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软测试来自部干的不开心我是个实边评画习生今天办了离职而且还没找到下家就是不开心所以不想在干下去了 你工作的这段时间是否有收获?这段工作经历是否对你今后找工作有帮
在东软测试来自部干的不开心我是个实边评画习生今天办了离职而且还没找到下家就是不开心所以不想在干下去了
你工作的这段时间是否有收获?这段工作经历是否对你今后找工作有帮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OK
请问上海联影医疗试用期几个月?有哪位大侠接到offer的
你好!你去联影了吗咋样啊求详细说说啊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东软集团干技术活的人工资能有多少?
一般来说干技术的从04年以前一直干到现在的平均得4000多了.所以5,6年的话,沈阳在3500-6000之间吧,大连应该在4500-6500.但是如果是3,4年的话,低的也有2500左右的.
东软医疗、联影、万东、安科、明峰:国内影像五巨头CT产线详析
最近几个月,国内医学影像圈颇为不平静。
8月22日,联影医疗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影像新贵”,与早在1997年就已IPO的老牌械企万东医疗,一南一北,成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家具备CT和MRI研发制造能力的上市企业。
与此同时——
9月1日,东软医疗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6月30日,深圳安科申请创业板上市获受理。
6月29日,明峰医疗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
▲图1五大厂商产品线对比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从产品线列表可以看出,东软医疗、联影、万东、安科、明峰这五大厂商有三条完全重合的产线,分别是:CT、MRI和DR。
来自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
2020年,全球CT市场规模约135.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约21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
2020年,***CT市场规模约172.7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9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3%。
2020年,全球MR市场规模9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4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
2020年,***MR市场规模89.2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4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6%。
2020年,全球XR市场规模约120.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202.7亿美元;
2020年,***XR市场规模约123.8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20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2%。
从以上数据可知,CT、MRI和DR这三类医学影像诊断产品,无论放眼全球还是国内、当下还是未来,CT的市场规模都是最大的。
本文从产品、收入、研发等多个方面,对这五大厂商CT产线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收集截至2022年10月20日)
▲图22019年-2022上半年总营收及利润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2018年,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规定64排(不含)以下CT不再纳入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目录,释放了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促进了国内CT市场的快速增长。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对CT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推动了大中型公立医院对国产品牌的进一步认可,为国产CT带来后续发展空间。
尽管各厂商营收体量不同,但CT收入都占据了半壁江山,且比例还有逐年提升的趋势。以2021年数据为例②:
东软医疗CT收入15.72亿,占总营收的56.08%;
联影医疗CT收入34.21亿,占主营收入的47.87%;
深圳安科CT收入4.54亿元,占主营收入的67.50%;
明峰医疗CT收入3.12亿元,更是占了总营收的90%以上。
▲图3五大厂商CT产品型号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在国产CT领域,东软医疗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1997年,东软医疗创始人团队研发出首台全身CT。
1998年,东软医疗正式成立,陆续开发出多款CT新品:
2000年,首台螺旋CT;
2003年,首台双排螺旋CT;
2008年,首台16层CT;
2012年,首台64层CT;
2015年,首台128层CT;
2019年,首台256层宽体探测器能谱CT;
2020年,首台512层CT。
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CT安装量中的11.5%由东软医疗生产。
从产品构成角度来看:
64层至128层CT是CT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64排以下CT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50%,国产品牌替代率较高。
作为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主力机型的64排CT,国产品牌渗透率逐渐提高,已进入国产替代的关键期;除东软医疗、联影、安科、明峰之外,赛诺威盛、开影等国产厂商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高端/超高端CT领域,东软医疗、联影、安科、明峰均有相应产品面市,也是目前仅有的四家拥有超高端CT上市产品的国产品牌厂商,未来无疑将与进口品牌展开一番较量。
以东软医疗“NeuVizEpoch(无极)”在2020年5月底获批上市作为开端,2020年下半年,国产超高端CT迎来一个小高潮:
8月初,联影医疗“uCT960+”获批NMPA;
12月初,深圳安科发布“ANATOMS800盛景256层CT”;
同在12月,明峰医疗“QuantumEye量子眼256排超高端CT”获批NMPA。
▲图4超高端CT技术指标对比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256层或以上CT能够极大改善成像质量并缩短扫描时间,具有科研和临床双重价值,可以满足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大型医疗机构升级换代需求。今年7月份卫健委最新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现有三级医院3275个,较去年新增279家,这也是未来配置高端/超高端CT的核心市场。
03
自1971年CT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CT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飞速发展,从提高机架转速、增加探测器排数、提升球管性能等硬件进展,到图像重建算法更新迭代、多模态多维度信息提取、光子计数等技术创新,CT正在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未来几年,五大厂商在CT产线都有着明确的研发计划和时间安排。作为其中CT产线较薄弱的万东医疗,在三年计划里也已经列出了未来CT产线的三个发展阶段。
▲图5正在开发的产品及上市时间线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在研发投入方面,五大厂商的占比基本都达到了10%以上。以2021年数据为例:
东软医疗:研发投入3.71亿,占比13.2%;
联影:研发投入10.48亿,占比14.45%;
万东:研发投入1.07亿,占比9.27%;
安科:研发投入0.71亿,占比10.40%;
明峰:研发投入0.82亿,占比23.22%。
▲图6 五大厂商研发投入对比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图7 研发人员数量及收入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说明:
(1)东软医疗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他厂商数据截至2021年末。
(2)研发人员平均收入计算方法: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总数除以研发人员数量。
五大厂商的研发人员数量基本都占到了员工总人数的20%以上,联影更是达到接近40%的比例。
从研发人员收入来看:
万东在五大厂商中最高,平均44.75万/年;
其次是明峰,平均37.69万/年;
联影和安科平均分别为31.47万元/年、22.21万元/年;
东软医疗按2022年上半年平均值推算,全年约为15万。
但收入还需考虑到地域差异性。五大厂商中,联影位于上海,万东位于北京,安科位于深圳,明峰位于杭州,这四地在2017-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均超万亿;东软医疗位于沈阳,其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上述四个城市低了一个数量级。以下为2017-2020年这几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图③。
▲图8 五地2017-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
截至2022年6月底,东软医疗在全球累计发售44,000台影像设备;联影医疗共推出80余款产品,2019-2021年累计发售影像设备8000余台。这对“影像双雄”,撑起了国产CT的半边天。
从东软医疗的孤军奋战、联影医疗的横空出世,到安科、万东的奋起直追,再到明峰、康达、赛诺威盛、开影等厂商的百花齐放……与二十多年前的茫然摸索不同,如今,国产替代的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国内CT厂商也在补齐短板,从简单模仿向技术创新转变:从***第一台全身CT的“零突破”,到16层、64层…512层、640层加速发展,再到光子计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的自主可控,都将让国产品牌的推进更加从容自信。
注①:未经会计师审计或审阅,不构成盈利预测或业绩承诺。
注②:万东医疗的第一支柱产品线是DR,其CT产品无论在销售数量还是金额方面,目前都无法与另外四家厂商相比拟,故未在此列出。
注③:资料来源于***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财报或招股书。
END
汇聚信息,洞见未来
qixiehui2018
b超机器品牌排行榜?
1、东软医疗
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2、联影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迈瑞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4、理邦
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5、康达洲际
康达洲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6、万东
华润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7、开立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飞依诺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大为
大为医疗(江苏)有限公司
10、汕超
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超声仪器分公司
东软医疗:好生意不需要概念
***第一台CT、第一台DR、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血管造影机等等背后都有着同一个的制造商——东软医疗。
东软医疗在***CT市场占有率中已持续多年销售额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CT设备保有量也是国产第一,仅次于GE、西门子、飞利浦。
这家创造了***医疗影像设备多个第一的老牌企业,如今路向何方?后来者不断向上,东软医疗如何应对?如何持续创新突破进口厂商市场垄断?
良医财经「产业观察」第56篇。
??⚕️主笔/阿布
✂️文章架构师/ 丹丹
?出品/良医财经
01
一部东软医疗史
半部***医疗影像设备史
1989年的一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的检验室里,一台从***买来的CT机出了毛病,但找遍了医院都没人能修好。要知道,为了购买这台CT机,医院花费了高额的外汇。如今设备坏了,想要修好,就必须聘请***的专家来维修。
***方面给出了修理费用清单:从专家上飞机开始按照小时计费。此外,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也需要从***转运。医院无奈,委托沈阳市卫生*,决定放大范围在全省公开招标,找到能修理CT的人。这时,来自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郑全录、李甲递教授凭借他们在计算机、电子、机械等方面掌握的综合知识,修复了“瘫痪”的CT,并大大提高了整机性能和可靠性。正是这次“CT复活事件”,引发了专家们一个更大胆的梦想——要制造属于***自己的CT!1989年,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国产CT的整机研发也正式开始。
1994年,“研制***CT”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国产CT原型机研制成功并通过了***检测。1995年,时任东软集团董事长的刘积仁,在项目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毅然投入资金为国产CT的产业化提供支持,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并入东软集团进行项目孵化。
1997年,***第一台全身CT终于在东软下线。这意味着***成为美、德、日、荷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仅仅3年之后,东软医疗就将***产的CT机销往了欧洲,并启动了全球化战略。
***不仅有了自己的CT机,还将自主研发的产品销往外海,这在当时,震动了整个行业。东软医疗也打破了三巨头称霸CT市场的*面,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医疗设备厂商行列。
东软医疗有如神助,在CT机之后,又先后研发了***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第一台三维彩超……可以说,一部东软医疗的历史,就是半部***医疗影像设备的历史。
***医疗影像行业起步于新***成立不久后。50年代,万东医疗为代表的一批国有医疗设备公司先后成立,但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飞利浦、西门子等外企走入***市场,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大杀四方。
尤其是高端PET/CT、MR和CT等产品,进口品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技术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最早一批成立的国有企业面临体制改革。
伴随着东软医疗等第一批民营医疗影像企业崛起。本土企业开始向国际化转型。过去数十年,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融资,一直是投资机构关注的热门领域。
资本关注之外,医改政策的优化,也使得这一市场持续增长。2020年***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达到537.0亿元。
02
后来者不断居上
但好生意不需要概念
更加开放的市场,挑战者也更多。
2020年,据各省医疗机构公开信息统计,全国CT采购数量总计4104台套,三大外资企业总销量占比降至六成以下,国产品牌销量大增。其中,联影医疗占比23.23%,而东软医疗仅占比8.73%。在增速最快的“64、128层CT机(中档机型)”市场中,东软医疗占据12.6%市场份额,而联影医疗也接近8.3%了。
后来者不断向上,东软如何应对?
从目前看,东软的医疗分四大部分,这四部分有一定的联动性,如果彼此合作得当,可以构成为一个完整的医疗生态链,包括: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CT、MRI、DSA、X光、超声等)、MDaaS(MedicalDevicesandDataasaService,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设备服务与培训、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
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称,按2020年的已安装系统总数计,东软医疗是***国内最大的CT系统制造商,市场份额为10.6%。按2020年的销量计,该公司亦是***最大的CT系统出口商。
按收入计,东软医疗在***CT制造商中排名第五,而前四大市场参与者中有三家为海外CT制造商,一家为国内制造商。东软医疗表示,其在10个***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向110余个***的客户销售产品。
当前,提供医疗设备仍然是东软医疗的核心业务。招股书显示,东软医疗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19.12亿元、19.08亿元、24.59亿元;毛利分别为7.63亿元、7.38亿元、9亿元。
东软医疗2018年、2019年、2020年期内利润分别为1.69亿元、8204万元、9276万元。东软医疗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13.2亿,上年同期的营收为11.42亿;毛利为5.09亿元,上年同期的毛利为4.43亿元;期内利润为8795万元,上年同期内利润为4492万元。
在CT这个细分赛道,无论是高端线、还是中低端线产品方面,东软仍然有强大的核心实力。尤其是高端产品,想要有稳定的性能,软硬件实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在强势项目CT产品中,营收占比约一半。而由CT起步,经过20余年发展,东软医疗的产品线已经不只是单一CT,包括CT、MRI、DSA、DR、PET/CT、放疗设备、超声、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8个方面,是国内医学影像领域产品线较为齐全的少数企业之一。
03
核心设备是今年
医疗数据是明天
目前CT仍然是东软医疗最核心的产品线,2020年其CT产品收入为12.9亿元,占整体收入的52.6%。但2020年东软医疗DSA产品收入猛增至3866万元,同比增长313%。DSA的异军突起,给东软医疗带来了可观的成长预期。
近几年,东软试图通过DSA产品,打破营收瓶颈。
今年1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王现青教授指导下,心律失常二病区陈柯博士、宋卫锋主治医师应用DSA引导机器人磁导航系统支持下的射频消融技术,成功为一名复杂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手术。这是国内中西部地区成功实施的首例磁导航系统支持下的射频消融手术。
开展此项手术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内中西部地区首家使用DSA联合机器人磁导航系统的医院。术中所用的DSA,正是东软医疗高端落地式血管造影系统NeuAngio30F汉·光武。
此前,东软医疗与***Stereotaxis公司强强联合,达成战略合作,高端落地式血管造影系统NeuAngio30F汉·光武与磁导航心***消融机器人(magneticnavigationsystem)无缝匹配,开创了心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精准治疗新时代。
但比起产品带来的可观增长,东软医疗还有更大的野心:在东软医疗的规划中,提供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将是未来增长的核心。
数字化转型倡导者菲利普·格维尔曾说:“如果说数据是新石油,人工智能是一种新能源,5G是新电网,那么***就是新的欧佩克。”
这一次数字化的风口之上,东软医疗推出了MDaaS(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医学影像服务、基于影像的临床解决方案及医学影像研发服务。目前平台已帮助医疗机构存储、管理或处理超过四百万组影像数据,使超过1000家医疗机构能够对超过一百万份临床病例进行远程诊断。
在基于MDaaS构建的生态系统中,各方参与者创造、传递、获取价值的方式都得到了系统性的重新定义。
对于医院和医生,MDaaS可以为他们提供配置完备的医学影像设备、成熟便捷的影像数据云存储、远程诊断服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对于患者,MDaaS能提供与患者电子病历结合的个人医疗影像记录、更快捷准确的AI辅助诊断以及远程专家诊断,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诊治。
对于**,MDaaS可以帮助**节省医疗支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研究合作伙伴,MDaaS为临床专家、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等提供平台,使其能够在临床研究上展开跨学科合作。
对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如技术公司、专业放射科医生及提供远程咨询的医生),MDaaS提供专门的平台,使之能够开发供医疗专业人士使用的应用程序,接入广泛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网络,以实现产品及服务盈利。
多方共赢,让MDaaS平台得以快速发展起来,截至2020年底,东软医疗MDaaS已帮助医疗机构存储、管理或以其他方式处理380万组影像数据;让超过1000家医疗机构在超过580000个临床病例中接受远程诊断。
2021年上半年,东软医疗MDaaS业务收入快速增长至近8000万元,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相信影像数据服务市场将成为各方奋力争夺的下一个蓝海。
国内高端医疗设备还呈现出日益增强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东软医疗MDaaS平台可为医疗机构提升诊疗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一站式智慧影像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进一步优化算法,使MDaaS更加强大。
如今,东软的MDaaS平台或许将为这一老牌企业,趟出一条创新之路。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一场和平时代的竞争,产品、市场、资本三手抓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东软医疗CT市场份额为10.6%,按收入计,东软医疗是2017年至2019年***CT扫描仪的最大国内生产商,以及2020年***
CT扫描仪的第二大国内生产商。按2018-2020年的销量来看,其是***CT系统的最大出口商。
业绩出群,东软也在努力走上资本市场。纵观过去,一些老牌企业在市场上率先打破了技术垄断,反而是在“和平时代”的竞争中,逐渐落败,被新生企业所赶超。
这无一不说明,企业要长青,需要永葆创新。
一直以来,东软医疗在以CT设备为首的赛道里领跑。如今,随着注册制进一步落地,企业上市并非难事。这也说明,上市成为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而绝非终点,未来,运营资本的能力,将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
在***宣布制裁名单后,***开始加速硬科技及产业链上卡脖子环节的研发。作为***CT行业的领军企业,东软医疗有独特的使命和社会责任。***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趋势下,东软医疗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及资本创新。
数据显示,2030***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东软医疗的天地广阔。未来,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东软医疗能否持续打破进口厂商相对垄断的格*,机会与挑战并存。
东软集团在长春主要干什么啊?好进吗?待遇怎么样啊来自?
你好,我也是长春的,现在在东软培训,学的也是java方向的,
四战IPO不成,东软医疗做不了影像界的小米?
本来可以做医疗影像界的华为,现在,东软想做小米也未必能争过联影了
文/ 凌馨
编/王小
图/Pixabay
2023年3月,一个重大利好砸在大型医疗设备厂商头上:3000万元以下的设备,多数不再需要配置许可证。此前,购置超过1000万元的设备,医院得先获得卫健部门的许可。
价值1000万元到3000万元的医疗设备,主要是影像设备,包括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1.5T及以上磁共振(MR)等以前被列入管理目录的品类。
国产影像设备厂商联影医疗的股价,随着新政应声上涨。然而,东软医疗享受不到这波飚升的快乐。它的第四次IPO申请,文件又失效了。两年多来,东软医疗已经一次A股科创板、三次递交港股递交上市申请,均铩羽而归。
作为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医疗影像界华为的东软,在1997年研发出第一台国产品牌CT,民族品牌、自研能力,加上对海外市场的雄心,该有的标签都有了,且论年纪,成立于2011年的联影只是“小弟”。
两条截然相反的路,有哪条能走通?
小米“千元机”的成功,难以复制
曾经东软试图用“百万机”抢占低端市场,但64排及以上CT等高端货,却越来越好卖。医疗影像,薄利未必多销。
在***,首个将CT价格打到一台100万元以下的厂商,是东软。就像小米突然推出“千元机”,东软也曾在2020年10月打出“99万8,CT带回家的”口号。
同行侧目,但东软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2021年,他们卖出1084台CT,比上一年增长41.3%。卖得最好的,就是16排的“入门款”,销售额7亿多元。
如果这个剧本被照搬到医疗影像界,挑起价格战后的两年,将是东软医疗突飞猛进的两年。
仅从2022年已公开的销售数据看,东软医疗干得还行。东软的CT,在***市场销量排名第四位,超过了跨国公司飞利浦,占比也较2021年提升两个百分点。这是对公司营收贡献超50%的主力产品。
但是,2022年,联影CT销量跃居***市场第一,占比大约是东软的两倍。论销售额,联影已经胜过“GPS”三巨头中的西门子和飞利浦,妥妥是医疗影像界的华为了。
东软医疗也很看重基层市场。他们在2022年9月递交的招股书中提到,2021年,16层CT扫描仪占***CT扫描仪总销售额的61.8%。这是因为***的分级医疗诊断和治疗体系,地方或地区一级的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达到诊断的基本标准,推动了对入门级CT的需求。
大卖“入门级”,让东软2021年CT均价,较前一年降了23万多元。联影也加入了价格战,2020年“双11”,100万元出头的CT,也出现在联影医信通的医疗设备“套餐”中。
2021年,东软医疗在基层市场赢了,它是16排CT的国产老大,占了近五分之一市场,仅次于通用公司。但是,东软医疗当年的CT的总体毛利率,下滑超过3个百分点。毕竟,16排CT的毛利率,也就30.4%。打起价格战,反而拉低了64-128排CT的毛利率,从44.0%降到38.7%。
2022年,东软16排CT不那么好卖了,前6个月,它只贡献了东软医疗同期总收入的22.4%,比2021年低了12.1百分点。
尽管东软医疗没有披露2022年全年的销售数据,但在医疗数据咨询机构易佰智汇的统计排行榜中,“62排以下”CT市场,头把交椅已被联影占据,占比34.21%,比东软高出13.72个百分点。
“质量不错,服务好,过年都随时待命。”这是一位公立医院影像科负责人对设备厂商的要求。联影还真的很像当年的华为,大年三十都有人加班,就为保证设备使用顺畅。
几年前,国产CT的名声没这么好,设备故障多是最受诟病的一条,售后也不那么令人满意。在***裁判文书网,还能看到某医院因经销商不按合同约定支付更换球管费用,而将设备商一并告上法庭的案例。
做不成影像界的小米,试试复制中兴?
现在,医疗影像设备高端产品迎来了政策利好。CT只要不高于3000万元,不再需要配置证,同样不再“限购”的,还有1.5T以上MR。
之前医院购置3000万元医疗设备需要先获批才能买,审批权分在***和省级卫健委,每个地区几年内的新增数量还有限额。中信建投的一份研报表示,政策边际变化有望带来需求扩容。
2018年,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和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审批权从***卫健委下放到省级卫健委,此后三年新增装机量显著提升。
中信建投研报分析,本次配置证目录调整中,将64排及以上CT、1.5T及以上MR(核磁共振)调出管理目录,将PET/MR(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由甲类调整到乙类,我们预计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整个高端产品在东软医疗的业务板图中占比不大。2022年上半年,核磁共振贡献了公司收入的4.4%,128排以上CT为7.1%。
东软医疗在招股书中曾特意提到,该公司开发了首台128排和512排的CT高端机,也是2021年256层以上CT市场占比最大的国产厂商。
但据易佰智汇统计,整个64排以上CT市场,东软只占了全年销售数的3.89%,联影是它的近5倍。
2022年下半年,曾有业内人士认为,16—64排CT的“经济型”市场,是东软的机会。这很容易理解,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前,***3.4万余家医院,已经拥有3.2万台CT,除了没有CT的要补防疫短板,多数还是想更新换代。
据众成数科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东软占了32排CT招标市场最大份额,约四分之一。可惜的是,在62—64排CT的“改善型”市场,销售数仅为联影的三分之一强。
医院院长们不仅看钱,他们考虑的还有,一台CT至少用5—10年,买来总要“超前”些。医保新支付方式DRG实施后,医院诊治更多复杂的病例,才更有机会实现盈利。诊断能力提升是需要检验设备加持的。一位买下64排新CT的乡镇卫生院长告诉《财经·大健康》,这叫“长远规划”。
东软医疗似乎也想打造一个生态。2022年12月末,它密集宣布了三大产品:CT智能远程扫描系统、脑缺血图像辅助评估软件,以及包括CT、DR、超声在内的宠物诊断设备及远程医疗平台。
东软医疗甚至还有一块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IVD)业务,毛利挺高达64.2%,将近影像产线的两倍。
只是,抛开CT及与其密切相关部件、服务与培训等业务,核磁共振、超声、检测试剂各条产线加起来,也只能为东软医疗贡献约四分之一的收入,且占比多在5%以下,最高的也不过8.9%,更宜锦上添花。
在单价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大型医疗设备领域,面对的客户群又是医疗机构,小米的“生态链”策略,未必被投资者看好。一位一级市场医疗投资负责人对《财经·大健康》说,投资投的是预期,研发高附加值的创新医疗器械,才能给资本对未来超额收益的想象,“最重要的还是主营业务”。
球管相当于CT界的芯片。公开信息显示,一台134.5万元的东软CT,换个新球管就要40万元。它同时还是一种“耗材”,平均一到两年,就要更换一次。
医疗设备部件供应商可能医疗称,球管技术壁垒极高,除了GPS(通用、飞利浦、西门子)这样的整机厂商,能生产球管的***厂商寥寥无几,主要掌握在万睿视(Varex)、科罗诺司(ChronosImaging)等跨国企业。国产CT厂商中,只有联影在部分产品中运用了自研球管。
2022年2月,东软医疗宣布正式入股电科睿视,在CT球管研发设计和应用领域与后者深度合作。董事长刘积仁称,“是为了让国产球管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让我们的产品在走向全球时更具竞争力。”。
点石资本在一份行研报告中称,近年来,国内一批球管厂商取得注册证,但是,“获证并不代表产品质量达到可用标准,也不等于具备稳定量产能力”。若东软医疗的“大动作”能成,仍与联影有一争之力。
转载 爆料 进读者群
扫码添加小编
往期·推荐
联影真的收购了迈瑞放射吗?
威高
比迈瑞、联影和鱼跃还厉害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是谁?_Chinamsr医*联盟
核心提示:医疗器械的定义包罗万象,其中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设备型为主导及耗材为主导。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大到经营战略、中到盈利模式、小到销售技巧都不一样:
医疗器械的定义包罗万象,其中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设备型为主导及耗材为主导。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大到经营战略、中到盈利模式、小到销售技巧都不一样:
卖设备的具有开疆拓土的精神,卖进去后需要马不停蹄地去开拓新的客户;卖耗材的具有守业精神,成交之后“坐着数钱”就不是梦了。
卖设备的赚到的是吆喝,卖耗材的挣到的是实惠;卖设备的和客户关系如热恋,来得快,去的也快;卖耗材的跟客户的关系如夫妻,来得慢,但细水长流,绵绵不绝。
几年前医疗船长还在老东家负责战略并购时,有位***公司高管联系到我,希望把他们公司的纯设备业务出售给我们,而保留耗材为主的业务。他的话我至今还记得:在***这样的发达***市场,卖设备太难了,卖完设备如果没有相应的耗材支持,是没有未来的。
上述数据告诉我们,即使GPS再风光,在医疗器械行业,最牛的企业还是做耗材型的企业如美敦力和强生。
上述数据清晰地说明,***医疗器械企业也是耗材型企业独领风*,即使优米UMY再怎么呼风唤雨,真正闷声发大财的是耗材型企业。
有一个知名的女装品牌MARVELOUS(中文译音“玛纬丝”),单词本意为“非凡的、不可思议的”,延伸到“玛玮丝”的品牌内涵则是:做喜欢的事,不与理想擦间而过,成就非凡。
而医疗器械耗材型三巨头,微创(Microport)、威高(WEGO)及新华(Shinva),这个组合MWS,正像是医疗领域的“玛玮丝”。如Marvelous的中文意思“非凡的、不可思议的”一样,医疗船长希望MWS组合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引领行业的未来发展。
五重新认识三巨头MWS:威高、新华和微创
很多年前就知道威高,也知道威高很厉害。一个来自山东威海的企业,把耗材生意做到***第一,确实了不起。记得还在老东家时,老东家的某收购业务和威高有合作关系。因为价格很低,利润很少,再加上市场上冲突增多,老东家希望结束该合作。但对威高在***三甲医院的实力忌惮三分,迟迟不敢下决心。威高集团的营业收入号称200多亿人民币,其中包含了威高地产,威高金融,威高医疗股份(***上市)等。据知情人告诉医疗船长,实际集团收入在100-130亿人民币之间,超过80%为医疗器械业务收入,预计在80-90亿左右,还没有上市的部分为心***支架等新兴业务。
威高的掌门人陈学利,1988年从村支书任上下海创立威高,一步一步带领威高攀上***医疗器械行业顶峰,非常不容易。一方面他通过自主发展,向全国各地派出2000威海子弟兵,深耕本地医院;另一方面,他通过合纵连横,和跨国企业如美敦力、泰尔茂、日机装等合作,实现业务拓展和提升;再一方面,他还大力引入高阶职业经理人,管理新业务,如弓剑波负责骨科,夏列波负责血透业务等,他们都是非常资深的业内人士。
出生于1951年的陈学利,现今已65岁高龄,和迈瑞掌门人李西廷一样。今年他因退休辞去威高股份董事长职位,由他的长期搭档,现年52岁的张华威接任。但陈学利仍然是威高集团的董事长,而他的儿子陈林,也已经进入管理层,任常务副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已经完成了后续接班人安排的事宜,对未来企业发展应该是有利的。创业艰辛的陈学利家族已经成为亿万富豪,家族总财富超过200亿,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创富楷模。
对于新华医疗的印象,曾经一直停留在她辉煌的历史上:1943年由我*我军创建的第一家医疗器械厂。新华一直专注于手术器械、一次性耗材、感染和灭菌设备等。自2009年起,因为改制,原来由淄博财政*直接控股,改为淄博矿业集团控股,转为市场化运作后走上了腾飞之路。医疗船长注意到,2009年时她的营业收入仅9亿人民币不到(而彼时迈瑞的销售收入为6.43亿美金,已经超过40亿人民币),而到2015年却超过76亿,大有超越迈瑞成为***医疗器械老大之势。
新华的掌门人赵毅新,***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1977年即加入新华医疗,从车间工人干起,到中层,再到高层,是职业经理人中的传奇。因为体制的原因,新华医疗的核心股东仍然是国资委控制下的淄博矿业集团,职工股所占比重极小。从最新年报中可以看到,贵为董事长的赵毅新,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功臣,全年收入不过100多万而已。和众多医疗器械企业高管比起来,实在是少之又少,不仅为其感到唏嘘。出生于1956年的她,2017年将届满退休,对未来新华医疗的发展增添了些许变数。
很多人对新华近年通过并购实现高速发展颇多微词,认为收购了一堆企业,整合却不怎么样。而医疗船长认为,新华是深谙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之道的,并购是成长为世界级医疗器械企业的必经之路,君不见美敦力、强生和雅培,不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吗?
还有很多人说新华并购的企业不怎么样,没有为新华带来多少利润。其实,新华的某些并购策略还是相当厉害的。2012年新华并购长春博迅就是个经典案例,是新华进入体外诊断行业的试金石,比东软医疗控股南京威特曼更好。原因是长春博迅处在体外诊断领域血液筛查细分领域的龙头,技术领先,利润好,成长性高。收购以后的整合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相当不错,2013年收入1.2亿,利润5700万;2014年收入1.75亿,利润超过8000万。此后还收购了威士达的渠道,从收购思路“研发+生产+渠道”来讲,是非常清晰的。
当年迈瑞也参与了对长春博迅的收购案,但对其25%的国有股权顾虑多多,但这难不倒本身也是国有企业的新华医疗,轻松将其拿下。而迈瑞后来收购的很多体外诊断企业,如苏州惠生,湖南天地人及北京普利生,都很难有类似长春博迅的效益。
无巧不成书,微创的创始人常兆华也是山东人,不过他不像典型的山东大汉,更多一些海派人精明的气质。他早在80年代中期就前往***留学,学的是低温生物制品,回国创业却选择了心脑血管手术类高值耗材,因为他认定这样的领域未来前景一定很好。创业之初,他曾经联姻一个山东的投资公司参股,后来以失败告终。
很多人质疑微创的***企业身份,因为大股东是来自***的大冢制*。创业的人都知道,股东的选择有时候是规划好的,但很多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阿里巴巴集团,大股东是***软银孙正义;企鹅腾讯的大股东是南非MIH集团;但丝毫不影响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企业的元素。
微创掌门人常兆华的海归背景,造就了微创的国际化属性,为微创的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威高和新华所不具备的。自2009年起,微创就一直在国内布*骨科业务,包括成立上海微创骨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9月收购苏州贝斯特100%股权等,为后来2013年收购***Wright骨科业务奠定了基础。
微创收购Wright骨科业务不被外界看好,而医疗船长却认为这个交易很划算,同时也显示了管理层锐意进取的风范,收购后把骨科业务总部搬到***田纳西州阿灵顿市更彰显微创的野心。收购后的前几年压力确实不小,也一直亏***。可是从数据上看,到2015年,已经开始走上正轨:***的业务止跌回升,增长4.4%;***更是接近50%的增长。
微创的未来在国际化,而且大股东***大冢,一定会帮助微创赢得更多***资源,无论是市场方面的还是技术层面的。无独有偶,最近国人开始意识到医疗器械行业***的巨大资源,是我们提升技术的可供来源。
编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引起大家对耗材型企业的关注,因为他们才是无冕之王。以威高、新华和微创为代表的国产耗材型公司,正在迅速成长为国产医疗器械的核心力量,有力地挑战着跨国企业美敦力、强生和雅培的地位。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朋友们的热心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
Tags:医疗器械国产企业比迈
责任编辑: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