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已经有9位中科院院士去世,他们是谁,都有什么贡献? 2021年,我国已有9位院士相继逝世,包括王绶琯、沈忠厚、程镕时、周毓麟、周又元、彭士禄、沈善炯、谢毓元、李京文。
2021年已经有9位中科院院士去世,他们是谁,都有什么贡献?
2021年,我国已有9位院士相继逝世,包括王绶琯、沈忠厚、程镕时、周毓麟、周又元、彭士禄、沈善炯、谢毓元、李京文。
王绶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沈忠厚,男,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技术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共产d优秀d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石油工程学院沈忠厚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1年2月5日11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男,江苏宜兴人,1927年10月生。我国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因病于2021年2月7日19时36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周毓麟,男,1923年2月12日出生于上海,数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联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讲师。2021年3月2日,周毓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周又元,男,1938年生于上海,196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即分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2021年3月12日,周又元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彭士禄,男,中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革命家彭湃之子,是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将毕生智慧都倾注于科技报国上。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2日中午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沈善炯,男,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d员、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6日22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是上海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中最年长的一位院士。
谢毓元,男,中国共产dd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研究所研究员。因病于2021年3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李京文,男,汉族,1933年1月生,广西陆川人,中共d员。经济管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团成员2021年3月31日,李京文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们将毕生的心血献给祖国。
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
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济南市目前地铁开通了吗?已经有几条地铁线路?
济南地铁各线预计通车时间: R1线预计将于2019年12月31日开通运营; R2线一期工程计划预计将于2021年9月30日试运行,2021年底开通试运营; R3线预计将于2020年12月31日开通运营; M1线预计将于2023年开通运营; M2线预计将于2023年开通运营; M3线预计将于2023年开通运营; M4线预计将于2023年开通运营; 环线预计将于2023年开通运营;
家里养鱼风水
风水的种类繁多,要配合完美的风水,就算是养鱼的品种,颜色,数量都有讲究,至于养鱼与命格的搭配也有讲究.家宅养鱼不要养带凶猛的品种,比如沙鱼这些带凶的鱼类是不适宜养的,颜色如果能配合得当在易学风水就能得以加分,并不是颜色就没作用。鱼有催财作用,如果按细腻的养鱼准则来划分,养鱼可配合吉祥有理数去养,颜色也可以可以配合命格,而且鱼缸的摆放很讲究,摆错了就会破财,更影响生意的客源,养鱼摆对地方的确可以起到催财.生于83年至现今2009后的人士适宜用1配6这种组合的吉祥有理数,1配6的意思是1条黑色的,配6条红色的,或者1种颜色配6条同一种颜色的。也无需一定是黑色或红色。颜色你自己喜欢。生于秋天冬天的人喜用颜色是:青,绿,红,橙,紫,粉红。生于春天夏天的人喜用颜色是:白、金、银、黑、灰、蓝.生于70-82年的是2配760-69年3配850-59年4配9鱼的颜色来暖色对你有利,那就买红色的鱼或者橙色的鱼为一组,因为其它颜色的鱼就很少见了.品种简单得养金鱼就可以了.《鱼缸的摆放》要忌摆放在厨房里,厨房门外的正对面,这样会容易造成矛盾是非,男主人外遇,水火相济必定有问题出现。也不能摆放于厕所门的正对门,入屋大门的正对面,家宅的固定的最凶位,生气位,是非位,小病位,还有流年是非位,二黑五黄位也要注意与鱼缸的摆放配合,比如水可以生木,即可以生旺流年的是非位3(水生木)即这个鱼缸就有加强是非的作用。鱼缸放在二黑五黄,就会产生水土交战的问题,就会影响影响腹疾等问题。放于生气位会不利小孩与女性的生理健康,放于伏位形同厕所一样的忌讳,所以鱼缸只能针对财位来摆放,有流年财位,且流年财位包括偏财位,去年财位,今年财位,明年财位,也有固定的地运财位,固定的有水运财位等等。所以摆鱼缸很讲究的。第一种:可放于入门处的一侧,有催财之用,但前提要考虑这个门所属的方位是否是旺财方,是否固定凶位,这种方法要慎重采用。第二种:流年的财位,今年09年流年的财位在东南,明年2010年在中宫,2011年在西南,虽然流年的财位力量是最大的,但养鱼就应该好好固定,并不是换来换去让要麻烦,至于流年的财位,只是每年放一瓶自来水,盖子打开即可以催旺当年的财运。无需以鱼缸年年摆来摆去,那是肤浅的做法。第三种:地运旺财现在走是八运(2004-2023年)20一个地运,目前是走西南有水可以旺财,东北有山可以旺健康,但调过来就会变成损财伤丁的,意思这20年只能西南见水,东北忌长见水,所以鱼缸只能放在家居的西南方,或者是开门处也行,因为开门处见水可以加快财气入屋,但如果大门在东北位就不能放鱼缸在开门处,那还是以西南方为主,这20年这方位见水都可以催财,直至2023年结束。第四种:水运旺财,有些人完全不懂什么叫江东卦,东西卦或是父母南北卦的水运旺财。按江东,江西,南北卦来看水位。现在走的得江东卦,每卦水运行60年,所以正东暂时也可以摆放鱼缸,那只能放至2015年,因为目前走得是江东卦,所以你也可以放置鱼缸于正东方,2015年摆去西南。2023年再考虑日后的方位。所以,部体最适宜摆放位置可以选择:家宅正东---2015年结束。西南---2023年结束。
著名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院士逝世!他编写的教材影响了几代人...2023年已痛别19位院士
2月1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发布讣告:中国共产d优秀d员,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翟中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14点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23年,我们已痛别19位两院院士!(名单详见文末)
翟中和院士
翟中和先生1930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1951年被派往前苏联留学,1956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回国,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曾任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科研规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召集人,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组织联盟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和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大会组委与顾问。
翟中和先生是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创建者之一。从建设学科、编写教材,到建立博士点,他为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翟中和先生学术造诣精深,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奖、钱临照电子显微学奖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终身贡献奖,并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翟中和先生主编的《细胞生物学》教材,对提高国内细胞生物学教学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教材曾获得2002年及2022年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提到翟中和,就无法避开生物界几个耳熟能详“首次”: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在动物病毒复制与细胞结构关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首次在国际上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首次在国内建立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体系。
作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电子显微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翟中和曾两次前往苏联求学进修,只为叩开科学研究的大门。第二次赴苏的经历,让他掌握了当时很先进的“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细胞超微结构”技术,并将电子显微镜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做了很多系统而有特色的工作。他利用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病毒与细胞关系”这一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多种致病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装配及其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后来成立的细胞生物学专业打下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随着DNA结构的发现,分子生物学在国际上发展迅猛。翟中和意识到我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当时已经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他,在年届55岁时,决定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细胞核骨架及其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学习。归国后,翟中和决定选择“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并与他的五、六届研究生经历了十多年的艰苦奋战,将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真正做到了与世界接轨。
“我并不聪明,我相信勤能补拙。”翟中和在北大老生物学系的小楼里完成过许多重要的实验,因为他的实验室是晚上最晚熄灯的,所以他被称为北大“生物学系的最后一盏灯”。从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里,翟中和共指导了8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的学生们都记得,做课堂报告时,翟中和甚至对灯光亮度、窗帘是否拉上的细节都很关注。他常教育学生,“除了手要巧,头脑要灵活,细致是基本的治学态度。”
从建设学科、编写教材,到建立博士点,翟中和为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他主编的《细胞生物学》教材,对提高国内细胞生物学教学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教材曾获得2002年及2022年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多年来,翟中和先生为北京大学、中国细胞生物学教育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电子显微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在讣告中表示,翟中和潜心教学、严谨治学、开拓进取、甘于奉献、正直诚恳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师生们砥砺前行。
2023年,我们已痛别19位两院院士:
1、SCI论文写作大全来啦!助你早日发表高水平paper
2、能源类期刊分析预测,164本储能类SCI期刊影响因子汇总及知名期刊分析解读
3、国产期刊未来可期!国产材料、化学类SCI期刊介绍及预估及其他学科优秀国产期刊展示
4、院士坦言:如果没有项目或“帽子”,目前大多数科研人都过不上“体面的生活”
5、华人首席科学家Science连发两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但不敢和导师说不
6、SCI-HUB文献神器v7.0上线,免费下载99.9%国内外文献
关注我们并回复想要查询的期刊名(如Nature),即可直接获取期刊信息(例如预测影响因子,分区查询,自引情况等)随时随地了解期刊发展动向!更多科研资讯、干货分享欢迎关注。
权威解读: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指南,工程院不超过90人,科学院不超过79人。
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指南
为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制定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指南。
院士增选坚持质量第一,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一、增选的领域学科方向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机械组
机械工程
动力及电气设备工程与技术
新兴交叉学科:机械及其交叉
优先学科方向:电器设计制造,工程力学
建议名额:3-4个
水陆运载和兵器组
船舶与海洋工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新兴交叉学科:船舶与兵器交叉
优先学科方向:军用车辆工程,水下兵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建议名额:3-4个
航空航天运载组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新兴交叉学科:航空宇航交叉
优先学科方向:人机与环境工程,精密仪器仪表技术
建议名额:3-4个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一组
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学工程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
新兴交叉学科:跨学部交叉专业领域
优先学科方向:微电子技术,传感器与遥感技术,精密仪器与测量技术
建议名额:3-4个
二组
信息与通信工程
新兴交叉学科:跨学部交叉专业领域
优先学科方向:信号处理技术与水声工程
建议名额:3-4个
三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新兴交叉学科:跨学部交叉专业领域
优先学科方向:人工智能,自动化系统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建议名额:3-4个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化工组
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兴交叉学科:智能化工,电子化学品及制造,新能源化工
优先学科方向:核化工,高分子化工
建议名额:3个
冶金组
冶金工程与技术
新兴交叉学科:智能与数字冶金,碳中和冶金流程工程
优先学科方向:冶金热能工程,过程工程,冶金分析
建议名额:3个
材料组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兴交叉学科: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新能源(含储能)材料
优先学科方向:含能材料,材料测试与评价
建议名额:4个
(四)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组
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
优先支持研究方向(含优先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多能源协同互补开发利用,水力发电新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建议名额:2-3个
核科学技术与工程组
核科学技术与工程
优先支持研究方向(含优先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核材料,核安全,核能新技术,核医学和核诊断
建议名额:2-3个
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组
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优先支持研究方向(含优先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油气资源新类型,矿山生态与环境地质,紧缺战略资源与勘探
建议名额:2-3个
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组
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
优先支持研究方向(含优先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矿山/油气田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非常规油气开发,矿业的节能/减排/减碳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
建议名额:2-3
(五)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建筑组
建筑学
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
建议名额:2-3个
土木一组
工程力学
土木工程材料
结构工程
桥梁工程
建议名额:2-3个
土木二组
道路与铁路工程
岩土工程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建议名额:2-3个
水利与测绘组
测绘工程
水利工程
建议名额:2-3个
新兴交叉学科组
新兴交叉学科:建筑及其交叉,土木及其交叉,测绘及其交叉,水利及其交叉
建议名额:1-2个
学部优先支持学科
区域规划,交通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农田水利工程,摄影测量与航天测绘等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环境组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气象科学与工程
海洋科学与工程
新兴交叉学科:碳污协同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天气气候无缝隙预报预测
优先学科方向:多介质多污染协同控制与生态治理,碳污协同减排与防控,天气预报和动力气象,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大气探测,物理海洋工程,海洋化学工程
建议名额:5个
轻纺组
食品科学与工程
纺织科学与工程
轻工科学与工程
新兴交叉学科:营养与健康科学,智能纺织科学与技术,生物基材料先进制造
优先学科方向: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膳食营养与健康工程,纺织装备与控制,服装科学与工程,生物质加工技术与工程,绿色轻工产品智能制造
建议名额:3个
(七)农业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农业一组
作物学
农业生物工程
园艺学
植物保护学
新兴交叉学科:农业生物工程
建议名额:3-4个
农业二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
林学
应用生态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优先学科方向:应用生态学
建议名额:3-4个
农业三组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新兴交叉学科:动物疫病与绿色发展
优先学科方向:动物育种,草业科学
建议名额:3-4个
(八)医*卫生学部
专业组
专业学科方向
外科组
外科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
肿瘤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麻醉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修复与正畸学
优先学科方向:麻醉学
建议名额:2-3个
内科组
内科学
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儿科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肿瘤学
口腔内科学
优先学科方向:儿科学,神经病学
建议名额:2-3个
*学组
*学
优先学科方向:*剂学
建议名额:2-3个
基础预防组
基础医学
法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特种医学
医学信息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优先学科方向:军事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卫生毒理学
建议名额:2-3个
中医中*组
中医学
中*学
建议名额:2个
学部新兴交叉学科
医工结合
二、名额分配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为不超过90名,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名,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名,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名,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名,农业学部10名,医*卫生学部12名(含中医*2名),特别通道6名,4个名额用于支持在西部边远地区(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9个省、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工作20年以上的候选人。各学部至少1个名额用于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各学部专业组名额分配方案将根据有效候选人及评选情况做适当调整。全院至少5个名额用于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团队候选人。
三、资格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候选人。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候选人在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包括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的成就和贡献。
“学风正派”是指候选人应具备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等精神。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候选人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工作、生活作风。
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23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工作于5月31日启动。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3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不超过90名。
二、请根据《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指南》确定的领域学科方向进行提名。每位院士可提名1位候选人。194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院士,享有本次增选的提名权和选举权。
担任d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除外)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任职期间暂停提名权和选举权。提名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为直系亲属、主要旁系亲属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师生关系。
三、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候选人获得1位拟提名学部院士提名即为有效,且仅能接受1位院士的提名。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2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2位院士的提名,其中至少1位应是拟提名学部院士。
d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军队系统参照执行。
2017、2019、2021年连续3次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2023年停止1次被提名资格。
四、院士提名时,要牢牢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重视被提名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和原创性科技成果,以及其科学家精神和学术道德;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帽子”评判人才;要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关注优秀的民营企业专家、中青年专家和女性专家。
五、要加强对被提名人学术成果真实性、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等方面情况的把关,因品德失范、严重学术不端和违反科技伦理等问题受到处理的人员,以及因违纪违法等问题受到处理且尚在影响期内、或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不得作为候选人。
六、要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防止说情打招呼办法》,自觉抵制各种干扰评选、搞公关、拉选票行为,并负有检举责任。对违反规定私下接触候选人,发生不当交往、利益交换的,视情节给予停止一定期限提名权和选举权直至撤销院士称号的处理。
七、请提名院士于2023年7月31日前,将相关材料提交中国工程院。具体要求如下。
1.登录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系统填写提名书并在线提交,生成打印《提名书》一式4份,由院士、被提名人签字及被提名人所在单位审核盖章,不需纸质附件。《提名书》原件与在线提交的电子版内容须一致,《提名书》及附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敏感信息。
2.被提名人自我介绍配音PPT(WMV格式,严格限制不超过15分钟)和不含配音PPT的电子版光盘1张及PPT打印稿一式2份,并附被提名人单位保密部门审核盖章的PPT不涉密证明。
3.如果被提名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国籍专家,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明*的国籍证明。如果被提名人为台湾省的专家,须在《提名书》的“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中表述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声明。
4.被提名人签字的《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防止说情打招呼办法》。
附件:1.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院士提名用样表).pdf、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院士提名用样表).docx
2.候选人自我介绍材料有关要求.pdf
中国工程院
2023年5月31日
中国工程院关于委托组织学术团体提名2023年院士候选人的函
中国科协:
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工作于5月31日启动。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委托中国科协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进行提名,并将国家实验室作为可直接向中国科协提名院士候选人的推选单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国科协报送候选人的总名额不超过260名。
二、《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指南》所列领域学科方向的专家可被提名。
三、学术团体提名的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d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军队系统参照执行。
2017、2019、2021年连续3次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2023年停止1次被提名资格。
四、请中国科协在组织提名工作中,重视候选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和原创性科技成果,以及其科学家精神和学术道德。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帽子”评判人才。要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关注优秀的民营企业专家、中青年专家和女性专家。
对于在西部边远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9个省、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累计20年(含)以上的专家,应给予倾斜支持。在向中国工程院报送的候选人中,来自西部边远地区候选人的比例建议为15%左右。
五、在提名工作中,应加强对候选人学术成果真实性、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等方面情况的把关,因品德失范、严重学术不端和违反科技伦理等问题受到处理的人员,以及因违纪违法等问题受到处理且尚在影响期内、或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不得作为候选人。如对拟提名人选进行公示,要在公示前进行社会影响评估。
六、请于2023年7月31日前,将以下材料报送中国工程院:
1.关于报送候选人名单及其材料的函一式2份。函中应附通过提名评审的候选人名单(按学部顺序列出)、提名委员会成员名单。
2.由候选人签字及其所在单位审核盖章的《提名书》原件一式4份及电子版数据文件,不需纸质附件。《提名书》原件与电子版内容须一致。《提名书》及附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敏感信息。
3.候选人自我介绍配音PPT(WMV格式,严格限制不超过15分钟)、不含配音PPT的电子版光盘1张及PPT打印稿一式2份,并附候选人单位保密部门审核盖章的PPT不涉密证明。
4.如果候选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国籍专家,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明*的国籍证明。如果候选人为台湾省的专家,须在《提名书》的“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中表述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声明。
5.候选人签字的《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防止说情打招呼办法》。
附件:1.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中国科协提名用样表).pdf、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中国科协提名用样表).docx
2.候选人自我介绍材料有关要求.pdf
中国工程院
2023年5月31日
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23年外籍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3年外籍院士增选工作于5月31日启动,根据《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国工程院2023年外籍院士增选名额为不超过24名。
二、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2位外籍院士候选人,获得不少于5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为有效候选人。194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院士,享有本次增选的提名权和选举权。担任d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除外)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任职期间暂停提名权和选举权。
三、提名时应征得外籍院士候选人本人同意。要从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全*出发,在坚持标准和条件的前提下,注意候选人专业、国别和年龄等情况,并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的关注。
四、提名候选人,需登录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系统填写提名书并在线提交,生成《提名书》并打印签字,原件一式2份于2023年7月31日前提交中国工程院,通过邮寄方式提交的材料,提交日期以到达地邮戳为准。《提名书》原件与在线提交的内容须一致。
附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候选人提名书(样表).pdf、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候选人提名书(样表).docx
中国工程院
2023年5月31日
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
院士制度是d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为做好2023年度院士增选工作,按照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和有关规定,制定《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
一、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和名额分配方案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
(一)数学物理学部
数学物理学部
专业学科方向
数学4名,其中基础数学不少于2名、应用数学不少于1名。
物理Ⅰ(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和原子分子物理等)3名,其中声学1名,3个名额中实验工作者不少于2名。
物理Ⅱ(包括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力学和天文学4名。
量子信息1名。
物理(实验)与光电信息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二)化学部
化学部
专业学科方向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4名,其中核与辐射化学1名
有机化学、高分子3名
物理化学、化工3名
碳中和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1名。
化学生物学和重大*物创制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专业学科方向
基础生物学4名。
医学4名。
农学、生态与进化4名,其中生物分类学1名。
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1名。
生物信息与智慧医学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四)地学部
地学部
专业学科方向
地质Ⅰ(包括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2名。
地质Ⅱ (包括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学、矿物学、矿床学与矿相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2名。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土壤学、生态环境等)2名。
大气海洋(包括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2名,其中海洋科学不少于1名。
地球物理(包括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大地测量等)2名。
行星地质环境与探测1名。
地球系统建模及人工智能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五)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技术科学部
专业学科方向
信息Ⅰ(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仪表与传感等)4名,其中计算机理论与人工智能1名。
信息Ⅱ(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名。
网络空间安全1名。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六)技术科学部
技术科学部
专业学科方向
材料(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学与冶金学、材料化学与功能材料、材料加工与结构材料、核材料与特种材料等)4名,其中高端装备结构材料及加工技术1名。
工程Ⅰ(包括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4名。
工程Ⅱ(包括力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土木与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矿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3名。
船舶与海洋工程1名。
医工融合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七)特别推荐领域
名额6名
另行安排。
二、候选人资格条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院士候选人应为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中国公民。
1.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
2.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于严肃2023年院士增选工作纪律的通知
各专业学部常委会、各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增选工作已经启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保障院士增选工作有序进行,根据中国科学院d组和学部**团的决策部署,特别重申和强调以下工作要求和纪律。
一、各专业学部常委会要带领广大院士全面贯彻落实好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任务
1.深入学习领会并全面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改进院士遴选机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2.担负起营造风清气正院士增选环境的主体责任和严肃增选纪律的监督责任。
3.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把好入门关口。
4.把科研诚信和纪法标准作为底线,对存在学术造假等行为的候选人“一票否决”;进一步压实院士推荐责任。
5.对违反增选纪律的院士,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广大院士要自觉遵守增选工作行为规范
1.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自觉签署《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增选工作承诺书》(签署后寄送至学部工作*)。
2.负责任地推荐候选人,不接受任何个人或单位委托推荐,不做无原则推荐,不推荐与自己存在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需要回避的人员。对候选人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不得刻意拔高。
3.不与候选人发生不当交往和利益交换,自觉抵制交流增选工作相关事宜。不得以任何形式说情打招呼,不得要求其他人为某候选人投票。不接受请托说情和各种名目的送礼,不参加可能影响院士增选公正性的会议和活动等。
4.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投诉、调查处理意见以及表决结果等信息。收到投诉材料应及时送交学部工作*,个人不得擅自出示和扩散。
5.自觉抵制增选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如发现候选人有不当行为的,请以书面形式并签名向本专业学部常委会主任反映;发现院士有不当行为的,请以书面形式并签名向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反映。
中国科学院
2023年5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中国科学院d组和学部**团对改进院士遴选机制作出部署,修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并于2023年5月31日启动外籍院士选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对促进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非中国公民,可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外籍院士候选人)。
二、外籍院士候选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推荐,可单独推荐,也可联名推荐。每位院士可推荐1人,须有3位院士推荐同一人选方为有效。如单独推荐,推荐人应推荐本人所在专业学部学科领域内的外籍院士候选人;如联名推荐,1人为主推荐人,其他人为共同推荐人,主推荐人应推荐本人所在专业学部学科领域内的外籍院士候选人。
三、在推荐外籍院士候选人时,应注意学科专业、国别等的分布,并适当关注发展中大国和科技实力较强的中小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选。
四、院士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系统填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推荐书》,于7月31日前完成在线提交,并寄送亲笔签名的纸质件(以寄出日期为准)。
2023年外籍院士选举相关制度文件详见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中国科学院
2023年5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关于组织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中国科学院d组和学部**团对改进院士遴选机制作出部署,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并于2023年5月31日启动增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3年院士增选名额为79名,请根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确定的领域学科方向,组织具有推荐资质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推荐院士候选人,名额不超过120名,年龄不超过65周岁(1958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推荐工作要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二、请制定严格规范的推荐程序和办法,按中国科学院专业学部设置组成推荐委员会,并商中国科学院同意。
各推荐委员会成员不少于11人,必须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具有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人员。推荐委员会进行会议评审并无记名投票,在规定的名额内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为推荐人选。
三、以下人员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1.任职期间的d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
2.因品德失范、学术不端和违反科技伦理等问题受到处理的人员,以及因违纪违法等问题受到处理且尚在影响期内、或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
3.2017年、2019年、2021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人员。
四、本次院士增选将按规定公示有效候选人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及推荐渠道。如所推荐候选人在学术、学风方面被投诉,请负责进行核查并按要求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及意见。
五、须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系统填写《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学术团体推荐用)》(以下简称《推荐书》)。
六、须提供全套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以下简称附件材料),包括:
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表,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系统填写;
2.被推荐人当前有效的中国国籍证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被推荐人还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明*的国籍证明并填写《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推荐人国籍情况说明》;台湾省的被推荐人须提供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申明);
3.“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表”中列出的10篇(册)以内的代表性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的全文(原则上应有一篇或以上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或其他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
4.主要论著目录;
5.重要引用和评价情况相关内容的复印件(注明出处,应为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著作的引用和评价);
6.获奖(5项以内)证书复印件、发明专利(10项以内)证书复印件及其专利实施情况证明材料。
七、须于7月31日前完成系统填报,汇总的推荐人选名单正式行文报送中国科学院,并提供以下材料:
1.已在线提交并签字盖章的《推荐书》纸质件一份;
2.已在线提交的附件材料1纸质件一份;
3.《关于附件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纸质件一份(学术团体出具);
4.《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纸质件一份(被推荐人单位出具);
5.附件材料1-6、《关于附件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和《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等材料的PDF格式电子文件(U盘存储,文件小于100M)。
报送的所有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纸质件必须与电子文件一致。
2023年增选相关制度文件详见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中国科学院
2023年5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中国科学院d组和学部**团对改进院士遴选机制作出部署,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并于2023年5月31日启动增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3年院士增选名额为79名,请根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确定的领域学科方向进行推荐。推荐工作要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二、每位院士推荐1名候选人(含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推荐过程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为直系亲属和主要旁系亲属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师生关系。担任d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任职期间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
三、候选人获得1名院士推荐且该院士所在专业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参评专业学部相同,或两者专业领域相近,方为有效。2023年1月1日前年满65周岁的候选人需要2名院士推荐,且须有1名院士所在专业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参评专业学部相同,或两者专业领域相近,方为有效。
四、以下人员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1.任职期间的d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
2.因品德失范、学术不端和违反科技伦理等问题受到处理的人员,以及因违纪违法等问题受到处理且尚在影响期内、或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
3.2017年、2019年、2021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人员。
五、院士须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系统填写《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院士推荐用)》(以下简称《推荐书》)。
六、院士须提供全套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以下简称附件材料),包括:
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表,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系统填写;
2.被推荐人当前有效的中国国籍证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被推荐人还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明*的国籍证明并填写《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推荐人国籍情况说明》;台湾省的被推荐人须提供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申明);
3.“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表”中列出的10篇(册)以内的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的全文(原则上应有一篇或以上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或其他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
4.主要论著目录;
5.重要引用和评价情况相关内容的复印件(注明出处,应为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著作的引用和评价);
6.获奖(5项以内)证书复印件、发明专利(10项以内)证书复印件及其专利实施情况证明材料。
七、院士须于7月31日前完成系统填报,并将以下材料寄送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以寄出日期为准):
1.亲笔签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增选工作承诺书》纸质件一份;
2.已在线提交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纸质件一份;
3.已在线提交的附件材料1纸质件一份;
4.《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纸质件一份(被推荐人单位出具);
5.附件材料1-6、《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等材料的PDF格式电子文件(U盘存储,文件小于100M)。
报送的所有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纸质件必须与电子文件一致。
2023年增选相关制度文件详见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
中国科学院
2023年5月31日
威海的两院院士有哪几位?
我仅知道威海的两院院士有如下十三位:
邹汝平 1962年9月19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多用途导弹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三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学院,2010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玉忠 1961年6月16日出生于威海市,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山东纺织工学院,1994年获得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颖浩 1961年5月17日生于福建福清,原籍山东威海市乳山,泌尿外科学专家。海军军医大学原校长,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军衔,1983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获得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 建 1960年3月31日生于江苏南京,原籍山东威海市荣城,计算机软件专家。南京大学校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国法 1960年8月1日出生于威海市文登,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1985年获得东北工学院硕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丛 斌 1957年7月19日出生于威海市文登,病理学、法医学及分子生物学专家。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红阳 1952年1月31日生于江苏徐州,原籍山东威海,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家。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1984年硕士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92年获得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袁业立 1938年3月29日出生于威海市荣成,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洋工程环境专家。国家海洋*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2年获得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海洋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 涛 1931年12月26日出生于威海市荣城,医学超微结构及病毒学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院士实验室主任,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60年获得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宋 健 1931年12月29日出生于威海市荣成,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曾仼中国工程院院长、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1958年在原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获得工程师学位,60年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毕业,同年包曼高工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又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00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孙大中 (1932-1997) 出生于威海市,地质学家、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勘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戚颖敏 (1929-1999) 出生于威海市,矿井通风与防灭火专家。生前是煤炭科学院抚顺分院总工程师、高级顾问,1959年毕业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永怀 (1909-1968) 威海荣成市滕家镇人,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的院士是多了还是少了,院士人数需要上限吗,凤毛麟角的院士对国家真的好吗?
第一、我国院士数量是少了,而不是多。第二、我国每两年增选一次院士有数量限制。第三、院士数量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象征。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院士”。“院士”是某些国家科学技术界给予科学家最高学术头衔。“院士”在我国,原为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分为理论科学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应用科学方面“中国工程学院院士”织模称露促。“院士”源于希腊。一位传说中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英雄“Academy”。为纪念他建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园林。建园后916年内,许多学者在园学术活动,一些团体自称“Academy”。1666年,法国成立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人员首次被称为“院士”,即“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等纷纷使用“院士”稱谓。美国科学院也用“美国科学院院士”来称呼自己国家最杰出科学家。我国目前总人口14亿。两院院士共1617人(2019年底统计数)。其中:科学院院士785人、工程院院士862人。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60人。目前美国总人口3.3亿。科学院院士2403人。院士评选有严格程序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院士人员数量,是一个国家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实力象征。为分享他国科技成就、提升和壮大本国科技实力,许多国家都评选有相当数量外籍院士。
日食多少年出现一次,有多少种情况?
没有特别的规律吧是天气地域而定
2021年,我们失去了多少院士?
2021年5月注定是令人终身难忘又悲痛的一个月,刚刚送别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媒体再次传来噩耗,陈清如院士逝世!院士们是中华民族的国宝,而细数2021年,我国已经失去了太多的院士。今天曲阜网小编整理了2021年逝世的院士名单,让我们永远铭记!
2021年逝世的院士名单
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因病辞世,享年98岁。王绶琯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也是我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
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沈忠厚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3月21日,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在北京逝世。
5月6日,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同一天,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
5月2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陈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
院士是什么级别?
在中国院士有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之分,一般都是两年评选一次,候选人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专家与学者,每次总名额不超过60人。而且院士是部级单位,直接隶属于***。
根据国家现行规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相当于副部级。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如今的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7.1万余人,在学研究生6.4万余人。
新中国有哪些著名院士?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
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
11、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2、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4、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15、汤飞凡(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16、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学家)
18、林巧稚(著名妇产科专家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张孝骞(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诊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20、吴阶平(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为什么南方人考试如此之强呼?
南方人压力大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