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世缘被洋河酒厂收购没有 洋河镇没有今世缘酒厂,今世缘酒厂位于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该厂目前不生产*酒。 洋河前传 职业投资人。个人号:731831831。永远不要亏损。投资,是一辈
今世缘被洋河酒厂收购没有
洋河镇没有今世缘酒厂,今世缘酒厂位于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该厂目前不生产*酒。
洋河前传
职业投资人。个人号:731831831。永远不要亏损。投资,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雪球,微博,喜马拉雅名字都是:谦和屋。有提问可以留言,我尽量回哈!~Since2008
谦和屋兄写的洋河前传(希望还有正传、后传),虽然篇幅较长(7800字),但读起来丝毫不感觉到乏味,洋河的生意模式和管理就像一幅画卷展现眼前。
经常有人抱怨投资赚钱很难,但有几个人真正看中数字背后的企业的生意,和鲜活的人呢?你把TA当代码,TA就只能把你当筹码。你把TA当企业,TA会坐下来和你谈生意。
我个人在加仓洋河。超过10%的仓位了。五粮液也换成洋河了。将来还可能用格力换洋河。
我研究白酒正好两年了。糖酒会去了两次,茅台镇去了三次,五粮液股东会也去了,杏花村中汾集团也去了。接下来,要去洋河看看。
这一次洋河跌下来,我综合成本大概在110左右,也就是不到20倍市盈率吧。
我盯白酒很长时间了。茅台文章写了10篇,五粮液也写了好几篇,都是一边写一边加仓的,谦和屋老文章写过具体加仓情况。但是,目前五粮液写好的文章没有发,先发洋河的。
这篇是前传,因为有很多谦和屋的老朋友来问我一些洋河的情况,也给了我很多很棒的意见,我自己也找了业内的朋友做了调研。我谈谈我的浅见哈。
先说问题。洋河目前流行的问题是:
第一,大本营被今世缘等品牌侵占,给人一种后院起火的感觉。
我的浅见是:如果对抢占一个品牌的基本盘有这么乐观的判断,那么,我们也应该做出同样乐观的判断——洋河能够抢占其他品牌的基本盘,大本营。
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
今世缘其实和洋河有些类似,三沟一河,洋河有双沟和洋河大曲。今世缘是高沟。但是,主打的品牌却又是自己搞出来的新品牌,没有走老八大的路线。
也是发源于江苏这个地方,基本盘在江苏。
其实,我认为,江苏市场今世缘冲得很快这很正常,基数低嘛!~37亿的盘子。增长十多亿,这个绝对值并不大啊。不过,按照比例一折算,就显得比较吓人了。尤其是二者一对比,就有种洋河要完的感觉了。
我个人认为,今世缘要抢占更多洋河的市场,恐怕是有相当大难度的。我找不到确定性更高的理由,酒质突飞猛进?营销改弦更张?还是有秘密武器?
那么,是不是江苏市场洋河走到头了呢?如果是,那么,今世缘那四五十亿的量又怎么解释呢?
显然,洋河做江苏市场出了问题。
我们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大问题,有没有可能被解决。如果是大问题且没办法解决,那就是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就要重新审视,如果不是,就能恢复。
后面继续深谈这个问题。这里先摆着。
第二,洋河的酒不好喝。
这个说法,其实现在突然的多了起来,我感到很诧异。
早几年,我也听过茅台不好喝,包括现在,我身边还是有朋友说茅台不好喝,甚至,还有说白酒不好喝的呢,显然,这里面有误解。
我们在说一个酒好不好喝,其本质是什么?
我说一个有趣的观点。
现在各位看到,说到白酒,基本上主打喝了不上头,对不?
我跟你说,我今天如果做一款白酒,主打就是——喝了最上头!一喝就懵圈。一样的能卖,信不?
总能找到对应的粉丝。我还看过67度的啤酒呢!~(英国蛇毒啤酒)据说一瓶难求,好者甚众。
您想想,67度的啤酒是个什么鬼?
但是,世界上就是有人这么追捧。
我身边很多朋友不喝酒,但是,喜欢喝酒的朋友自得其乐。
我身边很多朋友闻都闻不得茅台的那种特殊味道,觉得有种豆豉味,一点都不好闻。但是,茅台照样一瓶难求。
我还有朋友,有条件餐餐喝茅台,但是他就是喜欢牛栏山二锅头。(北京版的)
也有朋友,茅台不喝,五粮液不喝,就喝黄酒(加饭),热着喝。
我去山西,那边很多人认为,浓香型不是香,喝完之后,是一种臭味……
这代表什么?
代表大多数我们能看到的商品酒,都有他的粉丝。
达到一定程度(稳定的质量标准)之后,没有好喝不好喝这件事,朋友们!没有好喝不好喝这件事!
只有——我本人觉得好喝不好喝这件事!
这才是事实!
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好喝不好喝,到底本质在说什么呢?
做过餐饮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个答案。
本质是——稳定度。
熟悉谦和屋的老朋友就知道,我之前分析茅台的时候,说过,茅台厉害的不是酿酒秘密多么牛,你想啊,茅台酿酒有什么不传之秘吗?
技术是千年沉淀出来的,原料也是公开的,水也是公开的,酿造工艺想也想得到,在茅台镇,有心就能搞得清清楚楚。
存放五年算什么?很多茅台镇的酒厂能放十多年呢。对不?五粮液,泸州老窖好歹还有对外宣称的几百年老窖池,茅台没有这个说法的啊。
那么,茅台在务实层面——酿造这个部分,厉害的是什么?
是稳定度啊!
一瓶这个味道不难的!一万瓶才难啊!一亿瓶就不是一般企业能做到的了!
一年这个味道不难啊!十年这个味道才难啊!几十年这个味道才是问鼎的关键啊!
这个道理可以参照中国制造业的引擎制造,对不?
小批量制造引擎,早就可以了。
但是,几千万台数量级的稳定输出制造引擎,并持续多年,且达到高标准高质量,才是难的地方,对么?
所以,很多人说,洋河不好喝,恐怕不是说酒不好喝,我猜啊,我猜,是说现在的洋河没有以前的洋河好喝了,对么?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要好好看一看了。
洋河有意而为之的话,可能还好,跟可口可乐当年推出新品一样,被市场打脸了,回过头改回来也就好了。
但是,如果是无意识的话,或者,就是生产出了问题的话,我看,就麻烦了。
那么,真的是这样的情况吗?
现在的洋河不如以前的洋河好喝了吗?
这个问题后面详细说。
第三,洋河渠道出了问题。高层要换人了。
我透过和业内人士沟通,目前得到消息是,洋河压货是比较狠的。这是源于洋河的深度分销的模式。以后专门写文章说这个模式。
这是事实,就是,压货压下去,然后,经销商不好卖,结果,销售渠道堵住了。
那么,这个一旦堵住,你接下来新产的酒,可不就不好卖了么,因为,经销商没法再继续压了啊!~有个极限么!~
我们知道,很多酒的销售模式,是大包商模式,也是较为常见的模式,就是基本上酒企卖给经销商一个经销商价格,然后,经销商根据指导价自己去做市场。厂家也稍微支持支持,但是,主要还是经销商自己做。
洋河不是这样的,洋河是,经销商基本上起配合作用,仓储物流啊,当地人员啊,压资金啊,等等的,但是,市场是洋河来主操刀。
有点什么意思呢?
基本上,做传统的大商模式,盈亏自负,赚也赚得多,亏起来也比较狠。洋河这种模式,有点类似打配合。赚得没那么多,但是,风险也更小。很多做市场的成本是洋河在承担。(以货的形式。)
可以推断,洋河应该是压狠了,再压有点压不动了。
这种模式,我们看什么?
看最终能不能把市场的销量炸开。能炸开的话,就没关系,无外乎影响半年报或者年报,基本盘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如果市场不认了,那么,这种模式就要出问题。
例子就是东阿阿胶。压到经销商,上市公司业绩能好几年,但是,客户最终不买东阿阿胶了,终究就还是会暴雷。
如果东阿阿胶将来把市场重新炸开了,就活了,如果没有炸开,消费者还是不买东阿阿胶,那么,就会比较麻烦了。
其实,我早几年也观察过东阿阿胶,但是最后没有买。原因就是东阿阿胶提价太硬了。
这种硬提的方式,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的。
很多人要说了,谦和屋,你搞错了吧,你看茅台,不是硬提么?五粮液等等的,不都是硬提么?
不是的!要给出理由,消费者要理由,要提价的理由,要一个心理安慰。
且不说茅台和东阿阿胶根本是两回事,我们看看茅台怎么提价的?
茅台出现的角色是——一直控价,不提价,尽量不提价,尽量拖着不提价。
时不时搞几百吨,几千吨投放出来,造成一种心理,消费者,你们看好,茅台是不愿意提价的啊!我们在尽一切努力,保证老百姓喝的起茅台……
我们不愿意做奢侈品,我们希望接地气,我们希望大家能参与到茅台的世界里面来。
这是一种态度,虽然结果是1499几乎永远买不到飞天茅台,但是,消费者心里那股气被顺掉了,他会怪自己,怪自己抢不到茅台,京东,天猫永远是秒杀,怪自己抢不到。也怪别人抢太快。但是,就是无法怪茅台,因为这个气被官方的表达顺掉了。
而且,茅台确实也没有提经销商的价格。
五粮液等二线的品牌,多数是升级提价。就是酒稍微改一下,加点点老酒啥的,换新包装,新瓶装老酒,然后,价格提一提。这样,虽然大家知道,其实酒差别不大,但是,多少你还是给了一个能说出来的理由。消费者心里的气,也能顺一顺。而且,也不敢多提价,一点点加。
关于这个,各位有心的朋友,看看日化品和快消品,一下子就能知道。
他们和消费者打交道多了去了,这一套用得非常溜。尤其是以前外企,最会了。
要么是,增量20%,加价10%,要么是,新款推出,东西差不多,然后,老款就悄悄的消失了。
总之,提价这个过程,要有理由,要不引起消费者心里憋气为主。
东阿阿胶完全走的相反的例子!
“我们就是要打造中*奢侈品,就是要提价。”消费者心里多数是不顺气的,没有发泄的渠道,等于,我今天买了你的产品,我就是吃亏了,为啥呢?一模一样的东西,价格硬是贵了好多,你是用了更好效果的驴皮还是加了老驴的驴皮?:)包装换个铁盒,我也能算得出加了多少成本啊!~
你说气不气,这个时候,官方再说,将来还要提价。这不就和消费者对立了么?你又没有金融属性。对不?
洋河提价怎么提?有一点点硬提。但是,好在处于白酒这个特殊的行业,以及提价幅度倒也相对没有很大。稍微好一点。再就是洋河是小幅度,高频次提价,也稍微不那么明显。梦6提价200一箱,梦9提价400一箱,
但是,无论怎么说,销售端受阻,已经是看得到的了。
我个人,个人啊!认为,这个问题能解决。
原因是,洋河经销商的批零价格差不大。
诶,奇怪了,这是什么逻辑?
是这样的。
洋河深度分销控盘的模式,是经营风险放到了酒企这边多一点,而经销商的风险相对较低。那么,同样的逻辑,你赚钱的时候,就会少赚一点。很多时候,洋河并不是把利润的重点放到批发零售价的差价这一块。而是透过展示费,堆头费,办事费等费用的承担来进行返点给经销商。
这个和茅台的模式恰恰相反。
茅台是批发零售的差价巨大无比。经销商展示,堆头有没有都没所谓,只要你有飞天茅台,你就可以赚到巨大的价差。
洋河不是这样。
这么来类比一下吧,现在的茅台是倾向于对结果做考核。洋河是倾向于对过程进行考核。
那么,这样的话,会有一种情况出现。
就是,洋河考核哪种情况,哪种情况就会对应有改变。
比如,你对展示有考核,那么,我作为经销店,就会把展示做好。你对堆头啥的有返点,那么,我就把堆头这块做好。专门来应对你的考核。
但是,关键的节点是,由于考核的是整个过程,结果的考核势必就会被削弱。如果有100块钱的利润,展示,堆头等过程做到位了,就能拿走60块,那么,最后把酒卖掉,就还剩40块钱的利润了。
而茅台这种类型的,我就给经销商1000块钱一瓶,然后,市场指导价1500一瓶,至于你是加价卖还是便宜卖,我不怎么管控的。弱管控型的。管你怎么做陈列,堆头,员工推荐等,酒企本身不过深的介入的。也就是,100块利润,你买掉酒,就可以拿得到,卖不掉,一分钱没有。大致这个逻辑。(各品牌的直营店,旗舰店那种整个店卖一个品牌的酒不在列哈。)
好了,这二者的逻辑出来了。
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洋河这边过程都做到位了,但是,最后店主推荐这个环节可能转而推荐别的品牌的酒了。
郁不郁闷?烦不烦躁?
请注意,我说的是大的逻辑,当然这个过程中,洋河也会对结果有考核,也有量的安排,而且,每年的增幅还不小。但是,大的逻辑是对过程有考核的。
我猜,洋河的目的是,通过过程的考核来引导全国按照其要求把一家一家的店整成一个样子,也就是整个洋河的形象,销售是高度统一的,即落地落下去。
然后,洋河再透过硬广告,软广告,撬开消费者的内心,让消费者就近去一家一家的店里直接跨过店主推荐,上门把钱往桌上一拍,我要洋河!
店主说,要不您试试别的品牌?
不!我要洋河!
店主说,暂时没有货了,要不您试试别的品牌,比洋河更好!
不!老子就是要洋河!没货我就走了!
店主说,好好好,服了你了,我去拿洋河好不好?
是不是这个效果?
多牛气!~
但是,计划有时候不见得赶得上变化。
洋河被其他人挖了墙角。
这种模式有个弊病啊!~
就是,当利润值大到一个无法拒绝的数额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了……
经销商卖一瓶洋河,假设15%的毛利,别的品牌能有20%的毛利,可能一小部分会尝试对上门客户推荐别的品牌。
当别的品牌能有30%毛利的时候,可能就会有很多很多店主推荐别的品牌了。
当别的品牌能有50%以上毛利的时候,你觉得,还会有多少店主推荐洋河这15%呢?
我过程已经有一定收入了,堆头费,展示费,人员等费用能收一部分,然后,最后卖别的酒,还能赚一笔。
你说,我该怎么做?(目前我了解的,很多经销商都是做好几个品牌,一家人都做酒类生意的。你较真是难以较真下去的。)
洋河就是这个地方被堵塞住了。
预计得很好,奈何,管控力越小的地方,越难以按照计划实施。管控力强的地方,还可以这么做。
在消费者内心没有被撬开的时候,这种模式就会出现销售管道郁结的状态,货就被压住了。直到消费者内心被重新撬开为止。
两种方法,一个是酒企用硬广告,软广告,增加那种进店就吵着要洋河,没有就走的客户。
类似飞天茅台,大部分人去店里,要飞天茅台,没有就走了,我很少见到,飞天茅台没有,我买其他品牌的酒也可以。多是就要飞天茅台,没有我就去别的地方找,找到为止。
另一种方法就是,增加每卖一瓶洋河的利润,把这个对结果的考核加大力气。把经销商店主等最终卖出去的酒的利润提起来,他们才会拼命推洋河。
我个人认为,两者都要进行。最好不要有短板。
洋河其实以前做得很好。
但是,这就像军备竞赛,你软硬广告本来每个客户能看到你洋河10次,同级别竞争品牌只能看到3次。(抛开广告质量等的前提下,只谈数量。)那么,你领先是3倍多。
如果竞品加2次,从3次到5次,而洋河也加2次,从10次到12次,那么,洋河领先就从3倍多到了2倍多。实际上,是减少了。
所以,当行情好的时候,各大竞品都开始铺天盖地软硬广告结合的时候,洋河逆水行舟,就会相对下来,不进则退。
自然而然,这个时候,进门就拍钱说我就要洋河,没有洋河我就走人的客户肯定减少了。
而这个时候,洋河不增加每一瓶卖出去之后的利润,洋河的量就起不来。那些肯把每一瓶给经销商给店主的利润放大的品牌就会抢掉这些消费者。
事实上,我接触一些大概在腰部价格的名酒,能给到翻倍的利润,也就是300元的进货价,店主卖出去600多,再送点其他酒。洋河在这个批发零售价的价差上,相对而言,少了很多。
好了,以上就是逻辑,那么,为什么我觉得洋河能解决呢?
就是加大软硬广告数量和质量以及加大批发零售的价差。这两板斧下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各位,要知道,洋河的对手不是飞天茅台,不是水晶瓶五粮液,不是国窖1573啊!是其他的腰部价格的品牌啊。
顶级品牌是飞天茅台,飞天茅台满足不了的消费者,会有很多溢出到五粮液水晶瓶,国窖1573上面去,洋河的手工班和梦之蓝M9也能吃掉一些,以及其他品牌的高端,能吃掉一些。
但是,洋河手工班和梦9的量本来就很少很少。手工班对标飞天茅台,2000来块钱,老酒更贵,包括洋河还回购,我觉得,手工班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展示肌肉。
说洋河我也是能搞出不得了的好酒的,说故事有故事,说老酒有老酒,说稀缺有稀缺。
二就是尝试洋河高端白酒的金融属性。
洋河回购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尝试。但是,量太少了,根本吃不到几块飞天茅台溢出的肉。洋河自己也知道,这算算账就明白了。几千吨的量能卖多少钱,能有多少人喝得到啊?当然,利润的绝对值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号称2%左右能用于手工班。
梦9号称是5%左右的总产量能用。
这二者加在一起,7%左右,20万吨,推算一下就知道了。万把吨的量,还得几年后释放出来。很明显,这两年吃不到这个红利。
事实上,你去各实体店,网上找找,手工班也不是哪哪都有。没办法,浓香型主打稀缺就这个毛病,五粮液的501将来也会是这个路子。就是秀肌肉,没办法成为基本盘。这一点,飞天茅台甩出他们好几条街。看过谦和屋老文章的朋友就知道具体来龙去脉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所以,我判断,洋河还是靠海天梦,梦之蓝的梦三梦六。这才是洋河的基本盘。
那么,这个基本盘其实是错开了强势竞争对手。
飞天茅台,普五,国窖1573都不在洋河的主要竞争对手之列。面对这个消费群体,有着超强的消费能力,这几个加在一起,也都不大能满足。这一领域,其实,不是纯粹的竞争,更多的是竞合,一起把高端白酒的价格,门槛再提高。
中国这些年是实实在在富裕了啊……
那么,在腰部市场,我个人,个人啊,不认为洋河是不行的。我认为洋河很有竞争力。
300-600的价格端,洋河没有竞争力?
别闹了!洋河把批发零售的价差一拉开,那些竞品就得倒吸一口凉气。
打盹的狼,还是狼不是!~
所以,我推断,新上任的操盘手,应该会走两条路。
一条路是加大软硬广告的数量和质量。
一条路是拉开批零价差。
这两条路的终点是一致的,就是让经销商多赚钱,一个是上门来直接买洋河的增多,这个是增量,一个是卖洋河的多赚钱,这个是增利。
这两条路走起来,渠道就活了。
短期可能毛利会降一点,但是,绝对值会上来,客户的接受度会增加。口碑会起来。
以上,为我的浅见与判断。
其实,各位有心人观察后就知道,为什么洋河从三公消费叠加塑化剂的危机中,较快的走出来。是有原因的。
危机的时候,消费者就是不买酒了,量下来了。那批零价差再大也是假的,所以,其他不是那么硬的品牌,你给30%的毛利,甚至50%的毛利,没人买,也是假的,也是虚的。
但是,洋河趁这个时候,对过程有考核,引导经销商把市场,把终端按要求做好,并输血给经销商,把这口气留住。
市场一回暖的时候,洋河就会吃到头口汤。
过程的费用还是那些费用,陈列费,堆头费,员工费等等,变化不会大。然而,客户增加了,批零价差不大,洋河的利润就大,所以,回暖初始,洋河就马上能吃肉喝汤了。
现在是彻底回暖了。
这个时候,客户的量已经很大了。那么,批零差价大的品牌,肯把利润给经销商的品牌就能吃到肉,因为客户不愁了,让客户多买自己品牌的酒才是厉害的。
那么,卖一瓶能赚更多利润的品牌,就会被店主拼命推,拼命卖。所以这个时候,洋河是吃亏的。还要养那么多人,那么大的盘子。
你看,茅台就是这个阶段最大的受益者。
酒一出来,马上被抢购,管你终端怎么弄。
茅台的软硬广告做了多少年啊?几十年啊!~该茅台吃肉,对不?
洋河不要急,只要把渠道顺起来,消费者心里撬动了,也就起来了。
目前洋河多少钱?1600亿的市值,18倍左右的市盈率。五粮液差不多3个洋河这么多,茅台七八个洋河这么多,泸州老窖赶上来了,洋河打七折的市值了。
我个人认为,1600亿左右的洋河是被低估的价格。不过,低估还是有可能跌,也有可能涨。
20万吨的产量,江浙的基本盘,全国的市场,这样现金牛的洋河,将来利润每年稳步在超过gdp两倍的利润增长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就按20倍左右的市盈率来计算,分红照旧。一年15%左右的年复合收益,在我看来,是稳妥的,是较大概率的。估值稍微提上来,收益就上去了。
我认为,此时的洋河,基本面没有变坏,目前也没有变好,将来很有可能变好。竞争对手,强的错开了,弱的也不怕。竞争的格*是稳定的。
所以,我个人是买了洋河股票和酒的。
我把国窖1573和五粮液和梦之蓝M9同时拿出来喝了(梦之蓝这种带英文字母的搞法,我个人持保留意见,总觉得不接地气,当然,也会有喜欢这款的哈~),我自己说不清楚哪个更好喝。
我一点也没有觉得说,洋河酒不行了,好难喝啊,这种感觉,我是觉得都好喝,各有各的特色。
相对而言,我还没有那么喜欢飞天茅台的味道,酱香酒有股特殊的味道,暂时还没有习惯。我还是喜欢喝热的黄酒,清酒这类型的口感。
朋友,如果您是长期喝洋河的,现在喝洋河,明显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那么,危险了,洋河肯定出问题了,生产上或者策略上出了问题。
但是,如果您不是纵向对比,而是横向对比多款白酒,您得出结论,说洋河不好喝,那么,等同于说,你看你看,这个苹果太难吃了,我觉得不如西瓜好吃。
朋友,西瓜也是有粉丝的好不好?
注:转载谦和屋兄的文章,已经过授权。
理解白酒系列之洋河篇
关注《唐书房》有段时间了,老唐有很多经典语录,比如:“真知,行不难。”、“瞅地,别瞅**。”、“多看一二”等等。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花两年时间把白酒搞懂,可以在里面捡一辈子钱”。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已经记下了,因为这是他最看好的行业。但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句话,不知道它的威力。直到茅台在2018年调整到500出头的时候,一边是老唐极力看好茅台并加仓,一边是其他大V说,茅台不可能涨到天上去,国家不可能靠茅台与其他国家抗衡。结果,我就错过了茅台,眼睁睁地看着茅台一直涨到了现在。于是,我才真正明白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不是靠简单一句口号就能做好投资,也不会因别人给出了金闪闪的建议而选择跟随。重要的是你能理解它、相信它,并愿意拥有它。
于是,我就开始了这系列文章的编写,目的是去理解白酒行业,希望能做到老唐说的,花两年时间把白酒搞懂,能也在里面捡钱。
我持有洋河,当然首先分析的也是洋河,目前写了6篇,现整理一下,后续有更新再添加进来。
第一篇文章是1200亿的洋河难道不香吗?
这篇文章写在洋河股份80出头的时候,那时候是一片悲观,几乎以破产清算的价值来给洋河做了一个估值。
第二篇文章是洋河股份的并购扩张之路
这篇文章,理清了洋河在白酒行业的并购历史,基本弄清了公司的核心子公司的构成。
第三篇文章是洋河股份的产能扩张之路
洋河宣称的16万吨名优基酒产能的来源,这篇文章有了比较好的阐述,每一处产能增加的时间和情况有了一个梳理。
第四篇文章是共克时艰,大企业的担当——读洋河一季报有感
这篇文章写比较仓促,没有弄清合同负债的概念,还好后面补上了,在第六篇文章中有体现。
第五篇文章是洋河股份的基酒腾飞之路
这篇文章耗了我比较多的精力,整理数据大概花了一周时间,平时上班,只能在空闲时间整理,整理完成后,又迟迟没有动笔,因为知道写起来也挺费劲的,后面在五一的时候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结果差不多写了整整一天,半天时间用来整理思路,制作数据表格,半天时间用来写作。
洋河对外宣称储存了70万吨基酒,这篇文章有了比较好的梳理,特别是这些基酒的大致年份情况,让我们大体这个对基酒的品质有一定的判断,对高端酒,比如梦6+能不能放量,心里也有了一定底气。还有,对于洋河外购基酒的历史做了一个判断。
第六篇文章是细细梳理洋河股份的合同负债
这篇文章,源于之前理解合同负债的不到位,也源于老唐周记中对保证金下降的判断,因为结论与老唐相差挺大,写的时候也是心有戚戚焉,不过写完心里就安宁了。
通过这六篇文章,我对洋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还有好多疑惑的地方,比如,同是江苏的老牌酒企,今世缘也过了在江苏地区的铺货期,她为什么在江苏还能增长?而洋河这几年却没什么增长?仅仅只是因为渠道利润空间的问题吗?还有,为什么这几年白酒行业整体向好,洋河却没更上行业发展的节奏。
所以仅知道一个企业有多少家底还不够,得理解它的经营逻辑和行业格*,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老唐说花两年时间弄懂白酒的原因了,因为着实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于是,我就想把整个白酒上市公司撸个遍,争取能弄懂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和发展逻辑。
其实,我并没有全仓白酒,只占我仓位的五成,其他五成的仓位就比较散一点,有分众、海康、伊利、万科和平安等。我为什么愿意花两年甚至更长的时候去弄懂白酒,这期间肯定没什么时间去看其他公司了,包括持有的公司,除了白酒是个好赛道外,白酒也是公认的比较容易理解的行业,酒企的财报也是相对没那么复杂的。而就是这么个简单行业简单公司的分析过程中,我也深刻理解了弄懂一个公司的不容易。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所以,我觉得聚焦很重要。洋河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她让我尝到了分析一个企业的乐趣、理解一个企业带来的踏实感。
后面,我将试着去理解今世缘、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什么第一个看今世缘,因为她和洋河关系最密切,也能尝试着去解决我心中的那个疑惑。后面的顺序怎么排,朋友们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跟我提,一起努力把白酒弄懂,先找有兴趣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的篇章已经打开,多给自己一些勉励,新的开始,再出发!
郎酒和今世缘哪个酒好
郎酒
为什么洋河总被黑,还能销售几百亿?
有朋友问老异,洋河在网上有那么多人黑?可为什么每年还能卖几百亿?或者说,都是头部企业,为什么被黑的总是洋河。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因为在网上,*洋河有流量有关注,讲洋河的好,反倒会被怼。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今天老异来试着尝试回答下这个问题,各位如有不同意见的,欢迎留言交流。在老异看来,洋河销售200多个亿,还是被黑的原因来自三方面:
一
洋河是白酒行业中唯一一个全垒打选手,对手太多
熟悉白酒行业的朋友都知道,白酒行业追求的是大单品策略,一般一只白酒品牌站稳一个价位段市场,就可以过的很滋润了,比如飞天茅台,比如普五、比如国窖1573,比如水晶剑……大单品的产品策略或者现状已经是行业共识了。可是洋河却是全线出击,每个价位都要做,而且都还做得不错。
老异说这话,可能很多朋友并没有感觉。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老是有西方国家,特别是G7要和我们作对,因为在西方原先的国际体系设计和分工中,中国主要接收发达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而来的低端加工工业,也就是赚些组装之类的辛苦钱,安心为发达国家生产衬衫等生活用品。什么飞机高铁、什么芯片5G,什么新能源,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凭什么我大中国就得给你欧美人打工,伺候你?于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们自己要造高铁、要搞北斗导航、探月、还要搞5G,芯片,光刻机等。我们即使不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全面的国家,但是从全面性来讲,还真没几个国家能超过我们。
那么问题了,这些东西在欧美那边,也不是一个国家在搞的,也都是各个国家每家承担一部分,共同收割全世界。中国来了,要全部都做,可想而知,你面对的不就是G7的集体抵制吗?于是中国威胁论来了,中国产品质量差了,中国间谍偷取美国技术了……
再说洋河是一个全垒打的品牌,先从洋河的品牌结构来看,从100多的海之蓝到1000多梦之蓝手工班,每一个价位都有拳头产品。可能有朋友会说,哪个品牌不是这样呢?价格从低到高的产品都有。
问题是你的品牌在各个价位是否都有竞争力,是否会被其他品牌当成竞品,你的市场份额是否会被其他品牌作为抢占的目标?
这个品牌竞争力,看的不仅仅是销量,在于你在某一价位的话语权,该价位渠道的掌控力,要想抢占这个价位市场,是不是绕不开你。
比如茅台的王子、迎宾酒销量可以吧,茅台嫡系吧,可是放在市场上有哪只同价位品牌会把这两款产品当成竞品,绝对没有。为什么?
你会去和王思聪比有钱吗?肯定不会,不是因为王思聪自身有钱,是因为他老爸王健林有钱。王思聪创业,赚了是自己的。最后亏了,公司被他老爸收了。
因此,尽管茅台王子、迎宾这两款产品在市场上销量很大,但是没有形成势能,缺乏竞争力。那为什么这两款产品没有形成竞争力呢?那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大老板的心思和企业战略重心并没有在这。
所以为什么没人怕王思聪投资的每个项目,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玩票的,他老爹王健林并没有亲自下场做,就不会有结果。当然,就是王健林王总亲自下场了操作了,也未必有结果,但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情,至少影响力不一样。比如当年的“玩淘宝”。但是洋河不是。
过去白酒几个主流价位,高端茅五剑价格在400左右的时候,市场价格带市场比较集中,其他品牌大多集中在百元以内,基本不超过80。
口子窖五年酒店卖88的时候,依靠盘终盘就可以横扫全国了,因为这个价位进入者很少,消费升级又有需求。酒鬼水井坊,国窖这些品牌,一度采取超越价格战术,定价甚至高于茅台,依托终端推广人员推广促销,切分了不少茅台五粮液的市场份额。
但是随着茅台的不断提价,让出了价格空间,于是出现了超高端、千元高端市场,次高端,中高端,中端等细分价位划分呢,每个价位段都有品牌,想要开发一个空白市场,实在太难了。价格超越战术不再适合市场竞争了,总不能开发一款5000元一瓶的产品,一年卖个10瓶,有价无市的生意,没人愿意做。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白酒品牌,基于品牌势能现状、基础市场规模、企业资源情况或者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原因,基本上会选择2到3价位市场进行重点运作,等在某个价位站稳了,再向上或者下延市场拓展。
比如,牛栏山白牛二,在20元左右的光瓶酒价位,抢占百亿份额;汾酒依托玻汾在50元的光瓶酒横扫地产酒。茅台坚守白酒最高价位,誓死也要做白酒价位天花板,五粮液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普五的价格始终在千元左右。
由于各家价位集中,低价位市场,主要为区域地产品牌来做,竞争压力来自区域内部品牌之间;价位越高,玩家越少,竞品也就越少。所以,大多品牌相安无事。而这一切直到洋河出来之后,格*被打破了。
如果洋河像其他区域品牌一样,固守江苏市场,不去搞全国化,不去谋划高端价位,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话题了。那么洋河是如何来搅动全国白酒市场的。那就是全垒打。
先说100-200元的百元价位市场
以前在全国市场,该价位地产酒做得少,茅五剑泸等全国化品牌大多盯着高端市场,洋河海之蓝则是较早成功运作该价位的品牌之一。
但是随着区域地产酒主推价位的不断上移,海之蓝在不同的市场面临地产酒冲击的压力越来越大,陕西的西凤6年、河南的仰韶、安徽的古井年份原浆、口子、河北的老白干,湖北的白云边,就连山东小城市德州的古贝春也在做这个价位市场等等,这些品牌多数主要销售市场就在本省,省外销售非常有限,互相没有正面市场冲突,但是他们面临同一个市场竞争品牌,就是海之蓝。
八年时间,仍然能保持上亿瓶的销售规模,本身就已经是个奇迹了,这都是建立在近几年网络环境如此差,洋河的营销重心和资源基本上都放在高端梦之蓝的打造上,海之蓝的受关注度大幅度降低的背景下,所以海之蓝已经是一个妥妥地流通成熟产品。就像五粮春,市场份额即使在萎缩,仍然有一部分忠实的消费者喜欢它。
因此,在百元价位,海之蓝面临着数量众多区域地区域地产品牌的竞争,他们谁能说海之蓝好吗?
当然不同的市场,海之蓝的市场表现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市场做防守市场,有的市场是进攻态势,抢战别人的份额。但总是会正面竞争。各位朋友在出差旅游的时候,建议可以在各地市场做个调研,看看各位关注的品牌,在当地市场终端铺货情况,销售情况。
再说400左右的价位市场,这个价位,天之蓝、梦三两支产品,目前省级地产领导品牌中除了今世缘,古井、西凤等品牌做的较好之外,其他地产品牌很少介入。这个价位的市场主要是酒鬼,水井坊、舍得等早期做高端品牌,以及剑南春、红花郎和过去几年酱香热背景下众多酱香品牌聚集的价位段,而这些品牌可以是一个准全国化品牌集中的价位。
所以,这个价位地产酒不强,可以有较少的竞争压力,其他品牌对当地消费者来讲,都缺乏足够的品牌消费基础,说白了,都是新来的,谁也别瞧不起谁。而这些价位中,剑南春绝对的老大,郎酒红花郎有一定规模,其他企业整体的体量都不算大,而洋河的天之蓝和梦三夹击战术,销量处于相对较为靠前的位置,于是洋河在这个价位上,又面临着与准全国化的品牌的竞争,谁能说你好?
有了两个大单品,洋河还不“死心”,要继续高端化,推出梦之蓝,手工班,老异在以前的推文中说过,白酒品牌市值核算的的三个标准,产品差异化,品牌高端化,市场全国化。洋河在完成了全国化和差异化之后,高端化是必然选择。高端市场,就是挑战茅台的、五粮液、加上恢复元气的老窖,当然青花郎、汾酒也在运作该市场。好了,又得得罪几个大佬。谁能说你好。
很多朋友说,西凤还有1499的红西凤,古井还有千元的年三十,今世缘也在做千元的清雅酱香,两千三千价位的,谁家没有。可为什么没人说他们的不好呢。这就是洋河的不同,其他品牌开发了高端产品,可能就是一个形象产品,储备品牌,需要未来发挥作用。所以,推广力度不大,洋河不是。洋河是真做。今年中秋央视晚会,不就把要旗下双沟的高端产品---苏酒头排酒冠名了,如果不是动真格的做,怎么可能冠名央视中秋晚会?
因此在老异看来,洋河由于是行业里面几乎唯一一个全垒打的选手,面临着与竞争对手是最多的,我们说今世缘与景芝两只品牌之间,绝对不会互喷(当然是在联姻未成功之前),为什么?两个都没出省的品牌,连个正面交手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听到对方品牌,可能都会愣一下,肯定不会互相说对方不好。因为没有竞争,没必要去讲;因为不了解,不便去讲;因为都活在自己的市场,轻视所有不了解的品牌,不屑去讲。可是他们两家都可能面临着洋河的竞争压力,江苏自不必说了,山东可是洋河省外大市场。所以,对洋河,即使不说坏话,也肯定没好话。
这就解释了,洋河即使销售已经那么好了,仍然被黑的那么惨。像海之蓝这样的产品,如果质量不稳定,在京东平台如何能做到礼盒,甚至同价位排名靠前的位置,占领销售榜首几个月。这都是第三方数据,大家可以去查的。
二
洋河核心的优势是早就培养了最大体量的用户基础,家底雄厚
这一点其实就是归集到洋河优秀的产品结构上。过去20年,洋河通过绵柔型的产品特点培养了大批的用户,这些用户口感惯性转换成品牌忠诚度,加上首创产品系列化的产品结构。蓝色经典同时推出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三款产品。
洋河海之蓝刚上市卖100多的时候,是相对年轻的商务用酒,随着这部分群体年龄的增长、地位的提升、收入的提高,现在基本是中坚力量了,过去他们喝海之蓝的时候,梦之蓝就已经有了,虽然喝不起或者喝的少,但是梦之蓝品牌和价位已经与海之蓝一样,打入他们的心智,他们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的会接受梦之蓝。
就如同各位现在受到收入等多种原因,只能买奥迪A1,但是奥迪A8的产品已经在那,奥迪品牌性能和服务都体验过了,一旦随着社会地位、收入等条件允许,升级到奥迪A8是大概率的事情。但是如果奥迪出一款A8价位差不多,但是产品设计、服务等全新的一款H8,估计各位选择概率或者过程,相对来讲就没那么顺利了。
如果梦之蓝是海之蓝上市10年后,推出的新品,那很难达到现在梦之蓝的市场地位。这是白酒行业的现实,不信,各位有兴趣回到2012年到现在,整个行业高端价位有哪些新品出来,并成功的站稳白酒市场的又有几个?几乎没有。
有人说,白牛二和玻汾销售瓶数更多,用户基础更广,为何负面信息不多呢,那是因为这两个价位市场真正的玩家很少,头部品牌进入的更少,过去基本都是以地产酒本地销售为主,两家收割的大多是地产酒的市场。而现在大多数地产酒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品牌升级,光瓶酒市场看似规模很大,但是吃起来可能比盒装酒更难啃。没有人跟你抢份额,自然也不会有品牌商花钱去找大V做对比。也就不会有那么比较。不过现在对白牛二的负面评价也不少,比如不是粮食酒了,不是原厂生产了等等。
另一方面,虽然白牛二和玻汾也都是老产品,但是真正全国化火起来,也就是15年前后的事情,玻汾一度被称为抖音网红。在之前的推文,老异分析过,汾酒的发展纵然有体制改革的综合原因,到那时必须感谢抖音和玻汾,抖音让玻汾迅速成为网红光瓶酒,掀起了全国热销,这对带动汾酒消费者口感培养,降低消费者尝新成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玻汾培养的一大批消费群体,是汾酒后期继续高速发展的最大优势。
今世缘PK双沟酒,你支持谁?
当然是双沟,双沟有珍宝坊,有青花瓷。。。今世缘有什么?
从今世缘的产品线扩张说起
本来今天的标题是从今世缘的胡搞说起,后来想想不是太合适,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持仓今世缘或者持仓白酒的投资者是听不得批评的话的,所以就改为从今世缘的产品线扩张说起。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隔行如隔山,白酒行业也是如此,业内的很多信息是业外的人接触不到的,业外看财报投资的人总是喜欢想当然的去形成一个观点,然后再给自己的观点找论点,截选各种数据论证,洋洋洒洒最后也能表达很多见解出来,只是一旦碰到业内人就会知道他在那边讲的都是天方夜谭。
比如白酒,虽然说最终消费白酒的是广大消费者,但是在大部分白酒企业的管理层眼里,经销商才是他们的客户,因为他们的销售对象是以经销商为主体的,消费者喝不喝是一回事,经销商肯不肯进货又是一回事,虽然说首先应该是品牌做好了喝的人多了,然后喝的人多了才会有经销商进货多,既然这样就应该把品牌价值放在首位,对品牌有益的事情多做,对品牌无益的事情少做,通常都应该是这样一个逻辑,但是这个逻辑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是逆人性的,每个管理层都懂这个道理,但是几乎大部分的管理层都倒行逆施。
这个就好比很多经销商都明白只有多花钱搞品鉴、多花钱支持宴席、多做客情维护才能把市场培育好,但是有几个经销商愿意这样做呢?做品鉴、做宴席、做客情都是需要花钱的,花钱做了培育以后,市场好了外地还会串货进来,厂方还会网上低价卖酒,辛苦培育换来的利润果实不一定落到自己口袋里,效果还来的慢,还不如通过降价刺激销量来得快,即使降价、串货这些行为对品牌无异于杀鸡取卵,大部分经销商也懂得要培育品牌看长远的道理,但是你看,大家做的都是相反的事情,因为坚持做品牌培育坚持看长远是逆人性的,特别是碰到没什么底线的厂方,经销商一个人在那边做培育就是傻瓜。
在酒企也是一样道理,业绩就是脸面,管理层的大部分领导都是要脸面的,也是有股权激励的,股权激励、升职加薪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业绩增长,而不是品牌力变强。因此这个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是凡人,大家也就更习惯趴在品牌红利上吸血吃短期红利,而不是扎扎实实把品牌继续做强做大,因为对那些管理层而言,如果从品牌角度出发的话,胡乱扩张产品线、价格体系紊乱、疯狂压货、终端兑付不诚信这些行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从短期利益角度来看,这些行为又往往有短期的利益,对自己个人的升职加薪是有利的,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变成道理大家都懂,做起来依旧本末倒置。比如说张裕,张裕就是一个底子非常好的百年企业,国父孙中山提过字,江书记也几次考察,但是现在张裕的产品估计有上百款,领导层口口声声说是要教育消费者,2023年半年度会议上,聊到张裕大本营山东市场的串货情况,竟然说烟台、威海地区线下两百多家的烟酒店都和企业内部职员有或多或少的勾连,这些烟酒店手里低价的货基本都是内部人通过各种手段搞出来的,真的是百年品牌,糟蹋在当下的管理层。
讲回今世缘,国缘的兴起主要是从南京和淮安开始的,公司的管理层被外界戏称为涟水帮,早些年我经过涟水的时候,路过一所小学,小学的墙上写的校训是饮水思源,今世缘的成长其实也离不开这四个字,这一点懂得人都懂,可见一款白酒品牌的崛起既需要企业的奋发求进,也需要地缘**上的助推,这也就解释了今世缘为什么能在南京打开*面,为什么洋河没有针对性的做压制的原因。前几天,国缘又推出了一个新款酒种,国缘金K,价格和v6基本重叠,如下图:
聊到这款产品,我们也就不得不聊聊今世缘的产品线,国缘现在卖的最好的还是国缘4开,这是今世缘最早火起来的一款酒,但是今世缘后来的产品线就厉害了,有单开、双开、四开,因为开这个字眼不吉利,又有了k1、k3、k5,同时为了和梦系列竞争又有了v3、v6、v9,v9还是清雅酱香,后来又整出来柔雅国缘、淡雅国缘,除了这个系列还有典藏系列,地球系列、星星系列、月亮系列,现在又搞了个高沟崛起,注意以上的产品都不是贴牌产品,都是酒企自己搞的。
与洋河的聚焦海天梦不同,今世缘的玩法颇有点像诺基亚当年的机海战术,国缘4开当年刚刚风头起来,现在又被酒海埋藏,品牌声势是一年不如一年,其实线下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明白国缘现在这个玩法是什么意思,这就要回到开头说的那句话了,很大一部分酒企的酒企他们其实是把酒卖给经销商的,做品牌很累效果慢,但是吃品牌红利见效快啊,国缘4开打开市场以后,经销商布*完毕了,**部门也引导了,销量确实也有了,消费者认可了,这个时候想要业绩迅速增长怎么办呢?那就开始开周边产品,因为市场上认国缘嘛,基本上随便开个周边产品,都能招一批新的经销商,压一批货给经销商,价格体系崩了就大不了再开一个新品,这样一来业绩增长的就快多了,管理层三四年一轮岗,眼下的升职加薪到手以后谁管以后的事呢?现实中大部分酒企都会这么玩,好不容易打响一款产品的名头以后,就会陷入这种吃短期红利、伤品牌根基的行为不可自拔,从这一点看,洋河的克制还是非常值得佩服的。
以上这些,你要说那些高水平的白酒高层管理们不懂吗?他们一定懂的,但是他们也没办法,他们忍不住不去这么做,这个是由人性决定的。
成就一个品牌是很难的事情,搞垮一个品牌却很容易,而投资和做品牌一样,都是坚持长期、乏味却有价值的事情,更看重品牌势能、护城河的宽度和深度拓展,而非仅盯着眼前的企业净利润。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今世缘酒业白酒如何?
4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