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制药厂于哪一年开始兴建(华北制*1954厂开始兴建是哪年?)

admin 2024-01-04 21:07:34 608

摘要:华北制*1954厂开始兴建是哪年? 华北制*1954厂开始兴建应是1954年 华北制*江苏医*有限公司怎么样? 江苏开元医*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开元医*”)是中国500强企业江苏开元国际集团的控

华北制*1954厂开始兴建是哪年?

华北制*1954厂开始兴建应是1954年

华北制*江苏医*有限公司怎么样?

江苏开元医*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开元医*”)是中国500强企业江苏开元国际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医*化工方面的研发、生产和贸易,产品行销国内市场及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客户的一致信任和好评。开元医*坚持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完善公司经营管理,努力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开元医*是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优秀公司,从成立初期,就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立足于战略高度,努力致力于创新性、实业化、品牌化的建设。以实业做支撑,建立了自己的成品*、原料*和中间体生产基地;以研发带动贸易,组建了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和经验丰富技术人员的研发中心.开元医*的附属工厂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精细化工基地,距离南京长江三桥仅30公里,距离南京主城区车程在1个小时。获知关于开元医*的更多信息,请登录:www.farmasino.com南京总部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00号鸿信大厦电话:025-86907237传真:025-86907266hr邮箱:hr@farmasino.com联系人:朱小姐待遇:1、办理国家规定的所有保险(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免费工作午餐。2、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3、享受国家法定假日休假。一经录用,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完善的福利和极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哪一年苏联开始援建华北制*厂?

1953年苏联开始援建华北制*厂。

华北制*厂是化学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工业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由苏联援建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民主德国引进的*用玻璃厂两部分组成。1953年6月开始筹建。1958年6月,华北制*厂建成投产。

华北制*厂都在哪儿有分厂?

华北制*集团公司下属子、分公司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区、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藁城),在其它地区的有秦皇岛公司、承德天星公司和深圳南方公司。哈哈,刚才没有注册,现在注册了再回答一次。

1958年我国已经能够实现什么的自给?

1958年,我国已经能够实现基础抗生素的自给。

1953年5月1日在上海青霉素实验所的基础上正式建厂投产,自此我国抗生素生产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上海第三制*厂成为我国第一座抗生素厂。

同年,“一五计划”开始,将建设抗生素大厂列为战略重点。华北制*厂作为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紧急上马。1953年6月,华北制*厂开始筹备,1958年全部建成投产,建成后的华北制*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制造企业。

《河北日报》奋斗的传承——三个华*职工家庭讲述“共和国医*长子”的故事

奋斗的传承

——三个华*职工家庭讲述“共和国医*长子”的故事

4月17日,原华*淀粉厂远眺。72米高的华*淀粉厂工作塔曾是石家庄市地标性建筑,是华*人的骄傲。

记者赵海江摄

华*,新中国制*工业的摇篮。

1958年6月3日,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华*第一批青霉素下线,曾经贵比黄金的“盘尼西林”(青霉素),从此成为中国百姓的救命好*。

随着我国人口疾病谱的改变,青霉素不再像以前那样举足轻重,华*也遭遇了医*行业的激烈竞争,但一代代华*人奋斗的姿态始终没有改变。

60余载接续奋斗的华*人中,有三个华*职工家庭引起记者的关注。他们每个家庭上下两代人的故事,闪耀着“共和国医*长子”肩负重任、砥砺前行的光芒。

母亲陶静之、女儿周枎,她们亲历了华*从激情启帷到不断改革的风雨历程——

开拓与变革

XP-58-01——这是新中国选育出的第一株青霉素菌种的名称,XP(华北青霉素菌种)是中国新的菌种代号。它的发明者,就是有着“菌种皇后”美誉的陶静之。

3月25日,87岁高龄的陶静之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思路清晰,选育菌种的种种细节已在她脑海里定格,在岁月的赓续中愈发清晰。

解放初期,我国缺医少*,抗细菌感染的青霉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决定建设华北制*厂。1954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优秀毕业生陶静之被分配到筹建中的华北制*厂工作。

从大上海来到石家庄,陶静之没有丝毫犹豫。她深知华*之于新中国的分量,满怀着一腔热血而来。

生产青霉素必须先有菌种。建国初期,我国没有自己的菌种,华*的菌种要从苏联进口。

1958年6月华*投产,但投产的苏联菌种极不稳定,用起来让人提心吊胆。

“华*必须选育自己的菌种!”厂领导下了死命令。

苏联专家很不屑,“你们不可能!”

面对技术封锁,陶静之和同事们只能从英文期刊里搜寻零散的信息,还常常在菌种室里一钻就是一整天。选择、培养、接种、扩大,这样的过程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终于,在1958年12月,一株青霉素新菌种诞生了!用于生产后,发酵单位提高了34.6%。

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干就是30多年,她相继选育出10个青霉素高产低耗新菌种。

“这辈子,我感觉没干够。”言语中,是陶静之对这份事业的不舍。

没干够,是遗憾,更是一种责任。

1982年,陶静之的女儿、不满20岁的周枎进入华*刚成立的新青霉素分厂工作。

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顺应形势,华*开始推行现代化管理。好学的周枎一边上班,一边到电大学习企业管理,1986年毕业后转岗从事财务工作。2004年,她进入华*领导班子,先后任总会计师、总经济师。

“华*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周枎说。1991年被***列为首批55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1992年重组设立华北制*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华*推进改革的种种努力,周枎都亲身经历,参与其中。

周枎经手的财务报表,印证着华*转型的成效。最初投资7000多万元建厂,2018年总资产已达206亿元。最初“四大素”当家,现在已是抗感染类、生物技术类、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类等700多个品规*品共同发力。

但转型之路也充满坎坷。到日本进行海外融资没有成功,与荷兰帝斯曼合资最终失败。华*还陆续整合了十余家经营状况不佳的*企,其中不少目前仍资不抵债。

作为华*总经济师,周枎分管的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协助总经理做好劣势企业的退出、不良资产的清理,协管扭亏脱困办公室。

“尽最大努力使劣势企业退出,安置好职工,使华*减轻包袱,轻装上阵,加速发展,是我的职责。”让周枎深感欣慰的是,等待安置的职工已经从高峰时的6000多人下降到1000人左右。

总厂搬迁、职工安置,都需要资金,迫切需要华*打造新的竞争力。其中,生物制*和化学制剂成为华*转型发展的重头戏。

父亲马东杰、儿子马成,就在这两个领域各自努力着,从这对父子身上,人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新华*——

未来与希望

55岁的马东杰是华北制*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华*子弟,“血脉都融入华*”的他,1998年参与了金坦公司兴建,如今已站在了华*发展生物制*的最前沿。

他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

早在1985年,华*就开展生物技术*物研发,相继开发出吉姆欣、重组乙肝疫苗、吉赛欣、济脉欣等多种生物技术*物。

1998年,华*毅然贷款3亿元上马金坦项目,超前布*生物制*。“金坦”取自基因技术(GeneTech)音译,又被赋予“金色坦途”的美好祝愿。

然而,金坦之路,并不平坦。

金坦起点很高,全套进口国际顶尖设备,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GMP标准的模块式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然而,每年上千万元的利息,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金坦连续亏损达6年之久。

“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终端的现代营销模式,向市场要效益。”马东杰判断。

效果很快显现。2016年以前,金坦公司的重组乙肝疫苗年销售额仅为1亿元左右,2017年飙升至5亿元,2018年销售额达到7亿多元。

相比较压力而言,马东杰最愿意谈的,还是希望。

金坦公司正是在希望中加快成长。生物产品扩产项目每天都有新进展,新引进的长效EPO项目即将进驻。

当马东杰为华*的生物制*日益强大而努力时,他的儿子马成也在为华*制剂拓展市场而奔忙。27岁的马成,是华*新制剂分厂营销中心的产品经理助理。

“相对于*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营销一直是华*的短板。”作为年轻一代,马成言语中既有对华*的情感,又多了几分客观冷静。

能生产215个制剂品规,华*新制剂分厂的生产实力的确不一般。弥补短板,加强营销,他们也下足了功夫。华*新制剂分厂有员工1300多人,像马成一样的专业营销人员就有400多人。在“马成们”的努力下,新制剂分厂业绩不断刷新。2018年年报显示,华*制剂销售收入占比达69%,已从原料*生产企业转型为制剂生产企业。

马成负责销售的“田可”,是国内免疫抑制剂市场中的重要产品,用于治疗肾、肝、心脏等器官移植所发生的排斥反应。它的投产,大大拉低了同类进口*品的身价。

与一般*品的销售不同,这种用于大手术的*品,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是销售的关键。按照公司制定的营销策略,马成主要通过参加权威的医*学术性会议来宣传田可,为进入医院销售铺路。

医学会议大多周末开,这意味着马成要把双休日变成工作日,用在出差开会上。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年轻人,就应该好好奋斗。”

告别昨日的辉煌,努力追赶新时代的步伐,华*人有底气,也有自信。这份底气与自信,来自他们过硬的产品质量。

对这一点,母亲杨雅琴、儿子王欣明很有发言权。母子两代质量人所坚守的,正是华*不变的使命“人类健康至上,质量永远第一”——

传承与坚守

1970年,25岁的杨雅琴从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一进厂,她就把华*建厂时的警句“好*治病,坏*致命”牢记在心。

“*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一支*不合格,对患者就是100%不合格。”4月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雅琴表达了她朴素的质量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质量管理制度尚未普及,杨雅琴负责的*品生产技术工作也包括质量管理。

抓技术、保质量,杨雅琴靠的是“好好干活”。为给空调设备消毒,她和钳工一起制作甲醛加热罐,利用循环风将甲醛挥发物充斥到车间和空调风管中。在无菌灌装技术尚未普及的当时,保证了生产环境在较长时间内符合无菌产品生产条件。

管生产技术,半夜被敲门叫到工厂是常事。耳濡目染,当时还是孩子的王欣明调皮地搞起了恶作剧,模仿着大人的语气敲门:“杨师傅在家吗?冻干机坏了。”杨雅琴匆匆起床,出了门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她当时不知道的是,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已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儿子。

1980年,华*开始引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从那时起,杨雅琴熟知了GLP(*品开发质量管理规范)、GMP(*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品供应服务管理规范)等关于*品质量管理的现代概念。1986年,作为“医*行业的突破口”,华*在全国医*企业中第一个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杨雅琴也获得了华*“质量标兵”荣誉称号。

对质量管理,杨雅琴坚持认为,*品质量关键在人的责任心。“人要不好好干活,再好的制度也要打折扣。”

对此,儿子王欣明非常赞同。不过,作为华*质量管理部部长的他还要加上一条:*品质量不仅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1999年,大学*学专业毕业的王欣明进入华*从事*品生产技术工作。此时,我国制*企业中的质量保证职能大多归属生产部门,质量监测部门仅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

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已经跟不上世界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把质量保证职能从生产部门分离出来,2007年伊始,华*北元公司推行这项组织机构的变革,王欣明成为北元公司第一任质量保证部部长。

王欣明要求质量保证部管理“见官大一级”。质量保证人员要严格监督*品生产全过程,一旦发现生产人员的操作、管理出现偏差,无论对方职务高低必须立即指出,生产部门必须进行偏差分析并整改到位,经认可后方能恢复生产。

成为华*质量管理部部长后,王欣明继续完善公司的“质量审计官”制度。质量审计官团队在企业内部通过体系审核、专项检查、飞行检查等方法,活跃在*品生产一线查问题、找风险、促改进。华*的质量文化日渐深入人心。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好*治病,坏*致命”到八十年代的“用金牌的工作质量生产金牌的产品”,再到九十年代确立“人类健康至上,质量永远第一”的使命宗旨,华*对质量的坚守不变。集团公司历经多次机构改革、精简人员,质量管理部的人员不减反增。近些年,华*产品经受住了考验,胶囊产品和乙肝疫苗的销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本期编辑李倩 记者 吴艳荣马彦铭】

华北制*品质文化核心理念

企业宗旨    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

企业使命    一切为了人类健康

企业愿景    打造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

           医*健康产业集团,建设美丽

           新华*

核心价值观 责任引领 品质卓越 和谐包容

   

什么年苏联援建的全国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厂华北制*厂开始兴建于1958年建成投产?

是华北制*厂。化学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工业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由苏联援建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民主德国引进的*用玻璃厂两部分组成。1953年6月开始筹建。1958年6月,华北制*厂建成投产。

几几年苏联援建的全国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厂华北制*厂开始新建于1958年建成投产?

答:1955年,苏联援建的全国最大的化学*品工厂——华北制*厂也开始兴建。华北制*集团的前身华北制*厂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前民主德国引进的*用玻璃厂组成,1953年6月开始筹建,总投资7588万元,1958年6月全部投产。华北制*厂的建成,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缺医少*的*面得到显著改善。

老*厂的悲歌:华北制*集采断供,东北制*“卖身”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

这首《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完美诠释了华北制*员工的生活和面临市场突变时的心酸。

老*厂人“如此生活”的30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30年。医*市场的格*和规则都已沧海桑田,燕赵大地上很多厂子都已消失,而在这里按部就班生活的人们却感觉只过一天。

直到上海的联采办发出一纸公文,宣布华北制*断供集采,列入违规名单,人们才惊觉,经历了河北国资进入、重组、转型等一系列变故之后,昔日的抗生素巨头虽仍幸存,却早已荣光不再。

集采价格低,企业无法供应,一直是业内和主导者担心的问题。

实际上,华北制*布洛芬中标价是最高的,而且此前其市场占有率几乎是零,中标本是拓展市场的好机会,结果不但9个月供应量不足约定的15%,最后还冒着危及全国市场的风险弃标,很可能是发展遇到了困难。

紧接着,华北制*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报,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猜测——今年1至6月,公司营收55.83亿元,同比下滑5.65%,净利润只有100.5万元,同比下滑99.16%。

如今华北制*辉煌时期建立的标志性建筑——淀粉厂高76米的机械化提升塔还耸立在厂区,一个华北制*的子弟却在个人公号上写道:“这座城市以前的名片,变成了见证它落后的伤疤”。

对华北制*的痛惜还没有结束,另一个“幸存者”东北制*又传来重磅消息——方大钢铁受让东北制*、盛京控股持有的东北制*全部股份,触发收购要约。以4.93元/股计算,本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26.98亿元。

这也意味着,国资彻底退出东北制*,辽宁方大将持股57.88%成为最大股东。

从财报看,经过混改之初短暂的激增,近两年来,东北制*财务又陷入了危机,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下降。而从产品结构看,还在加码原料*,制剂中仍然以基*为主,部分产品还纳入了重点监控目录。

此次股权结构上的改变,能否改变东北制*的颓势仍未可知。

老*厂们,在艰难转型的余晖中,唱响悲歌。

老*厂的黄金年代

“金色的滹沱河水飞出太行,巍巍的工作塔器宇轩昂”,时间若能倒回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那时华北制*的歌一定是激昂而奋进的。

在卫生条件差且缺医少*的年代里,普*便是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其中,治疗感染的抗菌*物尤为紧缺。在华北制*正式投产前,国内一支青霉素的价格相当于0.9克黄金。

为了打破这种依赖进口的被动*面,1953-1957年,一五期间,中国设置了4项医*工业领域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华北制*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玻璃厂以及太原制*的磺胺(人工合成的抗菌*物)基地。

当时的中国调动了一切可用资源兴建华北制*。据华北制*厂志,华北制*的3个项目,分别由苏联和东德援建,中央先后从各省市抽调医*、管理、行政、机械、翻译等相关人员近1500人参与筹备,总投资超7500万,而1952年北京市的GDP还不足8亿。

当时的华北制*员工,除了作为一个国家级大*厂工人的荣耀,还有无数的实惠。“那时候福利好啊,在华北制*和东北制*工作的人,更好找对象”,一位老员工回忆。

除了职工食堂、医院、宿舍、退休关怀补贴、自幼儿园到中专的职工子弟学校等国企标配外,厂志中还记载,1989年,华北制*投资80万改造了汽水站,班产4000只冰糕,600桶汽水,每年夏季支出17万元。

在接收到“要提高员工素质,为全国输送人才”的任务后,华北制*更是开始为“办学、为职工创造学习条件”大开绿灯。

投产后的二十年间,华北制*调配出1300多人,支援了国内46个单位的抗生素及配套厂区的建设任务。

“那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厂谁想要产抗生素,都得来华北制*拜拜山头,人家(华北制*)管吃管住,免费培训,还会派师傅来指导”,医*产业资深人士杜臣很是怀念八九十年代的岁月,“那时候讲同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好的技术、产品要共享,如果不拿出来,大家还会批评你”。

1953年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华北制*快速发展,抗生素产量增长了近20倍。品种也从最初的几种,增加到了400多种。到1993年申请上市的时候,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5大抗生素产量占到全国七分之一,当时的年净利润已经有1.5亿元以上。

耐*性被证实前,抗生素的市场一直在急速扩张。50年代,青霉素刚临床应用时,平均一个病人每一次注射青霉素只需要20万单位,而到了九十年代,这一数字变成了80-100万单位。

市场扩张、政策倾斜、充足的资金支持再加上起步早、产品线完整,1953年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华北制*快速发展,抗生素产量增长了近20倍。品种也从最初的几种,增加到了400多种。到1993年申请上市的时候,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5大抗生素产量占到全国七分之一,当时的年净利润已经有1.5亿元以上。

而在华北制*北方的东北制*,跟“共和国医*长子”相比,也几乎并不逊色。一五时期,国家为东北制*投入了1488万元,扩建并升级磺胺噻唑、合霉素、氯磺酸等生产线。1958年,东北制*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维生素C(莱氏路线)生产车间,年产量达30吨。

一五期间的各项成果基本奠定了东北制*的产品结构,此后,东北制*又不断纳入新厂,开发新品,升级工艺,到1985年时,有“中国化学制*工业摇篮”之称的东北制*,凭借着抗生素类、磺胺类、维生素类等普*实现了全年盈利3443万元,出口产值超6000万。

在此期间,中国老*厂形成了“四大家族”——除了华北制*,以及拥有世界上最大单条维生素C生产线的东北制*,还有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物生产和出口基地新华制*、全国磺胺生产基地太原制*。

变*

改革开放初期,老*企自计划经济时代获得的势能仍在释放。中国的4只发酵类抗生素产品——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维生素C产量增,一跃成为全球主要的抗生素生产国和出口国。

进入8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东风吹起来了,老*厂们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

占据本土*企NO.1的“共和国医*长子”华北制*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开辟了维生素生产线,还高调进军了交通运输和房地产领域。

东北制*也于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直到2008年,凭借着维生素C大涨的势头,东北制*还大赚了3.58亿元。

在这些*厂,员工们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每天按时上下班,下班后,大人喝啤酒、孩子喝饮料,一起度过平静时光,成了很多*厂子弟共同的记忆。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日子里,也不是没有担忧。

根据《领导科学》上的一篇文章,1979年到1984年的连续降价,以及成本上涨,东北制*的利润损失已有1398万元。

然而,就在已经开始有人隐隐担心原材料、能源涨价,产品降价给企业带来影响的时候,东北制*还每年花14万元联办了冠名足球队“辽宁东*”。时任厂长赵烽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样做是为了要扩大知名度,最后他又补充道:“其实,我们厂的*品供不应求,无需做什么广告。”主要是为了增强了解。

在老*厂一片平静祥和之外,1978年至2000年之间,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得益于中国的吸引外资政策,跨国*企开始涌入中国。外资*企的竞争压力,正在倒逼中国医*产业进入急剧改革期。

在国内,一大批小型国有*企通过改制、承包等形式转手成为私人企业。

1971年,江苏泰州的徐镜人带着几千块钱和几个工人创办了一家乡镇小厂。这家后来叫做扬子江*业的小厂,十几年后(1988年)在上海甲型肝炎事件中,一鼓作气,用2个多月时间供应了380多万包板蓝根,从此名噪一时。

1981年,40岁的李伯涛出任齐鲁制*厂厂长兼**书记。这家*厂原来是生产兽*的小厂,到2003年已经成了山东省国企产权改制的试点企业,李伯涛决定由全体职工买断,这之后齐鲁制*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90年代初,江苏连云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出任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的厂长,这人的名字叫孙飘扬。这之后,这家生产红*水、紫*水的小厂转向了肿瘤、麻醉*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了年收入200多亿元,市值一度高达6000亿,风头无二的医*一哥。

就在华北制*眼皮底下,石*集团联合四家*企组建成立。2004年研发丁苯酞,到2020年已经成了全国销售额数一数二的大品种。

到了1998年,中国医*(集团)公司、中国医*工业公司、中国医*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4家分别从事*物和生物制剂生产、医疗器械生产和相关贸易的企业联合组建了国*集团,此后陆续有*企加入,目前已有1600多家子公司和6家上市公司。

是时,各路兵马都想在新兴的中国医*市场站稳脚跟。

而此时,中国的医*市场和用*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搏杀中,各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法。

比如:扬子江以板蓝根起家,凭借蓝芩口服液、胃舒颗粒等*构建了中成*的商业王国;近年来又逐渐切入高端仿制*领域,在带量采购中已经收获颇丰。

恒瑞医*仿创结合,在肿瘤*、麻醉*领域风生水起。

国*集团有覆盖呼吸、抗感染、肿瘤、神经等多个领域产线,可以更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这一点在新冠疫情中充分体现,在新冠疫苗、中和抗体研究方面都有较快的反应。其中,新冠疫苗产能已达到50亿剂,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最大供应商。

在用*习惯上,生理盐水、抗感染*物已不再是绝对的王者。根据米内网统计数据,2021年一季度,中国重点公立医院卖得最好的化学*,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消化系统及代谢*、血液和造血系统*物等。抗感染类在TOP10榜单上的也已经不再是青霉素、头孢等产品。

2019年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医*工业百强企业名单中,扬子江*业、恒瑞医*、齐鲁制*等后起之秀,以及国*、广*、上*、石*等“国家队”开始登上TOP10行列,昔日老*厂排名靠后,或不见踪影。

猝不及防的冬天

2000年代,老*厂的冬天来得猝不及防。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那些原本直接辖属于工业部的老牌*企的管理权在70年代起逐渐下放给了各省医*部门。在市场经济来临时,这些老*企们赖以生存繁荣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有利规则,几乎都变成了掣肘。

先是国家不再统一规划了,一下子放开的市场却让产品销路变得拥挤起来。

2003年开始,因青霉素市场价格低迷,维生素产品政策性降价,成本上涨,以及后期抗生素在*店“限售”等造成的压力,华北制*营收开始下滑,部分车间开始轮岗生产,存货量也开始增加。

时任华北制*董事长的常幸,在接受医*经济报采访时直言,客观情况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改革推进的速度与理想速度相比差距不小”。

产品单一、产权制度与运行机制不适合新的市场竞争环境,非改不可,然而改革的方向,却成了另一个难题。

有媒体报道了常幸拒绝外资合作的原因,“他们(外资)只想把华北制*作为其原料供应商,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不甘于只做原料*,这是华北制*在当年的勇气与决断,然而,在格*日新月异的中国医*市场上,寻找蓝海本就不易,即使找到,调转这艘医*巨轮的方向也同样不易。

“台上的人也清楚,台下坐的也清楚,改革的底线在哪儿,一旦踢到铁板,即便你有能力,也不一定有机会。”

终于,2009年,冀中能源强势入*华北制*,2011年前后,华北制*调整了业务结构,整体业务由原料*向制剂*进行转变——这家*企业准备开始实现自己梦寐以求地从原料*到仿制*的转变了。

正是这一年,随着浙江一家新兴的创新*企的肺癌靶向新*上市,中国的创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医*行业的风口从仿制*转向了创新*。

而直到限抗令颁布的2012年,一直致力于转型的华北制*还未能真正实现计划中的从抗感染为主,转向“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和免疫调节”。到2015年,抗感染*物在其主营收中的占比还在50%以上。

华北制*错过了一个时代。

就在同一时期的东北制*,情况并没有好多少。

2012年,国家限抗令发布,抗生素使用锐减。而其时,本以维生素C为主力产品的东北制*,刚刚开始布*抗生素。

2009年,东北制*成了广谱抗生素磷霉素的主要产地,产品占据90%以上的国内市场。2014年,东北制*又以3200万元的交易价买来辽宁天龙*业的49个批文,其中19个是抗生素,包括头孢尼西钠、头孢呋辛酯等。这场收购后,便是东北制*的连续六年亏损。

“这正是他们衰落的症结,看不清自己,盲目学,自以为得力的措施往往都是衰落的助推机”,杜臣评论道,“行外人来管理*企,等摸清医*规律时,轻舟已过万重山”。

集采断供,雪上加霜……

自2016年起,华北制*五年内四度换帅,今年更是国内集采断供、国际受疫情影响出口受阻,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仅有100.51万元,还收到了国家集采的首张断供罚单。

华北制*此次弃标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实际上是该公司新产品,2019年底才获批上市,2020年的销售额也只有50多万元。第三批集采竞标时,是“光脚”状态,如果报价合理,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其实是有助于开拓市场的。

比如:第一批集采中标的扬子江*业的右美托咪定,已经全面取代了恒瑞医*占据了市场优势,跻身神经系统化*全国销售额TOP10行列。四川汇宇凭借主力产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等中标带量采购,2020营收相比2017年增长了50倍左右。

按照国家医保*算的帐,三年7975万粒的约定采购量至少可以为华北制*贡献2000万元以上的年收入。相比其本来的销量已经是很大的飞跃。

而华北制*却以“现有产能不足,责任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注册和变更政策调整”以及疫情原因为借口,选择了断供、弃标。虽然看似合理,却也反映出了,该公司对产能估计、管理、风险应对等方面的短板。

如果其他省份再出现问题,很可能该公司的布洛芬便会彻底被踢出*,到时,即使未来可以实现1亿粒/年的产能,却已错失了市场的良机。更重要的是,按照相关规定,至少接下来的9个月,华北制*不能再参与集采了,其影响还未可知。

在前5批带量采购中,华北制*有多个品种入*,布洛芬是首个出现问题的产品,而近期,华北制*又有两个大品种的仿制*刚刚通过了一致性评审,以带量采购范围扩大的趋势,这些新品种,总有一天也会在集采中亮相。

对于华北制*这样化学仿制*、基*、原料*为主的产品结构,很长一段时间内,集采仍然会扼在它咽喉上。

一次弃标,一张罚单,是给华北制*,也是给老*厂的又一记当头棒:时代变了,企业不止要有历史和规模,还要有随时应变的准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要有严谨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契约精神。

老*厂的悲歌,令人唏嘘,也令人警醒。华北制*、东北制*所遇到的问题,是转型期中国医*产业的缩影。如何从原料*、仿制化*转向创新*、生物*,如何实现高质量转型,在世界医*产业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不仅是老*企的问题。

参考资料:

引进,为了消化和吸收——采访中国大冢制*有限公司札记,丛羽

华*换帅重组在即?传闻欲与冀中能源“牵手”,华北青年报

太原制*厂为什么做“毒品”,三联生活周刊

从分业管理到“全国一盘棋”,《国资报告》杂志

石*华*合并停止华*转求外资,21世纪经济报

华*三十年,王汝霖

华北制*厂厂志(1953-1990),纪昭海

东*厂志(1946-1985),东北制*总厂

东*厂志(1986-1990),东北制*总厂

齐鲁制*、扬子江*业等是如何发家的?这40年,他们都干对了什么?,东方网

当代企业家的气魄——记东北制*总厂厂长赵烽,宋寅

主流——中国企业领袖智慧,陶剑虹、谭勇

华*与石*合并案重启上市公司难避免同业竞争,第一财经日报

陈广晶|撰稿

于焕焕|撰稿

李珊珊|责编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全亚洲最大*厂,要点脸吧

少了中间商赚差价,大家还怎么赚钱?

福建南平有个邵武市,邵武市里有条人民路,人民路3号是邵武市人民法院。

挨着人民法院的是,人民路1号,1号对应的是一幢5层办公楼。

5年前,人民法院大概还在这栋楼里办公。

2019年3月到6月初,这栋楼顶楼突然冒出了很多公司,都是新注册的。

这些公司几乎在同一时间,神秘出现;又在2020年5月28日那天,齐刷刷被端了。

这大概是,福建南平市税务*有史以来处理过的大案要案之一。

在南平税务*的官网上,当天发布的处理公告一栏,占了整个“其他公告”栏的1/2。

更刺激的是,这一切是在法院眼皮子底下发生的。

这一年里,这些公司拼命地在干同一件业务:开**。

据说3个月左右,开出了增值税**3.75亿。

比虚开**更提神的是——**买主,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白马股。

这一年,A股有323家*企,在销售费用上花了2873.47亿。

更败家一点的*企,差点把营业收入全花完了。

位于深圳的翰宇*业(300199.SZ),2019年全年搞了6.14亿的收入,销售费用花了差不多6个亿。

一年下来,亏了9个多亿,合着忙忙碌碌一整年,不知道给谁作贡献了。

甚至销售费用花哪了,很多*企都支支吾吾交代不出来。

深圳南山区,一年GDP6500多亿,翰宇*业在那里亏成了狗。

600多公里外的广西来宾市,一年GDP705亿,不及南山区的1/9,但不妨碍有人发家、致富。

周方说:

周方是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好处费1810.6万元。

还有939万元,他自己都记不清打哪来的。

2018年,周方被审查,第二年接任他院长位子的杨文彬被叫了去。

杨文彬也收了好处费500多万。

这事不能怪周方们,这么玩命地腐蚀,哪怕换斯基接任,斯基恐怕也经不住这种考验。

*企不知道销售费用花哪了,周方们不记得好处打哪来的。

这就需要人民路1号来帮忙,补上那些来路不明的缺口。

时间一长,大家都习惯了。

*企销售费用高,一年比一年高,这不很正常嘛。

费用高,还说不清楚,这简直是为灰色地带量身定做的一个好坑。

反正是一笔糊涂账了,再多加几笔也无所谓了。

有个男人叫姜林奎。

这名字,连斯基都没怎么听说过,但哈*集团大家都知道。

 “哈*模式”,最经典的就是砸广告,而哈*模式鼻祖就是姜林奎。

1996年,哈*集团三精制*没有投一分钱广告,当年公司亏损。

1997年投放1000万元,销售额达到1亿元。

1998年投放2000万广告,销售额达到2.2亿元。

1999年广告投放到2亿元,销售额高达8.6亿元。

到2009年,三精制*的营收已经有26亿了。

这一年3月,姜林奎看上了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套房子。

赵某很仗义,姜林奎也不差,他觉得房子那么贵不能全让赵某承担。

另一个人是谁?不重要。

反正这些钱,大概率会在三精制*的销售费用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化掉。

一件袍子,爬满了虱子,扔?还是不扔?

扔。

2019年,国家开始执行*品集中采购,这一招相当于把*企到患者的渠道任督二脉直接打通了。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了。

这招端的不只是中间商,还把销售费用的老巢给端了。

以后再长虱子,它们都不知道该往哪里爬了。

2020年8月20日,第三批*品集采拟中标名单公布。

华北制*(600812.SH)的布洛芬缓释胶囊以8.04元/盒(0.3g*30粒)价格中选,获得山东、天津、湖北、湖南等省份采购量。

华北制*中选价约合0.268元/粒,在4家中选企业中,它的价格最高,但不妨碍它还是中了。

然而,*操作来了。

华北制*说自己在山东的货供不上了,要退出。

据说接下来由珠海润都接盘,这家当初的中选价为0.203元/粒,比华北制*便宜了6分多一粒。

有些人把这事怪到“集采导致内卷”这事上,似乎不太说得过去,毕竟华北制*当年是最高价中标。

而且这事搁在华北制*身上,更是说不过去。

华北制*是什么身份?共和国医*长子。

现在的青霉素一支只要几毛钱,但在1949年,1支重0.12克的青霉素,价格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贵6倍。

由于稀缺,当年拿着一根金条,也不一定能够换到一支救命的青霉素。

那时候,中国人买青霉素要看美国人的眼色。

为了实现青霉素自由,1953年,中国举国之力兴建华北制*厂。

当年华北制*厂什么地位,还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一五”计划全国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医*工业在全部项目中占了四项: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和磺胺厂。

除了磺胺厂,华北制*厂其他三项都占了。

为兴建这个厂子,当年国家投入了7000多万,7000多万什么概念?

1953年,**GDP才刚刚1亿出头,华北制*厂所在的河北,一年GDP也才42亿多。

在建厂期间,全国各地有关单位还贡献了700多名技术人员、200多名管理干部、400多名大中专优秀毕业生。

现在,华北制*是亚洲最大、最全的青霉素类产品生产基地了。

青霉素做大了,中国不用看外人眼色买*了。

谁想到,到了*品集采时代,竟然看起了当年培养起来的华北制*的眼色。

事情是这样的。

华北制*中标后,山东省协议约定采购量是2511万粒,但到8月20日为止,华北制*实际只供应了365万粒。

山东省找了很多相关部门去协商,都没搞定。

山东就怒了,然后华北制*就被列入违规名单,被取消集采申报资格9个月。

很多人替华北制*说话,说集采这么搞,是劣币驱逐良币。

斯基觉得这话未必不对。

作为患者,大家可能都吃过“买不到廉价*”的亏。

有时候,吃不到廉价*不是国内搞不定,也不是国外搞封锁,而是因为太便宜没得赚,*企都不生产了。

所以,所谓的灵魂砍价把*企逼到死胡同里,对患者而言也不一定是好事。

之前就有数据说过,在国内,每年就有一种廉价*消失。

不过用这个理由替华北制*叫屈,斯基不服。

就比如最近大家问恒瑞医*(600276.SH)董事长孙飘扬,人才引进的事。

孙飘扬回答:

这种话民企说说也就算了,换成华北制*说,就有点不懂事了。

毕竟它当年的建厂使命,就是替中国人生产廉价*。

再看看华北制*这几年的业绩。

去年,华北制*净利润有9000多万元,但其中来自**的援企稳岗补贴就将近8000万元。

这种大额补贴不止去年有,斯基稍微一翻,就看到2018年也有将近7300万元。

华北制*在山东的这批货哪怕再亏,也亏不了这么多钱。

按80%约定采购量计算,山东省布洛芬缓释胶囊2511.1125万片,涉及的钱也就673万元。

华北制*去年的营收114.93亿元,对于一家那么大规模的企业来说,这点量再亏能亏到哪里去呢?

当然,华北制*的官方理由显然不是这个,它说是因为疫情影响。

那斯基就要问了,去年布洛芬缓释胶囊你才收入50多万元,你投标的时候,心里能没点逼数,到底这货能不能供上?

你要觉得供不上,为啥还去投标?

别说有人拿枪指着你头,让你去投标。

人家珠海润都的公告里都说了,布洛芬缓释胶囊属于普*。

普*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激烈,市场上有多家企业生产或销售。

所以华北制*,你是不把山东放在眼里?不把契约精神放在眼里?还是不把*品集采放在眼里?

斯基也想不通,作为共和国医*长子,华北制*为啥要在“*品集采”这事上使小性子呢?

8月22日,华北制*对此事作了说明公告,公告里说:

大概华北制*一开始觉得,只要不对业绩产生影响,管他娘的呢。

哎,我说,这么多长子,华北制*咋就跟万洪建一样坑爹呢?

火腿肠,还是老的辣

自动驾驶,不要再杀人

文章推荐:

华北制药厂于哪一年开始兴建(华北制*1954厂开始

福建省水泥价格行情(福建华润水泥多少钱1吨?

闭市还能交易吗(北京最大文化用品批发市场将于

海联金汇持有网联清算多少股(深度|海联金汇巨额

甘肃核电龙头股有哪些(黑周三被打破!)

汇率区间怎么算(怎么计算汇率?)

华夏幸福还有救吗(华夏幸福,有救了?)

nra账户是什么(NRA账户是什么?)

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