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源是哪里人 是郑源,广东阳江人郑源,中国大陆男歌手。2004年,凭借《一万个理由》在网络和手机铃声中传播,歌手郑源在中国大陆迅速走红,他成为了既刀郎、庞龙之后又一个“
邓源是哪里人
是郑源,广东阳江人郑源,中国大陆男歌手。2004年,凭借《一万个理由》在网络和手机铃声中传播,歌手郑源在中国大陆迅速走红,他成为了既刀郎、庞龙之后又一个“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靠网络走红的歌手。郑源的声音有一点沙哑,还带着一点忧伤,所以歌曲中也有一种深情、忧伤的感觉。2003年签约广东孔雀唱片。2004年底,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真的用心良苦》,凭借其中的《一万个理由》一炮走红。2005年,获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电视》“2005十大新人”。
“做人最紧要系咩?”他的答案很简单,却发人深省丨站前好人
“做人最紧要系咩也?”
这个回答,你一定很熟悉。
然而,怎么做才会“开心”?
金钱财物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
只有找到内心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才能长久地快乐满足。
站前街环卫站的邓源就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之源:
“最紧要就系助人为乐!”
他想到的,除了自己,还有别人。
当过兵做过生意,
最后在广州做了12年环卫工
邓源是广西人。2005年,邓源来到站前街,成为了站前街环卫站的一名职工。在此之前,他曾当过兵,做过生意,辗转多地来到广州,最终在选择当一名环卫工后安定了下来。不过,邓源坦言,工作一个星期后他就想放弃这份工作,“每天需要爬34条楼梯,工作实在太累。每天与垃圾相处,一时也难以接受。”然而最终他坚持了下来,一做就是十二年。个中原因,既因为这份工作的稳定,也因为它真的被人们所需要。“把一个地方变干净,为街坊提供良好的环境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情。”
工作之余,
常主动帮老街坊提菜搬家具
对邓源来说,服务街坊,并不止步于维护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他还非常乐意帮助街坊。西站社区内多为铁路退休职工,老年群体偏多,邓源对他们十分照顾。当看到有老街坊从市场提着大袋小袋的菜回来时,邓源便主动提出帮街坊提上楼。
“你提得动吗?我帮你拿上去吧!”这句话,邓源一天可能要重复很多遍。如果说提菜只是小忙,那么搬大件家具这种力气活,真是帮了不少年长街坊的大忙。由于楼道的狭窄,邓源在搬家具的过程中难免磕碰,有时还会弄伤手脚。当他却轻描淡写地说:“谁没有一点小伤啊?这不算什么。”如果事后有街坊提出要给报酬,邓源也会婉拒。
邓源工作照。
背发病老人下楼送院,
还被误认为老人的儿子
十二年的社区服务,让邓源和街坊成为朋友,街坊对邓源也产生了信赖。为街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对于邓源来说也已是平常,很多都已经不记得了。而这一件帮助街坊的事,邓源却印象深刻。
前年,邓源在工作中忽然听到楼上传来的一声呼救:“阿源,我走不动了,你可不可以过来帮帮我?”
原来,楼上一名80岁的婆婆突然发病,身体十分虚弱,需要送往医院。她的儿子刚好上班,看到邓源在楼下干活,婆婆便向邓源求助。邓源在听到呼救声后,二话不说马上到楼上把婆婆背下楼。“那位婆婆还是挺重的,我差当时点背不过来。不过情况那么危急,如果我不帮她,后果也不堪设想。”
把婆婆背下楼后,邓源马上叫的士把婆婆送去医院接受治疗。婆婆家人赶过来后,邓源便默默离开。由于治疗及时,婆婆没有遭遇险情,但出院初期还不能走动。婆婆的儿子是一名公交司机,由于轮班,白天无暇照顾。此时,邓源又向该名婆婆提供“后续帮助”。在婆婆需要去市场买菜时,邓源便把婆婆背下楼,推着轮椅带着婆婆到市场买菜。邓源笑说:“一些街坊看到,还以为我是她的儿子呢!”
邓源生活照。
后来,婆婆的病好了,可以走路了,这才让邓源放心下来。“如今她每次看着我都会跟我打招呼,看到她没事了,我也很开心。”邓源也没有把这件乐于助人的事放在心上,每当街坊提起这件事表扬他时,他却说:“这没什么,如果换作其他人,同样会伸出援手,我当时只是刚好在而已。”
邓源不仅是一名环卫工,为社区服务,他还有多重身份:他还是社区信息员,发现小区隐患,会及时向居委会反映,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同时,他还是社区义务调解员,当街坊们因为一些琐事在小区争吵时,他马上耐心劝解。
对街坊来说,他是值得信赖的对象,是常常见面的老朋友。有一次,邓源休年假,几天没有出现在社区内。后来街坊看到他便马上问:“前几天你去哪儿啦?好几天没见你,还以为你调走了。”街坊舍不得这位老朋友,“你以后就驻在这吧,不要去其他地方了。”
而对邓源来说,他同样舍不得这群街坊。他直言,自己喜欢广州,其中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帮街坊,“喜欢这种和街坊共处的氛围,喜欢这种帮助街坊的感觉。”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此时邓源却不假思索说道:“做人最重要的是助人为乐。”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在助人后收获的喜悦更加重要。“能够帮助到人,心情就很靓!”
十二年的工作,十二年的助人喜悦,邓源很喜欢这种状态。“希望以后能继续这样下去。”邓源笑道。
【图文记者张志卓】
【编辑橙子鱼】
谁说歌手郑源是河南郑州的?郑源就是广东阳江人氏,而且就是我的老乡,我也是广东阳江人,不过郑源小一年?
歌手郑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音乐人,不是郑州的,他的英文名字是Jacky,1982年11月2日生于广东阳江,华语流行男歌手、音乐人、唱作人、词曲创作者、北京戏曲学院音乐教授,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除音乐事业外,郑源还热心公益慈善,现任第十二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名誉副会长、并担任中国灯都公益文化大使”和“古镇灯饰报形象大使。
郑源是那里的人?
郑源,广东阳江人,1982年1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著名男歌手。1998年,郑源发行单曲《男孩的心事》出道。
湖广填四川邓姓氏是哪里人?
湖广填四川邓姓氏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广地区迁移到四川的邓氏家族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湖广永州零陵县东安乡的邓泰寿,于康熙三十六年迁入四川达州市开江县。在四川广安州,邓道鸿的孙子邓仲斌是移居广安州的始迁祖,他的三个儿子也随父移居。
乾隆七年,邓道卿的曾孙邓季通、邓季献也同时移居这里,进一步强化了广安州作为衡阳邓氏家族在四川的重要移居地的作用。
在同治《仪陇县志》和光绪《广安州新志》中都有关于邓氏家族移民的记载,他们是湖广填四川邓姓氏在四川的重要代表。
街坊,站前街的邓源师傅正在参加“身边好人”点赞活动,快来为他打call
热心居民、长者义工、志愿队伍、民警、老师、医生、环卫工人、慈善企业家……过去一年里,我们寻找着社区中温暖的力量,发现了不少暖心的故事。
2018年,推荐、评议身边好人,
为正能量点赞活动再次启动,
请为身边好人、为正能量点赞!
街坊们,快来为身边的好人打call吧!
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发起的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为正能量点赞”正式开始!
1月,19位好人等着你点赞!
1月25日18:00-1月31日15:00
温馨提示:每个ID每天可投3票。
我们将从本月推荐、评议的身边好人中,评选出点赞数最多的,颁发“身边好人”证书!
为保证投票的公平,本活动禁止一切恶意刷票行为,一旦发现,将取消投票成绩。欢迎邀请亲朋好友来点赞打气哦~每个获颁“身边好人”证书的好人将获得特别礼品一份。
另外,推荐身边好人,有奖励哦
↓↓↓
为发现居民身边的好人,弘扬社会正能量,我们呼吁街坊通过一起来推荐街坊身边好人,如果您推荐的身边好人上榜,您将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一起来了解荔湾1月的身边好人榜吧!
1
东沙街蔡丽
自2011年起,蔡丽就一直在东沙小学担任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年,蔡丽助力东沙小学的艺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她曾是荔湾区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多次承担本学科区、市公开课以及示范课。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她感悟到:“光有专业技能和正能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要用自身的正能量去影响孩子们、鼓励孩子们。”
2
金花街陈妙玲
金花街环卫站站长陈妙玲坚守岗位20年,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对待员工亲如一家。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总结出了自己的工作经。在她的带领下,金花街的环卫工作成效有目共睹,1.16平方公里的街区整洁有序。
3
站前街邓源
邓源是荔湾区站前街环卫站职工。多年来,他主动帮助工作地段的居民,事无巨细。曾经及时把患病老人送到医院接受治疗,让该街坊及时脱离生命危险。在他看来,做人最重要的是助人为乐,以后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4
冲口街冯诗韵
冯诗韵是冲口街杏花幼儿园的业务园长,32岁的她已经从事幼师职业十四年。从小,她便受幼儿园老师启发,立志从事幼师工作。她说:“我喜欢孩子,所以喜欢这份工作。”她可以喊出幼儿园280多名孩子的名字。有舞蹈基础的她,自己学习体操、编排节目,带着体操小选手参加荔湾区组织的比赛,还拿下了好成绩。
5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黄海
在大多数学生眼里,黄海是一位物理老师,是天天与各种器材分不开的“技术宅”,是开嘴闭嘴就“无线电”、“航模”的“科学怪咖”。然而,在荔湾校园里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的黄海在行内声名显赫,是中国无线电测向运动团队的国家队教练,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领军人物。5年来,黄海在广州市二十三中一手组建并培养起来的无线电社团参加由国际无线电联盟、国家体育总*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和教育部门举办的无线电赛事,共获得奖项1133个,其中世界冠军8项、亚军2项,亚锦赛银牌1块,国家级奖项374个!近3年,这个团队年均添誉三百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获奖专业户”。
6
昌华街蒋晓晖
蒋晓晖是广州市归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关旧屋活化的践行者。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她一直坚守在环保领域。如今,她把对环境保护的那份坚持与情怀转移到历史文化传承的领域,希望能够把千年广州的历史人文进行推广传播、传承延续。经过4年筹备和近1年的实体改造,蒋晓晖将荔湾区逢源北街一栋曾经是“72家房客”的破旧大屋变身文艺民宿,让古老大屋重焕新生。
7
白鹤洞街 柯永铿
柯永铿是荔湾区白鹤洞街鹤翔里28号的一名住户。2016年6月,眼看《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办法》已正式实施,柯永铿组织相关热心业主成立了8人工作小组,着手为本楼加装电梯。在部分低层住户提出反对时,柯永铿带领工作小组与住户进行协调,倾听住户需求,特别是维护低层住户的利益。最终,电梯得以成功加装,并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该电梯有望成为白鹤洞街领取荔湾区旧楼加装电梯10万元补贴的第一梯。
8
海龙街劳动保障监察中队
海龙街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共有5名工作人员。每天,队员们都会到辖内各个企业巡查,了解企业用工情况,为劳动者保障合法权益。截至去年11月14日,海龙街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巡查企业1186家,位列荔湾区第一,他们还为辖内的工人追回了177万元应得收入,被评为广州市劳动保障监督工作先进示范单位称号。
9
石围塘梁汉权
梁汉权是石围塘街除四害消毒站副站长,从事消毒站工作18年,多年来,他用着自己的细心以及耐心完成了每一份工作。为了减轻工人的工作压力,他率先提出“科技创新”理念,鼓励工人们研究技改,同时联合环卫站成立工作室,改良出了半自动式的各类消杀工具,减轻了工人工作的压力。对于消毒站的工作,他说:“我们是为街坊服务的人啊!这是荣幸。”
10
彩虹街凌少媚
11
华林街李侠丽
李侠丽是荔湾区立贤学校名誉校长。2004年时,荔湾区教育*工会为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开办了立贤学校。本已经准备退休的她临危受命,最终不负重望。在她的全力付出和坚定带领下,立贤学校茁壮成长。走进办学的第14个年头,学校从2间教室增到42间,从82名学生到近2000名,从名不经转到成功获评广州市一级学校等各项荣誉……李侠丽将自己的大好岁月都奉献给了学校建设,她说:“要为外来务工子女撑起一片蓝天。”
12
多宝街彭莉辉
来自多宝街的街坊彭莉辉十几年如一日细心地照顾着自己的公公。正是因为她的细心,2014年农历新年,她发现了公公有中风迹象,坚持并及时地将他送进医院,让公公脱离了半边瘫痪的危险。不仅如此,她耐心地陪伴着公公,带他走路散步,让他一次次地脱离将坐轮椅的厄运。现在的她成为了公公心中最大的依赖。她说,这不过是生活,是自己该做的事。
13
龙津街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幸运星青年志愿者协会
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幸运星青年志愿者协会由该学校的同学组成,他们是一群热心的青少年,热衷于公益事业,参与服务社区的活动。成立协会以来,他们参与龙津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的“放学I see you”项目,参与与广州志愿驿站联合会合作志愿驿站运营,服务荔湾幸福养老院。协会所参与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专业服务。
14
南源街童雁凯
童雁凯是西场居委会的老居民了,多年来一直热心社区事务,充当所住大院的“楼长”,长期向街坊传递社区资讯。她凭借自身努力,找到社区当中积极肯干的人,使社区“疑难杂症”得到圆满解决。
15
沙面街涂漪涟
涂漪涟加入志愿团队已经有12年时间。一直以来,她乐于公益事业,义务组织退休街坊教授广场舞,2014年,涂漪涟担任荔湾区沙面志愿驿站副站长并组建了一支由驿站骨干为主的志愿者舞蹈队。多年来,舞蹈队一直坚持以“舞动人生、服务大众”为宗旨,涂漪涟经常带领舞蹈队到多间老人院和部队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社区中去参加演出和指导排练,不仅为大众带去一份快乐,更重要的是送上一片真诚和爱心,在为服务大众的同时,也展现人生的精彩!
16
茶滘街杨汉明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这句话用在杨汉明夫妇身上,那是再贴切不过了。2007年,妻子周亚四患乳腺癌住院治疗,10万块的治疗费用几乎是杨汉明一家所有积蓄。妻子康复出院,一家人背负着10万元的债务,杨汉明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终于快要到恢复正常生活的时候,妻子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在妻子病重的过程中,杨汉明一直不离不弃,为其放弃工作,花掉所有积蓄。
17
西村街杨茂丛
杨茂丛是西村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2016年起,杨茂丛到所属扶贫村黄太村进行为期三年的扶贫工作。他长期驻扎在扶贫村黄太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帮助村中贫困户成功脱贫。如今,他正为实施新一年的脱贫计划,考察各种项目以及跟进正在进行的项目。“能为村民做好实事,确实让我感受到成就感。接下来的日子,我也希望尽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为村民做得更多。”
18
逢源街张兴桂
张兴桂,是社区环卫“万金油”,也是街坊们的“寻物宝”。作为专门负责处理“投诉”的环卫工,张兴桂必须每天八点开始“待命”,一收到“乱扔乱放”、“脏乱差”的投诉,他就要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还街容街貌干净整洁,俨然环卫界的“万金油”。同时,他为街坊寻找了不少失物,更是社区长者的知心人。兢兢业业的桂哥,已经把逢源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耀华街坊当成了亲人,2017年,他被选为耀华社区的非户籍居民代表,以主人翁精神融入到社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也更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工作中。
19
东漖街徐润贞
徐润贞是广州车辆段设备车间的工人,修理火车的她,看上去身材纤瘦而显得利落,开朗的言谈,让人很难联想到她已经坚持帮助别人11年了。11年来,她无偿献血8000毫升,每次400毫升;为残疾人服务数千个小时;为工友打饭的1700多个工作日;义剪过的头发更是不计期数,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理近百个头发。徐润贞说,“小时候看雷锋的故事非常感动,立志向他学习,随时随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街坊,看了身边这些好人的事迹,
谁最打动你,请为她点赞哦~
记者大荻
编辑紫荷
西游记的导演的哪里人
新版西游记的导演是张纪中,山东烟台人。旧版西游记的导演是杨洁,四川营山人。
这个人是谁哪的
羽赖川小鸠,出自《我的朋友很少》
那位大哥大姐,知道邓元泵怎样鉴别真伪,还有就是哪里能买得到?知道的说一下,小弟在此感激不尽。
邓元是刚上市不久的产品,纯水机增压泵一般没什么问题,质量还可以吧,我家用的净水器的增压泵中柏繁与邓源的区别在哪?目前市场上,许多净水器同行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采购习惯或者认可习惯进行增压泵的购买,殊不知,采购如果不与市场的反馈紧密结合起来,那将是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实际的纯水机生产家,没有技术的老板大多是按照代理商的喜好来决定增压泵的品牌选购,这样会很危险。增压泵好比一个人的心脏,纯水机没有了增压泵,纯水机压根儿不起作用。然而增压泵的内部结构及所用材质是决定其寿命长短的唯一要素。在市场上常用的增压泵品牌中有:三角洲,柏繁,邓源。。。。。等,而实际上,大家一致认为三角洲是最好,柏繁是大陆的,邓源是台湾的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现在家颐美净水器的工程师就为您揭开泵中之谜,至于泵的好坏,家颐美不做评判,也不发表意见,代理商及各位净水器同行自己研判。以邓源和柏繁为例进行泵的解剖,当然大家很清楚,泵一旦拆下来了,是装不上去的,很多家是不会去拆的,一是因为成本过高,而是因为技术行道不深。但为了追求真理,家颐美姑且一试:1。邓源轻、柏繁重2。邓源短、柏繁长3。邓源泵底塑料材质,柏繁泵底是金属(应该是锌合金)4。邓源铜线圈少,柏繁铜线圈多5。邓源泵室垫片黑色,柏繁白色6。邓源泵室缓冲处为橡胶,柏繁为弹簧7。邓源轴承垫片为塑料,柏繁为合金。武汉斯隆纯水机3年了,还好用,你可以考虑一下斯隆纯水机。
蕲春知青故事:春节“回碗”的尴尬,待客的鸡腿,被我们吃个精光
关注古今蕲谈,品鉴千年历史。
领略民俗风物,体验乡愁记忆。
1968年12月初,我与文革以来朝夕相处的武汉山鹰战斗队(这是学校里的一个群众组织)的同学作别,独自一人奔赴蕲春县邓源大队,投身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三年半后离开。2007年,我捐款援建清水河小学。2008年5月,我同当年战天斗地的知青战友们重返蕲春,拥抱当年的老队长和老房东,置身熟悉而又陌生的蕲春山山水水,知青生活又在眼前浮现……
我们到邓源大队10小队的第一天,是队上的人从县里敲锣打鼓把我们接回,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县里知青办公室的一个同志陪着我们,大队就在我们住的堂屋里摆了一桌“欢迎酒席”,我数了数,一共有11碗菜,全部是腌的萝卜和咸菜,有长条萝卜、有萝卜块、有黑糊糊的咸菜、有泡的白菜帮,唯一一盘特别一点的菜,是一碗盐炒的芝麻,青菜也没有。
当时是12月份,天寒地冻,哪里找得到青菜啊。
来蕲春不久,就发现当地人待客的最高礼节是做“粘米团子”,把大米放在石臼里舂成米粉,然后做成米团子,里面包一些咸菜,蒸熟。四十年后,我在蕲春县城一个高级餐馆里,发现已经把“粘米团子”做成一道菜,不过里面包的不是咸菜而是猪肉末,味道好极了。
农民家里有时还做一种粑(编者注:粘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制成的年糕),也是粘米做的,有些象武汉的糍粑,只是小一点,圆圆的,薄薄的,这种粑一般在过年时吃。
过年时,每家除了准备少许的鸡鸭鱼肉外都会做粑、做“粘米团子”。客人进门,端上一个大大的碗,里面有粑有汤,还有两只鸡腿,夸张地左右插在碗里,恭恭敬敬端给你,你就要恭恭敬敬地接过来,不过,且慢,这碗汤只是作作样子的,客人接过后也就喝一口汤,然后就拱手奉还,完璧归赵。主人也不客气,拿回去在锅里热一热,下一个客人上门,又端上来,如此循环,一碗汤两只鸡腿要管整个春节好几天。有时主人会在这碗汤上铺上一个荷包蛋,这就可能是给你吃的,你如果客气推辞,主人就会用筷子将荷包蛋戳破,你就一定要吃掉。当然这荷包蛋下面的粑和鸡腿仍是万万不能动的。
起初我们不懂这里面奥妙,闹了一些笑话。第一年春节,我们刚来不久,没有回汉,留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哥哥来农村看望我们,这天我到公社还是县里开会未在家,他由同点的杨永平相陪,出于礼貌到队长家去拜年,一进门,队长老婆就捧出这样二碗汤,有粑、有鸡腿,堆得满满的,他们看见这一海碗东西,目瞪口呆,以为不吃就是不礼貌,硬着头皮吃完所有的粑和鸡腿,又喝完汤,吃得浑身发热,头上冒汗,肚子发胀,打着饱呃,这队长老婆看他们不懂规距,又扯鸡腿又啃粑,也不好意思挑明。我哥和杨永平转头又到副队长张国顺的家里拜年,又是端上同样一海碗东西,一大碗粑和两只鸡腿,他们捧着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没办法,死撑着肚皮吃完了鸡腿,再也吃不动了……
知青抢收早稻忙(蕲春)
我在蕲春插队期间,曾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只因在讲课时大谈“肉片汤”,而被“批斗”一番,事情虽然并不复杂,但却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极左思潮。
在农村时候,有两样吃食留下深刻印象,一是“锅巴粥”,二是“肉片汤”,“锅巴粥”天天可以吃到,“肉片汤”只有在县城里才有机会品尝。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蕲春县城,一条街寥寥几家商店:百货公司、供销社、邮政*、新华书店、土产商店、汽车站……听起来热闹,实际上规模都不大,街的尽头与公路相交处就是长途汽车站,这里稍稍热闹一点。车站里有一餐馆,名曰“车站餐厅”,面积倒不小,大大的门窗,七八张台子,只是窗明几不净,车站嘛,来往人多,地面、桌椅总是湿漉漉的,脏兮兮的。至于出售的菜肴,很简单,只有一种:肉片汤,3角5分一碗。
所谓“肉片汤”,就是汆肉片,肉片(当然是猪肉)有肥有瘦,汆入锅中,加点葱花,倒些酱油,汤汤水水,重色重味,内容倒是厚实,满满一碗,货真价实,毕竟价格要3角5分钱,蛮贵的。
下放蕲春的知青多半都会记得这个餐馆和这个“肉片汤”,因为那时有机会到县城去一趟,就会去买一碗“肉片汤”解解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馋,只有“肉片汤”。农村生活清汤寡水,到了县城,还不搞一碗“肉片汤”,来改善伙食、加点油水。吃一碗“肉片汤”,即刻精神百倍,浑身通泰,气宇轩昂,这么灵吗?就是就是,没有经过物质匮乏痛苦的人,是难以体会这“肉片汤”的万千滋味。
记得我们知青点的王汉琴有一次生病,卧床不起,精神萎靡,大约是重感冒之类。病情略有好转后,我和杨永平就商议去县城给她买一碗“肉片汤”,补一补身体。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啸,大雪弥漫,我们顶着风雪,一步三滑,走到县城,径直到了“车站餐厅”,一人先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肉片汤”,那个感觉呀,就只有一字:“爽”,吃得身上有了热气,有了精神,醍醐灌顶。杨永平感叹地说:“看来,人不吃肉不行,还是要多吃肉才能有精神。”这句话拿到今天,听起来就有些别扭,如今“高脂”泛滥,“减肥”盛行,谁还羡吃猪肉,想吃“大肉”、吃“肥肉”的人,那简直就是“老土”、“老冒”。不过在那个时期,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环境里,杨永平这句话的确是肺腑之言。
我们也捎带一碗“肉片汤”回家,王汉琴喝了一口就放下不想喝,到底是病人,胃口不好。第二天,我们重新烧一锅水,倒入“肉片汤”,加点盐,滚烫烫,热腾腾,每人一碗,滋味隽永。正因为“肉片汤”对于我印象深刻,所以就因此惹下一场大祸。
【往期链接】
蕲春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蕲春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些事......
蕲春人物:何建明(彭思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蕲春中秋节的那些旧习俗和来历你了解多少
蕲春文化简史:蕲春民俗文化之节庆文化
文革时期,蕲春农民每月45斤口粮
地名史话:刘河镇
旧时蕲春五大商业行帮
抗战初期国军在蕲抗击日军的四次战斗
【地名史话】独山:米芾游山作画,道长笃志修道
建国初期工业发展:蕲春国营玻璃厂的兴与衰
国军中将石补天其人其事
蕲春地名掌故:牛皮坳、大泉山(蕲州)
***尝过水葡萄米吗?但**喝过仙人台茶你知道吗?
蕲春朱姓:谁才是朱元璋的后代?荆王后人如何流落到深山?
1953-1954年,赤东大堤是这样建成的......
能够看见多远的过去 ,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