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已经全面放开生三孩了,为什么越来越高的房价会导致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呢? 高房价“后遗症”出现?专家:城市房价越高,孩子出生率就越低按照经济学的供需原理,当住房需求
现在已经全面放开生三孩了,为什么越来越高的房价会导致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呢?
高房价“后遗症”出现?专家:城市房价越高,孩子出生率就越低按照经济学的供需原理,当住房需求大于住房供应的时候,房价易涨难跌,反之亦然。而近二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导致住房需求大量增加,房价也由此迅速上涨。可是,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无形中造成一些反面的影响。据中国人民大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房价每上涨1000元,生育一孩的概率将降低1.8%~2.9%,生育二孩的概率将降低2.4%~8.8%。数据显示,大城市的房价实在是令人感到“担忧”。以一线城市住房均价为例,根据机构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深圳房价超8万一平米,北桥御京上海也与6万相距不远。买一套90平米的均价小三房,其代价也在500万以上。那么大家知道,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500万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吗?我们就按照一个人月收入1万元来计算,那么一年收入就是12万,赚500万则需要41.6年……即便是2个月薪一万的人一起承担买一套房子,那么也需要花20年以上的奋斗。而且,这还是在人冲前不吃不喝、不消费的情况下得出来的结论。所以说,高房价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从而影响人口的出生率。那么,在2020年,各大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又是怎样的呢?虽然2020年的人口出生数据并没有正式公布,但不少地方去年新出生人口数据经出炉,比如广东省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仅有109万人,同比下降24%;合肥新出生人口仅为7.93万人,同比下降23%;厦门、信阳下降幅度更大,达到50%左右。在此背景下,任泽平、梁建章等专家提议放开三胎,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任泽平认为,住房成本、教育支出等,是影响人们生育的重要因素。梁建章认为,在一线城市,多生一个孩子要考虑的住房成本,就超过百万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在的情况是,高房价经成为了阻碍人们生娃的一个“巨大障碍”,很多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散消清生活,同时他们也不想看到孩子出生后日子过得艰难,不得才选择少生娃、甚至不生娃。而想要解决人口出生不断减少这个问题,就要从源头的根本出发,未来要让那些在城里没有房的家庭,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年轻人才会从心理上愿意主动去生孩子。虽然说直接开放三胎也能促进人们生娃,但不少专家预计效果不会太明显,因为养娃高成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天呐,肇庆出生率10年新低!肇庆人口大户居然是这个县-肇庆楼盘网
随着“三孩政策”逐步落地,生不生小孩,生多少个小孩,成了现在的热门话题。
几十年前,我们主张多生娃,家里五六个兄弟姐妹十分常见;到计划生育时期,独生子女撑起一片天;到现在鼓励生育,以求扭转人口出生率下跌的*面。
今天,我们不妨从数据来探讨下,肇庆本地的生育情况。
这一年,全市出生率跌到10年低位,只有10.38‰,如果再按照这个节奏,2022年很可能会跌到10‰以下。
同时,我们可以从走势图中观察到两次小高峰,第一次是2017年,回顾2015年全面二孩放开,两年间出生率都是呈上升趋势,至2017年到达高峰,后面回落。
当年任泽平发表《建议先放开三胎:中国人口报告2020》,建议放开三胎。
不过,鼓励三孩写进《计生法》,是在2021年,但看数据,肇庆的育龄人群对于新政几乎免疫,但凡肇庆人有生育欲望,去年的生育率也不至于跌得如此厉害。
再将生育率细分到肇庆各地区,也有有趣的发现。
按照2020年数据,最爱生娃娃的三个地区是怀集17.85‰、鼎湖16.08‰和封开15.68‰,生娃意愿一般的地区是四会12.37‰、高要13.58‰和端州13.62‰。
有意思的是,怀集拥有高出生率的同时,还是肇庆的人口大户,2020年常住人口80.5万人和户籍人口112.95万人,都是肇庆之最。
高要也要正视人口问题,对比全市其他地区出生率偏低,与此同时还是人口流出地区,既“不生”又“留不住”。
结合出生率和流动人口来看,未来肇庆的工作不仅要喊人生娃,还要努力把娃娃留下来。
要人生娃,首先要结婚吧,看看肇庆近10年的结婚情况,结婚数逐年下降,晚婚率每年上升。观念转变、社交圈子小、生活压力大等等因素作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踏进婚姻。
现在倡导“三胎”,生三胎要先生二胎吧,生二胎要先生一胎吧。网络有这么一个段子:生二胎和生三胎的都是那批一人,80后父母的羊毛都快薅没了。
国家动员全民生娃,但生娃的动力严重缺乏,教育、看病、房贷、吃饭等等都是一大笔开销。
也正因大家不愿生娃,生育率下跌,所以国家鼓励“三孩”,势在必行。
8月份,《肇庆市实施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工作方案》正式印发,鼓励各县(市、区)探索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发放家庭育儿津贴、入托补贴、托育消费券,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给予适当的育儿补贴。
天呐,肇庆出生率10年新低!肇庆人口大户居然是这个县
2021年,可以说是肇庆历史性的一年。这一年,全市出生率跌到10年低位,只有10.38‰,如果再按照这个节奏,2022年很可能会跌到10‰以下。
上一篇:近3亿大单!肇庆金利这条快速路将开工!最快2024年初建成
下一篇:高要人民医院新院,位置敲定!三甲医院,一期规划曝光
任泽平也开始带货了?刚刚,本人回应
真相创造价值
恒大的经济顾问是谁?
恒大集团经济顾问任泽平,内部目前已经在内部对于任泽平的任职及工资作出了正式任命公告。
根据内部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目前关于文件已经下发。
内容显示,“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经集团公司研究决定:聘任任泽平同志为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级)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
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分析、市场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动向研究,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相关分析报告。
其薪资核定为1250000元/月(即工资625000元/月,核定综合奖金625000元/月),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恒大经济研究院将由任泽平负责牵头组建,主要负责智库组建,对宏观经济、政策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研究相关方面的工作。
任泽平出生地
搜一下:任泽平出生地
为什么二孩政策后,效果不明显(边际效用)?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国家始终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那是因为自从我国建国开始我国的生育率就不断提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才能有如今14亿的人口,为了控制人口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如今却让国家非常的头疼,因为目前我国的人口趋势已经逐渐老龄化,并且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让他们承受着非常大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如果继续下去,我国未来也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所以国家也开放了二胎政策,甚至还鼓励大家生育。“二胎”催生没什么效果然而这么长时间的二胎政策下,我们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二胎催生没什么效果,对此专家又给出了一个新建议,年轻人需要引起重视。这一次专家的建议是开放三胎政策或者全面开放生育,提出这一建议的专家是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他的名字叫做任泽平,他表明需要让愿意生的人先生,这样可以极大程度上的迅速改善出生人口问题,比如那些经济条件非常好的家庭,他们甚至希望生好多孩子,这样也会为我国带来一部分的人口增长。而后再进行生育政策的全面握凳神开放,大力鼓励生育,不然在过几十年,我国的人口将会出现极度的萎缩。其实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出生人口急速降低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首先国家,即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开放生育政策,那些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家庭还是不愿意生,所以一胎数量出现急剧减少,才是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女性,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专家对生育政策给出一个新建议现在太多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奋斗,即便是夫妻双方一起,也很难承受一个孩子的生活开支,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好的家底,都只是普通人而已,甚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我们辛辛苦苦赚的钱,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好吗?为什么要增加那么大的一笔开支呢?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建议帮助这些家庭,对养育成本进行降低,甚至将幼儿园教育也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尤其是作为职场当中的女性,想要生孩子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会询问,是粗清否有生孩子的打算,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员工休产假,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这是整个职场段亏对女性的歧视,而且现代的女性都有着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导致她们不愿意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很难权衡的,所以国家需要做的是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尤其是男性陪产假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女性的生育负担有所减轻。所以目前国家面对的并不是开放政策的问题,而是大力鼓励生育,并且为那些愿意生育的家庭提供更多的保障和补贴,现在的社会和二十几年前的社会完全不同了,当时养育一个孩子可能需要很低的资金,现在很多家庭把大多数的资金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为了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付出了太多,甚至有的年轻夫妻表示,如果无法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索性就不要孩子了,所以如果我国的职场现状以及社会教育资金过高的现状无法解决,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还是会不断下滑。
另类“网红”任泽平
市界聚焦科技、消费、汽车和美好生活,提供有质感的阅读,让商业更具价值。
在短短半年时间,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的抖音号,就收获了180多万的粉丝,还卖起了课程。就在他与恒大的过往逐渐被人淡忘之时,经济学家刘胜军的一番言论再次将他送上风口浪尖。
作者:陶婷
编辑:韩忠强
来源:市界(ID:ishijie2018)
2017年12月,离开券商行业的任泽平,高调入职恒大集团。彼时恒大的地产业务,尚享受着楼市的红利,公司发展如日中天。Wind数据显示,当年中国恒大的股价涨幅超4倍。
恒大集团给任泽平的职位是首席经济学家、经济研究院院长,开出的年薪高达1500万元。如此高的待遇,可以看出恒大集团对任泽平颇为器重。
然而,三年多后,2021年3月18日,任泽平赴任东吴证券的消息,却在金融圈不胫而走。
半年后的9月6日,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用一篇名为《三年前,许家印误服了一剂叫“任泽平”的*》的文章,让离开恒大集团已经半年的任泽平,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回顾任泽平的职业生涯,“争议”,似乎是一直撕不掉的标签。
01
树大招风
但凡关注中国股市的股民,对任泽平应该都不陌生。
任泽平出生于1979年,祖籍山东枣庄。2007年,博士毕业的任泽平,入职国信证券担任宏观分析师。两年后,他加入***发展研究中心。在国研中心的日子,用任泽平自己的话说“刚开始不适应、郁郁不得志”,后来“闭门谢客,捧读经典”。
随后几年,奋发向上的任泽平,收获了不俗的成绩。2011年、2012年,国研中心量化绩效考核排名中,任泽平分别排在第4名和第6名。
然而,任泽平并不甘于寂寞。2014年,他选择“下海”,入职了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担任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这一年,任泽平并未上榜新财富宏观研究的前五名。不过,国泰君安成了他的发迹之地。
(2014年,任泽平)
任泽平的适应能力很强,当年9月,他写了著名的“战熊檄文”——《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在这份非典型报告中,任泽平大胆预测点位,引用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论证“牛市将至”。
这篇文章的引子是这样写的:中央打虎归来之后,出手打熊,手握改革利剑,破旧立新,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将开启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5000点不是梦。
当时,沪指在2300点附近低迷徘徊,任泽平这篇文章,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两个月后,众人惊喜地发现:A股发力了。到2015年6月,上证指数如任泽平所言“突破5000点”。
然而,成功预测“牛市”的任泽平,此时却陷入“一山难容二虎”的尴尬境地。那时,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是任泽平,首席经济学家是林采宜,两人虽然“都是研究宏观、大类资产”,但针对的客户性质不同。
林采宜针对的是大类资产配置的理财型客户,任泽平针对的是证券投资的交易型客户。所以,两人的研究成果,有时候会相反。
年末,任泽平已是新财富最佳宏观分析师第一名,他与林采宜之间的矛盾,因“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评选”活动被引爆。林采宜团队成员,同时为林采宜和任泽平拉票的举动,引起任泽平的不满,“以后请不要把任泽平和林采宜两个团队并列”。
随后,任泽平更直接向林采宜发问:“是否得到过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是否为公司创造过佣金收入?”
被怒怼的林采宜,则一再对外表明——君子不出恶言,与任泽平并未有任何过节。
但“国君首席之争”愈演愈烈。《第一财经》当年报道称,林采宜此后要求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公开公司合规部门对任泽平的处理决定。
国泰君安是否处分任泽平,至今无从得知。但自此以后,任泽平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2016年4月,他又开始高喊:“干”“指数上升空间大概为20%”。
不过,这一次沪指不仅没有上涨,反而跌到2800点,任泽平随后也清空了全部微博。此时,刘胜军关注任泽平已有一段时日,称“他的言论太夸张了”。
两个月后,“国君首席之争”有了结果。任泽平以一封感谢信,告别了国泰君安。他的下一站是方正证券。在方正证券,任泽平的职位是首席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任泽平是方正证券董事长亲自高薪猎到的。然而,外界眼里的优渥礼遇,只留了任泽平一年多。2017年11月,任泽平又发了一封感谢信,宣布从方正证券离职,“因个人职业规划原因,转型做智库和实业研究”。
任泽平履新的,是正享受着楼市红利的恒大集团。
02
是是非非
2017年,恒大集团发展如日中天,当年的中国新首富许家印,向已经提出“新周期”理论的任泽平,抛出了橄榄枝。
12月4日,任泽平正式亮相恒大集团内部会议,许家印称其将对恒大集团的宏观经济分析带来很大帮助。媒体当年报道称,“任泽平发言很简短,说话很谦虚。”
尽管如此,恒大集团给出的1500万元的年薪,让任泽平站在了风口浪尖。以网上流传的恒大集团任命文件看来,任泽平的月薪达到125万元,比其在券商的百万级年薪,还多出一大截。
加入恒大集团后,任泽平做了一系列预测,比如中国未来10年一二线城市房价翻二倍,三四线城市房价翻三倍;再比如2017-2030年城镇住房需新增193亿-226亿平方米,即年均新增14.8亿-17.4亿平方米等。
2018年,任泽平还出版了一本名为《新周期》的书。书中主要观点是,中国经济在2017年后进入了新一轮周期。“5000点不是梦”“一线房价翻一倍”“经济L型”等论断,都被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
然而,连续几年的大繁荣周期并没有像任泽平说的那样出现。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的房价也没有翻倍,反而在2017-2018年出现了调整。
任泽平的新周期论未能应验后,2019年,刘胜军发文批评任泽平,比如《6%:任泽平“新周期论”情何以堪?》《任泽平其实不牛,只是他很会吹牛》等等。
就在刘胜军发文驳斥“任泽平提出的新周期论错得离谱”几天后,任泽平发文称,其研究与学院派不同,那就是观点鲜明、接地气、实战,从不模棱两可。
两年后的2021年3月,一直看好中国房地产的任泽平,又以一封感谢信,作别恒大集团。恒大集团和任泽平,就这样相忘于江湖了。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从恒大集团离开一个月后,已是东吴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的任泽平,在公开场合表示:房地产是中国最坚硬的泡沫。
就在外界难以接受任泽平的“变脸”时,恒大集团遭遇流动性压力。对此,有人大呼:任泽平离职恒大集团原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早早感受到了房地产之寒。
刘胜军却有自己的看法。今年9月6日,他发表了一篇文章:《三年前,许家印误服了一剂叫“任泽平”的*》。在文中,刘胜军直言是任泽平打鸡血式“忽悠”,造成了当下恒大集团的困难*面。
“许家印属于当*者迷,任泽平的所谓研究则是投其所好。”刘胜军称,“任泽平喜欢用夸张的语言来煽动和呼吁,营销式炒作。也有点赌徒心态。”
(刘胜军)
03
重回券商
离开恒大集团后,任泽平无缝衔接的下一站是东吴证券,职位是首席经济学家。东吴证券是江苏本土的上市券商。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近十年来,东吴证券在国内证券行业的排名,在20名开外。
任泽平为何选择了不算出名的东吴证券?其实,早在2016年任泽平离开国泰君安时,外界就传出东吴证券以高待遇招揽任泽平的消息。在外界看来,这次也算是再续前缘。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任泽平凭借恒大集团平台,建立了足够的市场影响力,而这一点正是东吴证券这家中小券商所迫切需要的。
这种观点,市界从王晖那里得到了佐证。王晖是一家证券公司董事,有着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
东吴证券除了任泽平这样的网红经济学家外,还有陈李、丁文韬这样的前明星分析师。他们被称之为东吴证券的“三驾马车”,三人共同的特点是新财富排名的榜首。
担任首席战略官的丁文韬,2015年加入东吴证券前,曾多次坐上新财富排名第一的宝座。担任东吴证券首席战略官的陈李,2018年加入东吴证券前,也曾于2005、2006年蝉联新财富最佳策略分析师第一名。而在2015年第13届新财富最佳宏观分析师评选中,任泽平团队获得了宏观经济组第一名。
在“三驾马车”的加持下,东吴证券2021年上半年分仓佣金收入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125%,行业排名杀入前二十,从2020年上半年的第21名,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第16名。
然而,这一边东吴证券收入暴增,另一边任泽平似乎还未进入状态。目前,任泽平以东吴证券的头衔,尚未发表任何文章。
“没有发报告,可能是执业资格受限。取得执业资格,需要考试,再分阶段取得。一年有好几次考试,这个考试并不难。”王晖说。
(中国证券业协会网)
市界查询证券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发现,任泽平在东吴证券并没有登记,上一次的登记,还停留在2016年6月19日,执业机构是方正证券。
王晖称:“也有可能是任泽平还未过试用期,入职手续尚未完成,或向协会提交的材料还在审核中。”
市界曾联系任泽平方面,其工作人员只回应了刘胜军怼任泽平事件,称“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任泽平自己的抖音平台,经营得红红火火。自今年3月8日发布的第一个短视频至今,任泽平的抖音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积累了180多万的粉丝。
在任泽平的自我介绍中,“5000点不是梦”“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等观点格外醒目。除了发布宏观经济预测视频外,任泽平还卖起了宏观年度VIP会员:50节线上录播课,价格2980元。截至9月13日,该会员已售621个。
不管如何,在抖音当起网红的任泽平,在东吴证券的年薪,大概率没有在恒大集团时候多。他在恒大集团的1500万年薪,不仅在恒大集团高管薪资榜中位列前茅,也超过很多明星企业家,比如中国平安马明哲、格力电器董明珠,以及万科郁亮。
“税前几百万倒是有的。”王晖说。
04
隐秘角落
时至今日,外界对任泽平的疑惑在于:他到底有没有水平?为何总是唱多?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任泽平学术功底还是不错的。就连刘胜军也坦言,任泽平有些预测还算准,比如人口问题等。
刘胜军怼任泽平,更多是对其学术品质提出质疑,“不能根据客观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而是以取悦和迎合决策者为目标,导致了恒大集团与许家印对企业战略与方向的重大误导”。
柏文喜继续指出,任泽平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动机,更能契合他的“客户”的需要。
在王晖看来,任泽平言论的夸张、总是唱多的争议,不仅是任泽平高调张扬的个性使然,还与他卖方分析师的过往经历有关。
“卖方分析师就喜欢唱多。”王晖说。
卖方分析师,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师通过对行业和公司进行调研,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然后,把报告推介给以基金为主的投资机构,以获得佣金分仓收入。
相对应的,买方分析师,比如私募基金、公募基金里面的分析师,主要分析买哪个,在什么时候买,买多少比例,为下单决策者提供信息依据。
由于管理规模、人力成本等问题,很多买方比如基金公司,无法招聘过多买方分析师,但又需要信息,因此会选择卖方分析师服务,通常找大量卖方分析师聚集的券商研究所。毕竟有些和上市公司的接洽和调研,通过基金公司内部的分析师,不如外部的券商分析师方便。
除了写卖方报告,券商研究所还能提供上市公司路演、策略会、一揽子金融服务等。当然,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来串联。好的卖方分析师,经常要跑上市公司,同时与买方比如基金公司有密切联系,搭建起一个重要的合作桥梁作用,免不了有瓜田李下的内幕交易之嫌。
网红卖方分析师往往通过撰写报告或自媒体,传达一些信息,能引发市场反响,形成一个上游信息到下游股价的联动。如果是以合法合规为前提,这是允许的。所以,卖方分析师的文章通常标题惊悚,以实现较高的阅读量。
但往往,“卖方分析师之中,无论是研究行业,还是研究公司,很少有看空的,多数是一直看多,他也只能这么做。如果看空那些公司,你去这家公司调研,对方会消极合作或变相闭门谢客。如果看空整体市场,自然基金公司也不需其提供服务了。”王晖说。
这俨然成为一个灰色地带。王晖指出,“有的研究所卖方分析师,会与基金公司进行合作,让卖方分析师写一个报告,将业绩成长率和估值给予较高评级,以此达到拉升股价的目的。”
毕竟,分析师津津乐道的新财富、水晶球等的评选是依靠基金等机构进行投票的,机制上受制于人。然而,证券分析师和上市公司,却并不总是相爱互助,双方互撕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去年11月,国信证券两分析师遭爱康国宾实名举报,爱康国宾向证监会列明两名分析师研报多项的“罪责”,如“在撰写报告过程中,从未向爱康国宾求证或进行咨询,且爱康国宾与美年健康之间不存在任何合并或重组意向,该等误导性陈述会对爱康国宾的正常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今年3月份,上市公司三友化工的董事会秘书刘印江,公开谴责国泰君安研究所化工组散布谣言。按刘印江所述,国泰君安一位鞠姓研究员说,三友化工比西部某粘胶企业成本高1500元。
刘印江隔空反问:“您调研过吗?核实过吗?”
以上种种,似乎与刘胜军怼任泽平引出的话题有相同的内核:一旦受聘某企业或机构后,经济学家或分析师们的公开言论,还有多少独立和客观的价值?
一个命题答卷呼之欲出:学术观点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不仅仅是重回券商的任泽平,恐怕更是所有从业者,都需要考虑的大事情。
否则,难堵悠悠众口。
(文中王晖为化名)
孩子是2009年6月13号晚上九点出生的,爸爸姓任,要叫什么啊???希望大家帮助一下
任宇嘉nbsp;任楷航nbsp;任忠诚nbsp;任任淏nbsp;任尚清nbsp;任泽平nbsp;任思胜nbsp;任若海nbsp;任洪远nbsp;任逸超nbsp;任林锋nbsp;任浩豪nbsp;任善舰nbsp;任赫超nbsp;任雨树nbsp;任延迪nbsp;任尚凯nbsp;任尚昌nbsp;任德圣nbsp;任煜轩nbsp;任斯民nbsp;任茂宁nbsp;任浚阳nbsp;任心勇nbsp;任银渲nbsp;任轶哲nbsp;任科欣nbsp;任弋悦nbsp;任淇声nbsp;任梓豪nbsp;任家航nbsp;任兆阳nbsp;任申成nbsp;任苏亮nbsp;任继佑nbsp;任筝越nbsp;任宣诚nbsp;任保上nbsp;任雅芮nbsp;任四华nbsp;任麒亘nbsp;任耀华nbsp;任圣川nbsp;任小智nbsp;任忠任nbsp;任冬颐nbsp;任建扬nbsp;任嘉杨nbsp;任嘉帅nbsp;任宇凌nbsp;任友阳nbsp;任江然nbsp;任之行nbsp;任胜家nbsp;任林斌nbsp;任安奇nbsp;任辉学nbsp;任来耀nbsp;任子杰nbsp;任春永nbsp;任浩康nbsp;任依豪nbsp;任家瀚nbsp;任碧然nbsp;任东浩nbsp;任泽豪nbsp;任要杰nbsp;任学盛nbsp;任昭诚nbsp;任驰韬nbsp;任少林nbsp;任逍城nbsp;任和敏nbsp;任郗涵nbsp;任文飞nbsp;任一非nbsp;任世杰nbsp;任洪鑫nbsp;任宜彤nbsp;任璞朝nbsp;任柏潼nbsp;任思荣nbsp;任北豪nbsp;任冠毅nbsp;任奇钧nbsp;任裕纤nbsp;任科超nbsp;任熠林nbsp;任晓峰nbsp;任樱明nbsp;任乐琪nbsp;任宛浩nbsp;任哲桐nbsp;任天锋nbsp;任仁林nbsp;任善麒nbsp;任钰林nbsp;任叙生nbsp;任家宇nbsp;任星祖nbsp;任畅莉nbsp;任悦玲nbsp;任若迎nbsp;任金雅nbsp;任雪心nbsp;任惠棋nbsp;任胤轩nbsp;任婕敏nbsp;任泽菲nbsp;任姝霞nbsp;任铄萍nbsp;任偌玲nbsp;任涵花nbsp;任绿阳nbsp;任心桓nbsp;任栎都nbsp;任天羲nbsp;任铭衍nbsp;任泽欣nbsp;任俊颖nbsp;任馨燕nbsp;任劝阳nbsp;任丽球nbsp;任莎婷nbsp;任镓涵nbsp;任云穸nbsp;任彦莉nbsp;任雪杰nbsp;任红雅nbsp;任员萃nbsp;任蔚旭nbsp;任淑娇nbsp;任泽兰nbsp;任伊珊nbsp;任如荣nbsp;任小宏nbsp;任宇晓nbsp;任文菲nbsp;任亭功nbsp;任新威nbsp;任艾馨nbsp;任芸如nbsp;任芊忆nbsp;任徽祺nbsp;任显文nbsp;任柠帏nbsp;任爱琪nbsp;任雅析nbsp;任梅英nbsp;任泰伊nbsp;任昭波nbsp;任金敏nbsp;任丽渔nbsp;任肖铭nbsp;任思轩nbsp;任清华nbsp;任佳婷nbsp;任听洁nbsp;任贝欣nbsp;任景欣nbsp;任梓清nbsp;任钰晗nbsp;任炳睿nbsp;任宵宇nbsp;任文涵nbsp;任宸霞nbsp;任钰洁nbsp;任颐玲nbsp;任永翠nbsp;任昀红nbsp;任媛军nbsp;任愉琳nbsp;任睿汝nbsp;任梓雯nbsp;任思榕nbsp;任彩宁nbsp;任汀朵nbsp;任博忻nbsp;任梓洁nbsp;任菲岚nbsp;任妍徽nbsp;任晨铭nbsp;任傲芳nbsp;任佳彗nbsp;任蕙琳nbsp;任晓宇nbsp;任翊桢nbsp;任镱瑜nbsp;任懿露nbsp;任育云nbsp;任凯航nbsp;任星平nbsp;任馨峰nbsp;任丽瑕nbsp;任英元nbsp;任馨云nbsp;任卿梅nbsp;任嘉杰nbsp;任燕琴nbsp;任贝君
任泽平往事
看更好的资管内容
01
严肃经济学:曲高和寡
02
通俗经济学:名利双收
03
网红经济学:熙熙攘攘
参考资料:
注: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商业洞察无关。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商业洞察联系。
销售与管理
不是每一种声音都叫观点,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叫洞见。
营销洞见——为你洞见未来。
任泽平:70后想生不能生 80后90后想生不敢生-财经-金融界
文: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熊柴周哲
当前中国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出生人口趋势性下滑,老龄化加速到来,人口峰值临近,人口危机渐行渐近。2019年初我们发布《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中国生育报告2019》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8年3月和2019年1月我们两次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微博发起调查,共16万人参与生育意愿投票。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在假设未来全面放开生育背景下,意愿生育率仅为约1.7左右,大致相当于1.3-1.4的实际生育水平,较当前情况未有明显回升。
70后因为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想生不能生,80后90后作为生育主力,面临着赡养4位老人的压力,在生育问题上因经济成本(教育、房价等)、时间精力成本等想生不敢生。
精选留言:
1、“不想生,连婚都不想结。”
2、“70后,二胎放开前一直想生,单位、计生像猛虎。放开后也想生,身体不行了。”
3、“80后就是被坑的一代,一个家庭4个老人,现在还让多生几个小孩,有几个敢生的。”
近年关于要不要全面放开生育的中国第三轮人口大论战十分激烈,生育政策调整事关国运。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优化生育政策”,较之前的“完善生育政策”有所改进,但仍限于“全面二孩”政策框架。我们建议,尽快让生育权回归家庭,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实行经济鼓励。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1、出生人口大幅下滑,人口危机渐行渐近
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0万,创1949年以来除1960-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外的新低。2018年出生率降至10.94‰,创1949年以来新低。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2017、2018年分别降至1723万、1523万,全面二孩政策效应明显消退。
除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退外,主力育龄妇女大幅下滑也是当前出生人口大幅跳水的重要原因,2030年出生人口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1987-1992年出生人口从峰值2529万大幅降至1875万,导致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2013年达到高点1.72亿后迅速下降,2018年降至1.62亿人。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大幅缩减是出生人口大幅跳水的重要原因,出生人口1992年后下降趋缓,带动主力育龄妇女和出生人口也将在2027年前后下降趋缓。未来十年左右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减少约30%、25-30岁最佳生育年龄妇女将减少超过40%,加上晚婚晚育、不孕不育、单身丁克等情况,到2030年出生人口或降至不到1100万,到2050年仅约800多万。
从全球看,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速度前所未有,2018年仅为1.5左右,2019年将进一步降至1.4左右。总和生育率指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但官方数据存在对低龄人口的漏登导致低估总和生育率,我们基于教育部门的小学生入学数据和漏报率修正了近年总和生育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8年的1.5左右。卫健委称2018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约50%,正常情况下二孩占比应该低于一孩,这意味着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彻底消退,总和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降,根据生育趋势我们估计2019年总和生育率将进一步降至1.4左右。而根据联合国估计,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不仅远低于2.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接近1.7的发达国家水平;1950-201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从3.3降至1.9,日本从3.0降至1.4,印度从5.9降至2.4,均远小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6到1.6的降幅。
人口峰值临近,远期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015-210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19%降至7%。联合国对中国人口规模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无变动方案和固定生育率方案对未来总和生育率假设均为1.60,分别将于2023、2026年达到14.2亿、14.3亿人的峰值。根据我们预测,按照总和生育率1.4左右的发展趋势,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前后见顶,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人口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高生育率时期的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后,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2050年中国人口将较2024年减少仅9%,2075年中国人口将较2050年减少22%,2100年中国人口将较2075年减少25%,即降至约7.5亿。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2015年小幅降至约19%,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的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负担日益加重,2018-2050年中国老人比重将从12%快速升至近30%。老龄化是全球普遍现象,但中国由于计划生育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1970-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3岁快速升至37.0岁,预计2050年将达50岁。从国际看,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7.6、41.6、46.3、26.7岁,到2050年将分别为42.0、46.6、53.2、37.5岁。从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超过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1970-1994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德国用了36年(1972-2008年),日本用了11年(1995-2006年)。中国200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占比达11.9%,预计中国将用约22年、即于2023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0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达29.5%,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2018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近1.7亿,预计2050将近3.8亿,届时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首次将应对老龄化提升为中长期国家战略。
2、调查结果:鼓励二孩和全面放开下生育意愿仍不乐观,不生孩子比例超预期
从调查结果看,即使鼓励二孩乃至全面放开生育,生育意愿也不容乐观。根据2019年1月的3.3万人生育意愿调查,选择生0个、1个、2个、3个、4个及以上孩子的人的比例分别为14.6%、25.7%、37.1%、15.3%、7.3%。这意味着,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调查样本的意愿总和生育率仅为1.45;如果全面放开,意愿总和生育率将上升19%至1.75。2018年3月我们曾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平台发起12.3万人参与的调查,选择不生、生1个、2个、3个、4个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5.0%、28.1%、33.9%、14.7%、8.3%,这大致意味着调查样本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意愿总和生育率为1.42,全面放开可使意愿总和生育率提高22%至1.73。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意愿生育水平并不等于实际生育水平,实际生育水平一般小于意愿生育水平0.3-0.4左右。二是现实中已有家庭一些生育三孩及以上的,这意味着全面放开生育的效果不会这么好。
从现实看,不生孩子的情况主要包括单身主义、不孕不育、同性恋、丁克家庭等。在婚姻方面,2013-2018年中国结婚对数从1327.4万对持续降至1010.8万对、降幅23.9%,离婚对数从278.0万对升至380.1万对、增幅36.7%,离结比(离婚对数/结婚对数)从20.9%升至37.6%,2019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增至43.5%;“婚都不结了,怎么生孩子”。在生育障碍方面,当前中国已婚夫妇不孕不育发生率高达12.5%-15%,规模约4000万-5000万,大部分在于后天原因,比如环境污染、过度熬夜、工作压力、不良习惯等;虽然不孕不育可通过*物治疗、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得到部分解决,但随着晚婚形成的高龄不孕不育仍难以治疗。选择丁克的家庭占比也较大,上海市妇联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户籍家庭中占比约为10%左右,且呈趋势上升。
女性的生育期一般在15-49岁,最佳生育年龄一般在23-30岁,最好不超过35岁。70后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生育二孩意愿强烈,但女性、男性均已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成功妊娠并生育的可能性较小。80后90后作为当生育主力,面临赡养4个老人的压力,在生育问题上因经济成本(教育、房价、医疗等)、时间精力成本等想生不敢生。
从现实看,教育、时间精力、房价是限制生育的三大因素。根据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平台的3.3万人调查,教育是影响生育行为的第一大因素,有71.6%的人选择。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费用高,比如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家庭被迫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根据教育部数据,由于公立幼儿园数量大幅缩减,1997-2018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3%。另一方面是费心,比如孩子上学放学时间造成的接送问题、辅导功课问题,部分学校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
网友有**:现在小学初中费用还好,幼儿园太贵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真是压力好大,我家三娃二胎双胎,养娃养老人、房贷现在就是月光族。
网友锺**:就幼儿园说吧!正规的12000元一个学期,没有牌照的6000-7000元。我家小孩满三岁的时候报了6千多的,读了三天被封了,钱退了。重新找已经迟了,贵的读不起,现在4周岁了还没读上!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回老家也不会种田!黯然泪下……
网友蛋**:坐标安徽四线,二胎还有20天出生,但是社区咨询了很多次,啥福利政策也没有,各种怀孕检查耗钱耗时耗力,老大幼儿园教育一年一万2千多,我都不知道这后面我怎么供养,夫妻二人一年收入不到十万!
第二大因素是时间精力问题,有66.7%的人选择,包括没人带孩子、担心影响工作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1990-2018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15岁及以上)从73.2%降至61.3%,下降11.9个百分点,虽在全球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但与男性女劳动参与率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表明职场性别歧视加大,使得女性越来越不愿生育。
网友浩**:现在生孩子的都不是考虑养不养得起的问题。系你根本无办法有时间去照顾第二个。
网友邹**:坐标深圳,年收入百万,两个儿子。老大准备上小学,学而思幼小衔接陪读中!每晚辅导功课心力交瘁,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变成了这样,孩子教育不但要钱,还需要家长大量的精力,最好有一方能全职带娃。即使我有经济基础也有给力的老人帮忙,但是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一个也不会生。
网友李**:为了要二胎,职业生涯已断送。公司没有明着辞退,但已被迫请假回家,无工资还要自负保险。要说在我们国家,女人要个孩子还真是忍辱负重,受尽委屈。四线小城要二胎的不算少,怀孕前期不敢让单位知道,孕晚期或者生完孩子后也就是失业的时候了。除了自己调整心态,忍辱负重,还真是别无他法。心酸……
第三大因素是房价,有66.4%的人选择。随着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居民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此外,还有53.1%的人选择医疗费用高,37.6%有选择养老负担重。
网友有**:双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但是不敢生二胎。房价太高了,生了孩子住哪里?
网友Ka**:如果房价继续上升,怎么放开都没用,你想一下,稍微有点文化基础的哪对夫妻不想在务工城市带着子女上学,因为户口和房价把孩子留老家让孩子做留守,有几个人愿意生出来让孩子做留守?
网友盖**:坐标最敢生的山东。很多人在拼命生,医院妇产科四十一二的多的很,四十三四,四十四五也很多。很多老大十五六了还要再生一个。二胎放开的确太晚了。当然周边也有很多不生的,越是年轻的八零后九零后反而不生。一胎女儿的会考虑生,一胎儿子的再生需要很大勇气。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是最好的避孕*。
综合权衡下,生二孩让不少80后90后家庭望而却步。从**的角度,进一步提升相关民生开支比重可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不可否认,近十年来中国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比重明显上升,合计占比从2007年的29.2%增至2018年的33.9%,其中2018年教育、医疗、社保支出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14.6%、7.1%、12.2%。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尽管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相关民生支出比重提升空间依然较大。以美国为例,2018年美国**在教育、医疗和收入保障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23.8%、22.8%,合计6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需要从增长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更加注重民生。
网友美**:我,90后,年收入40万,在一线城市生活,租房6000一个月,另有一套房在二线城市,加上我老公的收入,我们小家庭年收入不少于50万!去年刚生了孩子,现在1岁,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不用我们养!但是,光吃个外卖30,随便买点水果6.7十,一天一个人的花销就得100左右,房价7、8万一平方!还不加上学费,养孩子的费用!还不能生病!按照我和我老公的收入,其实应该算是手头有点富裕,可是真的生不起了!就房子这里已经够压垮了!其他就不说了
网友苏**:生活在上海。我们夫妻两都是工薪阶层,一年收入30万,66平米的两室一厅。我夫妻两本来都想生两个,当时的考虑一是孩子有个伴,二是等我们老了可以减少孩子的负担(经济和精力),三是独生子万一有个意外,我夫妻两承受不了。等到有了一个孩子,我们两的想法改变了,不想再生了。一是感情和精力,老婆觉得生孩子太疼了,养孩子太辛苦了,不想再把这种疼痛和劳累再经历一遍。二是和有孩子的朋友交流了一下,发现孩子教育简直就是碎钞机,几个基本的普通兴趣班一年就得7万左右。以我两的经济实力,供一个还凑合,两个实在没能力。三是住房困难。一个孩子两室还能凑合,两个孩子至少得三室。可以上海的房价,我们很难换成大房子。这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所以,不是不想生二胎,是真生不起,养不起。
近年关于要不要全面放开生育的中国第三轮人口大论战十分激烈,有的建议谨慎调整生育政策,有的建议尽快全面放开甚至鼓励生育,生育政策调整事关国运。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较之前的“完善生育政策”有所改进,但仍限于“全面二孩”政策框架。我们建议,让生育权回归家庭,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1)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人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一切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
2)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立即”是因为人口形势紧迫,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全面放开,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
3)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实行经济鼓励。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关键词阅读:任泽平生育调查
任泽平:70后想生不能生80后90后想生不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