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控历史最低价是多少(中远海控有多少员工?)

admin 2023-11-30 15:32:06 608

摘要:中远海控有多少员工?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4月27日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1993年2月16日组建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

中远海控有多少员工?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4月27日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1993年2月16日组建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经过几代中远人40余年的艰苦创业,依靠智慧、勤劳和真诚,带着光荣与梦想,中远集团已由成立之初的4艘船舶、2.26万载重吨的单一型航运企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和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3500余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过3亿吨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作为以航运、物流为核心主业的全球性企业集团,中远在全球拥有近千家成员单位、8万余名员工。在中国本土,中远集团分布在广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厦门、香港等地的全资船公司经营管理着集装箱、散装、特种运输和油轮等各类型远洋运输船队;在海外,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南非和西亚8大区域为辐射点,以船舶航线为纽带,形成遍及世界各主要地区的跨国经营网络。标有“COSCO”醒目标志的船舶和集装箱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往来穿梭。

炸裂!日赚3亿!中远海控去年业绩再创历史新高,豪赚超1000亿元...

点击在线申请

你的主营业务和需求资源

中国远洋最低价是多少

可以使用一下智盛的个股维基查找,有所有的历史线图,而且标明异动原因

中海油服股票历史最高和最底价格分别是多少?

54.88.554.88.554.88.554.88.554.88.5

中远海控总经理助理工资

中远海总经理助理工资每月6000至7000元之间。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是因为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总经理服务,并帮助总经理完成工作。

中远航运股票历史最低价位是多少?

中远航运(600428)6月完成货运量63.7万吨,同比下降25.5%;完成货物周转量34.2亿吨海里,同比下降22.9%;载重率52.2%,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从环比角度看,无论是单月数据还是累计数据,6月份都呈现一定下滑态势,显示公司经营目前仍未走出底部,偶尔单月数据的好转更多的来自航次分布问题。  相比去年同期火爆的市场行情,今年上半年航运业下滑严重。就上市公司业绩而言,预期a股航运公司中报都将难逃同比大幅下降甚至是亏损的结果。因而对航运股而言,二季度业绩环比如何自然成为了近期市场关注的重点。中远航运是除中国远洋之外的又一家最有可能业绩出现环比回升的公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多用途船期租在经历大幅下跌过程后目前已基本企稳;2)二季度bsi指数环比升幅明显,公司回程效益存在改善空间;3)重吊船队回归公司自主经营后,二季度经营表现超预期。而相比一般航运企业,公司的优势主要有两个:1)经营领域的相对高端使得周期弱化但效益并不逊色;2)公司治理水平优异,前两年行业高点放弃了买造船,有效的储存了现金以抵御行业下滑周期。  东海证券研究所预计公司09-10年每股收益为0.39元和0.48元。基于近两年是公司长期业绩底部的判断以及当前牛市特征明显的市场环境,给予公司10年25倍pe估值相对合理,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中远海控公司基本分析?

中远海控公司原名中国远洋,2005年在香港上市。先后参股南沙港二期、宁波港四期集装箱码头、洋山港二期集装箱码头和埃及苏伊士运河码头。2007年在A股上市,后参股或控股了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宁波远东码头、福州港务集团等多家公司,收购了集团下属中远菲律宾和香港货运资产。

2016年,控股股东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合并。公司剥离散货业务,出售中散集团及佛罗伦等股权,收购中海港口及大连集运

中远海控是国企吗?中远海控合理价格多少?中远海控股票近一年股价?

疫情过后,航运也开始渐渐复苏,中远海控也不例外,股价也慢慢上涨,这只股票会不会盈利,投资会不会吃亏,下面来探讨一下。在进一步解析中远海控前,先为大家送上一份港口航运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即可查看:宝藏资料!港口航运行业龙头股一栏表一、从公司角度来看公司介绍: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远海运集团航运及码头经营主业上市旗舰企业和资本平台。其主营业务为集装箱和散杂货码头的装卸和堆存业务。其中中远海控港口的码头组合遍布中国沿海的五大港口群、欧洲、南美洲、**、东南亚及地中海等主要海外枢纽港。大致了解了中远海控后,下面依据亮点来了解中远海控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亮点一:创新服务模式,规模高速增长中远海控"中远海运集运"与"东方海外货柜"双品牌船队同海洋联盟各成员,正式把DAY5产品放到市场上,涉及有40条航线联盟、TEU运力412万,航线覆盖面、交付时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效果很不错。同时,中远海控中欧铁路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陆海快线箱量规模分别以54%、79%、20%的增速实现同比高增。亮点二:集装箱综合物流服务龙头中远海控收购重组中海集运、东方海外后集装箱船运力提升至目前约303万TEU,份额12.5%位列全球第三。在集装箱码头这个方面,2019年起总吞吐量与总设计处理能力是世界NO.1。海运与码头板块领先优势明显,通过参控海内外港口码头的方式让衔接效率进行了提升,单箱收入都可以用龙头溢价,由于受到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的影响,享有成本优势,利润率一年更比一年高。因为篇幅有限,更多关于中远海控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中远海控点评,建议收藏!二、从行业角度看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港口航运行业遭到了打击,停止营业,港口堵塞等问题导致航运停止,之后疫情得到了进一步控制,港口航运才慢慢得到恢复。受益于疫情逐步控制,全球逐渐开始复产复工,进出口数据每年都在增高。强势的出口给港口吞吐量带来了快速恢复,港口航运相关企业业绩也有可能实现飞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同比上涨133.86%至2066.64点,环比20H2增长92.44%,运价不断提高。通过不同航线来分析,地中海与欧洲航线运价提升幅度最显而易见的,二者运价指数在21H1较20年末分别提升129.4%和123.5%。全球航运仍然不放松,集装箱运价有很大可能可以维持在高价。整体来说,随着我国疫情逐渐稳定,港口航运将获得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中远海控能够从这里收获很多。不过文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大家对中远海控未来行情有兴趣的话,可以移步到下面的链接中,专业的投资顾问会针对股票进行分析,判断中远海控的估值高低:【免费】测一测中远海控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应答时间:2021-11-13,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股票601008历史最低价多少

展开全部历史最低2.68

【兴证交运】中远海控(601919):亏损王蜕变成行业领袖——中远海控的历史与未来

投资要点

● 历史:航运周期下行及战略失误,公司曾多年巨亏。中远海控前身是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远洋”),2007年以集装箱航运、码头、租赁、物流等资产在A股上市,同年增发注入母公司干散货业务。公司在07-08年航运周期高点大幅扩张,周期下行及战略失误造成持续巨亏,净资产持续下滑。

● 蜕变:专注集运业务,两次整合规模大幅提升。并购能够迅速提升公司的规模效应,2016年3月公司完成第一次整合,剥离散货资产,整合中海集运的集运业务,经营运力的全球占比从4.3%上升至7.9%(根据15年10月数据),全球排名从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第二次整合,公司近期公告计划收购东方海外,目前正在进行中,若整合完成,公司运力占比将上升至11.6%,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三位,运力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规模效应的基础。

● 展望:公司具备成为行业领袖的潜质。公司拥有优势船队和优势航线;努力布*全球港口,与集运业务协同发展;在海洋联盟中的领导力将进一步提升;整合东方海外有望进一步获得协同效应。预期未来公司将获得超越行业的增长。

● 投资建议。全球贸易持续向好,我们继续看好集运业复苏。若中远海控完成收购东方海外,将成为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中国唯一的全球集运龙头公司,具备成为行业领袖的潜质,将显著受益于行业复苏以及自身的蜕变。收购东方海外为现金收购,考虑财务成本将明显增厚,由于收购完成时点不确定,暂不考虑收购影响,预计公司17-19年EPS为0.43、0.59、0.68元,对应PE为16、12、10倍,维持“增持”评级。我们看好公司在行业复苏中超高的业绩弹性(贝塔)以及公司超越行业的自身蜕变(阿尔法),建议投资者加大配置。

●风险提示。收购失败,集运需求低预期、集运供给超预期、市场恶性竞争

报告正文

前言

兴业证券交运团队在去年11月的报告《通往复苏之路,迎接向上的弹性》中率先提出看好17年集运业复苏,需求企稳及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将带来运价向上的弹性,此后持续发布《十年等一回,迎接航运业复苏和铁路改革》、《近期集运市场表现强劲,行业复苏方向明确》、《中远海控:集运运价表现强劲,盈利预期大幅改善》、《集运热点问题解答》、《为什么我们看好航运业复苏——对短中长期供求关系的再论述》等深度报告,持续跟踪,坚定推荐!

16年中远海控通过资产重组,剥离了散货业务,集运业务规模大幅提升,全球排名从第六上升至第四;目前正在进行收购东方海外,收购完成后将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中国唯一的全球集运龙头公司。行业正在复苏,公司自身也发生了蜕变。本报告主要详细分析公司自身的蜕变。我们既看好公司在行业复苏中超高的业绩弹性(贝塔),也看好公司超越行业的自身蜕变(阿尔法)。

历史:航运周期下行及战略失误,公司曾多年巨亏

1.1、2007年A股上市,同年增发注入母公司干散货业务

中远海控前身是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远洋”),分别于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控股股东为中远集团。中国远洋上市之初的核心主业是集装箱航运,兼营码头、集装箱租赁和物流服务。 

2007年航运市场处在历史高点,中国远洋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出“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航运公司”这一战略目标,并表示将研究收购控股股东中远总公司散货船队资源的可行性。2007年11月,中国远洋分两次向中远总公司与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共约12.97亿股A股股票,中远总公司以所持中远散运和青岛远洋100%股权、深圳远洋41.52%股权及部分人民币认购,公司募集资金用于收购中远香港所持GOLDENVIEW100%股权和广州远洋所持的深圳远洋6.35%股权。自此,中远集团干散货航运业务也注入了中国远洋,中国远洋成为一家集集装箱航运、干散货航运、物流、码头和集装箱租赁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综合航运公司。

1.2、周期高点大规模扩张,周期下行及战略失误造成持续巨亏

2007年航运业整体处在周期高点,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一路飙升至10000点以上,集运运价综合指数CCFI也在高位运行,所有航运企业都实现巨额盈利。公司在07年年报中预计08年干散货航运市场需求保持强劲增长,供给呈现相对不足的态势,利好因素占据主流,市场将保持繁荣。基于对行业周期的乐观判断,公司在干散货业务经营计划部分提出“做好适当比例的中长期运力部署,锁定远期利润”,即加大对船舶资产的投入,扩大运力规模。

公司在07、08年的行业周期高点通过大规模租船和造船扩张运力。2007年底,公司集装箱船在手订单数量达56艘,在手订单运力为39.5万TEU,占集装箱船舶经营总运力的91%;公司干散货船在手订单数量达52艘,运力为654.7万DWT,占干散货船舶经营总运力的20%。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订单交付期的来临使得供给端开始承压,2008年下半年BDI与CCFI双双跌入谷底。公司2009年亏损75亿元,剔除FFA期货、租船合同拨备等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扣非后亏损118.9亿元。行业高点时船舶造价、船舶租金也处在高位,公司在行业高点大规模扩张,造成整体成本较高,同时面临行业供求恶化、运价下行的巨大压力。2009年巨亏后,2010年短暂回暖,此后2011-2015年的五年公司扣非后连续亏损,净资产也大幅下滑,2015年末净资产247亿元,较2008年Q3最高的598亿下滑了超过50%。

公司一度被标记*ST濒临退市。受业绩不振影响,公司估值大幅跳水,股价从最高点的63.6元一路跌至最低仅2.7元,PB最低仅1.09倍。

1.3、干散货航运业务拖累更大

从公司两大业务营收表现来看,集装箱业务分别在2010、2012、2014年呈现收入增长,主要是受益于集运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能通过船舶闲置、低速航行与统一提价来改善业绩(2009年之后CCFI几次起伏波动);而公司干散货业务从2011年开始连续五年收入端下滑。从盈利表现来看,2011-2015五年间公司集装箱航运业务毛利有三年为正,而干散货航运业务毛利持续为负。2015年重组前公司旗下两大全资子公司中远集运与中散集团分别负责公司集运业务与干散货航运业务。分析两者归母净利润可以看出,2011-2015年中散集团亏损面更大,公司业绩受干散货航运业务的拖累更大。

蜕变:专注集运业务,两次整合规模将大幅提升

2.1、并购能够迅速提升集运公司的规模效应

集装箱运输的主要货种是各种产成品、半成品,面对的是碎片化的需求,因此集装箱运输的运营模式是班轮运输。集运公司通过事先制定的船期表,在固定航线的固定挂靠港口之间,按规定的操作规则为货主提供规范的、反复的集装箱货物运输服务,并按“箱运价”来计收运费。集装箱运输行业是典型的网络型行业,行业内公司根据客户货量需求等设计航线路径、设置停靠港口、安排航线船舶运力及配置集装箱资源等,进而构建布*完善的全球集装箱航运网络。

 

随着船舶建造技术的发展,集装箱航运公司纷纷通过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来降低单位成本。虽然船舶大型化可有效减低单位成本,但前提是舱位能够被有效利用,否则反而会增加成本。根据相关文献测算,2.1万TEU的船舶舱位利用率在85%的情况下,其单箱成本比同运量的1.8万TEU船舶运输的多约13%;1.8万TEU的船舶在舱位利用率90%的情况下,单箱成本仅略低于同运量1.6万TEU船舶。

为了保证足够舱位利用率,一方面需要通过足够的揽货网点提升揽货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拥有足够的航线网络密度来尽可能满足多样化的运输需求。足够的航线网络密度需要足够多的船舶,需要的投资巨大,因此集运业的进入门槛、集中度显著高于航运业的其他子行业,也最具备规模经济。并购能够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加大航线网络密度,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规模效应。

2.2、通过两次整合,公司行业地位将大幅提升

第一次整合,剥离干散货,整合中海集运:2015年底,中国远洋停牌启动资产重组,2016年3月基本完成。此次重组后,公司专注于集装箱运输及码头运营业务,经营运力的全球占比从4.3%上升至7.9%(根据15年10月数据),全球排名从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

重组的主要内容:中国远洋剥离了干散货业务,中远太平洋剥离了集装箱租赁业务;同时中国远洋通过租入中海集运全部集装箱船和集装箱、收购中海集运的网络资产整合了中海集运的集装箱运输业务,中远太平洋收购了中海集团和中海集运持有的码头资产。2016年7月,中远太平洋正式更名为“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2016年11月,中国远洋正式更名为“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次整合,整合东方海外:2017年5月17日,中远海控停牌,7月26日复牌,公告计划联合上港集团收购香港的东方海外。本次收购采取现金收购,要约收购东方海外拟接受要约的全部股东所持有东方海外国际至多100%的股份,假设全部收购,应支付现金总额约人民币428.7亿元。若收购完成,东方海外仍以独立品牌运营。

 

东方海外是全球第七大集运公司,运力占比3.3%,若完成收购东方海外,中远海控现有的运力占比将达到11.6%,从全球第四大集运公司上升至全球第三。目前整合东方海外仍在进行中,若整合完成,公司运力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规模效应的基础。

展望:公司具备成为行业领袖的潜力

3.1、优势船队--订单交付后单船规模将明显提升

在舱位利用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集装箱船的大型化能带来单位成本的下降。从目前前十五大集运公司经营运力的单船规模来看,东方海外单船规模6446TEU,排名第三,中远单船规模5554TEU,排名第九。但中远海控目前有较多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预计到19年订单基本交付后,中远海控的单箱规模将达到6610TEU,提升19%,排名将从第九位提升至第四位。东方海外的单箱规模将达到7133TEU,提升11%,排名从第三提升至第二。未来公司的单箱成本有一进步下降的空间。

3.2、优势航线--在欧美干线优势明显

将中远海控、东方海外的航线网络布*与行业前二十大公司平均值对比。可以看出,中远海控的优势航线在远东-北美、远东-欧洲以及远东内航线;东方海外的优势航线在远东-北美、远东-欧洲、澳新/大洋洲。远东-北美、远东-欧洲两大东西干线都是中远海控、东方海外的优势航线,中远海控整合了东方海外后,能够进一步巩固优势航线的地位。澳新/大洋洲航线是东方海外的优势航线,可以提升中远海控在该航线的竞争力。

从全球第一大集运公司马士基的航线布*来看,航线结构与市场均值比较接近,在远东-北美、远东-欧洲、远东内航线的运力布*占比低于中远海控,但在欧洲-北美、非洲航线、拉丁美洲航线、欧洲内航线上的布*多于中远海控。

2017年6月,在远东-欧洲航线上,中远海控、东方海外周运力分别为4.4、1.4万TEU,占比为10%、3%,排名第四、第十,合并后将达到5.8万TEU,占比达到13%,排名第三;在远东-北美航线上,中远海控、东方海外周运力分别为4.8、3万TEU,占比为9%、6%,排名第三、第六,合并后将达到7.8万TEU,占比15%,排名跃升至第一。

3.3、努力布*全球港口,与集运业务协同发展

中远海控通过控股子公司中远海运港口从事码头运营业务,持有46.72%的股份。中远海运港口原名中远太平洋,1994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1199.HK,原本从事码头运营及集装箱租赁业务,2016年3月完成重组后,剥离了集装箱租赁业务,收购了原中海集团及中海集运的码头资产,专注于码头业务。

根据德鲁里数据,中远海运港口2016年总吞吐量占全球码头市场总份额的13.0%,位居世界第1;权益吞吐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3%,位居世界第5。2016年底拥有总资产67.9亿美元,净利润2.5亿美元。

 

中远海运港口通过参股或控股的形式经营码头业务,码头业务遍布全球,码头类型包括集装箱、散货和汽车,其中最主要的是集装箱码头,泊位数占比达88%左右。公司拥有全球的集装箱码头网络,2016年集装箱码头业务覆盖全球30个港口、158个泊位,年处理能力达9724.5万TEU;其中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覆盖21个港口、116个泊位、年处理能力7379.5万TEU;海外覆盖9个港口、42个泊位、年处理能力2345万TEU。

重组后,中远海运港口制定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五年发展目标和三个战略计划。

● 发展理念“ThePortsForALL”,以建立全球化的港口网路为目标,打造一个能够为航运上下游产业创造最大价值的共赢共享平台,接通全球航线,致力成为大家的港口。

● 公司明确订立五年发展目标,以2016年为基础,到2021年总资产上升50%,权益吞吐量上升60%,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上升一倍。

● 公司订立三个战略方向:

1)推进全球化码头布*

2)发挥与母公司中远海运集装船队及海洋联盟的协同效益

3)强化港口及码头业务的控制力和管理能力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海外码头投资。2016年先后公布了三个海外并购项目,包括荷兰鹿特丹和Euromax码头、意大利瓦多利古雷港和阿布扎比哈里港,以及与新加坡港务集团签订大型集装箱泊位合作协议2017年公司收购了在西班牙从事集装箱码头业务的NPH集团51%股权,主要资产包括西班牙的NCTV及NCTB两家集装箱码头公司和两家辅助性铁路场站公司。其中NCTV是西班牙瓦伦西亚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瓦伦西亚港是地中海三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公司此前控制的希腊比雷埃夫港也是地中海三大集装箱港口之一,自此公司能够影响到地中海三大集装箱港口中的两个。

港口业务与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海洋联盟控制了全球28%的集装箱运力,能够为公司后续进行海外码头投资时带来强大的货源支撑;同时公司持续布*海外码头也有助于公司及海洋联盟航线及网络布*的优化,带来集运业务竞争力及经营效率的提升,从2016年的经营数据也可以看到,公司布*的海外码头业务量在高速增长,公司的海外码头都是布*在增长最快的地方,能够直接为公司贡献一些盈利增量。

自金融危机后,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明显放缓,过去5年平均增速仅3.5%,2016年预估增长2.5%。中国和香港地区是公司港口资产主要集中地,该地区港口吞吐量增速长期表现好于全球平均水平,金融危机前更是连续6年增速全球第一,不过金融危机后增速开始逐步下滑,过去5年平均增速4.8%,2016年预估增长2.7%。公司海外港口资产主要分布于**和南欧,少部分分布在东南亚、东北亚和北美。**地区少数的在金融危机期间吞吐量仍正增长的地区,过去16年只有2013年负增长0.5%,过去5年平均增速3.7%,稍好于全球平均水平,2016年预估增长4.3%。南欧地区金融危机前增长态势与全球水平较为接近,金融危机后经历短暂反弹,2012年起增速下滑,2015年负增长0.7%,不过2016年大幅反弹,预估增长5.7%,过去5年增速3.7%,与**地区一致。另外,南亚地区过去3年吞吐量增长表现抢眼,2012年和2013年分别增长0.0%和5.0%的情况下,2014年提速,增长12.8%,2015年和预估的2016年也分别增长了5.2%和10.8%,过去5年平均增速6.7%,超第2的中国和香港接近2个百分点。

3.4、在海洋联盟内的领导力将进一步提升

2017年4月1日,集运业新的三大联盟2M、OCEANAllinance、THEAllinance正式运营。三大联盟内的成员运营了全球集运市场80%的运力,其中2M、OCEAN、THE运力占比分别为35%、28%、17%。

 

中远所在的海洋联盟有四个成员,除了中远还有法国达飞、台湾长荣、香港东方海外,原本达飞排名全球第三,全球份额11.1%;中远排名全球第四,全球份额8.3%;长荣排名全球第六,全球份额4.9%;东方海外排名全球第七,全球份额3.2%。若中远完成收购东方海外,全球份额将达到11.5%,超过达飞,目前中远+东方海外在手船舶订单合计64万TEU,达飞17万TEU,订单交付后中远+东方海外的总运力依旧超过达飞,完成收购东方海外后,中远在海洋联盟内的领导力将进一步提升。

虽然海洋联盟总运力少于2M联盟,但是在远东-欧洲、远东-北美两大集运主干线上的市场份额上。海洋联盟在远东-北美航线的优势较大,在远东-欧洲航线与2M联盟相当,较THE联盟优势较大。

3.5、整合东方海外有望进一步获得协同效应

不同的集运公司在航线布*上均存在一定的重叠线路,行业内的并购整合可以通过航线网络和船队结构优化、集装箱箱队整合、供应商相关成本优化、管理成本和信息系统优化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

 

中远海控现有的集运业务是2016年原中远集运和原中海集运合并而来,据公司估算,2016年两家公司合并实现了53亿元的协同效应。收购东方海外预计也将产生一定协同效应。公司收购报告书中提到,根据航运行业之前并购案例公布的协同效应来看,合并后每年产生的协同效益占合并双方合计综合总成本的比例在2-4%区间,近年来集装箱运输行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公开数据情况如下:

公司中以2%作为本次交易后双方产生的协同效应比例,预计交易后每年能带来3.37亿美元的税前协同效应。

公司盈利弹性测算

4.1、三季度旺季弹性测算

我们根据中远海控披露的数据,统计海控历年Q3环比Q2的运量增速及单箱收入增速。2005-2015年十一年间,仅有一年Q3运量低于Q2,其余年份Q3运量皆高于Q2,Q3运量环比Q2平均增速2.9%。仅有四年Q3单箱收入低于Q2,Q3单箱收入环比Q2平均增速为7.7%。

根据中远海控中报业绩预告,预计中远海控2017Q2经营性净利润约为7.5亿。我们尝试根据可得的数据粗略估算中远海控Q3旺季的业绩弹性。中远海控2016年3月基本完成重组,由于公司尚未披露2017年半年报,我们用公司2016H2的财务数据/2作为公司单季度的财务数据,以此为基础,估算17Q3环比Q2不同运量增速、运价增速情况下Q3较Q2的净利润变化值。

今年集运市场复苏趋势明显,预计Q3旺季运量及运价皆将好于Q2。中性假设下,预计今年Q3运量环比Q2增长3%(05-15年的增速均值),Q3运价环比Q2增长4%(7月7日SCFI指数收于889点,较Q2均值增长4%),Q3净利润将较Q2增加10亿元,达到17.5亿元。

4.2、18年业绩弹性测算

我们以17年的盈利预测为基础,假设单箱成本不变,测算单箱收入(运价)以及运量不同变化下公司18年盈利情况。可以看出运价变动带来的公司盈利弹性巨大,运量变动对盈利的影响较小。我们中性假设18年单箱收入增长3%,运量增长5%,预计公司18年净利润为61亿元。

 

不过,一般而言运量的超预期增长会带来装载率上升,装载率上升会带来单箱成本下降和运价上升,如果运量超预期增长,公司的盈利弹性会更大。

投资建议:继续看好集运业复苏,行业处于底部,公司向上弹性巨大

上半年集运市场复苏趋势明显,供求表现表现良好,超出市场预期,运价同比大幅改善,中远海控中报业绩亦超预期大幅改善,我们的判断得到验证。全球贸易持续向好,行业复苏才刚刚开始,我们继续看好。

 

中远海控(601919)完成收购东方海外后,将成为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中国唯一的全球集运龙头公司,具备成为行业领袖的潜质,将显著受益于行业复苏以及自身的蜕变。收购东方海外为现金收购,考虑财务成本将明显增厚,由于收购完成时点不确定,暂不考虑收购影响,预计公司17-19年EPS为0.43、0.59、0.68元,对应PE为16、12、10倍,维持“增持”评级。我们看好公司在行业复苏中超高的业绩弹性(贝塔)以及公司超越行业的自身蜕变(阿尔法),建议投资者加大配置。

风险提示

收购东方海外失败,集运需求低预期、集运供给超预期、市场恶性竞争 

文章推荐:

中远海控历史最低价是多少(中远海控有多少员工

清水源炒什么概念(李翠娥做什么行业的?清水源职

海科金为什么不收购仁东控股(仁东控股是做什么

帝欧家居会退市吗(绑定碧桂园的帝欧家居是否被

霸王龙打不过南方巨兽龙吗(霸王龙和南方巨兽龙

集泰股份下周走势预测(新股集泰股份中签率查询

和邦股份明天走势(002237明天还会上涨吗?)

工银平衡是什么基金(工银平衡此基收益确实太差

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