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暑|在夏天告别,在秋天遇见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 此时太阳已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处,止也,暑气至此为止矣。 已经没人觉得现在是夏天, 早
处暑|在夏天告别,在秋天遇见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
此时太阳已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处,止也,暑气至此为止矣。
已经没人觉得现在是夏天,
早晚天地间的燥热暑气已悄然退散;
然而这是秋吗,
正午太阳高悬让人恍惚觉得夏又未尽。
我们正处在夏与秋的转折点上。
其实年年皆是如此,
也许我们不曾注意过这样的转折点,
但对有些人来说,
是第一次,最强烈也无法避免的,
注意到这一天,这一段时间,
这夏与秋的转换。
因为对这些人来说,
他们经历了代表着夏天的离别,
又即将迎来属于秋天的崭新开始。
有人结束了高中生活,
离开属于高考的日日夜夜的学习生活,来到一片新的天地,
有人结束了在这里的四年或者七年甚至更久的时光,离开母校去了远方。
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光阴轮转,
更是人生的一段结束和开始。
在夏天告别,
在秋天遇见,
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个夏秋之际,
你是来还是走,
你在这儿还是远方,
无论何时、何地,
当你和旷远的天空对视时,
一定会有一个声音在心中响起,
要好好生活了,这个秋天。
北京
ღ
秋
的
北京的秋天很漂亮,
你们是不是快回来了。
天啊!明天就能查四六级成绩了!
我的导师很关爱我,但是TA……
我们是谁?石大人!(石大专业版)
文字:王雨婷编辑:孙钰淇
处暑节气的意思?
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什么时候是处暑?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一首描写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情况的七言绝句诗,作者左河水。该诗表达了酷暑走出处暑,秋风开始送爽的孟秋气候特征,描写了处暑时节太阳向南偏移使日照强度减弱,恰逢农民们在收割水稻的一片繁忙景象。作品发表后有光明网等网站的文章引用。
处暑是不是夏天的最后一天?
不是,立秋代表秋天开始夏天结束。
我还是不明白二十四节气之处暑,是属于夏季,还是属于秋季呢?
属于秋季
处暑还是夏天县吗
已经立过秋了,就是秋天了。
立秋还是和大暑一样的气温算秋天还是夏天?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对我国古代的农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代表“秋天的开始”。第十四个节气是“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所以,“立秋”有时也是不能凉快到哪去的。而气象学上对于入秋是这样定义的,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算入秋。有一年,应为连日阴雨,贵阳早在六月(公历)就入秋了,这一年贵阳的秋天来得好快啊,不知道贵阳人有没有遗憾。我想最重要的不是别人说你在过那个季节,夏天还是秋天,重要的是享受属于你自己的夏天或是秋天。是秋天是夏天,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看。
处暑属于夏天还是秋天?
处暑属于秋季。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的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22日-24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达到150°。处暑的意思是夏季即将结束,预示着天气开始逐渐转凉。
处暑,到底是夏还是秋?处暑时节如何养生?
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是夏还是秋?
处暑之后收敛阳气
谚语有说: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所以,处暑节气,此时虽已入秋,但暑去仍需一段时间。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温度仍较高,加上时有秋雨,***气较重,***热并行,所以有“秋老虎”之说。
秋老虎凶险似火烧,烧得都是你我,面对它,我们要练就虎***不侵的功夫,懂得管理自己——养生:养气、养欲、养心。
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收敛。但如果收敛得太厉害了,就会让体表感觉干燥,比如鼻孔干燥、嗓子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
处暑养生早知道
1
每天多睡一小时
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2
早睡早起多伸懒腰解乏
秋意渐浓,人体代谢较夏季慢,机体开始进入休整阶段,常感睡意连绵,即为“秋乏”。缓解“秋乏”,除了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还可从饮食调理着手。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西红柿、葡萄、梨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
3
多开窗少开空调
4
护理好脐部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生殖系统的疾病。
5
健脾、清热、利***
一般油腻、煎炸、辛辣的食物,以及粘滞肥腻之物,都属于***热范畴。如果无节制地胡吃海塞,肠胃内的食物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出现口气重、喉咙痛等***热表现。
6
三个改变巧对多事之秋
1)常吃养胃食物
2)用薯类代替部分精白米面
3)每天吃一小把坚果
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秋季也是食用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的好时候。常吃能呵护心***健康,获取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
处暑养生吃点啥?
1
解乏宁心神 - 百合银耳粥
2
祛***护脾胃-青椒拌豆腐
3
润肺健脾- 百合鸭
内容来源于舌尖上的健康生活及网络;侵权即删。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处暑为什么不像小暑大暑一样属于夏季,而在立秋以后?
01 暑气至此而止
为什么秋天会有一个带“暑”字的节气呢?这跟“处”的意义有关。
在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上,金文“处”的字形就像是一个人倚靠着一张“几”休息,所以“处”的本意就是停止、休息,之后又引申出今人熟悉的“处所、住处、地点”等义项。
“处暑”节气的“处”取的就是本意,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之前虽已立秋,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彼时夏天的暑热仍在延续。到了处暑,秋天的凉意才比较明显,我国由北向南开始陆续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
相应的,三伏当中,立秋之后开始的“末伏”到处暑也已结束。相比于立秋,处暑更能代表气候由热到凉的转变,处暑节气的设置,也是为了平衡民众的观念时间与自然的气象时间之间的错位——是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冷高压带来干燥、下沉的冷空气,使得北方的雨季结束,率先开始一年中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对此有精妙的描述:“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秋天的自然现象颇有特点,且每个节气都不同,具体说来即是:立秋的风(立秋一候,凉风至);白露、寒露的露——同为露,白露给人莹润的张力,寒露则有着凝严的收敛;秋分的月(临近中秋);霜降的霜。
▲秋高气爽,天空的云也疏散自如
至于处暑,则是看云的季节,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随着暑气消散,一同消散的还有夏云滚滚而来的压迫感,此时若碰上晴天,天显得又高又蓝,云不论疏密,都有一种闲庭信步的自如感。
不过,南方的处暑却仍受夏季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秋老虎”犹在发威,威力有时还不小,感受秋凉仍需一段时间。
虽因气候、风土条件不同,各地农事呈现出差异,但农收、冬季蔬菜播种是处暑农事的主音。我们试以各地的农谚来看——
山东地区是“处暑风凉,收割打场”;湖南地区“立秋处暑天渐凉,玉米中稻都收光”;浙江地区“立秋处暑耕作忙,多种蔬菜和杂粮”……
▲《御制耕织图·收刈》清康熙焦秉贞绘
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处暑是渔民结束夏季休渔期,重新出海捕捞的季节。
早在商周时期,中华先民就已形成诸多民俗禁令,如《逸周书》所记:“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渔家同乐图》清江苏苏州版画
夏季是鱼类产卵、幼鱼生长的时期,这一禁令正体现了先民“顺时取物”的先进理念。在经济生产中注意时序,以保护自然资源,使其得以可持续利用。这体现的亦是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汉声·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立秋
---
***汉声出版社自197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风物的抢救、保护和传扬。五十多年来亲力奔走于民间,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出版了系列杂志书200多期,内容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享誉全球文化界。《汉声》杂志多次被选为亚洲好书,2006年5月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
汉声·民间
hansheng-echo
新浪微博:@汉声
豆瓣:汉声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