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业板上市条件|利润狂增100%,机构15亿扎堆抢筹,隐形小龙头确定性极强! 【关注老韩实盘,免费领战法】 随着下半年经济活力的释放,消费端复苏的预期在强化。 从近期包括贵州
创业板上市条件|利润狂增100%,机构15亿扎堆抢筹,隐形小龙头确定性极强!
【关注老韩实盘,免费领战法】
随着下半年经济活力的释放,消费端复苏的预期在强化。
从近期包括贵州茅台代表的白酒,以及中国中免等远端消费上就能感受到,资金已经开始做消费复苏了。
而消费赛道看的就是业绩成长,这个非常关键。并且站在半年报披露的时间节点,上半年业绩优质的企业,说明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接下来的经济复苏中获得的业绩弹性也会更好。
就在7月7日,盐津铺子公布了2023年半年报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4亿元-2.5亿元,同比增长86.29%—94.0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99%-108%,超预期表现。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公司净利润实现了100%的增长,也是超预期的表现,并且这个超预期延续到了现在。
盐津铺子其实大家并不陌生,被誉为“中国零食自主制造第一股”,自己生产能控制质量,同时也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公司聚焦六大核心品类,包括辣卤、烘焙、深海零食、薯 片、蒟蒻、果干。
同时拥有“盐津铺子”、“憨豆爸爸”、“31°鲜”、“薯之惑”等子品牌。
虽然同样是做休闲零食的,但不论是净利润还是市值,盐津铺子已经甩开了对手一大截,像来伊份、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劲仔食品等等,都已经不是一个体量,这些目前依然维持在几十亿的市值不动,盐津铺子却已经接近200亿市值了,已经和洽洽不相上下。
那么,对于盐津铺子,主要有几个看点:
第一,公司转型非常成功。
从数据我们发现,盐津铺子从2018年以来营业收入是持续增长的,而且非常稳定,即便在三年极端事件影响下,也没有撼动其稳健的步伐。
但是在2021年营收增长16.47%的情况下,公司的净利润却下滑了37.65%,也是这5年里唯一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收入端增长但是利润下滑,看来不是大环境的影响,是公司自身的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在2021年进行了铁腕转型,包括业务模式、零售渠道的变革等,投入的费用比较高,再加上当年大豆油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侵蚀了公司的利润。
但是,现在看,公司的转型已经非常成功也非常快,2022年不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均呈现了历史最好*面。
第二,盈利能力领先对手。
通过数据显示,盐津铺子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要远远领先对手,并且整体依然呈现大幅提升的状态。2022年公司ROE达到了30.65%,不但领先同行对手,甚至都超越了贵州茅台的30.26%,这个盈利能力是挺出色的。
根据现行上市规则,我国创业板上市要求主要包括()。Ⅰ.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来自Ⅱ.发行人的主.二富维主验读比时..
A解析:根据现行上市规则,我国创业板上市要求主要包括:(1)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2)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3)最近一期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4)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5)发行人的注册资本已足额缴纳,发起人或者股东用做出资的资产的财产权转移手续已办理完毕。发行人的主要资产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6)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环境保护政策。(7)最近两年主营业务、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没有重大变动,实际控制人没有变更。(8)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审计委员会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9)发行人资产完整,业务及人员、财务、机构独立,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同业竞争,以及严重影响公司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10)发行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信息披露规则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1)发行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能够合理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营运的效率与效果,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12)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忠实、勤勉、尽责,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资格。(13)发行人募集资金应当用于主要业务,并有明确的用途。(14)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3年内不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
[单选题]我国创业板上市要求中,对于发行人资产方面的要求有()。Ⅰ.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来自,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360问答00...
D解析:D本题考查创业板上市基本要求。创业板依法设立、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2年连续盈利,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1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一期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创业来自板上市三年的要求
3个会计年度。一、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二)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三)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四)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三千万元。
你好!我在百度看见您回答的关于创业版上市必须近一年净利润要达到3000万,是真的吗?
是真的.
[单选题]我国创业板上市要求中,对于发行人资产方面的要求有()。来自Ⅰ.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知曾了乱含责...
D解析:D本题考查创业板上市基本要求。创业板依法设立、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2年连续盈利,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1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一期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创业板五个上市条件?
1、必须是依法设立并且连续经营3年以上的有限公司。
2、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
3、公司两年盈利,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
4、发行前净资产不低于2000万元,在最近期间结束时,不存在未偿损失,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得少于3000万。
创业板上市标准|创业板上市要求,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最新标准一文全看懂
01
基本条件
1.持续经营三年以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控制健全且被有效执行。
2.业务完整,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对持续经营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
3.发行人生产经营合法合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4.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25%以上,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可以低于25%,但必须高于10%。
02
市值及财务指标
不同类型企业应用不同的市值财务标准,不需要同时满足,符合其一即可!
类型一:一般企业
适应于: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可:
1近两年净利润两加大于5000万元且近两年净利都为正;
2.最近一年营收大于1亿元且盈利,市值大于10亿元;
3.最近一年营收大于3亿元,且市值大于50亿元;
适用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尚未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对处于研发阶段的红筹企业和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的红筹企业,无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要求。符合以下任一标准即可。
1.市值大于100亿元;
类型三:表决权差异安排的企业
符合以下任一指标即可:
1.市值大于100亿元。
2.市值大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收大于5亿元。
03
禁止创业板上市行业
原则上不支持下列企业申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纺织业;(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建筑业;(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如果以上行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企业可以上市
禁止产能过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淘汰类行业,以及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类金融业务的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
版权声明:所有“SPAC境外上市IPO”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否则“SPAC境外上市IPO”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
首次!“未盈利”企业可在创业板上市,标准公布……
有趣有料有温度,硅谷投行,半导体企业上市第一智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历史时刻!
昨天(2月17日),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开始实施,这是资本市场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刻。
就在同一天,深交所也发布“关于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相关事宜的通知”,正式启用“未盈利上市标准”。
这也就意味着,自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首次开始允许“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申报上市,意义重大。
所谓的“未盈利”企业,并非单纯的指“报告期内”亏损的企业,而指的是:公司成立后,一直亏损,截止到申报之前,仍然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创业板此次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
谷主总结了两大亮点,一起去瞅瞅。
亮点一:首次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
根据《创业板上市规则》,普通企业要想在创业板上市,有三条标准:
标准一、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 5000 万元;
标准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1 亿元;
标准三、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 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谷主分析认为:
交易所在此次“问答”中提到,自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之初,就制定了“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也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同时也考虑“稳中求进”的实际情况,彼时明确了暂不实施的“过渡期”。
实际上,创业板注册制2020年开板以来,在创业板申报上市的企业,都在标准一和标准二之间选择,其中更多的选择“两年5000万利润”的标准。
无论是标准一还是标准二,都对盈利提出了要求,标准一要求三年报告期,最近两年需要盈利,其合计利润不低于5000万。
实践中,对盈利的标准要求更高,一般中介机构要求按照标准一申报的企业,其最近一年的净利润不低于6000到7000万。
另一方面,尽管标准二号称“市值+收入” 指标,其只要求“利润为正”,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利润指标,但其本质仍然是要求盈利,不能亏损。
而且在实践中,尽管按照标准二,但最近一年如果没有超过5000万利润,申报仍然有一定的风险。
总之,在实施“全面注册制”之前,创业板对于“最近一年或者两年盈利”,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次正式启用标准三,也即允许“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 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正式取消了“盈利”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未盈利”企业,并非单纯的指“报告期内”亏损的企业,而指的是:公司成立后,一直亏损,截止到申报之前,仍然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创业板此次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
不过,标准三针对的显然并非普通企业,一般的企业要满足这个标准仍然并非易事。
首先,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显然是针对“强研发强技术的独角兽企业”。
预计市值要求的是在发行的时候的市值不低于50亿,由于其要求的是发行的时候,企业并不好把握,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就很好理解。
既然要求在发行的时候市值不低于50亿,那在申报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其投后估值肯定不会离50亿太远。
可以想见的是,对于成立后就没有赚过钱的企业,其上市前最后一轮对外融资,估值仍然可以高达40亿到50亿之间,这样的企业,显然是“独角兽型”的企业,并非普通企业。
另一方面,营收不低于3亿元,实际上是对“未盈利”企业跑通商业模式的要求。
盈利是对于产品达到规模化生产后的要求,而只要求营收不要求利润,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的产品能被市场接受,具有商业化可行性,其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定规模营收,仍然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上市参考价值。
亮点二、仅“新兴行业”可亏损上市
“未盈利”企业上市,除了对市值营收有要求,对所属的行业也进行了严格限定。
此次深交所发布的“关于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相关事宜的通知”中,明确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行业范围,包括:
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
也就是说,只有战略新兴型行业的企业,才允许按照“50亿市值+3亿营收”的标准申请在创业板上市。
对行业的限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一个普通的制造业企业,其从成立之初就一直亏损,从来没有盈利,这样的企业暂且不论是否能够申请上市,就其生存本身而言,都会有很大的问题。
这表示企业一直在做亏本生意,不能自我造血,且未来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从根本上看,这样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不可行的。
不过,对于战略高科技企业来说,现在未盈利是有原因,很大可能性是前期需要大量的研发或者设备投入,研发费用太高或者摊销太多,但一旦企业上量,其很快就可以实现盈利;
或者对于医*类企业来说,从研发到产品商业化,周期太长,但一旦新*推向市场,也可以快速创业巨大的商业价值。
从限定的行业来分析,“未盈利”行业,大概率仍然主要聚焦在两大行业,芯片和*业。
先进制造中就包括了芯片半导体行业,从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以及材料设备,还有芯片应用的各个下游产品链;
而生物医*行业,则会鼓励更多的新*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End
董秘实务操作研修班
深交所取消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上周创业板3家企业过会
金证互通媒介部/王志鹏
2月17日,深交所就未盈利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发布专项通知,取消了关于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上周,创业板3家企业过会,分别为:浙江华业、耐普股份、明美新能。
审核方面,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已受理2家,问询回复20家(已问询2家,一轮问询回复5家,二轮问询回复13家),过会3家,提交注册9家,终止撤回1家。
媒体方面,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共有41家源发媒体,针对53家创业板IPO企业发布了63篇源发敏感报道。2022年1月1日以来,截至2023年2月19日,创业板IPO源发敏感报道共5191篇。
从行业划分来看,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在63篇创业板IPO源发敏感报道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到媒体关注度最高,源发敏感报道数量为13篇;其次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均为7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为6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均为5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造纸和纸制品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均为3篇;此外,“零售业”、“汽车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也均收到关注。
从媒体活跃度来看,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平面及网络财经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源发敏感报道数量30篇;财经新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源发敏感报道数量33篇。
从媒体质疑点来看,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的63篇源发敏感报道中,对于持续盈利能力关注度最高,报道量为12篇,占比19.05%;其次财务数据真实性和毛利率相关报道量为7篇,占比11.11%;关联关系及交易、诉讼与处罚报道量均为6篇,占比9.53%;另外,媒体还对分红质疑、信披完整性准确性、大客户及供应商问题、研发创新能力、历史沿革瑕疵、偿债能力、存货和应收账款走高现金流承压、内控管理等进行了关注。
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已受理2家,问询回复20家(已问询2家,一轮问询回复5家,二轮问询回复13家),过会3家,提交注册9家,终止撤回1家。
创业板13日-19日申报动态如下表所示:
(一)创业板注册制申报情况一览
2022年以来,截至2023年2月19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申请IPO企业累计662家。其中,已受理状态8家,问询状态146家(已问询22家、一轮问询回复63家、二轮问询回复58家、三轮问询回复2家、上会公告1家)、过会状态94家、中止15家、提交注册67家、发行中11家、已上市154家、终止167家(撤回材料142家、上会被否17家、终止注册7家、不予注册1家)。
(二)662家创业板注册制申报企业如下表所示:(2022年以来截至2023年2月19日)
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共有41家源发媒体,针对53家创业板IPO企业发布了63篇源发敏感报道。2022年1月1日以来,截至2023年2月19日,创业板IPO源发敏感报道共5191篇。
创业板源发敏感报道走势及注册制新受理企业趋势如下图所示:
2022年1月以来,截至2023年2月19日,创业板IPO源发敏感报道共5191篇。其中,财经类新媒体报道量为2863篇,占比55.15%;平面财经媒体报道量为1061篇,占比20.44%;网络财经媒体报道量为867篇,占比16.70%;地方泛财经媒体道量为198篇,占比3.81%;行业媒体、法披媒体道量分别为102篇、100篇,占比分别为1.96%和1.93%。
(一)源发敏感报道企业所属行业
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在63篇创业板IPO源发敏感报道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到媒体关注度最高,源发敏感报道数量为13篇;其次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均为7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为6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均为5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造纸和纸制品业”源发敏感报道数量均为3篇;此外,“零售业”、“汽车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也均收到关注。
详情如下图所示(仅列举3篇(含)以上者):
2022年1月以来,截止2023年2月19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媒体关注度最高,以1155篇源发敏感报道的数量领先其他行业;其次为“专用设备制造业”,敏感报道量达667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敏感报道量为392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敏感报道量为373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医*制造业”敏感报道量分别为310篇和309篇;“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敏感报道量分别为264篇和212篇;此外,“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敏感报道量为199篇;“专业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和“零售业”敏感报道量也都达到了100篇以上。
详情如下图所示(仅列举100篇(含)以上者):
(二)媒体活跃度分析
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平面及网络财经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源发敏感报道数量30篇。其中,时代周报发布量最高,达到了4篇;中国网发布了3篇;发现网、和讯网、华夏时报、界面新闻、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网等也对创业板IPO企业进行了关注。
详情如下图所示(仅列举2篇及以上者):
2022年1月以来,截止2023年2月19日,平面及网络财经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源发敏感报道数量2328篇。其中,界面新闻的报道数最高,为162篇;其次,国际金融报126篇、投资与理财125篇、中国经济网117篇、每日经济新闻103篇、时代周报101篇、经济参考报80篇、和讯网78篇、长江商报72篇、北京商报70篇、中国网70篇、证券市场红周刊65篇。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进行了关注。
详情如下图所示(列举60篇及以上):
2023年2月13日至19日,财经新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源发敏感报道数量33篇。其中,格隆汇、估值之家和金证研的报道数最高,均为3篇;港湾商业观察、蓝鲸财经、乐居财经、钛媒体、壹财信均为2篇;36氪、GPLP犀牛财经、鳌头财经、贝多财经等媒体也针对创业板IPO企业进行了关注。
详情如下图所示(仅列举2篇及以上者):
2022年1月以来,截止2023年2月19日,财经新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源发敏感报道数量2863篇。其中,乐居财经的报道量最高,为264篇;其次为金证研,为189篇,格隆汇敏感报道数量163篇;权衡财经、商务财经IPO、博尚新财、雷递网、壹财信、钛媒体、i紫米、蓝鲸财经、贝多财经报道量也达到了60篇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进行了关注。
详情如下图所示:(仅列举60篇(含)以上者)
(三)媒体质疑点分析
2023年2月13日至19日,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的63篇源发敏感报道中,对于持续盈利能力关注度最高,报道量为12篇,占比19.05%;其次财务数据真实性和毛利率相关报道量为7篇,占比11.11%;关联关系及交易、诉讼与处罚报道量均为6篇,占比9.53%;另外,媒体还对分红质疑、信披完整性准确性、大客户及供应商问题、研发创新能力、历史沿革瑕疵、偿债能力、存货和应收账款走高现金流承压、内控管理等进行了关注。
详情如下:
2022年1月以来,截止2023年2月19日,媒体针对创业板IPO企业发布的5191篇源发敏感报道中,对于持续盈利能力的关注度最高,其报道量为1167篇,占比22.48%;毛利率相关报道量为565篇,占比10.88%;信披完整性准确性报道量为502篇,占比9.67%;研发创新能力报道量为479篇,占比9.23%;大客户及供应商问题报道量为341篇,占比6.57%;关联关系及交易报道量为336篇,占比6.47%;同时媒体也关注了董监高相关、诉讼与处罚、内控管理、偿债能力、存货和应收账款走高现金流承压、股权交易、财务数据真实性、募投必要性、历史沿革瑕疵、分红质疑、产品质量等方面事宜。
详情如下:
(一)深交所明确未盈利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行业范围及上市条件
2月17日,深交所就未盈利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发布专项通知,主要有三个方面安排:一是细化未盈利企业行业范围,包括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二是明确未盈利企业上市条件,启用“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上市标准;三是做好相关规则衔接,《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同步取消了关于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
(二)深交所:3月4日起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2月17日,深交所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发布答记者问表示,本次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所制定修订的制度规则较多,涉及市场参与主体比较多,市场影响比较广。为做好新旧规则过渡与业务衔接,确保改革平稳落地,深交所对相关业务及规则衔接做了具体安排。
(三)证监会:支持企业利用两个市场实现规范健康发展
证监会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自2023年3月31日起实施。证监会表示,国家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方向不会改变,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规则的发布实施,将更好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到境外上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规范健康发展。企业只要依法合规,不管去哪个市场发行上市都不会受到影响,证监会和有关主管部门都会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并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