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北车为什么合并(南北车合并后股票怎么办?)

admin 2024-02-07 16:39:36 608

摘要:南北车合并后股票怎么办?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发布公告公布合并预案称:技术上采取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即中国南车向中国北车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中国南

南北车合并后股票怎么办?

***南车与***北车发布公告公布合并预案称:技术上采取***南车吸收合并***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即***南车向***北车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南车A股股票、向***北车全体H股换股股东发行***南车H股股票,并且拟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上交所上市流通,拟发行的H股股票将申请在***联交所上市流通,***北车的A股股票和H股股票相应予以注销。

合并后新公司将采用新的公司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股票简称和代码、法人治理结构等。

本次合并的具体换股比例为1:1.10,即每1股***北车A股股票可以换取1.10股***南车将发行的***南车A股股票,每1股***北车H股股票可以换取1.10股***南车将发行的***南车H股股票。

据相关规定,经申请,***南车、***北车股票自2014年12月31日起复牌交易。

***南车和***北车合并后***南车股价严重偏离的原因

***南车和***北车合并后***南车股价严重偏离的原因如下:1、市场预期不符:投资者对于合并之后的公司前景可能存在不同的预期。如果市场普遍对合并后的公司持负面看法,股价可能会下跌。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者担心合并后的公司在整合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对新公司的盈利能力持怀疑态度。2、整合困难:合并后的公司需要进行整合,包括业务整合、资源整合等。如果整合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管理层冲突、文化差异等,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股价下跌。3、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股价产生影响。如果整个经济环境不稳定,市场情绪低迷,可能导致股价偏离。4、公司财务状况:合并后的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能也是影响股价的因素。如果合并后的公司面临财务困难,盈利预期不佳,投资者可能会对股价表现持谨慎态度。

南车和北车合并为中车后,股票会大涨吗?长期有什么风险?

北车的股票退市,南车股票代码不变,名称变为***中车,重新挂牌上市。

青藏铁路为什么要用***人的机车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终到**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青藏铁路分为青藏铁路西格段和青藏铁路格拉段,其中青藏铁路西格段为双线电气化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为单线非电气化铁路。

2006年***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条线路的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铁路的格拉段可以号称是离“天堂”最近的铁路。然而咱们***引以为傲的青藏铁路,拉格段牵引任务却是由***进口的NJ2型机车完成的,究竟是什么阻挡了我们青藏铁路机车国产化的进程呢?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谈一下咱们***对铁路机车的制造、生产能力和水平。众所周知,我国轨道交通移动装备龙头***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重组合并,***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组合并后的***中车,继承了原***北车、***南车的全部业务和资产,实现了双方的技术、研发以及各项资源的融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经营规模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南车和北车的合并,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打造世界性品牌,扩军海外,避免出现南车和北车“自己人”竞争打架的*面。

***中车在世界上的制造和生产水平怎么样呢?客观地说,资本和技术实力确实跻身世界前列,特别是动车组制造这块,近几年的发展举世瞩目。从咱们***铁路运输装备出口产品来看,近几年也实现了从中低端到高端的升级,出口市场实现了从亚非拉市场到欧美市场的重要转变。

既然咱们***技术水平很高了,那为什么青藏铁路还用人家***人的车呢?

大家都知道,***铁路在几次大提速过后,电力机车逐渐成为了铁路运输主力军。相比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在相同体积情况下一般功率更大,速度等级更高,而且更为清洁环保,自重也更低。但电力机车相比内燃机车来说有个大缺陷,那就是必须在电气化铁路上才能运行。

青藏铁路格拉段(格尔木——拉萨区段)在修建时,之所以不考虑电气化,主要有三点考虑。一个是电力来源。电化铁路要消耗大量电能,而沿线现在还没有能够支撑那么大耗电项目的电站。第二个问题是养护维修。电化铁路的接触网需要维护,而沿线很多车站都是无人值守车站,基本上都是免维护设计,做不到人工日常维护。第三点是气候原因。青藏线沿线是雷击高发区,特别是有滚地雷的存在,电化铁路很容易遭受这样的雷击导致瘫痪,假如因为此而瘫痪了而又不能及时维护和抢修的话,后果可想而知。因此,青藏铁路的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相对***劣,不适合修建电气化铁路,因此只能用内燃机车承担运输任务。

实际上,青藏铁路使用内燃机车反而有它的优势,因为在高原情况下,内燃机车的动力可以达到要求,同时它还可以自身携带燃料,在有燃油的情况下,任何工况几乎都可以运行,不受天气等气候作用的影响,对铁路的各个指标没有过高的要求。

青藏铁路的格拉段全长1142千米,运营速度为100千米/小时,这一区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地和雪山草原,最大坡度20‰。在这种***劣环境和长大坡道上爬坡运行时,还要达到较高的速度,这非常考验机车的性能。

青藏铁路专用***进口NJ2型内燃机车

我们不用自己产的机车而采用***进口机车,其实也是出于无奈。我国生产的内燃机车虽然也比较先进,但是比起***来,还是要差一些。要知道,***幅员辽阔,很多大宗货物都依靠铁路运输,特别是很多都依靠重载运输。因此,***人对铁路货运的研究可谓领先世界,对货运机车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大功率机车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之一。

内燃机车一般用柴油作为燃料,与进口内燃机车相比,我国的内燃机车一般都上不了高原。这是因为在极端缺氧的情况下,由于内燃机车发动机热效率的降低,我国的内燃机车功率会下降,导致爬坡时会出现“没劲”的现象。而相比之下,***的内燃机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它们可以在高原反应下有效地进行工作,这归根结底,还是说明我们的柴油机增压技术不如***的先进,所以才被迫选择***的机车产品。

青藏铁路NJ2型内燃机车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担任运输任务的机车主要有NJ2、DF8B、DF4D、DF4DK等等,我们如果从西宁坐火车去拉萨,需要在格尔木进行机车换挂(西格段使用电力机车),换成NJ2双机牵引,回来时采用三机牵引。

NJ2型的通用电气代号为C-38AChe,在该公司的产品系谱中处于Dash9/AC一代。根据通用电气公司,该型机车使用了来自Dash9-40(4)C(W)的、拥有4500hp的平原功率,符合***环保*Tier0+排放标准的末代16缸7FDL型四冲程涡轮增压电喷(高压共轨)柴油机,其ECU电子控制单元可自动根据海拔修正输出功率,使得在5000m海拔时依然可输出3600hp。机车电气与牵引系统则改进自AC6000CW型机车,使用交流传动,并且如同所有Dash9和AC系列机车一样,采用全微机控制。

随着技术进步,国产大功率内燃机车逐渐克服了核心技术难题,部分***进口NJ2型机车由国产HXN3型高原机车所替代。HXN3型高原机车,是由中车大连公司根据我国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研制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最高时速120km/h,额定功率3100kW,机车具有功率大、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小的特点。机车柴油机采用高原型增压器,当海拔和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柴油机输出功率会自动修正。

青藏铁路NJ2型与HXN3型内燃机车重联运行

青藏铁路HXN3型内燃机车

***人作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不止是他,其实大多数来***考察的世界级铁路轨道建设工程师们,包括修建过西伯利亚铁路、阿尔卑斯山间铁路的工程师们都摇着头说:有唐古拉山在,铁路永远修不到拉萨。然而,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很多外国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我们都能完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国产化的高原内燃机车将会驰骋在青藏铁路上。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分享一下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北车重组后股票怎么合并

***南车与***北车发布公告公布合并预案称:技术上采取***南车吸收合并***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即***南车向***北车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南车a股股票、向***北车全体h股换股股东发行***南车h股股票,并且拟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上交所上市流通,拟发行的h股股票将申请在***联交所上市流通,***北车的a股股票和h股股票相应予以注销。合并后新公司将采用新的公司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股票简称和代码、法人治理结构等。本次合并的具体换股比例为1:1.10,即每1股***北车a股股票可以换取1.10股***南车将发行的***南车a股股票,每1股***北车h股股票可以换取1.10股***南车将发行的***南车h股股票。据相关规定,经申请,***南车、***北车股票自2014年12月31日起复牌交易。

惊天传言!这是真还是假?

当了两三周的“死多头”,今天股市终于有点起色,上证指数大涨44点收复2800点整数关口,也让猎豹哥稍微舒了一口气。昨天文章还给大家讲,市场即将变盘,原因有二:一是量能已经缩到极致,跌无可跌;二是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市场有望否极泰来!

那今天大盘的大涨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吗?量能的说法稍微还能靠上点边,但第二个原因就不着调了,事实上,完全搞反了!还记得昨天晚上猎豹哥说经济数据公布后为啥市场可能会走强吗?因为按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经济数据应该会很差——经济差央行就要放水——放水股市就会走强。看似完美的逻辑链,结果第一步就被打翻了,我们的数据一点都不差……

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3月当月,出口1.29万亿元,下降3.5%;进口1.16万亿元,增长2.4%,进出口均有所回升。

这个数据有两大意外,第一意外是一季度进出口总值,多家券商预计是下降17%左右,但实际数据仅仅下降6.4%;第二意外是3月份进出口恢复极快,远远超出市场预期!这样一搞,预想的利空变成了利好,那后面的刺激政策还会不会那么猛就很难讲了,这对当下的市场其实算是一个利空,所以如此好的经济数据一出,大盘不涨反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好在美股股指期货还是比较坚挺的,带着A股一起小涨十多个点,但市场资金完全不领情,盘面上热点匮乏,走的死气沉沉。午盘后创业板一哥宁德时代封死涨停,带动了新能源汽车和创业板火了一下,但也没翻起来多大的浪。就在这个时候,今天盘面的主角出场了!

下午14:05分,大盘被巨额资金突然拉起,本来犹豫的指数发力猛攻并一直涨到了收盘,关键是资金明显有加速流入的迹象,抄底势力非常雄厚,成交量快速放大。谁在拉升?不用看其他的,先找券商:

14:03分,资金突然盯上了券商股,10分钟之内券商指数大涨2%,带动了整个市场的活跃,成为今天市场暴涨最大的功臣。

以前一般拉券商股,我们都知道是某些机构又开始耍流氓了,但今天情况明显不同,一是拉升的时间不是整点,这不符合XX队操盘手风格;二是拉上去后不是突突一下就结束了,而是维持到了收盘。这跟以前的护盘不同!

不是某些机构在拉升,那是什么资金这么大的胆子感摸老虎的*股?再翻一下领涨个股,一切明白了——中信建投率先启动并冲击涨停!

中信建投为啥会暴涨?就在14:00,圈内突然爆出一个惊天传言:中信建投跟中信证券要合并!受这个消息的影响,中信建投直线拉升,中信证券也一度暴涨7%,券商板块集体躁动!

为何这两家券商合并的传言会引发市场如此大的震荡呢?列位可能不清楚。猎豹哥带领各位来了解一下其中的奥妙,我们翻一下这两家公司,中信证券目前市值3000亿(券商市值排第一),中信建投市值2500亿(券商市值排第二),这老大跟老二一旦合并,单从市值看已经高达5500亿元,必然是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不排除引发金融行业的地震!

写到这里,问题来了,这个传言是真有其事还是妖言惑众?中信建投跟中信证券真的会合并吗?这个问题其实不用猎豹哥来分解,翻开各大报纸,各路专家已经吵成一锅粥。

一、可能派认为:都叫中信,为啥不能合并?当年南车北车都能合并,南船北船也可睡在一起,为啥券商就不行?而且二者大股东绕来绕去都是国资,不存在产权扯不清楚的问题!

二、谣言派认为:这是市场为了炒作自己制作的一个传言,原因有三:

1、股东背景差异大。中信建投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为北京金控集团,实为北京国资委;中信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为中信有限,实体为央企中信集团。一个是地方国资,一个是央企,不能混为一谈。

2、中信证券正在减持中信建投。按照监管要求,中信证券一直在减持中信建投,如果要合并,那减持的意义在哪里?

3、中信建投这个老庄股庄家现在高处不胜寒,出不了货,病急乱投医编造虚假信息勾引散户上钩!

猎豹哥看来,这些争论都没有认清一个事实——***意志!

把目光拨回到今年的1月份,中美之间经过长达两年的“毛衣战”,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署停火协议,协议里有一个重要的条款那就是金融业的开放,特别是容许***的券商全资进入***市场。

***有什么大机构吗?高盛、美林、摩根,个个在全世界都是响当当的巨头,如果他们集体进入***,那国内这些自以为NB哄哄的券商大佬们能顶住吗?从目前来看,太难了!给大家看一个数据,目前投行界的第一把交易高盛,净资产合计人民币6300亿左右,而国内的券商的老大中信证券净资产也就1600亿!这个差距,他不是一点点大啊!更别提还有摩根、美林,任何一个拉出来跟我们单挑都是吊打全场!

单挑不行,只有群殴了!中信建投和中信合并的逻辑就在于此,一旦两者合并,净资产超过2200亿,加上地利之势,跟外面进来的虎狼还是有的一拼的。

要知道,金融行业就是一个***的血脉,如果这个血脉被外国公司把控甚至是我们的头号竞争对手美帝把控,一旦打起金融战来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高层一直非常担心的一点!因此把两艘战列舰绑成一艘航母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这个角度看来,两者合并非常具有必要性!

盘后,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天风证券多家机构纷纷辟谣,都声称不知道这个事情,但注意,大家都是说“没听说”,并没有说这是“假消息”,这里面的措辞耐人寻味!17:00过后,更有甚者,圈内居然传言国泰君安(老五)与海通(老四)要合并,这“***神券”呼之欲出啊!

在这里,猎豹哥讲两点想法:

一、如果上述合并的事情为真,那说明高层“清空跑道”的迹象非常明显,不排除后面要在金融业特别是A股上大干一场!美帝强,强在哪里?科技只是表象,金融才是核心,华尔街全球定价权所获得的优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想做大做强,埋头苦干实业只是其一,金融行业必须崛起,否则永远只有为人做嫁衣的份!

二、即使中信建投真的被合并,我也不是给大家推荐这个股票,因为他确实是个死庄股……

关于后市,继续看多,不解释!

重大利好,晚间公告,早盘5分钟快一步知涨停,

盘中消息,突发资讯,抢占涨停先机。题材机会前布*的逻辑,陆续兑现,部分粉丝近期大赚30%。

风险来临第一时间通知大家,每晚复盘视频梳理全天上涨逻辑,预知明日大盘涨跌

另外重大消息提醒,暴雷股分析。复盘全面大盘,一手资讯快人一步。

加入办法:

推荐阅读

| 写给家人的投资建议

|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

| ***股市回忆录

富哥江湖人称猎豹哥,擅长潜伏,擅长对时机的把握,果断出击。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好友

***思考、理性分析,对市场心存敬畏,顺势而为,道法自然!

长期坚持深度分析上市公司真的很不容易,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专业是一种价值!如果觉得对您的投资有帮助,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也学“集中力量办大事”?背后门道恐怕没这么简单|文化纵横

✪马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

✪甄志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导读】近期***参议院通过的《2021年***创新与竞争法案》,把***单列为科技竞赛和产业竞争的对手,意味着***科技创新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对于***科技创新的路径,一些人认为要归功于技术引进,另一些人则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甚至成为***正在“模仿”的模式:上述《法案》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为主导,对***技术、科学和研究进行整体布*并加大投资力度,以提振***科技和相关产业。然而,***的科技创新仅仅是因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吗?实践中的逻辑到底是怎样的?

本文以***技术创新最典型的案例——高铁为例,指出一种不同于以上观点的解释: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模式(竞合模式)。这种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初创阶段,在旧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倡自主研发,通过**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改革开放市场化,初步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创新模式;第二阶段,从自主研发转向技术引进,推动技术本土化,同时在积极入世后,借助行政力量保护本土品牌,形成垄断格*;第三阶段,在创新型***战略下,打造***级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全系统合作平台,打造“***标准”,让技术从内销到“走出去”,并完成政企剥离等重要任务。作者认为,这种竞合模式并非简单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是集竞争与合作于一体,**、市场、社会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创新精神深嵌于新***70年的发展历程中。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0年第3期,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思考。

金融危机爆发十年有余,世界经济发展受阻,***保护主义日趋明显,***脱欧愈演愈烈,中美、日韩等国间的贸易摩擦频发,美德等发达***重提制造业回归,种种迹象表明“后全球化”时代正日益***近。全球化时代的跨国技术合作模式面临挑战,获取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成为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否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创新路径?这是学术界乃至政界、商界多年一直关心的核心问题。

新***成立70年,也是***技术创新不断探索的70年。这期间既有两弹一星、高铁、特高压等多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也有汽车、芯片等技术仍待提升。究竟是什么推动了技术的成功,又是什么导致了技术研发的迟缓?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技术来源论将***技术创新成功归结为技术引进的功劳,但这种观点在解释***汽车技术创新时遇到瓶颈;

创新体制论则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一统体制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但这种解释过度强调**单方面的因素,忽略了**与其他行动主体(如企业、高校等)之间的制度关联。

本文以***高铁技术创新为例,深度剖析***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源性力量。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模式(以下简称“竞合模式”)是推动***高铁技术创新的根本。这种模式包含三种组织关系,即**调控下的协调与控制、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受控竞争与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本文要回答的是,这种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与“怎样”推动创新的。竞合模式在***铁路产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制度演进,这种“最优”的创新模式是**、市场、社会共同构建的结果。

 

▍创新中的竞争与合作

 

(一)何为技术创新的“最优模式”?

自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学术界对技术创新的“最优”模式的探寻从未停歇。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们坚信,存在一种理性的“无形之手”指引市场走向“最优”。基于此假设,学者们先后提出了竞争或合作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熊彼特及其继任者新熊彼特学派基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指出企业家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主动进行创新,因而竞争模式就是促进创新的最优路径。而***创新系统学派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化壁垒被打破,大大提升了技术研发的效率,精细分工下的合作研发模式能更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因而合作模式被认为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最优路径。

发展型***理论兴起后,**这只“有形的手”通过产业政策概念被引入创新理论,打破了原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论,同时集聚竞争与合作两种模式的竞合模式由此出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韩国等东北亚***经济的崛起,发展型**成为有别于英美自由资本主义的新兴代表,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卡特尔这类在英美被认为阻碍自由竞争的行会组织被接纳,甚至得到**的支持,**通过卡特尔组织强制推动产业内部各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由此形成由少数寡头集聚的有限竞争市场。因此对发展型**而言,有限竞争环境下的竞合模式是推动创新最有效的路径。

(二)“最优模式”的社会建构

为何同是“最优”路径,却演绎出三种不同的模式?这是传统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的盲点。事实上,如果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三种不同的“最优”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谓的“最优”是某一特定场域环境下社会建构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微电子工业的兴起,硅谷被认为是当时最具创新力的企业集聚地,以英美为代表的竞争模式因此被视为创新力培育的“最优”孵化器,进而不可避免地在世界各地广为扩散。然而,石油危机后亚洲四小龙崛起,尤其是丰田模式在制造业领域迅速扩散,英美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受到了挑战。合作模式和有限竞争环境下的竞合模式开始被接受。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强势复苏,亚洲四小龙衰落,英美自由竞争模式再次成为主流。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引发世人对英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质疑。与此同时,逆势而上的***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黑马,各国开始关注***市场经济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竞合模式。

由此可见,某种模式被认为最有利于创新,并非源于其具有超越制度环境的“绝对效率”,而是因为其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域环境之下实现了“相对最优”。当某种模式在某一时间节点最有利于推动创新,研究者们便会将其理论化,总结出所谓的最佳路径;但随着时间推进,这种模式走向下坡时,便会出现负向论证,重新树立起一种新的“最优”模式。可见,组织理性下所谓的“最优”路径,并非源自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效率,而是因为其在特定制度环境之下被赋予的“合法性”及“高效性”。

▍***高铁竞合模式的社会建构

 

不到十年的时间,***铁路速度等级实现了从每小时160公里到350公里的三级跳,并成功研发具有***标准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复兴号”。提及这些成就,大多数研究认为这是***举国体制下合作模式的典范,但***高铁技术创新不仅有产、学、研的三方合作,更有**调控下的寡头竞争,这种集竞争与合作于一体的模式才是创新成功的根本。一方面,***及原铁道部、科技部等相关行业部委以项目制的形式集中全国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有意识的产业调控,在铁路产业内部树立两大列车制造企业龙头,引进四大技术系统,形成行业内寡头竞争格*,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如果从表面现象来看,***高铁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似乎是**有意识安排的结果。诚然,这期间**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绝非制度决定论的结构主义。如果统览***科技社会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技术并非脱离**、经济与社会而***存在,***高铁创新模式的形成深深“嵌入”新***70年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模式是**、市场、社会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在不同时期,竞合模式的形成与扩散表现为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三种不同机制。迪马乔和鲍威尔将制度形成与扩散的三种机制概括为强制性同构(coerciveisomorphism)、模仿性同构(mimeticisomorphism)和规范性同构(normativeisomorphism)。强制性同构是指组织面对法律等正式压力时的趋同行为,但在***,强制性同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压力,只要这些压力来自组织所依赖的其他更强势组织,比如**的规章制度、d内法律等。模仿性同构是指组织的制度模仿,这种同质化往往发生在组织转型或者目标模糊时。规范性同构主要来源于专业化和共享的知识框架,这些将在领域内形成一种规范性的制度环境,最终导致制度的扩散与趋同。无论受哪种机制的推动,创新模式的最有效路径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而非仅仅是经济理性的产物。

 

 (一)第一阶段:制度遗产与强制性同构

竞合模式的形成初期,主要表现为垄断竞争格*:所谓垄断是指铁道部一级的行政垄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制度遗产;所谓竞争是指路*一级的市场化竞争。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铁路运力不足的瓶颈,***启动高速动车组研发。此时恰逢市场经济改革浪潮,打破计划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成为改革重心。自改革开放以来,d中央先后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d内法规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市场经济的合法性,打造市场化改革的制度环境。在强制性制度的压力下,***铁路产业也被迫顺应改革方向,探寻市场化改革路径。原铁道部对原计划经济时期下辖的30余家列车制造企业(以下简称“主机厂”)、5家科研机构和10所高校进行转制改革。30余家主机厂与4个机车车辆专业研究所改组成立“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5家科研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消科研事业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10所铁道部直属高校与铁道部脱钩,划归教育部或地方。铁路产业内的市场化改革氛围基本形成,原有的大锅饭、计划体制被打破。

在***经济转型的复杂时期,**官员和政策制定者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法,也没有成熟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国际社会已有的共识性标准来看,产权多元化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指标。于是,***铁路产业效仿英美经验,通过网运分离的手段引入多元投资主体。1993年,经***批准,广州铁路*改制为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改制后的广铁集团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广铁集团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实行母子公司制,将集团公司改建为国有控股企业,负责经营国有资产,投资路网建设,调度跨省运输,分配收入以及战略决策。将其他各个公司改组成为具有法人资质的子公司,允许多种产权形式共存。原铁道部通过委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方式对广铁集团进行管理与监督,并在认定国有资产总量、确定投资回报要求、设计指定经营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与广铁集团签订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书。

为了配合市场化试点改革,1995年原铁道部发布《关于扩大铁路*更新改造投资决策权的规定》(铁计[1995]173号),宣布启动部、*分级管理体制改革,将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审批权下放给各路*。这一改革彻底打破了原铁道部一家独揽的*面,路*层面的多元化竞争就此形成。各地方路*为了提升辖区运力,急迫地需要更加高速的列车,而转制剥离后的各主机厂面临自负盈亏的生存压力,急需大量生产订单获取利润,二者一拍即合,成为高速动车组研发的积极行动者。郑州铁路*与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简称“四方厂”)联合研发的“中原之星”动力分散型高速动车组成为当时*厂合作的典范。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制度往往会发生变迁,但是制度体系内原有核心要素却存在显著的连续性。制度的变迁并非是单一关键时刻的遗留物或者是某一制度被锁定后的直线发展,而是经历了长时段的历史沿革,这一过程中通常包含了积极的**再磋商与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制度本身所具有的韧性会根据社会、**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动而重构制度依赖的联盟基础。具体到本文研究的案例来说,改革开放后,原铁道部内部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但是原有的半军事化行政体制依然存在,因此在***高铁创新的第一阶段,除了市场化竞争模式推动下的*厂联合外,原铁道部行政领导下的项目合作制也是重要的推手。2001年由原铁道部牵头,组织铁路系统内株机厂、大同厂、四方厂、长客厂4家主机厂,铁科院、株洲所、戚墅堰所、四方所4家科研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2所高校,共同打造442路内联合创新项目组,该项目被当时***计委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2002年自主研发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成功下线,这是合作模式的代表车型。

***改革开放带来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变,市场化改革浪潮波及各个领域,但是原有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制度遗产一时间也难以转变,新旧制度相互角力,各方都致力于使新制度朝向最有利自己的一方偏移,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均衡。***高铁技术创新竞合模式的产生,正是由计划经济制度遗产与带有强制性同构压力的市场化改革二者共同建构的结果。

 

(二)第二阶段:制度反思与模仿性同构

竞合模式对高铁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即使是一种高效的制度,也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生转变。随着***高铁技术的发展,竞合模式也从原来的垄断竞争逐渐转向寡头垄断,这种转变一方面来源于面对新挑战时模仿性同构行为,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原有制度的反思。

高铁技术创新初期,从业者之所以会选择自主研发的路径,主要是受到“两弹一星”***自主意识的影响。马奇和西蒙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新挑战时存在一种认知惯性,总是习惯于先去选择曾经在类似事件中取得成功的解决方案。新***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利用有限的技术条件都可以在航天工业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因而在高铁研发之初,像“两弹一星”一样***自主搞研发成为铁路人的首选。

改革开放后,***经济迸发出惊人的增长活力,GDP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此时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再次凸显。自主研发的新型列车故障率高,速度提升慢,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对高速铁路的需求。高铁技术研发之初就存在自主还是引进之争,既然旧有的自主路径无法满足***铁路运力的需求,接下来高速铁路技术的研发自然转向引进。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技术会随着外商投资而出现外溢。因而后发***通过引进的形式承接发达***的技术外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产业升级手段。于是,2004年起***铁路产业开始大规模技术引进,先后引进***、加拿大、法国和德国的高铁技术。

确定技术引进路径后,如何引进以及如何保证引进技术的本土转化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汽车产业就率先开始推行市场换技术的产业升级方案。但是近20年的技术引进并没有推动***汽车产业升级,***本土汽车制造企业反而沦为外国品牌的加工厂,原有红旗、上海牌等本土汽车品牌相继衰败。2003年两会期间,社会舆论对***一汽、二汽、上汽三大汽车制造厂核心技术能力的质疑,再次引发全社会对***市场换技术方案可行性的讨论。为什么在***、韩国等***技术引进能够推动产业的升级,而***汽车工业持续近20年的引进却仍困于原地?追根溯源,在引进过程中对本土幼稚产业保护不足是重要原因。以上海为例,上汽公司和上海市**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完全放弃原有本土品牌——上海牌汽车,转而使用德国大众的品牌和技术平台,单以国产化率测量技术创新,最终导致自主品牌的没落。此外,在汽车工业中外合资的过程中,外资企业通过阉割、肢解、解散或圈养的方式遏制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本土系统性研发团队难以得到培养,最终技术无法自主化。

而在高铁技术引进过程中,原铁道部吸取失败教训,借助行政力量主动保护本土品牌。在技术引进招标书中,明确限定外资的市场准入资格,投标企业必须是在***境内注册的,且在高铁设计及制造方面拥有成熟国外合作方技术支持的企业。招标时的这个限定条件,一方面促进了外方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又有利地保护了本土企业,确保本土企业的绝对领导优势,有助于实现技术的转化。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升本土企业的谈判优势,***对***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下辖的30余家主机厂进行整合剥离,于2000年成立***南车和***北车两大国有独资企业。***南车以青岛四方和四方股份为龙头,***北车则以长客和唐车为龙头,原有垄断竞争市场向寡头垄断市场转变。在此次技术引进过程中,仅有南车集团的青岛四方和北车集团的长客被原铁道部赋予谈判权,形成了二对多的买方市场优势,由此中方在价格、技术等核心问题上才能掌握主动权。

寡头垄断的市场格*为高铁技术中外合作树立了谈判优势,这种集合作与有限竞争于一体的竞合模式,有效促进了引进技术的本土转化,成为***高铁技术从时速160公里向250公里跨越的助推剂。

 

(三)第三阶段:强制性与规范性同构

技术的发展目标与***整体战略定位紧密镶嵌,第二阶段技术引进最直接的目标是快速提升***铁路运力,解决长期运能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成为当前以及未来***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发展目标的变化,也为创新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高铁技术创新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铁的国际标准,打造自主品牌。这一战略地位的升级,营造了**干预下全系统合作的强制性同构压力。与此同时,***高铁“走出去”又面临市场环境的规范性压力,原铁道部政企不分的行政体制与国际贸易下企业主导的核心原则背离。最终,在***发展战略的强制性同构压力和专业化市场规范性同构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第三阶段的竞合模式。

2006年***发布《***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打造“创新型***”作为***未来十五年的发展目标,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品牌的制度环境。作为***战略性产业的铁路行业,提升高铁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标准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正式制度的压力下,原铁道部联合科技部发布《***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联合行动计划》),以***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为基础,整合系统内外各研究力量,打造***级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全系统合作平台。在科技部和原铁道部的共同主导下,成立由18位院士专家及相关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即226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设计、规划、核心问题的提出和科研计划攻关方案的制定,形成以原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下属的10家核心企业为主体,联合25所国内一流高校、11所国内一流科研院所与51家***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培育起一支由68位院士、500余名教授、200余名研究员、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级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此联合行动以建立并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为目标,最终实现CRH380A的成功下线,并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认证。

伴随着CRH380A和标准化动车组“复兴号”的下线,***高铁技术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渐形成,高铁“走出去”“高铁外交”等一系列与技术相关的国际贸易接踵而至。但是,应该由谁作为代表去进行贸易磋商成为一大困境。铁道部和国资委作为***下设的**机构,无法成为贸易主体。但如果以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为代表进行贸易磋商,又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最终削弱***的谈判能力,且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作为列车制造企业难以调动整个铁路系统的资源,无法实现“组合出口”。因此在国际贸易规范与国内舆论的双重压力下,2013年原铁道部正式撤销,拆分成***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与***铁路*。其中铁总作为央企承担原铁道部的企业职能,划归国资委统筹;***铁路*承担原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能,划归交通运输部。2015年,国资委又宣布***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重组合并,成立***中车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铁道部的拆分,还是南北车的合并,均未从根本上颠覆***高铁技术创新的竞合模式。一方面,铁总成立后,虽然其身份发生了转变,但是由于仍掌管全国路网的运输服务,负责铁路运输的统一调度工作,铁路系统内的行业整合能力仍在。另一方面,南北车的合并主要是为了保障技术出口过程中的谈判优势,而竞争*面并未消失,在国内南北车仍维持平衡的有限竞争关系,在国际上南北车也有相对明确的出口区域划分。

***关于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升,为高铁技术合作创新平台从系统内向系统外扩张提供了政策合法性,但是技术出口过程中的市场合规要求又对原铁道部的政企分离改制形成规范性压力,在强制性与规范性双重压力的作用下,建构了第三阶段的竞合模式。

 

▍余论

 

创新模式的形成与变迁是制度环境与行动者能动性互动的结果。相对于经济学的理性、效率视角,经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派更加强调合法性机制下制度的社会建构过程。***高铁竞合模式的形成与变迁表明,合法性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行动者的合法性会受到新的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决定论,行动者自身的能动性无法被忽略。

***高铁技术创新的竞合模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不同时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旧有制度的延续和新环境下的应对性反应,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与扩散的三种机制。第一阶段,旧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遗产与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浪潮的强制性同构下,出现了同时涵盖竞争与合作的创新模式。

第二阶段,高铁创新成果的不理想驱使行动者转换思路,模仿其他后发***市场换技术的成熟经验,高铁技术创新路径由自主研发转向技术引进;另一方面,入世后的进一步开放对本土企业形成的环境压力,迫使行动者反思旧有制度,重新整合资源,形成寡头垄断格*下的竞合模式。

第三阶段,创新型***战略的提升,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推崇自主创新的强制性制度环境,赋予行动者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合法性;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升级,技术从内销转向出口,规范化的市场结构与企业性质成为原铁道部及相关国企面临的首要问题,因而在创新强制性与市场化规范性的双重压力下构建出第三阶段的竞合模式。

当前,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第二次大转型正在进行,世界经济的钟摆运动正在滑向“保护社会”的一端,国际社会对*****干预经济、国有企业竞争中立等问题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未来,国际社会对***企业的规范性压力势必越来越大;在国内,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长期任务。随着***市场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升,原铁道部已完成政企剥离,组建***铁路总公司(现更名为******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有南车、北车两大列车制造企业也完成合并成立中车集团,铁路内部的集中与分散格*彻底转变,各行动者之间的制度关系也随之变化,一种新型的竞合模式正在产生。

以上三种渠道均可开“期刊订阅”专票/普票

***中车为什么又改名***南车了啊?

***中车没改名还是***中车。

南车北车合来自并后叫什么呢?

南车北车合并后叫***中车。以下是***中车的相关介绍:***中车将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业务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技术创新、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外市场、拓展多元化业务和提升品牌影响确保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在海外市场,***中车将以统一的海外市场策略,统筹优化国际化经营格*;统一品牌形象,集中双方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中车不仅能强力加速***轨道交通装备业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还将有力推动***高端装备业的产业升级,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宏纯势毕团,也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以及我国优化产业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手绝橘业政策。

合并一触即发

我们一起来复盘一下南北车的关键时间节点吧,那这个事件是开始于2014年的九月份,有报道称,国资委正在力推南北车合并,来增加***高铁的海外竞争力,为了避免双方互相的压价,那双方均已上报了整合的方案,但是不久这两家公司就发布公告否认了这一条消息,此时对应的上证指数呢是2300点,一直到2014年的10月16日,南北车突然涨停,同时进入了龙虎榜,成交量整整放大了五倍多,那随后在2014年的10月22日,南车与众多子公司,签署了一系列重大合同,但是指数仍在2300点左右,2014年的12月27日,***南车,***北车以及南车旗下的上市公司,时代新材。据发布公告称:运用重要的事项未公告,公司的股票停牌,受到相关合并重组消息影响,类似概念的中铁和中铁建连涨了3天,2014年的12月31日,南北车同时复牌各自接连六个一字板,2015年的1月12日,高开低走放量交换筹码,震荡4天后,接下来一周上涨达到了近40%,直到2015年的3月6日,***南车,***北车公告称,合并方案已获国资委的批准,这时呢指数呢已经达到了4000点附近,2015年的4月18日前后,大机构疯狂出逃,南北车分别高位盘整,截止到当天。***南车有六个月前的四块,整整涨到了39块,***北车呢由七块涨到了43块之多,2015年的6月2日,***南车晚间公告称,***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的换股实施公告已经完成,本公司股票简称由***南车变更为***中车,变更日期是2015年的6月8日,那直到全部政策落地,行情结束,一泻千里,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从资本市场有传闻到落地,共历时多半年时间,那期间最好的买入时间点呢,是传闻期。那这时的收益呢是最为丰厚的,在正式公告股票复盘后呢,仍然有买入机会,收益也还不错,而在传闻出来公告落实,直到最后真正合并,仍然有一段时间,会有上涨的惯性。那此时呢也是最为疯狂的时候,而主力资金出逃的时间呢,大概是在复牌后一个月之内,现如今,证券之间同样是互相并购重组的传闻,同样是为了对抗海外资本巨头,那是否还能重演当年南北车的故事,我们目前那还不得而知,但历史呢总是有借鉴意义的,目前券商合并的消息还在谣传阶段,所以在市场表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样,如果一旦坚持到了最后,收益呢也是非常可观的,你做好准备了吗?为什么牛市第一段做互金?

文章推荐:

南车北车为什么合并(南北车合并后股票怎么办?

股票涨停了还能买入吗(股票涨停后可以买进吗

景顺长城精选量化基金价格(景顺长城量化精选基

中元节是传统节日吗(中元节是鬼节吗?这个传统

500万存银行五年定期利息多少钱(1百万定期五年利

海运爆仓是什么意思(货代中的爆仓是什么意思

长沙深业睿城价格暴跌(一个月涨600万,疫情过后

汇率澳币兑换人民币(一澳大利亚元等于多少人民

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