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利率下调意味着什么(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意义?)

admin 2023-12-29 16:09:03 608

摘要: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意义? 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向央行缴存的外汇少了,手中掌握的外汇多了,这些外汇就会增加外汇市场的供给,流动性增加或比预期增多,其价值就趋

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意义?

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向央行缴存的外汇少了,手中掌握的外汇多了,这些外汇就会增加外汇市场的供给,流动性增加或比预期增多,其价值就趋向于贬值,外汇趋向贬值,本国货币就有助于升值,所以有利于人民币升值。

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可以增加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资金供给,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外汇汇率降低的影响:(选择题)

AB外汇汇率降低,本币升值,进口东西就是更便宜了,出镜旅游要使用外汇,本币升值了,能换到的外汇更多了,自然是降低出镜旅游成本了

利率变化对汇率有什么影响? - 知乎

首先,各国的利率政策会影响经常项目从而对外汇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其信用会进一步紧缩,贷款减少,那么相关投资和消费自然会随之减少。消费减少会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接着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口,促进出口。此时会外汇需求会减少,外汇供给则会增加,这势必会导致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

那么相反不难理解,当利率下降时,会导致信用的扩张,银行货币供应量会增加,从而进一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那么此时会影响出口,而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外汇需求会增大,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会引起外汇汇率上升、本币的汇率会下降。

外汇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其实是间接地作用,外汇汇率通过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从而影响短期资本流动而间接地对利率产生影响。此外,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下降之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交易者产生该国货币汇率进一步下降的预期。那么,在本币贬值预期的背景之下,会引起短期的投资资本外逃,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从而将推动本币利率的上升。

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也是间接地作用,即通过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短期资本流动而间接地对利率产生影响。

首先,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时,有利于促进出口、限制进口,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下降。这种状况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从而造成借贷资本供求失衡,最终导致名义利率的上升。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对利率的影响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

其次,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之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人们产生该国货币汇率进一步下降的预期,在本币贬值预期的作用之下,引起短期资本外逃,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将推动本币利率的上升。如果本币汇率下降之后,人们存在汇率将会反弹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则可能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变化,即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国内资金供应将随之增加,造成本币利率下降。

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降之后能够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促使该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资金供应的增加,资金供应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降低。相反,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将造成该国外汇储备的减少,则有可能导致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而资金供应的减少将影响利率使之上升。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利率-汇率传导机制是通过国内经济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应,这种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利率,通过国内经济间接的影响汇率,再由汇率变化反过来影响国内金融运行和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效应。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改革进程中,国内大的经济环境还不完善,所以在我国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还很不成熟。

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是我国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仍然受到严格的管制,外汇市场仍大体属于封闭型的外汇头寸市场仅限于银行间的外汇交易,而且国内货币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直接联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却无法通过贸易和境内外资金流动影响汇率,只能通过影响国内经济的间接方式来影响汇率。反过来,汇率的变化又会引起国际收支和国内生产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会作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效应产生影响。

有人会问,人民币汇率下降意味着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呢?很多朋友看到这个问题就想笑,认为很简单呀,但其实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搞晕。

上面我也提到了,人民币汇率下降,说明用同样的人民币兑换的美元更少了,人民币贬值。

利率上升,吸引本国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货币升值)、外汇汇率下降。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了,利率的提高会使投资下降,而又吸引本国资本的流入,这两者没矛盾吗?

因为本国资本流入,应该也是来投资的,为什么又说投资需求会减少的。其实这两者根本没有冲突,容我慢慢细说。随着国内利率的提高,意味着国内投资项目成本提高了,这点应该很容易理解,对于一些投资收益低的项目自然没人愿意去投了,这样就造成投资需求减少。而随着利率的提高,吸引本国资本回流。为什么呢,因为你手上攥着很多外币时,看到本国货币在升值,自然是选择把手上的外币卖掉兑换人民币。但这时由于国内投资需求的减少,很多这种资本会选择购买本国国债,毕竟那是无风险收益,而且随着利率的提高,国债收益率也是在提高的,还有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等。

天眼提醒:在做外汇交易之前,一定要审核清楚外汇平台的资质以及官网信息,以防上当受骗,如遇外汇难以出金问题或者诈骗,应立即收集证据报警,同时曝光维权。

突发!美国数十家银行被警告!央行大动作,双双下调!外汇*深夜发声!豆系粕强油弱*面转变

距离穆迪下调10家美国银行评级还不到10天,另一家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也敲响美国银行业的警钟,称数十家美国银行具有评级下调的风险,甚至包括摩根大通。

8月15日,CNBC报道称,惠誉分析师ChrisWolf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若美联储长期将利率维持在高位,将给银行业的利润率带来压力,可能再次下调美国银行业整体评级,那么将不得不重新逐一评估其覆盖的70多家美国银行的评级。

因美国信用评级面临的压力,3月硅谷银行倒闭暴露出的监管漏洞,以及美联储加息路径的不确定性,使得惠誉在6月将美国银行业的行业评级从AA下调至AA-。

但如果惠誉再次下调行业评级至A+,所带来的问题是——行业的整体评级将低于一些评级较高的银行,而银行的评级不能高于其行业评级,因此,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两家银行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的评级将被迫下调。

周二,美股三大指数全线走弱。截至收盘,标普500指数跌1.16%,报4437.86点;纳斯达克指数跌1.14%,报13631.05点;道琼斯工业指数跌1.02%,报34946.39点。

时隔两个月,央行再度调整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为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20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充分满足金融机构需求。其中,1年期MLF中标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8%

国家外汇管理*副*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3年7月份外汇收支形势答记者问

据国家外汇管理*网站8月15日晚间消息,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公布了2023年7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副*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3年7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3年7月份我国外汇收支形势有何变化?

答: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理性有序。7月份,国内基本面预期改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在此情况下,市场主体“逢低购汇”有所增多,属于正常的理性交易,再加上对外分红派息进入季节性高峰,使得当月银行结售汇呈现小幅逆差。综合考虑其他供求因素,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健。一是货物贸易仍是跨境资金流入的基础性来源。7月份,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维持较高水平,高于上半年月均值。二是境外资本流入态势逐步向好。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跨境资金净流入回升,7月份净流入规模为近一年来次高值;来华证券投资跨境资金保持净流入,外资总体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三是境内主体有序开展对外投资。

展望未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接近尾声,相关外溢影响将有所缓和。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政策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向好。同时,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更加稳健,市场主体理性程度持续提升,宏观审慎调节工具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依然坚实。

7月初至今,在美豆天气市及国内海关加强检疫政策的影响下,国内豆系油粕比持续表现为粕强油弱*面。尤其是2309合约,豆粕持续顺畅走强,而豆油始终是区间振荡走势。2309合约油粕比大幅下跌。然而近两日,随着美豆产区天气好转、USDA8月报告下调美豆单产落地,豆系盘面油粕强弱有转变迹象。

期货日报记者从盘面观察到,当前豆系尤其是2309合约在油脂油料板块中表现强势,油粕9-1价差的强势上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海关政策、国内供需差异、基差变化等因素影响下,豆油成为近期油脂的领涨品种。

“当前国内豆粕库存相比豆油库存更低,但豆粕现价已经处于历史高位,油厂继续‘挺粕’难度较大。”新湖期货农产品分析师陈燕杰表示,国内豆油8月目前已经进入了“双节”备货期,四季度也将是国内油脂的需求旺季,国际棕榈油产地增库缓慢,四季度将进入减产季。中期从价格的上涨空间及供需驱动看,油厂“挺油”的难度更小。近期,国内豆油远期基差报价确实也在上调。

“目前正值移仓换月窗口,就9-1价差来看,豆油的单边偏强走势也同样体现在9-1价差的持续攀升上,应该说近期现货价格的强势是支撑盘面表现的重要原因。”国海良时期货研究所分析师孙啸表示,7月底以来,国内豆油现货成交明显好转。数据显示,近期国内豆油周度现货成交量基本在4万吨以上,基差成交量在17万吨以上。“基于未来节前备货需求预期仍在,以及豆油基差低位企稳吸引了买盘,市场成交回暖。”孙啸称,根据近几周国内油厂大豆压榨逐步回升至历史高位,但油厂豆油累库却出现放缓的情况来看,提货大概率也有所好转。

“就基差变化及9-1价差走势来看,豆油近期主要交易海关政策对国内近端供给的影响。近期的海关检疫政策、部分地区油厂停机以及“双节”备货开始等消息,均利多国内豆类盘面。”陈燕杰介绍,本轮油粕9-1价差的强势上涨行情开始于8月初,即海关再度开始严格进口大豆CIQ检疫的时间。

“由于严格检验检疫影响大豆的卸货及压榨,近两周国内大豆压榨量较前期有所下降。此外,国内油厂基差报价的上调,一些油厂对豆油远月的采购,也是豆油盘面偏强的重要支撑。”陈燕杰表示,从国内供需看,当前国内豆油库存回升缓慢,油厂豆油库存目前中性偏紧。中期来看,若海关政策影响持续,豆油季节性累库将进一步低于预期。

“四季度是油脂的需求旺季。目前养殖端产能去化进度慢,对豆粕的刚需存在。然而,四季度需求旺盛,并面临大豆采购进度慢的特点,较易造成豆油和豆粕基差偏高,从而带动盘面的走势。”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吴小明称,不过,由于油脂方面海外棕榈油库存处于偏高水平,国内豆棕菜库存同比增加了85万吨,国内豆油储备库存也可以平抑市场,使得豆油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于豆粕,豆粕的矛盾比豆油更为明显。

在浙商期货研究中心农产品研究员向博看来,豆系油粕比本身处于低位,粕强油弱的空间不大,而在商品周期影响下,加之国内油脂持续累库,豆粕库存偏低的背景下,油强粕弱的可能性也小。也正因为如此,在油脂板块中,豆系油粕整体呈现双强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外围美豆平衡表偏紧也是当前豆系整体呈现油粕双强的主因。

上周六,USDA公布的8月供需报告显示,美豆单产预估50.9蒲/英亩,低于市场预期。

“从美豆的平衡表能看出,新季美国大豆并没有累库成功。需要等待南美大豆继续累库,南美累库是否成功需要等待明年一季度才能去证实或者证伪。”吴小明称,在这种背景下,美豆收获季的下跌空间受限。

从需求端来看,国内养殖需求存在刚性。“就新生仔猪的情况而言,今年1—6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这些仔猪将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从中大猪的情况看,6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5.9%,环比略降0.4%,这些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7、8月份生猪供应也将稳定增加。”吴小明表示,目前标肥价差有所收窄但仍然为负,同时考虑到目前出栏体重偏低以及季节性需求转好,预计养殖端中期仍会维持增重趋势,养殖端对豆粕方面有刚需。

记者了解到,随着本年度美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天气影响产量,本年度大豆价格重心持续上移。

“就整个油脂来看,大豆偏强是豆油相对偏强的主因,而美国生柴政策同样影响豆油格*,反观棕榈油,短期无较大驱动,厄尔尼诺影响有待观察,菜油受菜籽偏紧影响,主要是澳大利亚的减产和加拿大天气的影响,表现也较强。另外,美豆单产下调及库存偏低预期对连盘豆油价格带来显著支撑,主产区天气仍有不确定性,或再次升水。”向博表示,国内终端需求好转,而前期大豆压榨减少,虽然上周工厂开机率上升至60%附近,但是工厂库存并没有增加,近期豆油供应收紧,使得豆油在整个板块中表现相对的强势。

目前来看,豆系的交易逻辑不仅与国内的供需情况有关,也与美豆的偏紧有关。在向博看来,一方面,美豆的单产仍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这或将进一步影响美豆偏紧格*;另一方面,需关注国内到港节奏的差异。此外,南美大豆的播种情况也是市场需要关注的重点。“今年是厄尔尼诺年份,南美丰产预期较强,但未来不确定仍存,市场需关注南美大豆种植,国内大豆买船、压榨和终端需求情况。”他称。

谈及未来油脂市场走势的变量,陈燕杰认为,中短期要看海关政策的变化,是否在边际上有所放松,油厂销售策略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此外,产地如巴西及美豆新作的物流也有潜在的变数。“整体来说,国内外的阶段供给仍是把握豆系走势的重要因素。”陈燕杰称。

“远期合约更多还是交易中远期国内外的供需预期。”陈燕杰告诉记者,由于美豆新作供需非常紧张的*面难改,四季度中国大豆供需不会宽松。加拿大新作菜籽减产程度暂不明确,进口窗口尚未打开,四季度中国进口菜籽还没有开始大量采购。此外,国际棕榈油产地近期增库速度偏慢,11月之后进入季节性减产季。从国际基本面预期看,四季度国内油脂供需可能紧张。

对此,向博也表示,相对而言,外盘基本面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内价格重心,目前来看美豆偏紧格*使得我国大豆进口成本相对较高,预计四季度行情仍以偏强为主。

外汇降低是人民币相对升值吗?

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比率。人民币升值即人民币汇率升高。外汇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则100单位外汇兑换的人民币减少,人民币就升值;反之,则相反。

通货膨胀、利率与外汇汇率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率与汇率是资金的两个价格,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利率的走势也是外汇市场的焦点。但是,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的关系相对要复杂一些,不象经济增长、外贸赤字与汇率的关系那么简单,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把握住汇率的波动趋势。如果美穗数国物价不断上涨,美国的中央银行联储就会提高利率以对抗潜在的通货膨胀,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美国的货币美元就由于和其他国家货币的利率差扩大,在资金市场上的吸引力相对提高,资金就会从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流向美元,使美元受到追捧而升值,从这方面看美国提高利率对美元的汇率有支持;但是,提高利率会引起美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下跌,表明在美国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下降,由于国际游资是要寻找投资回报的,面对一个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些游资在美国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必然要离开美国,到别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诸如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样又会对美元的汇率构成贬值的压力。另外,利率的上升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阻碍作用,从这些方面看,加息最终使汇率受到损害。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995年,美国因为担心经济过热而提高利率,导致道琼斯股票指数的暴跌,最终使美元的散族顷汇率在当年创下历史最低记录。以上信息冲陆由EFD为您提供

利率下调会影响汇率吗?

任何货币的汇率变化是相当复杂的。单从利率一个角度看,下调利率会导致本币存款收益下降,从而减少热钱涌入的冲动,反映在外汇市场上,该货币的投资收益下降了,汇率也跟随下降,即货币贬值。反之,提高利率,会导致汇率上升,货币升值。

汇率下调什么意思?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是指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下降,也就是相同价位的人民币能换到的美元更少了,人民币贬值,相对来说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即期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和银行挂牌汇价的最重要参考指标。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与买房无关!央行决定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什么?

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官方公告,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为提升金融机构外汇资金运用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至6%。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它的下调又意味着什么?

要了解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什么是存款准备金:楼市利好!央行释放1.2万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存款准备金率降至8.4%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因此,我们加个前缀“外汇”——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指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与其吸收外汇存款的比率。

同样地,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国家行使宏观调控的重要货币政策之一(针对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它的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调整外汇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外币供应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预期。

第二个问题,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会对经济有哪些突出影响?

那么,我们捋一捋。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境内的金融机构缴存的外汇准备金就会减少(分子变小或分母变大),市场上美元等外币流通性增大,进而提升了金融机构运用外汇资金的能力。

1、人民币汇率也会趋于稳定。

当前受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影响,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10关口,引发人民币对美元被动性贬值。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对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增加市场外汇供给,从而进一步抑制外汇升值、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简单理解,市场上流通的美元多了起来,就抑制其非理性升值——人民币贬值情况得到缓解。

2、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缓慢升值。

在下调LPR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前提下,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是以我为主的主导控制方向,从中长期看,我国人民币汇率依然将维持平稳运行、汇率缓慢升值。汇率终将回到基本面。以我国持续坚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的经济格*,释放国内市场潜能提升效率的大方针,国内将成为全球投资、资产配置的热土。另一方面,在欧美货币政策无限量宽松的后遗症影响下,人民币资产长期配置的价值仍然明显。

外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利率政策处在核心地位。从利率与通胀率和汇率的关系看,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升降来调控以汇率和通胀率为代表的内外平衡关系,即当通胀率上升时,内部需求会大于供给,相应引出贸易逆差,导致本币贬值。因此在以往时代,当通胀率上升时,汇率是反向走势,即会出现贬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国内总需求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国内的通胀率,一方面也因为压缩了国内需求,使进口得到抑制,同时促进了出口,本币汇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当加息对紧缩总需求发生了作用,使通胀率下降时,本币汇率就会上升。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出现了人民币的“内贬外升”,即当通胀率与汇率出现同方向变动,在这样的时代,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宏观调控理论和工具,肯定不会收到以往的效果。其一,从道理上说,在新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国与国际经济已融为一体,而前面的分析也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提升是长期趋势,这样就会引来大量投机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热钱”,而国际热钱的成本是热钱本币的利率,收益率则是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和,所以人民币利率的提升,也是热钱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币利率不仅不会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反而会刺激热钱更大规模地流入。而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是用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这样就会导致因外汇流入增长所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增长,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抑制货币投放而达到紧缩总需求的目的,但因为热钱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这一举措就变成了刺激货币投放的宏观政策效果。由于加息引来的外汇流入更多,加息会提升本币汇率这个结果没变,但是由于货币供给规模更大了,对抑制通胀的目的来说,就是适得其反。其二,从实证角度看,加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来,央行已进行了6次加息,但通胀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来高,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也从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难认为若央行在今年继续加息,会有能压制住通胀率和货币增长率的那一天。有人认为,去年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如股市和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个判断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去年在央行进行6次加息之后,国际热钱流入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明显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贸易顺差为正当外汇流入,这两者之和在2003~2006年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个月这个比重却下降到63%,下降了10个百分以上。显然,热钱比重上升与人民币利率上升是同时发生的,但2003~2006年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个情况,而地产价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来就很强劲,以至于到2005年国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产价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现在2006年,而当年FDI加贸易顺差比当年新增外汇储备还高出了3%,所以如果国际热钱是为了投机于中国的资产价格,那为什么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的前几年我们看不到,却偏偏在央行连续加息后出现了呢?所以人民币利率上升与热钱比重上升同时出现,不应看成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其三,从国际上看,近年来由于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发了大量“套息”交易,国际上估计有近万亿美元。而去年以来,日本央行为了应对经济过热而开始进入加息通道,美联储则为了应对房地产泡沫崩溃所引发的衰退不得不减息,所以日元与美元间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现为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从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见利率始终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向的重要机制,而对美元与日元间的套息交易萎缩,国际上一般都是用两国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化来解释,而未见有用美元资产价格作解释的言论。那么,如果在国际主要货币资本之间发生的流向变动是因为利率变动,在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流向变动就会例外吗?此外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对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去年美、欧都出现了明显较以前年份为高的通胀率,但是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危机,不得不连续减息,而欧盟自2006年以来为应对经济过热已开始连续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威胁下,也不得不放弃了加息举措。到去年12月,欧元区的广义货币增长率已高达10.7%的历史高峰,已经远远高出原先所设定的4.5%的年增长率,但目前仍在酝酿减息。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了,在发达经济体中利率与通胀率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而并不似以往那样,出现了通胀率的抬升就必须得加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利率这个传统宏观调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虑新的宏观政策工具组合。重新认识汇率如果利率调节宏观总需求的能力在当代新经济格*中被弱化,那么哪个宏观调节工具能取代?我认为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汇率。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别突出,是因为利率对需求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大,但这是在内需主导时代得出的经验和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内需在中国的需求增长中仍是主导因素,但外需的增长速度显然更快。从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看,2006年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则超过了10%,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了,而且今后肯定还会上升。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口占GDP的比重长期在9%左右,日本号称出口导向型经济,可战后到70年代完成工业化的长期内,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国目前已经达到40%,在未来时期进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发达国家重工业转移时代后,出口比重肯定还会上升,可见外需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影响,已经与以往的工业化过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于外需在中国需求的边际变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汇率在调节中国总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对国内通胀率的影响与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具体地说,由于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汇率是出口企业的减收因素,出口企业为了维持原有利润就得提高供货价格,这样就可能使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发生转移,从而达到紧缩总需求扩张的目的。然而在长期内保持较低汇率水平,是中国获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过快或过多地让人民币升值,从长远看对中国并不是有利的选择。但若因外需增长过快,过度拉升了中国的通胀率,导致中国内部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强,提升汇率就是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所以从新全球化时代所构成的新环境看,人民币汇率的提升速度必须把握在不显著快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汇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并兼顾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就是平衡中国的全球化利益与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关系的核心。重新认识通货膨胀问题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由于在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与当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体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时代市场的力量要纠正这个差距,所以主要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出现较高通胀率就会是一个长期趋势。提升汇率是抑制通胀率的必然选择,但会使中国丧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让汇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还是让通胀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就必须进行选择。以往的经济理论通常认为,年均不足1个百分的物价上涨可以定义为“通缩”,1~3个百分的物价上涨是合理通胀,超过5个百分的物价上涨是显著通胀,10个百分以上是严重通胀,而若到几十个百分以上就是恶性通胀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价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胀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与发达国家拉近价格水平,所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长期内出现6%~8%之间的较高通胀率,可能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的特有现象,也是中国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须支付的代价。不仅是在中国,在其他能够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国家,目前都在经济增长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物价上涨率。例如印度,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8年来最高,为9.2%,而去年前10个月的通胀率也上升到了6.7%,并不比中国低。近年来俄罗斯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也显著提高,去年前10个月前者的通胀率为10.8%,后者为8.1%,更高于中国。所以在新全球化时代,通胀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文章推荐:

外汇利率下调意味着什么(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

汇添富有什么含义(汇添富价值精选股票买的是什

中环装备债务重组是利好吗(5月31日新股新债申购

公募基金工作怎么样(恒天财富最新兑付情况,去恒

陈译辉分析股票准吗(诊股可信吗?)

南电转债上市能挣多少钱(中签1000股价格为7.37元

基金跟炒股一样的吗(为什么社保基金炒股就赚钱

dmg750是什么意思(铂金戒指里面的字母DMG750是什么

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