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6月13日大盘大跌是什么原因 表面上看,是管理层治理场外配资,券商过度高杠杆的两融业务。实质上,是高额的日成交量,2014年年底全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17万亿多,2015年6月8日一
2016年6月13日大盘大跌是什么原因
表面上看,是管理层治理场外配资,券商过度高杠杆的两融业务。实质上,是高额的日成交量,2014年年底全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17万亿多,2015年6月8日一天的成交额就超过了1.3万亿,占整个中国存款总额的近1%,这样的天理成交量根本不可能长期持继续,但是在此之前它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当这样的成交量维系不了的时候必将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去年股灾最本质的原因
2016月1号6年中国股市为什么大跌怎么了让不让人活
你是穿越的吗?现在已经是2016年8月5号了,你怎么会提出问题讨论1月6号的下跌。不过我还是要回答你,当时的下跌是因为出台了一个证策就是熔断机制造成的,这是所有人知道的,也是一眼能看出来的,也是能拿出来说事的,也是表面的原因。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周线级别的顶部压力造成的,在之前8月份和9月分之间的筹码有了50%-100%的利润,所以这个利润有提现的需求,所以在出货完成的时候需要重新低价收回筹码,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理由,然后就有了熔断的出台,我说得有点太多了,再说要出问题,到此为止。顺便我想说一句,这次下跌还没有完成注底,这次的底部在2750附近,谢谢。
a股熔断是哪一年?
a股熔断是2016年,熔断机制是A股在完善股市制度上的一次失败探索。
其实熔断机制最早是从美股开始的,但是在引入A股后却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2016年的首个交易日,开门红并没有如约到来。A股两次熔断提前87分钟收盘,有股票投资者表示惊呆了,“美国从1988年实行熔断机制至今,只有1997年10月27日实行了一次熔断机制。而我们只用一天时间就完成美国9年要走的道路。”
A股在火速推出了熔断机制后又火速的暂停了,综合分析下,熔断机制在A股的负面效益要远远大于正面效益,所以短命的熔断机制最终成为历史,而以上的两次熔断也成为了绝唱。
2016年9月股票为什么大跌
000810创维数字;实施日期:2014-09-25;每股发行价(元):8.04;首批限售股预计上市日:2015-09-26(锁定期1年);第二批限售股预计上市日:2017-09-26(锁定期3年)
过去,上证指数站上4000的历史时间点(全部)。
2007年5.30后到危机爆发2015年上半年的杠杆牛市到7月股灾开始下一次:乐观估计到2016年的四季度吧
419魔咒是什么?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A股历来有着所谓的“419魔咒”,就是4月19日当天或者前后一天A股会出现一次大跌,就连2015年的牛市也没例外。自2007年后每年4月19日当天或前后一天A股都是下跌的,就连2015年的牛市也没例外,故称"419魔咒"。下面是具体的统计:2007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下跌4.52%2008年4月18日(19日为末),上证指数下跌3.97%2009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下跌1.19%2010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下跌4.79%2011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下跌1.91%2012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下跌0.09%2013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上涨2.14%2014年4月21日(19日为周末),上证指数下跌1.52%2015年4月20日(19日为周末),上证指数下跌1.64%2016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上涨03%,不过这一次的前一天4月18日下跌1.44%,后一天4月20日下跌2.31%2017年4月19日,上证指数下跌0.81%2018年4月20日,上证指数下跌1.47%由此可见,"419魔咒"绝非浪得虚名。为何每年的4.19几乎都会出现下跌呢?其实这跟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按照交易所的规定,每年的4月底之前,是上市公司披露上一年财报的最后节点。一方面,每年的4月底是上市公司上一年度年报和一季度财报公布的最后时限。越拖到最后时限,越是财报表现差的公司扎堆的时候,而4月19日已经到4月中旬,差不多离截止日期还有一周多的时间。此时正是不少机构投资者逃离的时刻,容易引起股市的下跌。另一方面,4月是财政缴税的大月,依据以往数据表现看,月中资金流动性可能收紧。流动性放缓,对于进入股市的资金也会造成较大收紧压力。总之,哪怕不是4月19日下跌,也是提前或滞后下跌。只是因为4月19日大概率存在于下跌区域,所以才有了"4.19魔咒"。这样的情形已经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解释了,因而就有人将其称之为"4.19魔咒",是A股的几大魔咒之一。其实除了"4.19魔咒"之外,A股还有"招商魔咒"、"两桶油魔咒","世界杯魔咒"以及"88公募魔咒"等等,大致就是说招商证券(600999)开策略会前会暴跌;中石化、中石油暴涨时,其他板块会普遍暴跌;世界杯期间A股普遍低迷,公墓基金仓位达到88%会引发市场下跌。最后提示大家,当心419魔咒,不科学但有统计学概率。
走势的偶然VS.趋势的必然:复盘2016年股灾3.
雪球2020年度十大影响力用户,私募基金经理
已成功举办2期,累计服务42家企业
远离纸上谈兵,从企业一线实践出发
复盘的两种视角
对某个关键时间市场的复盘,是职业投资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原因在于:经历过这一年的人,往往只记得其中的细节,而淡忘了宏观整体认识;没有经历过这一年的人,回顾K线和数据,只有整体的看法,而无关键细节的认识。
以2016年年初的“股灾3.0”为例,这次多少有点诡异的人造股灾,复盘的两个角度,看法完全不同:
1、上帝视角:整体框架
整体框架思维,是上帝视角,俗称“后视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行情的大背景,对发生于2016年1月份的股灾3.0,事后有很多解释的角度:
首先,2015年的经济是十几年以来最差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1999年以来首次负增长,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剔除金融股和“两桶油”后下降-14%,这个数据有多糟糕呢?对比2020年,A股全部公司剔除金融股和“两桶油”的归母净利润上升了14.5%。
其次,虽然2015年是股灾年,但实际上,全A股指数全年涨幅17%,而且是在2014年全年大涨59%的基础上,指数在高位,且与经济状况并不相符。
最后,而2016年的年初,全球股市和油价同时暴跌,外围市场环境也不好。
经济差,指数高,外围又拖后腿,在这种环境下,出现股灾,也能说得过去。
但复盘除了整体视角外,还是要回到当时的决策点,看某一些关键点时的市场看法,因为后者才是真实的决策状态。
2、微观视角:关键时点前后的市场变化
如果置身于2016年年初,股灾却并非必然的结果。
首先,企业的盈利状况从2015年四季度急转直下,如果不是企业调研跟着很紧,未必能想到经济会如此之差。
其次,当时的流动性状况,可谓极度宽松,当年五次降准五次降息,7天逆回购较年初下降160个BP,2016年上半年继续宽松,并不支持暴跌。
再次,股灾1.0和2.0刚刚过去4个多月,高层出台了很多稳定市场的政策,感觉很难出现大的回调,
最后,就算从技术形态上看,底部虽然时间上还不够,但从波浪理论上看下跌三浪已经完成,即使有下跌5浪,通常也是类似2011-2012年那种时间换空间的延伸浪形态。
这就是上帝视角与微观视角的区别,上帝视角只是不支持继续上涨,但微观视角下,市场有无数种可能的走法,那为什么最后市场选择了股灾3.0这种最恶劣的走势呢?
对股灾3.0的复盘能否看到一些规律的现象,能否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偶然与必然
讨论股灾3.0,离不开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熔断机制”,所以股灾3.0的最低点,后来也被称为“熔断底”,也正因为有了“熔断机制”,这次不同寻常的股灾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它到底是一次偶然的事故,还是趋势的必然性呢?
所谓“熔断”是针对大盘而言的,当天股指上涨或下跌至5%,市场停止交易一段时间,如果继续上涨或下跌至7%,直接收盘。
这个政策实际执行的第一天就直接“熔断”,我记得当天上午跌得莫名其妙,看了群才想起“熔断”,第一反应是赶快卖掉一些,以免后来卖不掉——实际上也是越跌越快,最后从5%到7%只用了三分钟。
“熔断”是为了让投资者冷静,但实际效果却是“吸引”,“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记忆才过了两个月,投资者出于流动性的担心,反而会加大恐慌性操作。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防止市场出现2015年那样的大起大落,所以在政策发布后的几个月,很少有投资者对它可能产生的相反“吸引”作用有警惕。
这种“信任”是投资者对政策的惯性理解,认为此类兹事体大的政策,一般出台都会非常谨慎,以至于忽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这项重大交易方式的改变,竟然没有任何试点就直接全面实施了。
事实上,深交所委托的某研究机构事先对此做出过质疑,认为5%和7%两档阈值和10%的个股涨跌停幅度过于接近,很可能引发对流动性的担心。
交易所的回复很有历史意义,我直接摘录:
“5%和7%两档阈值是三家交易所在对过去11年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基础上提出的。其中,5%作为第一档阈值可以兼顾设置冷静期和保持正常交易的双重需要;触发7%的情况虽然较少,但属于需要防范的重大异常情况,应当一并考虑,以此阻断暴涨暴跌等极端异常行情的持续。”
事实上,历史上少数几次跌幅超过7%的交易日,就有两次出现在熔断政策期间,而熔断机制一共才执行了四天。这就像很多量化策略“回测数据好,实际数据差”的原因一样,是策略本身干扰了市场。
这段话和投资者此前的普遍反应,可以说直中“黑天鹅理论”中的两点:
1、过去的经验不可靠
2、不知道的事,往往才是最重要的事
所以,股灾3.0发生在流动性继续宽松的时期,是一次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对于高水平的投资者而言,股灾1.0和2.0容易判断,就看你的投资体系是否支持回避这样的风险,但股灾3.0能否逃开,大部分靠运气。
无妄之灾随时可能降临,如果你的投资体系没有遍历性(比如高杠杆),你随时可能突然死亡,这正是我们需要敬畏市场的地方。
当然,从宏观和基本面看,即使没有“熔断机制”,2016年年初大概率也是向下的,原因在于,2016年是一个市场风格大切换的过程,这是由政策面和基本面决定的大方向。
这个市场风格切换能否通过更细致的微观视角去实时把握呢?
风格转换背后的逻辑
前面说过,2015年的企业利润出现了199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这是上帝视角,但从微观视角看,当时的很多投资者恐怕不赞同。
这种相反的印象也是正确的,虽然2015年全部A股剔除金融股利润降幅为-14%,但其中小板和创业板利润却是增长19%和21%。
这才是2014-15年的牛市中,中小盘指数涨跌幅超过大盘股的核心原因。
为什么是中小企业的盈利状况好于主板企业呢?它代表当时实体经济的状况吗?经济下降时,难道不是小企业受伤更严重吗?
原因有两个,最主要的是当时的并购重组,特别是非银金融、互联网、影视娱乐、消费电子这些行业并购重组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而重组后的第一年,通常都是利润大幅增长,拉高了中小板创业板的整体增速。
另一个原因,从2014年年中到2016年初,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PPI从-1%降到-7%,主板上市公司中,资源类企业比例较高,利润受冲击最大,却有利于中游民营制造业企业降成本。
2014-15年创业板大牛市不能只看到资金面的“杠杆牛”和政策面的“改革牛”,上述两大因素也创造了中小盘风格的基础。
但从上帝视角看,它们也埋下了日后风格转变的“种子”:
原因一的外生并购式的增长,无法延续,反而因为溢价收购,导致2018年开始的商誉爆雷潮;
原因二的大宗商品的熊市,引发“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从2018年开始,持续提高上游资源类国企央企的利润,也提高了中游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两大因素发力,市场转向大盘风格,中小板、创业板的低迷从2016年一直持续到2021年年初。
当我们说“反者道之动”一类空对空的规律时,一定要找到基本面的依据,小盘股之所以从2016年开始盛极而衰,并不是什么“物极必反”,而是渐渐被基本面与政策面抛弃。
市场每一次风格的变化,往往都需要通过一次大跌来转换,比如2011~2012的熊市结束后,从大盘风格切换到小盘风格,2015-2016年的三次股灾结束后,从小盘风格切换到大盘风格,2021年春节后的暴跌结束后,又从大盘风格切换回小盘风格。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基本面和政策面决定了市场风格,那这一场下跌就是无法避免的,但它既可以是短期暴跌(2021年),也可以是长期阴跌(2011~2012年);既可以是全面暴跌(2015-2016年),也可以是指数分化暴跌(2021年),它仍然无法预测。
即使逃过了这一轮暴跌,投资者还是要面对市场风格的问题:暴跌或阴跌都不一定会改变风格,比如2015年的前两次股灾、2020年年初的暴跌、今年和2018年的熊市,之后都是风格的延续。
所以回到当时的微观视角,股灾3.0的出现,仍然没有很大的概率。
站在风格大转换的前夜
2016年年初还有一件看似无关的事,监管层对大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限制进行细化,导致了开年一开盘的那一波下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波。
过马路不危险,摔倒也不危险,但过马路时摔倒,那就危险了。
假设减持限制不是刚好那个时候推出,假设当时正好有一个利好,导致2016年新年开盘后大涨,当天出现的可能就会是“上涨熔断”呢?
当然,如果宏观面已经决定了风格会在2016年转变,那这一轮“上涨熔断”后还是逃不了一轮下跌,类似2018年开年的走势。
历史有无数种可能,尤其是站在2015年12月底,基本面、政策面的两个重大变化都没有出现的时候——
传媒和互联网业绩在2016年仍然看好,商誉爆雷还要两年后;
更关键的“供给侧改革”的方案,虽然在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工作小组中首次提出,但真正让市场看到方案还要到2016年2月,即便是看到了这份方案,大部分分析师都并不认为它将对未来的经济结构造成深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改革牛”“互联网+”“双创”这些激发2014-15年牛市的政策方向,并没有被否定,或者说没有新的方向出现。
所以股灾2.0后,从8月底到12月初的这一轮反弹,涨幅前三的行业非银金融、计算机和传媒,仍然是2014-15牛市风格的延续。
当然,如果对政策更敏感的投资者,可能已经从2015年年中“事实叫停”上述几大行业的“跨行业重组”中,从高层人事变动中,嗅到了一丝政策转向的氛围,但这个**嗅觉,即使是对职业投资者,也是要求太高了。
还是那句话,站在2015年年末,站在风格大转换的前夜,市场有无数走法,偏偏历史选择了最不可思议的那一种。
尊重规律,敬畏偶然
股灾3.0的复盘,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两件事:
1、在某些相似宏观、政策面下,大趋势会有规律性的重复
2、方向有趋势性,但形式有偶然性,充满偶然性的波动,同样是风险的来源。
很多事情,事后以“上帝视角”看起来脉络很清晰,但落到微观操作层面,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看对了做错了”的事可谓家常便饭。2015年,大家都知道股市过热,早晚要跌,但你在2月、6月还是8月降仓位,对财富的影响截然相反;大部分投资者2016年全年的收益,基本上取决于2015年12月31日这一天的仓位。
事后的印象并不靠谱,2015年是股灾,但全A指数涨幅17%,年底90%的股票都是涨的;2016年大家印象中还不错,全年大部分时候都在上涨,实际上,因为年初的股灾3.0跌得太狠,导致全年下跌10%。
但投资者的印象也没有错,2015年的成交量全部堆在高位,可说是赚了指数赔了钱;而2016年跌得太早太快,大部分成交量推在低位,可谓赔了指数赚了钱。
股灾1.0和2.0,只是消灭的了牛市的利润,直到股灾3.0才直接清理了一批净值跌破清仓线的产品。至于那些在连番下跌中心灰意冷的股民和基民,就是确定性的永久损失了。
所以,仍然用这个系列的主题收尾:投资者要尊重规律,更要敬畏偶然性。
线下深度研讨学习,40人限额 :
TGW大宗商品企业风险管理研修班(第3期)报名启动
利润与风险,每一个大宗商品产业链上的从业者都在找寻着最佳的平衡点。我们着眼于利润,却忽视真正重要的东西:风险。这东西永远无法捉摸,你不知道会从何而来,当你知道时,风险早已扑到身边。时间久了,便能从中生出很多感慨和无力感。面对困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扑克,有自己的一套牌。
从2017年起,扑克财经连续3年举办了大宗商品企业风险管理论坛及企业风险案例评选(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暂停),参会企业涵盖了众多央企国企、民营商品巨头、金融投资机构等……
随后我们开启更为深入的大宗商品风险管理企业培训——TGW大宗商品企业风险管理研修班。2021年12月与2022年7月分别在上海和苏州,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打磨围绕大宗商品业务实践和行业案例为特色的体系化、模块化的深度课程,举办了2期TGW大宗商品企业风险管理研修班,累计服务了42家企业,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
第3期TGW研修班相约9月
第3期TGW大宗商品企业风险管理研修班,现定于9月23日-25日在苏州举办。
本次研修班我们特别从往期学员的反馈中,汲取了许多宝贵意见,不仅升级了课程体系,更是从学员关心的核心内容出发,每个课程模块设计具有实践性的学习内容,贴合学员实际业务。
此外,我们增设了晚上的圆桌讨论环节,讲师分享案例经验,学员也可畅所欲言,共同交流解惑!
在课堂上,讲师能够更加畅快淋漓的地面对学员输出极具私密价值的经验案例,学员能随时与讲师进行互动交流;课间课后,还能与同学老师交流行业经验,能遇到各行业各业、不同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交流,找到更多风控路上的伙伴,这都是线下学习弥足珍贵的意义。
股灾是什么时间?
2015年6月~8月5178~2850点2016年1月3684~2638点这是最近的2次
过去,上证指数站上4000的历史时间点(全部)。
4月10日到6月5日扣除周六周日自己算算,我好无聊。。。chen
世界股灾历史记录?
一、美国股灾
1)1929年大股灾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2)1987年股灾
1987 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 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 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二、日本股灾
1989 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 1985年的水平。
三、1973年香港股灾
1969年由李福兆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3年发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四、1990年台湾股灾
1987 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 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五、中国历史上3次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1)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2)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 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3)最近一次发生在2015年6月,2个月时间沪指跌幅高达45%,国家采取一些了措施才稳住跌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