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股份什么时候上市(韦尔股份是什么公司)

admin 2024-03-04 15:00:08 608

摘要:韦尔股份是什么公司 韦尔股份,即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15日,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被件、结构器件、分立器

韦尔股份是什么公司

韦尔股份,即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15日,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被件、结构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导体产品的分销业务。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TVS、MOS、肖特基、IC、射频、卫星直播芯片、半导体。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移通信、车载电子、安防、网络通信、家用电器等领域。扩展资料;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5月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主承销商和,上市保荐人都是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15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向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核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虞仁荣、绍兴市韦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青岛融通民和投资中心、嘉兴豪威股份投资合伙企业、上海唐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嘉兴水木豪威股份投资合伙企业等。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地址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法人代表是马剑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韦尔股份属于什么行业?

韦尔股份属于电子半导体行业,是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韦尔股份是研发和生产计算机电脑芯片的企业,它主要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韦尔股份生产的各种芯片广泛的应用在航天军工,汽车无人自动化,通信,工业信息自动化等诸多领域,。

说麒麟韦尔马上要变股票要上市是真的吗

真的吧

消费类半导体上市公司有哪些

消费类半导体上市公司有紫光国微、韦尔股份。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以智慧芯片为核心,聚焦数字安全、智能计算、功率与电源管理,韦尔股份全球CIS龙头,主营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被动件、结构性、分立器件和lC等半导体产品的分销业务。

***科技企业刷新年内最大境外IPO!韦尔股份GDR发行募资4.45亿美元-中新经纬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秦志伟

***科技企业刷新年内最大境外IPO!韦尔股份GDR发行募资4.45亿美元

记者:杨坪

继扬杰科技(300373.SZ)后,又一家A股半导体企业成功在瑞士发行GDR。

11月7日,韦尔股份(603501.SH)公告了GDR发行价格、发行结果等事宜。

从2022年7月董事会审议,当年11月获得***证监会批复,历时近一年半,韦尔股份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一事即将圆满落幕。

根据公告,公司GDR的最终发行价格为每份GDR14.35美元,相当于A股每股105元。发行数量为3100万份,募集资金总额约为4.45亿美元。公司预计本次发行的GDR将于中欧时间2023年11月10日左右正式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瑞银担任此次GDR发行牵头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相关机构处获悉,此次发行获得了诸多国际投资者的参与,并在目前所有互联互通GDR发行项目中首次实现了较前20个交易日收盘均价的溢价发行,也是今年年初以来最大一笔***科技行业公司境外IPO。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0月9日至26日,韦尔股份股价多保持在93元-103元区间,直至10月27日晚三季报发布后,公司股价开始节节攀升,并于11月7日晚一举突破112元/股。

在市场整体不确定性较强、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为谨慎的大环境下,韦尔股份GDR的成功发行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2022年6月30日,韦尔股份就首次公告拟在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将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通过本次发行加强公司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投入、深化全球战略布*,并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水平。

随后去年7月、8月GDR发行获上市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去年11月17日,证监会出具了核准批复,韦尔股份获批发行GDR对应的新增A股基础股票不超过5920.59万股以及GDR发行数量不超过5920.59万份,完成本次发行后可到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批复自核准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然而,就在筹划GDR发行期间,韦尔股份股价大幅回调,一度下挫最高约40%。在此背景下,韦尔股份在2022年10月11日公布了3亿元到6亿元回购方案,回购价格不高于85元/股,方案截至当年年底,并承诺在该次回购期间,不启动GDR发行相关工作。

2023年7月11日,韦尔股份将原发行GDR自有效期届满之日延长12个月,也将发行事宜授权期限延长。

直至进入下半年,随着消费电子逐步复苏,韦尔股份业绩已经开始回暖。

10月27日晚间,韦尔股份发布了《2023年三季报》,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62.23亿元,同比增长约四成,归属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近2.8倍,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约2倍。

据了解,步入第三季度,伴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渐回暖,在新产品助力下,韦尔股份来源于半导体设计业务收入实现了较显著的增长。最新报告期内,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实现收入54.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52%。另外,公司推出高阶图像传感器新品以及产品成本下降,从而改善公司的产品结构及成本结构,整体盈利能力将稳步提升。今年第三季度,韦尔股份毛利率达到21.78%,环比回升4.48个百分点。

11月7日,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区主管朱正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媒体采访时,谈到此次发行时认为,韦尔股份此GDR之所以能够成功发行,有多方面因素的支撑。

“一是得益于公司扎实的基本面,同时***半导体行业在经历前期的调整后,逐渐进入复苏阶段,市场对于公司业务和未来成长性是非常看好的;二是我们在韦尔股份GDR发行项目中,与国际投资人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投资者交流工作做的非常扎实,让投资人更加了解韦尔股份。”朱正芹说道。

“今年的海外资本市场相对疲弱,韦尔股份这次GDR发行是***半导体行业2005年以来最大的境外IPO,也是***半导体行业最大的GDR发行。此次发行不仅向国际投资人传达了,***有非常多的优秀企业,也反映了国际投资人对于***资产的兴趣。”朱正芹总结指出。

去年7月28日“中瑞通”正式落地,为***企业开通了一条新的海外融资渠道,引发了一波赴欧发行GDR的热潮。

据统计,截至目前,15家A股上市公司在瑞士发行GDR,分布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消费、工业和材料等行业。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境外发行上市类第6号:境内上市公司境外发行存托凭证指引》,随后,沪深交易所跟进,正式发布了《与境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上市交易暂行办法(2023年修订)》,进一步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机制后,A股企业海外融资日趋理性。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境外发行GDR,一是要符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发行条件;二是上市满1年,存在重组上市情形的,应当自重组上市完成后满1年;三是发行申请日前120个交易日按股票收盘价计算的上市公司A股平均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0亿元。

朱正芹坦言,新规之下,提高了企业的发行门槛,执行工作相对更加复杂,对整体GDR的发行节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门槛提高后有利于优质的发行人更加有序地发行,这是一个好事;对于很多A股上市公司而言,它有其他的再融资通道,所以会结合自己资金需求、业务发展战略,综合考量发行节奏和市场选择。对于投资者来说,GDR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120天之后能兑回A股这样一个流动性非常好的市场,虽然新规后执行周期更长门槛更高使得发行数量变少了,但投资者也会更加聚焦优质标的。从我们接触的情况来看,国际投资者对于好的企业还是很踊跃的。”

此外,早前也有市场人士担忧,由于GDR价格相对于A股股价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折价,在兑回解禁日到来后,投资者若以低价抛售GDR并转换为A股股票,或在短期内对相应A股股价形成一些扰动。

朱正芹认为,兑回并不等于卖出,“我们可以看到,GDR市场的流动性与相应A股市场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确实有投资人在持有意愿不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实现A股的兑回,继续在A股市场上持有这个股票,但是兑回并不等于卖出,这是其一;其二在过往的项目投资中,我们有投资人依然承诺锁定6个月,期限超出规则规定最早可兑回的120天期限。”

韦尔股份732501什么时候上市

新股603501韦尔股份应该很快可以上市,有望5月份第二周上市。恭喜中签!收益已然锁定,稍安勿躁。

从4家芯片上市公司,看芯片行业机会 - 知乎

本文主要分析4家模拟芯片上市公司的情况,以及芯片相关知识。

半导体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集成电路、光电器件、分立器件、传感器,集成电路通常称芯片(IC)。

2018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4200亿块,进口金额约3100亿美元,就是2万亿人民币。

芯片的主要环节包括设计、生产、封装和检测,按负责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分类:

IDM模式,设计、生产、封装和检测都是自己做,比如三星、英特尔、德州仪器等极少数国际巨头是此类。

Fabless模式,即无晶圆厂的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芯片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外包给代工厂完成,比如高通、AMD、联发科,我国的华为海思、澜起科技等多数是这种模式。

大多数芯片企业自己负责研发和销售,将晶圆制造和封测进行外包,就如苹果手机和小米手机自己进行设计和销售,将生产进行外包一样道理。

***有约200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股权道之前发过的申请科创板企业:晶晨半导体、澜起科技、聚辰半导体、晶丰明源4家都是芯片设计公司。

芯片按不同的特点分为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不是手机信号从模拟到数字的升级,而是一个电子产品可能需要同时使用模拟芯片和数字芯片共同协作完成各项功能。

芯片设计公司也相应分为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公司,比如华为、澜起科技、晶晨半导体、聚辰半导体都是做数字芯片的(华为后来也做模拟芯片了)。

本次研究的圣邦股份、韦尔股份是做模拟芯片的公司。

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特点不同,业界有1年数字、10年模拟的说法。

数字芯片更容易速成,对制造的要求更高,可以靠砸钱解决,所以我国部分数字芯片已接近国际水平,据说华为的数字芯片就不错,而芯片巨头之三星也用澜起科技的数字芯片。但芯片的种类繁多,我国能追上的也只是很少类别而已。

模拟芯片对制造要求没这么高,所以国内有模拟企业同时负责设计或封测或生产,比如富满电子是负责设计和封测,士兰微则设计、生产、封测都自己做。

但模拟芯片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高,模拟芯片设计高度依赖人工经验,所以有模拟10年的说法,据说模拟芯片大牛多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比如圣邦股份的4个核心技术人员中,有3位为60后,1位为50后。

圣邦股份招股书说,我国进口的模拟芯片占全球总量的45%,就是说全球将近一半的模拟芯片都卖到***了;而国产模拟芯片只占全球份额的10%。就是我国约80%的模拟芯片靠进口咯。

在全球前十大模拟芯片公司中,***公司占据多家,包括德州仪器、ADI、Maxim等,欧洲有代表性的模拟芯片厂商是STM、Infineon、NXP。

2016年,德州仪器、Infineon、NXP、ADI四家供应的模拟芯片占全球约40%的市场份额;在***市场,德州仪器、NXP、Infineon、Skyworks四家占30%的市场份额。

德州仪器(TI)于1947年成立,是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领导企业,TI的研发、生产、销售员工遍及***16个城市。

亚德诺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ADI)于1965年成立,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半导体公司之一,ADI在***成立了大中华区客户服务中心。

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在***已经拥有8家公司和1700多名员工。

美信集成产品公司(Maxim)成立于1983年,是全球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领域的领导者之一,Maxim非常重视***市场,在上海和深圳两地设有技术中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拥有三个代表处。

恩智浦半导体(NXP)成立于2006年,是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总部位于荷兰,在全球超过35个***拥有40,400名员工,2016年营业额接近95亿美元,2006年在***成立分公司。

凌力尔特公司(Linear)成立于1981年,在***建立了北京、上海、深圳、***办事处。

与数字芯片相比,我国模拟芯片实力要弱得多,在全球模拟芯片市场暂时没有能排得上号的企业。

在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圣邦股份一家是做模拟芯片设计的公司。

韦尔股份虽然也做模拟芯片,但只有21%的收入来自芯片设计业务,高达79%的收入来自芯片代理销售业务,而且21%的收入中还有部分是非芯片产品。

富满电子,产品包括模拟和数模混合芯片,自己负责设计和封测环节。

士兰微电子,产品包括芯片和非芯片,来自芯片的收入占比为32%,自己负责设计、晶圆制造、封测全流程。

圣邦股份创始人是张世龙,1966年出生,曾任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工程师、德州仪器工程师,2003年8月回国创业。

圣邦的创始团队成员为7人,张世龙自己、表妹张勤、林林、帮助融资的CongWang夫妻、两位***的顾问林哲伟和汤涵宇共7人。

公司在2007年9月获A轮535万美元的融资,创始团队不用出资,由投资人共同承担创始团队出资的钱,相当于给技术估值为1.54亿元人民币;2010年6月获B轮融资250万美元;全程共融资不到800万美元,2011年1月开始拆除红筹结构准备回国内上市。

2012年12月,圣邦申请创业板上市,后来A股IPO暂停了一整年;圣邦股份在2014年5月撤回IPO申请,2015年8月再次申请上市;2017年6月6日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

上市后的股权结构见下图,张世龙共控制45.9%的投票权以及董事会。

圣邦的核心技术人员包括张世龙和另三位共4人,其中3人是60后,1人是50后,2016年三位核心技术人员的年薪在60-80万之间。

2016年50%以上员工年龄在30-40岁之间,15%在40-50岁之间,并不象互联网公司的过于年青化;2018年研发人员207人,占员工总数的63%。

圣邦股份主营业务为模拟芯片的研发和销售,就是纯粹的模拟芯片设计公司。2018年共有16大类有1000多款芯片,产品包括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大领域的芯片。

因模拟芯片种类繁多,圣邦股份的销售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经销模式占比超过95%,这也是业界通行做法,也是对供需双方效率最大化的模式。

圣邦股份的营业收入,2012年2.3亿元,2013年营收2.5亿元,2014年营收3.3亿元,2015年营收4亿元,2016年营收4.5亿元,2017年营收5.3亿元,2018年营收5.7亿元,营业额一直在稳步增长,但总规模有限。

圣邦股份的净利润,2011年净利润4300万元,2012年4700万元;,2013年4800万元;,2014年6000万元,2015年7000万元,2016年8000万元,2017年9400万元,2018年1亿元。

2017年整体毛利率为43.43%,毛利率很高,利润率也高,而且净利润一直稳定增长,但由于规模有限,总金额不算太高

韦尔股份的创始人虞仁荣,1966年出生,清华大学毕业。

虞仁荣在2001年9月创立北京京鸿志科技有限公司,以芯片分销业务起家;2007年5月成立韦尔股份,开始从事芯片的研发和销售。

2011年4月公司进行第一轮融资约3000万元,2014年3月公司分红1800万元后,2014年7月进行第二轮融资2000万元,2015年6月提交上市申请,2017年5月4日在上交所上市。

韦尔股份的主营业务包括研发设计和代理分销两部分。

研发设计部分主要有分立器件(包括TVS、MOSFET、肖特基二极管等)、电源管理IC(包括LDO、DC-DC、LED背光驱动、开关等)、直播芯片、射频芯片和MEMS麦克风等产品。

授权分销部分用买断式采购模式,分为境内采购和境外采购两部分,分销的产品包括电子元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晶体、接插器、连接器等)、结构器件、分立器件、IC、显示屏模组等。

公司是国内主要芯片分销商之一,2015年分销业务收入在全球前27名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中排名约为第17名。

韦尔股份2018年营业收入40亿元,自主研发产品占比21%,授权分销产品占比79%,净利润为1.4亿元。

所以,韦尔股份并非典型意义的芯片公司,是以经销芯片为主的公司。

刘景裕2001年11月在大陆成立公司,从事芯片经销商业务,2009年开始做芯片的研发和设计,2011年开始投建封装测试厂,2012年至2013年进行3次融资,2016年3月申请上市,2017年7月5日成功登陆创业板。

富满电子的主营业务为: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的设计研发、封装、测试和销售。

公司在1997年成立,2003年3月上市,从芯片设计企业向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企业转变,自己负责设计、生产、封测全流程。

创始团队共7人,包括陈向东、范伟宏、郑少波、江忠永、罗华兵、宋卫权、陈国华,全是60后,公司从1997年成立至今超过30年。

圣邦、韦尔、富满电子、士兰微四家企业的主要指标汇总如下:

从上表可看到,毛利率和利润率都是圣邦最高、韦尔最低。

但是市场表现却相反,圣邦的市盈率是最低的,韦尔是第二高,如果韦尔的股价上涨得益于收购北京豪威的消息,那更接近制造业的富满电子市盈率最高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市场那么大,圣邦利润率虽高但规模有限,而韦尔大比例做分销,富满电子、士兰微则从设计转向检测和制造,是不是说设计水平很难突破,做分销、检测或制造更容易扩大规模?

四家企业都获得**补助,有制造业的士兰微、富满电子获得的**补助更高,可模拟芯片的最薄弱环节不是设计么?

圣邦股份在2007年9月获A轮融资,IPV、ComVentures、SPM三家投资人共投资535万美元,占股权比例为20.97%,公司投后估值2550万美元,当时汇率约为7.7元,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

创始团队不用出资共持股79.03%,相当于张世龙做芯片设计的技术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相当于1.54亿人民币。

Infotec(盈富泰克、IPV),为专注于高科技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除了投资圣邦股份外,还投资了国内的另3家芯片公司: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35%)、深迪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持股8.96%)、灿芯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另投资华夏龙晖(北京)汽车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千目聚云数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两家非芯片公司。

圣邦在2017年6月6日上市,投资人的股票锁定一年,到2018年6月6日解锁。当时股价约为82元/股,2018年8月9日为119元/股,取中间数100元/股计算。

公司在2017年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共分红3000万元;并以总股本60,865,800股为基数,每10股转3股,在2018年7月已实施。

IPV在2007年9月的A轮投资的262.5万美元,11年后约为4.6亿元,收益23倍,年均收益210%,不过他们到现在还持有大部分股份没减持。

另一家公司韦尔股份,上市前共进行两轮主要融资,公司在2017年5月4日上市,投资人的股份在2018年5月4日解锁。

韦尔股份的价格在2018年5月4日为38.7元/股,2018年9月14日为48.9元/股,取中间数45元计算。

第一轮投资人南海成长,在2011年4月投资2362.5万元,7年多收益为5.53亿元,投资收益超过23倍,年均收益超过300%。

第二轮投资人南海成长精选,在2014年3月投资1000万元,4年多收益为2.34亿元,投资收益超过23倍,年均收益超过550%。

再看看被美元基金投资人追捧的烧钱互联网企业:

瑞幸咖啡2017年6月成立,成立不到2年上市,上市当天市值超过50亿美元,后股价一路下跌已到40亿美元。

2019年4月B+轮,融资1.5亿美元,投后估值29亿美元。

假设创始人+天使投资为0.5亿美元,则股东共投入13亿美元。

投资收益40/13=3倍,不清楚***的锁定期有何要求,如果锁定期6个月,到时还有3倍么?

趣店成立3年多上市,上市时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现在21亿美元。

昆仑万维2015年4月投资1200万美元,2015年4月投资5000万美元,2015年8月投资2530万美元,2016年1月再投资民币1.8亿元(当时汇率6.56,约相当于2700万美元)。

昆仑万维共投资11430万美元,获得57368382股,2019年4月清仓签约卖出价为5.678美元/股,算下来总收益约3.26亿美元,收益2.85倍,投资时间3-4年,年均收益率低于100%。

一家公司成立不到2年估值50多亿美元,另一家3年估值100多亿美元,这些烧钱飞速成长的网红公司,为何投资收益还不如成长缓慢的圣邦股份或韦尔股份?

因为烧钱网红公司估值飞涨有很大部分钱是股东自己放进去的,并非企业自己增值的结果。比如瑞幸咖啡市值40亿美元,有13亿美元是投资人自己投进去的钱,企业增值27亿/13=2,也就是增值2倍而已。

烧钱多,融资多,股权被稀释也多。而且,烧钱的网红公司还可能像ofo,***概率远远高于增长慢的tob企业。

再看圣邦股份,全程只进行过2轮轮融资,股东总投入不到800万美元,按平均汇率7元计算,现在市值77亿元人民币,增值倍数是137倍。

做增量市场的tob企业***概率低,而且不需要烧钱找客户找市场,产品做出来就能卖了回款,只需要融资解决最早期的技术研发,后来就可以卖产品产生营收了,所以融资金额少,股权也被稀释得少。这也是为什么海康威视天使投资人龚虹嘉投资收益依然高达3.3万倍的最重要原因吧?

海康威视成立2-3年就盈利,融资少,股权被稀释很少。除龚虹嘉的天使投资外,上市前只进行了一次融资稀释5%的股权,加上上市增发10%+员工股权激励4%,龚虹嘉的股份=(49%-16%)*95%*90%*96%*=27%,所以他有高达3.3万倍的收益。

我国模拟芯片有8成依赖进口,因模拟芯片设计高度依赖人工经验,解决模拟10年问题成为关键。

从最典型的模拟芯片设计企业圣邦股价可看到,核心技术人员都是50后或60后,而他们的年薪只有60-80万元,其他企业比圣邦还低。

相比而已,互联网企业技术大牛动不动就上百万上千万年薪,很多互联网80后、90后程序员都有几十上百万年薪了。

与互联网相比,芯片设计人员的收入相差太远了,为什么不能提高薪酬吸引高水平人才?

圣邦年营收5.7亿元,有1000多款芯片,平均一款芯片营收低于57万元。

钰泰半导体营收1亿元,有100多款芯片,平均一款芯片营收低于100万元。

假设20、30年经验的模拟芯片技术大牛,一个人年可设计10款芯片,按钰泰半导体的高指标计算,就是1000万元营收,圣邦2018年的利润率约为17%,则产生的利润为170万元。

这170万元利润不只是芯片设计师1人工作的结果,是在有他设计的提前下,整个公司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可能把这170万元都分给设计师一个人吧?

与带来的收益相比,给设计人员几十万年薪已经很不低了?何况一个人一年能设计出10款芯片么?

而且,就算愿意付100万年薪也未必能找到很多10年、20年、30年经验的技术大牛?因为干这个明显不如互联网程序员收入高,愿意在此行业呆几十年的人也就少很多吧?

(1)比如去国际大公司挖人,不仅需要大价钱而且未必挖得动。

再说,前面分析过,划大价钱挖人不划算,投入无法回收哦。

(2)比如自己培养出足够多10年水平的人,靠钱+时间解决,现在无解。

可就算公司愿意投入金钱+时间,也未必能找到可以培养的人哦,前面说了干这行远不远干互联网有前途,还有多少人愿意苦哈啥的在此行业呆几十年呢?

(3)找到一种技术上突破的方法解决模拟10年问题,虽然象天方夜谭,但却是最有希望解决的办法。我们合作的芯片公司就是做这个的,而且已经完成这阶段的关键技术研发。

比如中医分诊断+开*方两步,几百年前的中医诊断凭个人感觉,很难传承,可能需要医生本人10年、20年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病情;而*方可以世代传承,可用前人留下的方子。但如果前面的诊断错了,就算后面的方子再厉害也治不好病吧?所以,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好中医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模拟芯片的道理很象?

后来可以用仪器检查病情,20年或1年经验的医生看同一张检查报告的结果是一样的,大大降低医生做诊断的难度和对10年、20年经验的依赖,一边大大增加可用人才的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另一边还降低用人成本,这些因素以乘法的方式叠加,是不是可带来模拟芯片的快速发展和水平提升?

韦尔资本,韦尔证券,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的,韦尔资本证券,12月份就出来了。

韦尔资本,韦尔资本证券是什么时候开启亚洲市场的?最大的对接团队是卓越系统吗?

是的,卓越系统运作的,v:m67309

净利预降近八成的韦尔股份,为何在资本市场被抢购?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Charles

年前,韦尔股份公布了自己“惨不忍睹”的业绩,公司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亿元至1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约32.76亿元至约36.76亿元,同比减少73.19%到82.13%。1月16日开市,韦尔股份以-4%开盘,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其收盘却接近涨停,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为什么同是大幅亏***,猪肉的正邦科技跌20%,而韦尔却遭到抢购?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中大有内涵。

实际上,从芯片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业绩见底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但是,芯片行业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周期行业,而非线性发展的行业。从芯片库存周期来看,随着部分资金的流入,预示着今年将是很好的在二级市场投资芯片的时间,而这一次韦尔的涨停,只是部分资金提前抢跑的动作。

目前的芯片,其实处在库存的峰值阶段,根据下图,可以大致推算出目前23年初,芯片的库存应该处在波峰靠右的阶段。

图源:天风证券—库存周期对总量研究和行业研究分别有何指导意义?(2022Q3)

从各大半导体公司的财报之中,也能发现,无论从库存总数还是存货/销售比例来看,芯片的库存都已经处在历史高位,在这个阶段想大幅盈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库存见顶是比较确定的。

图:韦尔股份近五年经营数据分析

图:北方华创近五年经营数据分析

按照库存周期的规律,芯片产业的库存大概会在23年Q2-Q3进行大幅出清,而盈利周期也将在库存出清完毕之后到达。出于对芯片周期的考虑,笔者认为,今年能够快速清理库存的企业,将能够在半导体下一轮上升周期中发展的更加壮大,甚至可能出现几家世界级的半导体公司。

19年是这一轮芯片周期的开始,当时的芯片,正处于贸易战的背景之下,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大力推动自主研发芯片。也正是这个时候,国内有许多芯片企业开始高速发展,随着人们对国内芯片市场的乐观,大量资金涌入于此,也就导致芯片股票的估值在19年的炒作中被推到过高的水平。

相比于AMD和高通,二者的估值只有十几倍,而国内的芯片公司,PE估值历史最低都有30倍左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国内芯片高速发展期,资本对芯片公司的前景过度乐观,以至于在之后业绩不及高速发展预期时,人们才意识到芯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周期行业,而非爆发式增长的行业。

潮水退去,当年一批被炒作的股票,都进入“跌跌不休”的阶段。现在,随着周期底部的逐渐形成,一些优质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已经出现了止跌见底的现象。这时候来看,在这一轮周期存活的公司,有许多已经从曾经的树苗成长为了一颗茁壮的大树。

回顾这几年的芯片发展历程,从芯片热潮初起之时,舆论渲染居家办公、智能健身对电子产品需求增大,大量设计厂肆意下单,给予晶圆厂原订单量2-3倍的订单,最后晶圆厂只能按期排单,出原订单量的芯片,同时加紧时间扩充产能。如此兴旺了不到一年,随着下游销售的不及预期,厂家开始转头砍单,又导致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的订单慢慢减少。发展到现在,各大设计厂的库存堆积如山,急需对原先生产的大量芯片进行快速销售,才能开始投入新一轮的产能。所以,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里,卖货,便是设计厂最大的任务。能够先一步出清库存,也就意味着能够更早的迈入下一轮芯片行业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中。

想要看未来芯片企业怎么走,可以先用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进行类比。22年一年,比亚迪推出了数款新车,在国内以及欧洲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销售数量也是直***特斯拉。马斯克急呀,于是在22年下半年对Model3/Y进行多轮降价,最后也创下了特斯拉销量的新纪录。然而,特斯拉降价,难受的却是“蔚小理”这些处在新能源车二线的品牌,他们在下半年的销量有些拿不出手。这是常见的双寡头竞争,特斯拉和比亚迪的销量竞赛,结果挤压了二三线车企的利润。

同样的道理,也会在芯片行业内复刻。韦尔股份等龙头在2022年财报就提到,其财报中的亏***是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换句话说,就是韦尔股份也有降价去库存的打算。在接下来的两三个季度里,各大芯片厂都会开始降价去库存,同时通过快速销售来尽可能多的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国内市场的份额,以提升市占率。这样的行为,也会挤压一些后排企业的生存空间。但要知道,市占率的变化大都是在周期的低谷完成的,也就是现在。在去库存完毕后,存活下来的芯片公司重新进入上升期,高市占率的公司将会得到相对更快速的发展。

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芯片的应用一直是成本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物联网芯片的发展也预示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从这一轮周期的末尾来看,许多优秀的物联网芯片公司,其库存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情况。如汇顶科技,其库存的芯片占产量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待指纹类产品再起销售热潮时,其业绩也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图:汇顶科技近五年经营数据分析

而对于中小型芯片企业来说,目前或许不少正处于寒冬之中,现阶段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尽可能多的卖出芯片。借鉴汇顶科技的产销存数据,可以看出,其两次销量的大增在2019年和2022年,正是芯片库存周期的波峰处,也就是说,芯片企业想要进行扩张,去库存阶段是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能做到迅速出货,就能先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提升市占率。只有这样,才能踩准节奏,利用周期迭代的规律,将芯片业务越做越大。

未来几年,除了高端替代的市场需要芯片企业去攻破,进行国产替代,也要时刻关注车规、工控、医疗等容易起量的芯片市场。立足当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芯片企业经营者,都需要关注23年的库存清理状况。能够高效高价处理库存的企业,在芯片行业的周期底部确立之后,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同时,叠加信创硬件国产替代的政策支持,相信存活下来的芯片企业很快将迎来新一轮的春天。

~END~

文章推荐:

韦尔股份什么时候上市(韦尔股份是什么公司)

桂林值得去玩吗(桂林PK丽江,哪里更值得去玩?

st西域涨跌停百分之多少(告诉孩子:结婚,一定

2023年清明节放假安排(2023年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

汇率换算汇率查询chf(A公司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

a股b股h股n股哪个好(a股b股h股n股s股哪个更容易走

人民币台币汇率走势(250万台币人民币是多少?

港币对人民币汇率2月17日(港币兑换人民币汇率历

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