的贸易逆差近期已经显著改善。相比之下,欧洲近期的货物贸易逆差显著放大,不仅余额从顺差变成逆差,而且月度逆差规模超过400亿美元,达到了历史峰值。欧洲出现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尽管进出口同比增速都在上行,但去年底以来进口增速相对上行得更快。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俄乌冲突后原油、天然气价格快速上升有关。由于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此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进口成本被大幅推高,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并由此导致贸易差额和经常账户的恶化,最后在外汇市场上形成欧元兑美元的贬值压力。
日本方面,疫情后日本经济并没有像欧美经济一样出现非常强劲的复苏态势。目前美国经济增速显著高于日本。当前CPI增速美国超过8%,日本约2.5%。有趣的是,最近美欧的高通胀和中日的低通胀,呈现出明显的反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央行非常坚定地表态:目前日本经济并没有过热,不会跟随美联储加息。此外,日本央行依然在长期国债市场上进行收益率控制。
从长期利差来看,今年上半年以来,美日长期收益率利差不断拉大。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最高达到3.5%,而日本则一直控制在0.25%左右的水平。因此,美日长期利差不断拉大是日元兑美元显著贬值的重要原因,这会引致相关的资本流动。
从贸易情况看,今年以来日本也出现了显著的贸易逆差,逆差规模达历史峰值,这方面与欧洲情况类似。相比于出口增速,日本的进口增速上升得更快,背后反映出日本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也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有明显的关系。
3、小结
综上所述,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指数攀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劳动力市场趋于紧张、需求复苏快于供给。这三个因素推动了美国通胀率的快速上涨,倒逼美联储加快缩减QE并加息缩表,从而推高美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率。短、长期利率的上升有助于推动美元升值。
二是俄乌冲突爆发显著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抬高了欧元区和日本的进口成本,导致欧日经济体货币面临贬值压力。与此同时,欧元区的加息幅度不及美国,而日本不愿意跟随美国加息,导致美欧的短期利差、美日的短长期利差拉大,引致相关资本流动,进而在资本账户角度来看导致欧元与日元面临贬值压力。
三是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和地缘冲突导致不确定性上升,提高了投资者对避险货币的需求。此外,疫情持续冲击、中国经济下滑、美国快速加息缩表,也导致全球面临经济即将步入衰退的预期,从而对美元币值形成支撑。
从美国内部情况看,杰克逊霍尔会议上鲍威尔的强硬表态,意味着美联储的加息和缩表仍会持续。尽管高频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初步显露疲态,但诸多证据表明美国物价仍将在一定时间内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从平抑物价需求来讲,短期内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不会结束。
从欧元区和日本情况看,俄乌冲突持续、特别是最近欧美对俄罗斯原油进行价格限制,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能源成本。因此,欧元区和日本的进口成本可能依然维持高位。与此同时,目前欧元区和日本也有经济下行的隐忧。
从全球情况看,不确定性、疫情、美联储加息缩表预期依然存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未来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这将对美元币值形成支撑。
因此,我们对美元指数的基本判断是: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指数将在100以上盘整,不排除突破110的可能性。但突破110之后的上行空间仍然比较有限。100~105是一个较为恰当的预测区间。
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看法
1、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特点
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升值。由于美元指数本身就很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在升值,这导致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汇率指数陡峭上升,从97、98上升到峰值106、107的水平。今年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去年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过于强劲有很大关系。
判断人民币汇率走势,需要同时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两次急速贬值,一次是4、5月份,一次是当前。带来的后果是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从高位回落,例如从106以上回落到目前102的水平。一方面,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均值约为6.68,当前约为6.90,说明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低于均值。另一方面,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的均值为95.9,而目前约在100以上,依然显著高于均值水平。由此判断,当前人民币贬值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人民币自身很弱,而是美元过强。实际上,人民币兑欧元、日元、英镑、以及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都很强,只是兑美元比较弱而已。
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出平稳→急贬→平稳→急贬的态势。由于美元本身在持续走强,一旦人民币兑美元平稳,就会导致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汇率的快速升值。今年3月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汇率指数达到107的历史高点。而一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急贬,人民币的有效汇率水平就会掉头下行。等到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降到100左右,急贬结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重新盘整。此时由于美元又在升值,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又再次快速升值,升到104左右。随着第二次急贬的发生,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指数暂时回归101左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币汇率贬值确实是一种纠偏,可以纠正有效汇率指数过快升值对我国出口增长与金融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换言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稳定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这事实上也可能是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原因
今年两次急贬的背后影响因素也有不同。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和美元指数的上升两者高度相关。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出现三波比较明显的上升,而三次上升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波美元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盘整,直到两个月后才开始急贬,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美元指数变动的响应速度较慢,大约有2~3个月的滞后期。第二波美元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立刻响应。但相比美元指数的上升幅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较小。第三波是今年8月底、9月初,当美元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立刻贬值,且贬值幅度和美元指数的上升幅度非常接近。因此,在今年三波美元指数上升过程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美元指数的相关性的确在逐渐提高。我并不是在说这一定是央行有意为之,但背后肯定有一些基本面或操作面的逻辑。
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两次急贬都与中美利差的快速缩小、反转以及美中利差的扩大有关。从今年2月底起,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就开始明显收窄,并在4月份出现明显反转。在一两个月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急贬。今年8月以来,美中国债收益率再次明显拉大,直接引发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第二次急贬。由此可见,两次急贬都与利差波动有关。但第一次急贬要明显滞后于中美利差的收窄,而第二次急贬则基本上和美中利差的扩大同步。同理,也许这并非央行有意为之,但背后可能也反映了某些思考逻辑的变化。
从商业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来看,本次贬值与2015、2018年的最大区别在于,今年以来经常账户变动对汇率是正向的贡献,而此前两波经常账户变动的贡献都是负的。即使是金融账户,今年与2015、2016年相比,逆差也明显缩小。因此无论从经常账户变动还是金融账户变动都能得到的结论是: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远低于前两次。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本次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更多是由外部因素所引发的。相比2015年"8•11"汇改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并没有被明显高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5月份我国面临证券投资大幅流出的现象。证券投资流出在资本流出总额中占比明显上升,这一点值得关注。总体来讲,从银行外汇收支高频数据来看,本轮人民币贬值面临的国际收支压力比较有限。
3、小结
总结本轮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首先,中美经济周期处于不同位置,美国在扩张期,而中国在收缩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差异性,美国加息缩表,而中国降准降息。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导致中美长期利差从缩小到倒挂,并且倒挂幅度不断拉大,这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直接原因。利差的变动会引致资本流动的变动,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证券投资方面。
其次,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与美元指数变动的相关性逐渐增强,这说明央行越来越关注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汇率指数的稳定。一旦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会相应贬值,目的是为了维持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汇率稳定。
三、对未来汇率趋势的判断
首先,中美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相比于汇率,中美都更关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所以短期内美国依然会加息缩表,而中国依然会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宽松货币政策为宽松财政政策创造条件,从而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这就意味着中国长短期利率仍有下降空间。
在此前提下,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继续面临贬值压力,较大概率会“破7”。但对此我们无需过于恐慌。因为“7”已不再是一个决定性关口,而只是一个数字。即使出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大幅贬值的情况,目前中国央行的工具箱仍是满的,完全可以使用宏观审慎外汇管制、资本流动管理、逆周期因子等工具。
经研究发现,其实今年人民银行已经开始使用逆周期因子了。今年5月初和9月初,表征逆周期因子的曲线都呈现明显上行趋势,这表明央行开始启用该因子。这两次逆周期因子的启动时间,分别与美联储加息、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的强硬表态相关。
我对明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比较乐观,因为中美宏观经济态势很可能会翻转。在2023年,随着全面宽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上行;而美国在陡峭的加息缩表压力下,经济增速可能会下滑。因此,相对于美国,中国经济基本面将得到改善,有助于维持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在6.7~7.2的区间波动,“破7”的概率依然较大,但对此我们无需惊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
文字整理:默渊
CWM50青年学术论坛丨人民币汇率新一轮贬值:成因、影响、应对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如期而至的人民币汇率市场纠偏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如何看待本轮人民币汇率波动及未来走势?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2012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www.cwm50.cn
在今后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增还是减
是一元人民币兑换多少美元。这个是一个变量。
张明:美元指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未来何去何从?
张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
张明:当前美国通胀压力究竟来自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合作、版权请联系华老师:13641705556
今年下半年美金对人民币的汇率能稳定在哪个点上?
太多的没法跟你说,太烦琐了.打字慢.说原因也太多.各项技术指标还有基本面的消息,反映出可能会在6.6542左右做为徘徊.
有哪位高手预测下未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还会再跌吗?万分感谢
以后还会升值吧
上海软星为何在仙剑4出来一个半月后解散
上软解散了,仙剑何去何从?(虽然是我转的,但是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文章长了一些,但是我想,这便是我们所有仙剑玩家的心声... 上海软星---仙剑3,仙3外,仙剑4 每每想起上软,心里就颇不宁静 首先,仙剑被online了,我有的是气愤。我们需要的难道是一款网络游戏?或者更具体些,一款武侠网络游戏?现在的网游还少吗?我们爱仙剑,是因为她是一款优秀的单机作品,单机游戏带给人的快乐网游是做不到的,而现在,做为单机游戏最后希望的仙剑竟也要online了。 是啊,我们也明白,那是因为资金问题。单机游戏如此艰难的今天,做一款单机游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要有一个绝佳的故事构想,要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有一个宏大的背景,然后要创造灵活多变的战斗系统,精巧的迷宫机关,华丽的场景,丰富的人物对话、表情、动作、装备、怪物、boss设计,还有绝佳的背景音乐....后期还要进行不断的修改,测试。我们这些外行人尚且看到这些过程,真实情况有多复杂真是难以想象。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形势下,有一个团体坚持了下来。他们担起了重任,一担,就是七年。七年来,他们顶着公司施加的巨大压力,顶着资金问题,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送上了三部完美的作品:仙剑3、仙3外、仙剑4。 “仙剑”系列自三代以来一直是由上海软星独立开发。回头看看,上软是多么不容易。可是,他们的努力,却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上海软星只能从大宇总部拿到大陆地区的销售收入,台湾地区的收入则被总部收走。要知道,台湾地区的售价,是要比大陆高出许多的。 上软成立之初,总部就只拨了65万美元(约540万人民币)给张毅君。但是,如今的人力物力的成本是多少?如今游戏的开发规模又是多少?很多人和喜欢拿仙四和最终幻想做对比。最终幻想7的纯开发费用是4500万美圆,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为3亿6千万,那些整天批判仙四不如国外大作的人不妨算算,这个数字大约是上软开发资金的多少倍? 上软团队,一个超级小的团队,是北软的1/3,是大宇的1/9。上软团队,一个超级穷的团队,资金65万美金是北软的1/3,是大宇的1/35。这些年一路走来,不可能没有辛酸,而且辛酸没有终结,只会继续延续,尤其是仙四竟由这样小的团队完成,而且按计划两年合24个月准时收工。 那么,大宇总部为何始终对上软的管理策略如此冷漠呢?这主要是2003年后,单机游戏市场的日益衰落,开发公司纷纷解散或倒闭。随着盛大公司掘到第一桶金的诱惑,更多的单机开发商转向网络游戏。大宇也是其中之一。但初次的几次试水均告失败,产生了巨额的亏损,加之单机市场的萎缩,对大宇的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连续几年亏损对上市公司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对于现在的大宇来说,迫切需要利润来填补亏空,而《仙剑三》创造的利润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尽管在网络游戏市场屡次失利,但大宇并没有动摇转型的决心,并不断加大投入。对单机游戏研发的预算则不断削减,从《轩辕剑五》的素质中即可看出端倪。姚壮宪的想法也比较类似,他在不断扩展新的产品思路,积极着手研发网络游戏。于是,上软的《仙剑四》就是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开始了研发工作。 拿着极其有限的资金,却承载着无数玩家的期望,不允许有半点敷衍和粗心;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劳动,却拿着低于行业标准的薪水;用心制作的游戏,却换来使用盗版的玩家还有那些只玩了个开头就就跑到论坛上大*“垃圾”、“和FF、DQ完全没有可比性”的所谓“玩家”无端的指责和唾*,这就是上软员工一直以来都在承受的压力。 2007年9月,张毅君、张孝全辞职,上海软星官方论坛关闭,上海软星公司宣布解散。上海软星的剩余工作,包括研发、运营等将由北京软星全部接手。来自官方的说法是“上软将并入北软”,然而上海软星的员工似乎无一人加入北软。公司原本放于橱窗内的各种仙剑的周边均已经被各位员工瓜分一空,以作为对其长久工作的纪念,目前橱窗内已经空空如也,正式结束了其使命。 上软解散了..但是,这居然是在仙4上市后只一个半月啊!仙4做得那么好,那么完美,为什么还是无法挽回这一切呢?!玩过仙4的人都应该看到上软做仙4做的多么多么的用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都有大的飞跃,都无可挑剔。 网上有人说他进仙1不到5分钟就退出来了,他觉得画面实在太垃圾,不觉得有什么好玩,这样的言论他不是唯一一个。那么,仙剑,最终只能是我们这一批人心中的经典,被尘封在记忆之中。对于仙剑5,我想问的是,那还会是仙剑吗?还会是那个带给我们感动,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仙剑吗? 上软解散后,大家的心情都是如此矛盾,既希望仙5出,又忧虑重重。有人说如果仙5是仙2那样的,出出来只会让人更失望;有人说北软成立到现在也没什么作为....大家真的在心底已经将“上软”与“仙剑”连成一个整体了。这样,也就够了。因为仙3、仙3外、仙4,她们存在着,所以上软没有消失,那红色的印章依旧在燃烧着。 得知上软解散的消息后,很多玩家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感伤。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家制作公司,而是一个充满灵性、血性、个性的团队,一个深喑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独立风格的游戏制作人。未来也许会有仙剑,但必定不会是那个工长君的仙剑了,必定不会是那个有些沧桑、有些自嘲、但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桀骜不驯、一股中国人的尊严的仙剑了,必定不会是那个能让玩家落泪的仙剑了。我始终认为,一个游戏的形式可以被照搬,但其中的灵魂却是无论如何也拿不走的。 仙1创造了仙剑。而仙3,仙3外,仙4则是把仙剑推向了高潮。尤其是仙4,达到了一个顶峰!所以真的真的要很感谢上软如此巨大的贡献!
人民币兑美元今后还会升值吗???
未来几年人民币都会升值,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