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负债并购濒临破产边缘当当网 海航科技获集团力挺_证券_华夏时报网 作者:徐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5-2916:12:29 自身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5.12%的海航系旗下上市公司海航科技
高负债并购濒临破产边缘当当网 海航科技获集团力挺_证券_华夏时报网
作者:徐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5-2916:12:29
自身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5.12%的海航系旗下上市公司海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航科技”,600751.SH),收购资产负债率更高达约99%的当当网,打造“***亚马逊”成算几何?
5月28日,海航科技在上交所召开重大资产重组媒体说明会,公司高层及相关方就资本市场关注的标的资产高估值是否公允、收购当当网后如何整合发展等问题予以了回应和交流。
4月11日,海航科技公告拟以换股+定增的方式,作价75亿元人民币向俞渝、李国庆等8名交易对象收购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
海航科技在收购预案中称,标的公司的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未来盈利上,本次交易采用未来收益法预估,标的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3178.93万元,预估值750000万元,增值746821.07万元,增值率23492.84%。也就是说,当当的收购价达到75亿元人民币。
当当网成立于1999年,由李国庆、俞渝夫妇创办。曾被视作***的亚马逊。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淘宝全年交易额达到80亿元位列第一;当当网全年销售4.4亿元,位列第二;京东商城在2005年的全年销售额为3000万元。
2010年当当网在***上市,股价最高达30.08美元,市值超过23亿美元。2016年9月,当当网以5.56亿美元的市值进行了私有化退市,按照当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计算约人民币37亿元,市值不足2010年上市的四分之一。
当当网的主营业务包括自营图书、自营百货、第三方平台及其他收入三大部分。其中,自营图书在收入中的占比约为55%至60%,自营百货在收入中的占比约为38%至40%。
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当当网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总负债为39.8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为39.48亿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约99%,接近资不抵债的边缘。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业绩大跌的原因,在于当当业态已经过时,商业模式太滞后。曹磊表示,当当一直是家族式的管理,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公司的治理体制,保守的策略导致在新型电商模式和业态上缺乏布*,在现有的核心业务技术上很难做大的拓展和提升,“想靠图书重拾用户机会渺茫。”
当当网助理总裁张巍当天表示,当当的收入在持续增长,利润有大幅提升。2016、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1.32亿和3.59亿人民币。2017年营收103.4亿,GMV182.7亿。
收购方海航科技披露的预案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其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5.1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50.8亿元。
同时,2017年4月28日公司公告,普华永道对公司2017年财务报告就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问题出具了“与持续经营相关重大不确定性”的文字,因海航科技子公司GCL发生借款迟还事件,银团及相关银行有权要求其随时偿还42.7亿元借款。
在当当被收购后,所有负债将被并入上市公司,这被市场视为将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的负债压力,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财务风险非常高。
海航科技财务总监田李俊在说明会上解释称,海航科技的收购不需要支付现金,“支付给当当股东的现金对价将通过包括天津保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不超过10名的特定投资者募集。”
预案显示,在募集配套资金环节,海航科技获得了天津市**的支持——由天津市国资控股的天津保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在总额40.6亿元的配套融资中认购10亿元。
田李俊表示,海航科技目前整体经营状况良好,业务发展稳定,2017年归属母公司的净资产为134.11亿,较上年同期增长5.02%,实现营收3154.6亿,较上年同期增长739.86%,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亿205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5.23%。子公司GCL已提前归还5000万美元本金。与银行方面也是合作情况正常。
田李俊还提到,海航科技于2018年4月26日获得了间接控股股东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出具的财务支持函,海航集团表示将对公司的持续经营提供财力支持,以确保海航科技在2017年度审计报告出具后12个月内能够清偿到期债务,不会缩减经营规模。
中介机构代表、海通证券高级副总裁张敏在说明会上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根据重组方案,当当成为海航科技的子公司,俞渝、李国庆两位创始人不再拥有标的公司的控制权。同时“根据两位创始人的说明,重组后俞渝、李国庆拟不再担任公司的董事以及高层管理人员,会逐步退出对公司层面实际业务管理,不参与公司层面的日常经营管理决策。”
海航科技董事长童甫表示,公司原有业务较为单一,主营航运业务,基于航运市场景气度持续较大下滑,传统航运业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2015年起,公司制定了新一轮的战略发展规划,于2016年末收购IT产品分销以及供应链综合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英迈国际,并在其IT业务基础上发展云服务等科技类业务。
此次收购当当网交易完成后,双方将充分借助各自优势,实现良好的业务协同,在业务发展上实现突破。海航科技可以与当当进行产业链的深度整合,在IT产品分销业务、仓储与物流业务、云集市及云计算业务等多方面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当当网助理总裁张巍介绍,当当用户稳定,转化率行业领先。2017年注册用户达到2.3亿,同比增长21.83%,(PV就是页面的浏览量132.5亿次,同比增长19.59%),月活跃用户438万,日均接收订单近26万份,日接收订单峰值超过200万份。图书零售市场地位稳固,百货(尤其是服装)回归高增长轨道。“以刚过去的2018年4月为例,图书销售同比增长20%,百货零售同比增长51%。2018年1-4月公司整体增长率超过2017年同期。”
张巍表示,根据规划,未来当当一方面延续既定战略发展,立足图书零售业务,向内容生产环节(合作出版)、线下消费场景(新零售的实体书店)和数字阅读领域发力。另外会继续优化百货产品结构,增加对高毛利商品和招商平台的投入。同时借力海航科技的资源,与母公司在IT分销、仓储物流、云集市云计算以及相互导流等领域加强合作,投入发展3C零售、跨境电商、新零售等,并为海航的上亿机上旅客提供数字阅读服务。
编辑:刘春燕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海航破产重整,海航的股民咋办,会有希望吗?
对此,《***民航报》刊登了针对海航破产重整的“六问六答”,市界整理如下:
1、海航破产重整后,理财兑付怎么办?
答:重整前海航集团正在处理的投资人诉讼已经超过1000起,金额达到数亿元,许多投资人希望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有业内专家表示,进入破产重整后,海航集团理财产品的兑付将在法治化框架下更有保障。
2、海航集团破产,会不会影响航空主业?
答:不影响航空主业正常生产运行。
3、海航破产重整对员工有什么影响?
答: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开始后会持续经营,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其也将稳定员工就业,确保员工工资及法定福利按时发放及缴纳。但同时也将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重新建立科学规范的体系,
4、破产重整对海航有啥影响?
答: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将从法律上对海航集团产生众多法律效果,包括可以受到破产保护;重整期间停止支付历史欠款债券,不能再实施个别清偿;董监高等管理人员也需要受到一系列法定限制;管理人依法接管企业;原有决策机制受到限制;调整出资人权益,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落实各主体责任。
5、海航是要破产清算了吗?
答:破产重整并不等于破产清算,而是包括了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和和解程序三种。
6、海航集团重整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答:简单来说,法人主资格将继续存续,参与市场竞争,破产重整后负债降到合理水平,引入有实力的投资人并理顺管理机制。
海航宣布破产重整!十年疯狂,终于落幕
来源:金角财经(ID:F-jinjiao)
作者:金一边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主要内容为:相关债权人因海航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海航集团实行破产重整。海航集团称将依法配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处置工作,支持法院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早在去年初,海航就已经被接管,当时,华夏时报的总编辑水皮说,海航还是被接管了,上交***,并加以感慨“本来就是国企,唉!”更有传言称,海航及旗下小马甲航司将被国东南三航瓜分。
很快,有人出来否认。称海航确实有变动,但也只是***派驻海航的工作组换了一个组长,这个组长每年会换一次。这次是海南银行董事长王年生任工作组组长,海航给其副董事长待遇。
随后,彭博社报道称,因新冠病***疫情打击海航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计划接管海航集团,并出售其航空资产。海南省**正就接管海航集团进行谈判。海航高管也在上午出来回应,称他从未了解到关于海航集团的接管、拆分或重组等相关信息。
接管不重要,因为本来现在就有**和银行等债权人组成的工作组入驻海航。而“瓜分海航”无疑是更刺激人心的。只是,海航债务庞大而复杂,恐怕不是一纸政令就能完成交割的。
不过,债务压顶,资金绷紧的海航,当前再遭遇新冠疫情的危机冲击。确实摇摇欲坠,雪上加霜。
如今,坚持数年后,海航还是落得破产重组的下场。这背后,是海航走过的十年疯狂之路。
事实上,不只是疯狂,在海航的变迁史上,还有很多魔幻的情节,让你简直难以置信,这些是发生在现实生活里的事情。
从2018年7月3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王健在法国坠亡。海航便经历了魔幻的一年半,海航董事***陈峰先是“拨乱反正”,旗帜鲜明地开始了“去王健化”,并以“卖卖卖”的方式宣称回归主业。不过,在以陈峰提供连带担保贷款40亿后,2019年底,海航依旧出现了发不出工资的状况。
海航一切本有定数,或者说是命数。王健的阴影,也不是轻易能走出的。毕竟,欠的债太庞大了,怎么甩卖资产都难填得上。
作为海航集团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创始人,王健的这几十年,也是贯穿海航的几十年。“钢丝上的大象”、“以前买买买,现在卖卖卖”、“亚洲最有债的公司”……、外界的这些说法,都在表明海航这些年的疯狂和奇异。
或者说,也是王健与的疯狂和奇异。而陈峰在这“十年以后”,穿越魔幻,“拨乱反正”。
1990年,王健参与创建海南省航空公司和组建海航集团。
1999年海口大英山机场搬迁后,机场跑道两侧的3000亩土地便由海航集团控股企业海口美兰机场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开发权。
2001年,海航收购美兰机场,并获得的9000亩位于海口市中心区的老机场土地。该片土地在2008年升值数倍。
2003年SARS疫情爆发,海南航空(在2017年6月更名为“海航控股”)2003年年报宣布亏***14.74亿元。海南省出资15亿,注资海航。
2004年,海航与扬子江投资共同出资5亿元,创立新华航空,并引入了海南省发展控股的15亿资金、索罗斯基金的投资,计划以大新华航空的名义在***上市。在筹备上市阶段,海航集团及关联企业在大新华持股比例从15%增加到50%以上,均靠新增资本投入实现。
2007年,海航资本创立,同年将房地产列为海航系资本版图的重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大新华航空名义赴港上市计划最终功亏一篑。飞速扩张的海航遭遇资金链问题,再次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海南省**再次注资15亿。美兰机场的9000亩土地,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数倍暴涨。并挽救了资金链濒临断裂的海航,海航集团业绩从巨亏转为盈利9699万。
2012年9月海南省**批复,明确由海航集团牵头,在海口大英山片区设立和启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央商务区项目。此后,相关土地价格的急剧上涨,再度成为海航展开一系列大手笔收购的“资本之源”。海航依托这一土地资源,进行融资发债,完成自身增资40亿元及向海航股份定向增发28亿元,摆脱了大新华航空上市失败引发的财务危机,同时实现集团对上市公司“实质性控制”的一系列资本运作。
2016年海航基本完成资产重组,注入了地产、机场及商业等资产。在重组前三年内,公司总资产仅为28-37亿元,而在重组完成后公司总资产规模大幅提升至970亿元,净资产规模从重组前的8-12亿元大幅提升至437亿元。通过巨额土地储备“资产证券化”的“通道转换”之后,海航集团开始依托土地,不断复制该模式,为其一系列“超级并购”建立起规模空前的融资平台。
2016年12月,“海航系”已成为仅次于“明天系”的国内第二大民营金控集团,其持股的21家金融机构几乎囊括了从信托期货到银行保险的所有金融领域。借助着这一“无所不包”的金融布*,海航集团打通了从传统信贷到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数十种融资模式,其融资工具之复杂、融资领域之广泛,堪称当代“杠杆融资百科全书”。
2017年2月17日,德意志银行公布的股东投资权变更通知显示,***海航集团成为德意志银行新的大股东之一,拥有德意志银行3.04%的投票权,投资金额超过7亿欧元。5月3日,海航集团将德银股票增持至9.92%,成为最大股东。
2017年5月4日,海航集团用刚成立仅一个月的子公司完成对DufryAG的收购,成为这家瑞士最大免税店零售商的最大股东。DufryAG是瑞士交易所上市公司,在机场、邮轮、海港、火车站和市区等旅游区域内运营大约2200个免税商店,员工数量达2.9万,在全球63个***开展业务。
2017年5月中旬,海航集团发行了5亿美元商业抵押贷款债券,为其22亿美元收购纽约曼哈顿大楼筹集资金,这也是海航的最后一笔境外并购融资。此前五个月内,海航已在并购交易中投入近1000亿元人民币。
2017年6月22日,银监会要求各大银行对海航、万达、安邦等多家“海外并购明星企业”境外投资借款进行风险排查。几天之后,海航旗下喜乐航本拟以4.15亿美元收购***公司GEE34.9%股权的计划,宣布以流产告终。此前海航及其子公司已经质押了至少240亿美元的15家上市公司股票,包括希尔顿全球控股和德意志银行的股份。
2017年6月,收购GEE期间,海航集团受到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质疑,随后公布了股权结构细节:一家在***纽约注册不到一年的基金会,以及注册地位于海南省的慈航公益基金会,合计持有海航集团52.25%的股权。让人质疑的是,一旦负债数千亿规模的海航集团无力偿还债务时,身为“控股股东”的两家基金会靠什么来为集团负债做担保?这家慈航公益基金是什么来头?
2017年6月,不少媒体报道称,陈峰和王健都信佛,有什么事情想不开,都会佛前静修。而陈峰长期在山上礼佛,基本上已经不管事务,由王健处理。
2017年9月,在***金管*向银行查询海航企业信贷情况的背景下,海航前期在***收购的多宗土地传出被银行拒绝续贷的消息,不得不以企业拆借和设立高回报投资基金方式,以维系资金链并吸引外部投资者入股。海航系旗下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项目,也被列入了券商机构们的“黑名单”;海外投行高盛则以“担忧海航所有权结构”为由,暂停了海航集团旗下企业的上市承销运作。
2017年10月,海航地产拥有房地产项目逾百个,其中持有型项目近60个,可运营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40余个,总建筑面积近450万平方米,其中大部份位于海南省内。海航基础旗下另一大土地储备来源:海口南海明珠生态岛用海总面积459.32公顷,其中陆域面积265.42公顷,相当于近4000亩。预计开发总投资大约1000亿元。
2017年11月3日,海航集团发行了一笔期限为363天期的美元债,发行利率达8.875%,利息水平较三年前高出近三个百分点。这被视为海航集团“资金短缺的最新迹象”。
2017年11月10日,海航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的三亚新机场填海项目因“涉嫌违法用海”,被中央提出批评并要求整改。海航集团前所未有地面临质疑与空前严厉的环保监督问责。熟悉资本游戏奥秘的国际投资者们,深谙海航将面临的转折,并担忧失去了“土地平台”这一关键腾挪空间的海航后续资金链安危。国际评级机构由此发布海航“有大量债务到期且借贷成本上升”。
2017年11月27日,海航集团公布了其核心财务数据,其中一个数据格外醒目——2017年1-11月末预计借款余额6375亿元。与之相比,集团注册所在地海南省2017年GDP只有4462.54亿元。
2017年11月29日,国际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宣布,将海航的信用评级从B+降至B级,并表示担心这家公司“即将有大量债务到期且借贷成本上升”。随后,集团旗下的天海投资、渤海金控等多家子公司随即陷入长达数周的股价下滑。当天天,海航集团旗下子公司供销大集(000564.SZ)宣布停牌,成为“海航系”第一家宣布停牌的上市子公司。
2017年11月底,海航的短期和长期债务已达6375亿元人民币,相比2016年年底增长了36%。包括它旗下的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在内,海航债务总额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其***家开发银行是该集团最大的债权人。
至此,数年中为海航并购提供了源源不断资金支持的金融市场,在监管政策与市场情绪的双重转向之下,曾经“四通八达”的融资渠道,此刻却变成一条条债务“绞索”,令海航集团紧绷的资金流“雪上加霜”。
2018年1月,海航集团债权人会议上,海航表示一季度或许会出现1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已在加快资产处置步伐,准备在上半年出售约1000亿元人民币资产。若资产处置实施顺利,集团的流动性问题将在二季度得到缓解。
2018年2月1日,股市频现“闪崩”。其中,海航集团旗下两只未停牌的上市公司海航创新与海越股价,在前期宣布业绩预增和股东增持等多重利好消息之下,依然分别下跌9.88%和6.69%。相比2015年牛市顶峰时的股价,已下跌超过60%。此前,海航旗下A股上市的七家子公司陆续宣布停牌,加之上市公司质押股权被短暂冻结、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高息融资等消息,令市场神经高度紧绷。
2018年3月,海航***滑铁卢,地产项目几乎清仓。海航系旗下的***上市公司***国际建投发布的最新财报中披露,正计划将旗下三个地产项目全部卖出,交易金额合计17.8港元亿元。在2月时,***国际建投便将三块启德地块总价220亿港元卖出。
这也意味着,海航当初雄心勃勃进军***,通过***国际建投收购的核心地产基本变卖完毕。这些地块,是在一年前以270多亿港元购得。
2018年4月底,海航集团发布的年报显示,海航2017年度的利息支出为全亚洲非金融公司之冠,这笔支出高达50亿美元(约合320亿元),比此前一年增长超过50%。
2017年7月到2018年4月,为了解决债务问题,海航甩卖海内外600亿资产断臂求生。海航除了变卖资产,还不断发行债券,其利率不断创下新高。卖资产和发债仍不足以偿债,5月30日,海航旗下的***航空公司传出正筹集3.5亿美元资金,提前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计划(IPO)。这是卖卖卖之后,海航最新的筹资计划。2018年7月2日,海航收购澳大利亚冷链运输业务的交易因故终止,后者称海航集团现金短缺是交易失败的原因之一。海航集团2018年第一季度有约650亿元的债务到期。
2018年4月26日晚,华安保险董事长李光荣因涉嫌行贿罪,被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检察院批捕。华安保险的主要控股人,为海航系有关联的海南公司。包括广州泽达、北京国华荣、上海圣展投资、广州百泽、广州利迪,合计持有华安保险37.21%的股权。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李光荣更是同时担任渤海信托董事长长达三年。
2018年5月26日下午,天津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殷金宝在办公室割腕身亡。殷金宝突然离世,或与巡视期间其在滨海银行的旧案被揭开有关。滨海银行为海航系金融版图成员,海航直接或间接持有滨海银行的6.29%股权。海航系渗透的金融机构已是接连出状况。
2018年6月,海航集团股东、上市公司海航控股半年内第三次高层变更。海航控股其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化。6月8日发布公告披露了重组预案,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海南省国资委变更为慈航基金会。慈航公益基金,曾获得监管部门***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多项荣誉。由国资委变更控制权,并且变更为慈善基金会,较为罕见。
2017年7月24日,针对外界猜测“海航究竟是谁的”,海航曾向集团所有员工发布公开信,信中称,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持有海航集团50%以上股份、12名自然人股东、持有47.5%,海航控股持有0.25%。其中,12名自然人股东,为海航集团创始人和高管,其中陈峰、王健分别持股14.98%,为最大自然人股东。基于所有股东个人承诺,在离职或离世后,所持股份将自动捐赠至慈航基金会,慈航基金会在海航集团的持股比例会继续增加,最终,海航将由慈航基金会所拥有。
2018年7月4日,海航集团发布讣告,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王健,在法国公务考察时意外跌落导致重伤,经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3日不幸离世。王健一行约10人,在法国南部的一处风景胜地参观时,不慎从墙上掉落,由于落差近10米,施救无果。在抢救过程中只对医生说了一句“脚疼”,便离世。
2018年8月和9月,陈峰之子陈晓峰先后被任命为海航集团副首席执行官及集团董事会董事。外界质疑“海航姓陈?”
2018年9月,海航集团旗下子公司海航科技发布公告称,终止收购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及当当信息技术。海航的“买买买”时代自此终结。当当卖身计划也由此落空。从2017上半年开始,海航科技就着手对当当网的收购之路,到最后并非海航不想收购了,相反它甚至还进行砍价谈判,但当当网的态度也相当强硬“75亿,不讲价!”最终,这场交易还是因为海航没钱,黄了。
2018年11月,陈峰主持召开海航的民主生活会。对海航问题做集体反思和全面检讨。这被认为是海航的遵义会议。在他看来,“要在其他***,我们已经死过两轮了。”陈峰说,相当几年时间,他都处于放下的边缘状态。此前被认为有点碍事。“他冒险我也不能说不是,直到2017年底告诉我发不出工资了,我才知道买了这么多项目,问题这么严重。”紧跟着,此时,海航集团主要的战略方式可以说是甩卖和还债了,新一轮资产大甩卖也继续开启。
2018年11月底,海航控股向7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申请贷款75亿元,彼时公告的贷款用途为“用于海航集团航空主业的航油、航材、维修、起降费等经营性支出。”当年海航控股全年净利润则为负36.48亿元,同比下降193.98%。
2019年3月15日,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航控股)公告宣布,将向NGFGENESISLIMITED出售2架自有波音737-800飞机。据公告,飞机交易合同金额2750万美元。也就是说,持续开始“卖卖卖”的海航,连自己飞机都拿来卖了。没多久,海航以约5.5亿港元沽出位于***太平山顶的卢吉道27号屋地。该物业由海航在2018年收入囊中,是***罕有的百年豪宅,海航仅持货1年后沽出,帐面亏***1.6亿港元。该宗交易也是近年来***豪宅市场最大宗的亏***折让。
2019年4月底,海航集团累计处理资产3000亿人民币,清理了300多家公司。王健在任的那些年,鼎盛时期海航的业务板块覆盖航空板块、大新华物流、海航资本、海航实业、海航基础、海航旅业、金海控股等领域。重回舞台中心的陈峰,让海航减除庞杂的业务,将此前的七大业务板块,精简为两大产业集团和两个事业部。在最近一轮组织调整中,曾经的海航物流集团也被撤销,同时撤销的还有科技事业部,海航航空成为唯一的存在。在巨额债务压顶之下,海航集团已将除主业航空之外的所有板块裁撤殆尽。陈峰称海航集团流动性困难曾在2019年3月达到最高峰,但是安然度过。
2019年6月27日,海航挂牌出售旗下海南财富海湾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挂牌价格为19亿元。很快,有拍卖公司发布公告称,海航再次抛售海南的地产项目,将抛售旗下公司近13亿元资产包。即使持续卖卖卖,海航一系列“甩卖”举措收效甚微,资金裂缝越拉越大。2019年上半年,海航净亏***35亿元,同比下降184%;而海航彼时仍有7067.26亿债务待偿,资产负债率72%。
2019年7月26日,以海航集团为主体发行的“16海航02”(135706.SH)私募债在出现违约。陈峰对此回应,“大家好的时候互为依存,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遇到困难,给我们点时间,变出点方式,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2019年7月5日,王健坠亡一周年,自媒体号“兽楼处”发布文章《海航陈峰拨乱反正》,“乱”的是王健,正的自然就是陈峰了。
2019年7月26日消息,海航控股公告,因关联方海航集团、海航实业占用公司资金56.70亿元、9.00亿元,公司收到证监会海南监管*出具的警示函。显然,这几家关联公司的账还是处于“乱”的状态。
2019年10月中旬,海航集团官网披露了人事变动信息。时任董事长陈峰之子陈晓峰被任命为海航集团总裁。与此同时,海航集团副董事长张岭不再兼任总裁。
2019年11月下旬,海航集团低价甩卖瑞信大楼,***新鸿基公司联手澳洲投行麦格理集团斥资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1亿元)买下。海航曾在2016年以12亿元买下,如今亏本以9亿元转手。经过这笔交易,海航彻底清空了所有***地产项目。大甩卖继续,但海航已经越来越艰难,海航员工大面积出现工资不能及时发放的情况。
2019年12月30日,海航集团发布了董事长陈峰2020年新年献词,献词中,陈峰坦陈,当年海航资金短缺的情况仍未解决,并存在工资迟发、缓发的现象。并称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决胜之年”。有员工称,实际上工资延迟发放是从2018年底开始的。
2019年12月,作为海航集团航空主业的“旗舰公司”,海航控股在半个月里连续申请贷款,合计80亿元。贷款用于偿还公司存量贷款以及海航控股及下属航空公司的航油、航材、起降费、人员工资、飞机租金等经营性支出。
2020年1月16日,海航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被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超2.76亿。
进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海航的计划。陈峰计划2020年底海航负债率降到70%以下,总资产规模低于7000亿。也就是说,2020年海航还将出售处置3000亿规模的资产,总负债至少要下降2000亿。新冠疫情爆发后,海航取消了上千段航班,资金链吃紧的同时,海航集团后续处置资产的进度也受到影响,充满变数。
2月20日上午,有海航高管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确认,2月19日海南省**的工作组确实与海航集团董事长陈锋、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等四人谈话,另外两人分别是海航集团负责金融业务的领导和负责航空业务的领导。“此前,有关当*认为过去一年,海航的自救已经失败。”该名前高管透露,“航油欠款近百亿,无力更新航材,已经到了靠拆部分飞机的零部件补充航材的地步,肺炎疫情导致航班大面积取消。最近一段时间,受肺炎疫情冲击,海航有一天的收入只有4000万元。而在过去,海航旗下最小的西部航空,每天的收入也有5000万。”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电话:010-84463931
文思海辉印度办公室正式落成,海航集团破产还能相相脱非类都序非群伤信吗?
不能相信海航集团破产的传闻。海航集团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文思海辉进军印度就是最好的力证。
海南航空破产了为什么名下还有那么多飞机?
1. 海南航空破产后名下仍有许多飞机,可能是因为这些飞机属于海南航空的资产,并且可能由于破产程序的复杂性和时间需要一段时间来处理和处置。
2. 当一家航空公司破产时,其名下的飞机通常被认为是公司的资产。这些飞机可能已经被租赁或贷款购买,因此在破产程序完成之前,它们仍然是海南航空的负债和资产。
处理和处置这些飞机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可能需要进行评估、协商与租赁公司或贷款机构的谈判,以确定如何处置这些飞机,包括可能转售、退还给租赁公司或转让给其他航空公司等。
3. 根据不同***的法律,破产程序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可能各不相同。海南航空破产后,破产管理人(如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通常会处理和审查公司的资产与负债,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并最终决定如何处置这些资产,包括飞机。
值得注意的是,飞机作为大型资产的处理可以是复杂的,需要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时间。因此,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最终处理并处置名下仍有的这些飞机。在此过程中,航空公司的运营和债务处理也可能得到其他形式的管理,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海航来自集团破产的消息是真的吗?360问答
嗯,海航集团2016年还再登世界500强企业榜呢,没有海航集团破产这回事儿的。
海航是怎么破产的?
MBA|阅读
海航破产重组了。
2021年1月最后一个周末,一则公告彻底把所有传媒人的假期“炸飞”。
1月29日,海航集团发布公告表明,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相关债权人因海航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海航集团破产重整。
“集团将依法配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处置工作,支持法院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有意思的是,在通告发出后,是由刚刚卸任海航集团董事长紧接着出任海航集团*****的顾刚,而不是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代表海航集团整个管理团队对外发布了公开信,表明了海航集团对破产重组决定的支持。
麦叔@MBA俱乐部
联系、投稿邮箱:post@mbaclub.cn
这在资本市场上居然引起了一片叫好声,金融机构之间传递的信息除了“海航终于破产”外,还有“陈峰终于走了”。
实际上,一年前海南省人民**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派出的专业人员,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进驻接管海航集团,协助风险处置工作。当时工作组组长顾刚担任了海航集团执行董事长,副组长任清华担任了公司联席CEO。
这被看做是各方面对海航破产所做的最后努力。
但现在从集团重组公告发布后,海航旗下三个上市公司密集发布的各种公告可以看出,陈峰担任董事长期间利用各种手段,从三家上市公司获取了关联性的贷款和融资超过千亿。
就在去年工作组进驻之前,陈峰还在拼命地卖资产,在一年里卖了3000多亿资产后,海航集团仍有7000多亿债务,被称为“亚洲负债最多的企业”。
有媒体对海航破产重组事件报道时,选用了“此次终于弄清海航欠多少钱”作为副标题,被认为十分贴切。
“对很多投资人来说,海航的破产重组是一个机遇,毕竟海航手里还有超过7000亿的资产,而且其中很多还都是优质的,但前提是弄清楚海航到底欠了多少钱。”PAC基金创始人廖明对「探客Tanker」表示,海航以前收的不少标的其实质量都很高,但是被这个集团的其他业务给拖累了。
而海航的流动性危机已历时近3年,即使市场上多有猜测,但这一结果仍然出乎了所有人想象,即使是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在进驻之时,或许也未预料到。
据说,如果这个具有超过7000亿资产和几乎同等数量负债的海航破产案最终获法院受理,这无疑将是***企业破产史上乃至***经济史上最大的破产重整案。
但相信没有人愿意亲自经历这个“历史”。
当人们惋惜海航这个“时代开创者”的最终落幕时,也不约而同地问一个问题:
海航究竟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海航的历史,始于1990年。
当时,在民航总*属于储备高端人才的陈峰,由于毕业于德国汉莎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具有开阔的国际资本眼界和管理经验,被意欲在民航领域取得突破的海南看中,诚邀到海南组建航空公司。
踌躇满志的陈峰一下飞机才知道,地方上能提供的只有1000万的启动经费,这对于买一架波音747就要花3亿元左右的情况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因此,从创办海航开始,陈峰就秉着一种“用别人的钱来办自己事”的投资精神。
最早海航的两架飞机购机款,是陈峰跑了半年省**拿到的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和社会化筹资批文,通过定向募集筹到了2.5亿的启动资金;然后,陈峰再拿这笔钱做担保,跑到银行,大谈特谈海南航空的发展前景,从而顺利获取了6亿元的贷款。
而这两架飞机到了以后,陈峰就开始了“用飞机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再去买飞机”的重复过程。
后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陈峰还表示当时自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虱子多了不痒,借多了也就睡得着了。”
随后,他开始了更大手笔的资本运作。
不断举债,令海航“负债累累”。外界对海航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有人管陈峰叫“陈疯子”,还有人认为海航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陈峰只回应了一句:***没人能看懂海航的资本模式。
过高的负债率,让海航很难在国内借到钱。无路可走的陈峰只好十赴华尔街,操着蹩脚的英语,向华尔街的大佬们讲述海航白手起家的神奇故事。最终,他打动了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后者用2500万美元买下海航25%的股份。
故事发展到这里,海航的一切经营仍处于正常轨迹线上,即使陈峰跑到华尔街融资,其目的也是想多购买几架飞机、多开几条航线,以及多收购几个地方航空公司。
虽然他在不断地利用各种方式借钱或融资,但最起码海航的经营逻辑还属于所有人看得懂的范围。
真正让陈峰这种冒进的借款投资策略形成危机的,是在2000年前后。
那时海航刚刚在国内国外双重上市,加上国外投资人的力捧,有钱的陈峰带着海航在国内展开了一轮新的航空业扩张。
然后,几十年不遇的危机接踵而来。国外发生了“911”,国内遭遇非典疫情,旅客运输量同比下跌80%,飞机上的乘客经常没有机组人员多。
刚刚迈开步子的海航,因为扩张迅猛遭遇严重打击,2003年,海航亏***近15亿,负债率超过90%。在所有人都觉得陈峰即将收缩战线,海航可能会成为***默默无闻地方航空公司一员时,陈峰却想主动出击。
2003年,他提出“一主两翼”战略:做大航空运输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主业相关的酒店、旅游和金融业务。在高负债率、刚经历巨额亏***的背景下,有投资者在当年海航业绩说明会上直接质问陈峰:已经“跑”出危机了,还要扩大跑道?
问题是,陈峰比外界想得还要“任性”,战略确定后,他便一直“买买买”。
在“一主”层面,陈峰打造了北京、***双轮驱动的格*,先后收购***航空、***快运等企业;在“两翼”方面,海航先成立了大新华物流公司,入资、并购十几家上下游企业,后又打造连锁商超王国,将上海家得利超市、天津国际商场、湖南家润多、宝乐商业和南通超越超市等一一收入囊中。
2007年,海航资本正式创立,同年还将房地产列为海航系资本版图的重头。
实际上陈锋毕业于汉莎航空学院,在他上学的那个年代,自由主义经济学盛行于欧美。人们一直说看不懂海航的投资模式,但如果放到自由主义经济学,尤其是货币学派领域,陈峰的动作都是可以找到解释的空间。
在资本投资领域的货币学派相关理论看来,一家企业想通过资本推动持续发展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规模;另一个就是不断将旗下产业拆分上市,以获取新的资本来推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这其实才是陈峰最核心的投资理念。
现在看来,陈峰确实受这种货币流派的自由主义投资经济学影响颇深,以至于哪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银行的银根收紧,海航要靠海南15亿的输血度过难关,他在全球范围内依然要大肆扩张、大举抄底。
关于海航集团的膨胀速度,有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海航集团旗下公司不到200家;2011年初,集团旗下公司接近600家。
两年时间,公司数量扩大三倍,这样的扩张、兼并速度堪称“疯狂”,甚至在爆发流动性危机的2017年,海航还在疯狂买入。
当年,海航以22.1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245号大楼;持续增持德意志银行股份,在5月份持股比例升至9.92%,成为德银最大股东;以20亿美元收购***惠理集团;以7.75亿美元收购嘉能可石油存储和物流业务51%的股权;以13.99亿新加坡元(68.72亿元人民币)收购新加坡物流公司CWT。
……
也许英特尔前功勋CEO格鲁夫的那句“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让陈峰觉得自己的决策一定会取得奇效。
但货币流派的自由主义投资经济学理论要求追求投资组合规模的前提,也是要在保证一个项目的成功运营之后,再开启另一个项目的收购。
即使是另一个被货币流派的自由主义投资经济学理论拥趸的“VC之王”孙正义,也会严格控制自己选择投资标的的速度和规模。
很多投资项目,为了降低风险同时也为了后期融入整个体系运营的顺利,一般收购方会对被收购方进行详细而严谨的尽调。这种时间的成本支出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毕竟,货币流派的自由主义投资经济学理论认为,收购企业扩大规模的目的是为了将收购资产中合适的部分拆分出来,进行二次上市,以便从资本市场获取新一轮拓展的支持。
而在资本市场,人们购买股票不是应对现在企业的发展,而是为企业未来发展评估的可能性买单,这就是所谓市盈率或者估值存在的基础。
“其实货币流派的自由主义投资经济学,现在在西方依然是投资界的主流理论。但更多的很多投资人利用这种理论的过程,也是稳健的逐步推进。”在***生活长达10年、并且在多个投行担任重要管理角色的PAC基金创始人廖明认为,这种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很多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说的“加杠杆”。
因为,根据货币流派的自由主义投资经济学理论,理想状态下企业收购其他的企业,哪怕是全程贷款实施,只要能将其他企业中合适的资产剥离出来拆分上市,一般会获得传统行业企业6-8倍的市盈率,新兴经济体企业20-30倍的市盈率。
而这样从股市上融得的资金,应该在清偿完所付出的贷款之后还可以推动整个集团进行新一轮的扩张。
这个理论的核心点在于,必须保证收购项目的合理经营和运行之后,才能进行下一轮的收购。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的纵横捭阖,可以冒险,绝不能冒进。
“海航现在的危机,跟收购的时候用的杠杆太激进有很大关系,也跟整个过程中太看重速度,忽视项目投资的质量有关系。”廖明说道。
在他看来,陈峰乃至海航的发展逻辑“不是正常的”。
“他们要的就是速度,一贯作风就是要做就迅速做成行业的引领者甚至是全球第一,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投资行为,而且他们一玩就是十几年。”廖明补充道。
更让外界难以置信的是,海航看中的几十亿美元投资的项目,尽调的时间都不超过一个月。
例如,在2015年3个月里,海航接连在欧洲完成了5笔重磅交易,包括以26亿美元收购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的全部股权;以27.3亿瑞士法郎(约合180.3亿元人民币)收购瑞士空港公司SwissPort,以及收购***路透社总部大楼和法国旅游集团。
***一家投行分析师陈鑫向「探客Tanker」表示,他接触过被海航在2015年收购这5笔重磅交易中的几家原管理团队,得知整个收购里海航最长的尽调期只有25天,“这个时间基本上就只够委托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把账目清理一遍,而关于管理层的意见,员工的态度,企业发展的目标等等,在海航决定收购之前一律都无视,因为没有时间。”
而恰恰是这些被陈峰在做投资决策时忽视的管理细节,其实才是未来,能决定一家企业被收购后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2016年,陈峰和海航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流动性危机还没有显现的时候,陈峰所做的决策都带着神秘的光环。这一年海航有两笔超级收购,分别是以60亿美元收购***科技公司英迈;以及以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约25%希尔顿集团股份,成为后者的最大单一股东。
而后面出售25%希尔顿集团股份给海航的黑石集团,才是陈峰以及海航最应该学习的对象。
作为全球最大的另类投资基金,甚少涉及股票、期货等私募基金擅长领域的黑石,能成长为当前管理5000亿美元规模资产的地步,靠得就是对不动产领域和实业领域的项目投资。
投后资管能力,才是黑石在这些投资基金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他们是在私募基金中第一个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旦决定要进行某一笔投资,黑石投资管理集团就会迅速介入,协助领导黑石集团的业务专家小组,制订目标企业收购后业务方面的初步计划;接下来会为这个目标企业找到一支高级管理团队,在黑石投资管理集团看来,找到的这支管理团队要筹划并执行以提高业绩为目标的战略。
在此之后,黑石投资管理集团仍将对新组建的公司管理层进行长期的监控和引导,并加强审计,保证已经制定的战略的落实。
相较于黑石强大的资管能力,海航在各项收购之后,资管几乎等同于没有。
陈峰对此也曾有过审视和思考。
2011年,陈峰骄傲地宣称“完成***年度最大海外并购案”的同时,海航集团旗下总资产近600亿的大新华物流却遭到多家船东起诉,状告其“欠钱不还”。
而海航其他600家企业同样良莠不齐,不少企业盈利能力薄弱。2013年,海航集团的各家公司闹出入主、并购、接盘、退出和狙击等各种新闻,关于海航现金流出现缺口和断裂的质疑一浪高过一浪。
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时,陈峰第一次“收手”。2012年的管理层会议上,海航一片肃穆,之后的6个月时间里,集团旗下200家公司被关停。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关了事。
严格地讲,如何消化已经到手的资产,并保证这些资产有序运营,从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其实才是陈峰在2013年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如果当时陈峰收手练好内功,现在的海航不会是这个样子,”资深私募基金华民投的合伙人朱颖晖对「探客Tanker」表示,并购投资不仅仅只是一个购买股权的过程,“投后管理尤其是资产运营,才是保证项目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但陈峰也许是不愿意在这些需要仔细下功夫的领域投入精力,他给出的解决办法却是把海航的投资向具体的行业聚焦。
2013年,他为海航定下投资策略的核心,是以航空旅游、现代物流为主线,以金融/租赁业务为杠杆,以地产/零售等实业为保值和资产抵押、升值的手段。
“这种方向选择没有问题,问题是你在这个领域中做了投资,也依然要做后期的资管。”朱颖晖说道,他认为海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资管,项目整体管理很混乱。
现在看这种调整治标不治本,反而把海航推入了另一个无法刹车的深渊。
2021年1月30日凌晨,海航旗下3家上市公司海航基础、海航控股以及供销大集分别发布提示性公告。
海航基础公告称,公司已被债权人申请重整。旗下国际旅游岛、海航机场控股和三亚凤凰机场等20家子公司同时被申请破产重整。
海航控股公告称,因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债权人已提出重整申请。旗下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和山西航空等10家子公司同时被申请破产重整。
供销大集公告称,债权人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重整。旗下宝鸡商场、西安民生等24家公司同时被申请破产重整。
实际上,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的企业包括海航控股、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祥鹏航空、福州航空、乌鲁木齐航空、北部湾航空、科航投资、海航技术,以及海航资本、海航实业和供销大集旗下多家子公司共计62家。
与此同时,3家上市公司还公布了大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占用资金、未披露担保金额情况。
当日,海航控股密集发布了7份公告,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业绩预报的“重磅***”。经过测算,2020年度海航控股的净亏***幅度在580亿元—650亿元。
而在同日发布的另一份公告上,公布了海航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未披露担保及需关注的资产,密密麻麻写了8页纸。
根据公告中披露的公司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情况显示,海航控股被关联公司以拆借资金、履约代偿等原因占用的资金总额超过95亿元,海航控股贷款资金被关联方实际使用总金额超过178亿元。
另外还包括海航控股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债务,因主债务人到期未偿付,债权人划扣公司的资金总额超过86亿元,还有关联方代收款和兑付员工理财的资金一共超过59亿元。
此外,海航控股还有为关联公司提供的超过八十笔担保款项是在股东及关联方在未经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以公司的名义提供的担保。
……
2017年,海航集团以530.35亿美元营业收入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170位,较上年提升183位。这是海航第三次上榜,也是海航位次最高的一年。
当时陈峰放话说:“未来10年(2025年),海航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名。”
但是,2018年7月19日晚,该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海航出*,而且由于流动性危机,海航再也没有机会登上这个榜单了。
现在看来,为了这个榜单,陈峰以及海航集团付出的可不仅仅是几千亿债务的问题。
1月31日,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海航集团*****顾刚针对海航集团破产重组一事作出回应。
他说:“破产重整是海航稳步推进风险化解的必然之举,是对公司的一种保护。”
声明发出后,居然引得国内资本市场一片赞同。
因为这意味着,曾迷失方向的海航终于要回归正轨了。
参考资料
1、《海航折翅》,华商韬略,2020年2月;
2、《巨亏600亿,海航业绩重磅***!》,民航之翼,2021年1月;
3、《当年那么多人质疑海航千亿负债陈峰却说他要再造一个新海航》,运营商财经网,2021年1月;
4、《海航,破产重组》,非凡油条,2021年1月。
对与网上关于海航集团破产的消息有什么看法?
原因很简单,因为海航集团破产的消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消息,海航集团不屑于理会这种传闻。
海航集团破产,7000亿债务怎么办?
海航破产也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什么大而不倒,欠下那么多债务也许跟过去的无序发展,过度融资有关。现在***允许打破刚兑,不允许借新还旧,其实也是对后来者的一种保护。锅太多,锅盖不够用,只能推倒重来。一般企业都会有几种融资方式:上市是向市场融资,属于直接融资,***现在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属于相对健康的融资方式。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个人投资者还是擦亮眼睛,股市可是盈亏自负的地方。向银行借款,现在银行还是很喜欢给这些大集团融资的,当然在没出事的情况下,但是这种方式最后买单的是银行,银行买单也就相当于***买单,海航破产肯定有银行***失不少。信托融资敬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兄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向有钱人借钱,每年给固定利息,一般10%左右(现在利率已经低很多了最主要是信托规模在不断收窄),这种方式是以一个项目为标的,最后以项目成败来算账。融资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是为了维持体面,一旦有坏账也都烂在兜里,现在***不允许借新还旧,维持不下去了只能选择破产,羡稿橡最惨的是那些买过海航信托的人,在不刚兑的情况下,可能血本无归。首先要追责,怎么造成这么多债务的。其次追缴,这些债务形成过程中必然有贪腐。第三要重组和拍卖,盘活资产。
为什么各位会认定海航集团破产的消息是假的?
真的是帮帮忙了,海航集团破产肯定是假消息呀,海航集团现在发展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