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创】试图重回正轨的杜伦大学#520DUNELM150# 试图重回正轨的杜伦大学 锅蒸之鱼 五年前,也就是2011年初,我还在杜伦大学商学院读书的时候,将大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写过一篇文
【原创】试图重回正轨的杜伦大学#520DUNELM150#
试图重回正轨的杜伦大学
锅蒸之鱼
五年前,也就是2011年初,我还在杜伦大学商学院读书的时候,将大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写过一篇文章名为《”误入歧途”的杜伦大学》,曾被多方转载。我当时读的是Marketing专业,所以分析的初衷是想看看怎么能让这所在英国本土声誉极佳的大学在海外市场提高知名度。然而随着分析的深入,我发现营销终究只是表面功夫,因为营销的目的在于把一个主体最核心的卖点传播出去,可是怎样打造核心卖点却是大学运营层面的事情,因此我才简单分享了一些自己对于杜伦大学打造核心卖点的粗浅看法。
杜伦大学每10年制定一次策略,当时践行的是时任常务校长ChrisHiggins制定的Strategy2010-2020。随着新任常务校长StuartCorbridge的上任,学校目前正在制定并完善下一个十年发展策略。前不久有幸在北京见到校长本人,第一时间听到了他对未来发展的想法,感觉和自己五年前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和,因此决定结合旧文聊聊新政,标题也就此改成了《试图重回正轨的杜伦大学》。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位履新不久的杜伦大学第24任常务校长和校监Corbridge教授。他是一位地理和地缘**的教授,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全都在剑桥大学取得。有趣的是,他曾在1980年代中期来杜伦大学谋取教职,遗憾被拒!辗转欧美多所大学之后,他在伦敦**经济学院(LSE)做到副院长和教务长的位置,才有机会重回杜伦。
在最新一期的校友刊物上有篇Corbridge教授的专访,他在访谈中亲呈自己的学术偶像是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而且引述了一句凯恩斯有关资本主义的名言。鉴于凯恩斯经济学向来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我们新任校长的发展大计也不难从中一窥端倪。
我相信,策略有修改,目标不会改,因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杜伦成为一所更好的大学。那么问题来了,一所大学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算得上一所好大学?杜伦目前在这几方面究竟怎么样,是不是在轨道上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如何调整?
以下斜体内容均为2011年所写,与新增的补充评论有所区别。
1.排名
人们定义一所学校好不好,首先会看排名。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明智的做法,因为一个权威的大学排行榜本身已经从多个方面对学校进行了考核与评估,最终排名是一个学校优秀与平庸的直接体现。杜伦有一个团队专门研究英国大学和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他们要分析这些榜单排名的依据和权重,然后反馈给学校管理团队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在我第二学期结束之前,英国4个大学排行榜陆续发布了最新的排名情况,杜伦的排名非常稳定,最高排在第5,最低也排在第8。我看到依然有人抱怨杜伦从30年前的Top5滑落到了如今的Top10,坦白讲,这是一个能让绝大多数人满意的成绩,也从侧面肯定了学校在这方面下的功夫。
· TheCompleteUniversityGuide当年第5,今年第6。
· TheTimesUniversityLeagueTable当年第6,今年第5。
· TheSundayTimesUniversityLeagueTable当年第6,今年第5。
· TheGuardian’sUniversityLeagueTable当年第8,今年第6。
补充:从英国四大排行榜的情况来看,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杜伦排名稳中有升。不仅如此,当年饱受诟病的国际排名也大有改善,杜伦在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榜单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5-16和THE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5-16中分别排在全球第61位和第70位,可以说完全无愧于AGlobalTop100University的称谓。
总的来说,杜伦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仍然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校长希望通过与重点市场的名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借助对方在当地的名气和声誉提升杜伦大学的知名度。伙伴高校的数量也不宜太多,如此才能确保交流与合作的紧密程度。目前的目标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杜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这8所高校中选择6-8所洽谈签约。据我所知,此行已经与其中将近一半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人
排名之外,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时最容易提及的是人,以及这些人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指的是大学科研队伍在学术领域创造的成就,另一方面指的是优秀毕业生在其职业领域创造的成就。所以人们在介绍一所学校的时候会说这就是谁谁谁毕业的母校,或者说这个学校诞生了多少个诺贝尔奖得主。
我持有一个比较迂腐且**不正确的观点:人生来就是有差异的。就像我最喜欢的游戏《足球经理》(FootballManager)一样,每个球员都有不同的PA值(potentiality),这代表该球员在外界条件和资源充分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同时每个球员还有个不断变化的CA值(capability),代表该球员当前的能力水平,通常CA。这意味着一个人的PA值如果很低,再好的大学教育也不能把他/她变成牛人。所以,牛校之所以牛,就是因为它找到并得到了牛人。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选择那些CA值不太高,但PA值很高的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益。可是现实世界没有“作弊器”帮你查询一个人的CA值和PA值,说到底还是要想尽办法收罗各种现成牛人,因为他们CA值已经很高了,PA值当然只会更高。这个道理谁都懂,所有的大学都在争夺优秀的人才,当杜伦和牛津剑桥共同争夺一个牛人的时候如何让自己不处于劣势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钱。
无论是从整体规模还是财力资源上来看,杜伦跟两位老大哥相比都差了很多,所以全线抗争必输无疑。再把话题切换到《足球经理》上,我执教一支财力有限的俱乐部通常会贯彻“一年一巨星”的策略,虽然董事会每年批下来的转会预算不够充裕,但是全部砸在一个人身上就非常可观了。几年下来阵中就积累了几个牛人,这样球队的声誉就会有所提升,借助良好的球队声誉,我会把各俱乐部那些合同在未来6个月即将到期而尚未续约的球员都找出来(通常也有不少大牌),然后利用博斯曼法则免费签来。如果之前这样做,你的球队很难与更好的球队竞争,同样是免费签约,球员可能会选择牛人更多的俱乐部(如巴萨宇宙队),而现在你的阵中也有很多牛人,情况就不同了。生活中我也会用这种“集中小钱办大事”的原则,比如买衣服就奉行“一年一大牌”的原则,虽然整体看来每年投入服饰的预算并不多,但几年之后你就会发现衣柜里都是一线大牌了。结果就是虽然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但别人都说我看起来像个所谓的成功人士。
2.1教研人员
杜伦大学在教研人员(academicstaff)招聘方面并没有按我设想的路数来操作,每年都在招聘一些看起来还OK,实际上也只能用OK来形容的老师。固然当中也有一些牛人,但不是那种一旦和杜伦大学签约就值得发篇新闻稿的大牛。杜伦大学在上海交大评出的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ARWU)上表现一直很差,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基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获奖次数的纯客观评比。如果近一百年来的毕业生没有获得过这样的肯定,至少也可以用钱来招揽一些获过奖,或者有可能获奖的优秀学者来杜伦大学做学问。
我承认杜伦的财力跟牛津剑桥没得比,甚至伦敦大学的很多学院都比杜伦富有,而在本身就没太多钱的基础上每年还要斥巨资维护那些世界遗产。我在杜伦大学2009/10年报里看到,维护翻新将近400年历史的PalaceGreenLibrary就要花240万镑,而且还为第二年继续这个项目预留760万镑,保护翻新将近1000年历史的杜伦城堡也要花费550万镑。即便如此,2009/10最终的营运盈余依然有1230万镑,我就不信这些钱砸不来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补充:新任校长Corbridge教授在演讲中提到,运营管理一所大学就像运营管理一家企业,你要维持帐簿的平衡,但是大学不同于企业的是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盈余并非好事,而且由此错过最佳发展时机更得不偿失。所以校长打算祭出凯恩斯主义大旗,通过扩张性经济政策谋求发展,具体措施稍后细说。
再引申一点,我认为杜伦大学在学科设置方面也有点跑偏。在RAE2001和RAE2008(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最近这两次评估中,杜伦大学的很多学科被评为最顶级的5*(oneofthebestintheUnitedKingdomandaworldleader),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这几个理科领域,也包括英语、历史、法律、考古、神学这几个文科领域。因此,杜伦大学在英国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理科名校,基础学科非常牛逼,但应用学科发展不力。这是有历史根源的,1852年杜伦大学将纽卡斯尔成立不久的一个医学院收编为杜伦大学纽卡斯尔分部,后来在这个分部上又建起了一个理工学院叫做阿姆斯特朗学院(ArmstrongCollege),等于是杜伦大学把自己的工科都部署在了纽卡校区。此后,医学院和工学院合并为国王学院(King’sCollege)。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我只看到了第一句。国王学院于1963年宣布脱离杜伦大学独立,改名为现在的纽卡斯尔大学。从此,杜伦失去了两个在英国同样顶尖的应用学科——医科和工科。
医科和工科放弃也就罢了,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现有基础学科上,做成真正意义上能和牛津剑桥抗衡的老牌名校才是正道。可惜杜伦不甘心,恰恰是在其排名滑坡的这30年里,陆续增设了很多新专业,自然也包括医科和工科。以前没有也就无从比较,现在非要咬着牙从零开始,牛津剑桥自不必说,和红砖大学相比也一下子落后了一百年。更悲剧的是,杜伦在开辟新学科上走火入魔,甚至把加强建设交叉学科的想法写在了Strategy2010-2020:”Wewillfosterinterdisciplinaryandmultidisciplinaryworkingaswellassubject-specificresearch.”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前,看到媒体报道说杜伦是全世界第一个开设哈利波特专业的大学,WTF!!!以我肉眼观察到结果来看,目前交叉学科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两个领域的学者在跨界交流的时候很难深入。尽管200年前的英国贵族有很多都同时精通多个领域,但是现代科学体系在200年里飞速膨胀,已经很难有人有余力在多个领域都做到世界前沿,所以更难有人凭借这种优势在所谓的交叉学科取得傲人的成就。
杜伦大学常务校长ChristopherHiggins在上任之初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杜伦有希望成为“欧洲的普林斯顿”。其本意是想表达规模虽小,但一样可以做到优秀。普林斯顿大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规模小,只能集中力量搞好有限的学科,因此在理科、工科和社会学科都做到了世界顶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不设立在美国乃至全球大热的医学、法学和商学专业。可是杜伦什么都搞,要知道有舍才有得啊,术业有专攻啊,贪多嚼不烂啊,为什么就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已经做得不错,而且世界都在关注的领域?当然,我也不能否认学校也许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交叉学科是200年后的热点,只是现在被我看作昏招而已……
补充:目前听下来,建设交叉学科这个策略可能得到修正。新任校长在讲话中表示,杜伦将集中资源进一步提升基础科学研究、人文艺术学科以及商科。他认为现在没有足够多的投入根本就做不了基础科学研究,以杜伦大学物理系为例,他们研究需要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绝非千八百万就能拿下的设备,而且需要与欧洲核子研究所以及其他顶尖大学展开联合课题。因此,他打算重点发展本来就已经非常厉害的理科,将所有基础科学研究搬到ScienceSite新的设施里面,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投入总计1.5亿英镑招贤纳士开展科研。
与此同时,他对艺术人文类的学科也有规划,打算将这类专业集中到杜伦教堂周围的老城区,并且扩建现有的剧场、音乐厅、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这是一个相对长期而且昂贵的过程,预计以5年为周期投入总计3亿英镑。
商学院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但最近修葺一新的商学院大楼将移交给其他专业,并重新建设一个更大、更新、更现代化的商学院。另一个非常重要举措就是要在2017年把目前位于斯托克顿的女王校区搬回杜伦,其中包括商学院所有的本科生,从此以后杜伦大学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将在杜伦完成。在我看来,此举堪称意义非凡,并且将成为这任校长功勋的注脚永载史册。
通常来说,大学规模都要受限于城市规模,由于杜伦是一座历史悠久但规模不大的小城,杜伦大学一直都在相对偏小的规模运行。建于1992年的女王校区算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试图通过设立分校突破限制扩大规模。尽管位于斯托克顿的女王校区预计杜伦只有30英里,而且学校提供免费穿梭巴士,但这30英里的距离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求学体验,尤其是在他们对于古老的杜伦大学满怀期待的前提下。
我所在的Marketing专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学校在我毕业那年将这个专业调整到了女王校区,这一决定直接导致申请人数锐减。据我所知,不少非常优秀的中国申请者都曾为此纠结一番,最终选择了别的学校。好在商学院不愧是商学院,从2014年开始又将这个专业调整回了杜伦校区,这样一来,招生的可选范围马上就变大了。
2.2杰出校友
现在我们回到讨论人的正题来,之前说了教研人员,接下来说说杰出校友(notablealumni)。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所大学历史越长,就越优秀。虽然近代涌现出一批历史不长,却声誉一流的名校,但总体上看你很难找出什么学校历史非常悠久,却不优秀。一方面,这是因为历史越长就意味着这个名字出现在媒体上和人耳边的累积时间越长,影响了人们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历史越长意味着毕业生累积的越多,本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则来看,杰出校友的数量也应该越多。
杜伦大学虽然在历史方面很有优势,但实际上是悲催地从事了600年教学工作之后才获得承认的。来看几个关键年份:1072年开建杜伦城堡(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建筑);1286年在牛津成立杜伦学院(DurhamCollege),即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前身;1541年亨利八世提议在杜伦建立大学,牛津和剑桥强烈反对;1657年克伦威尔授予杜伦发放学位的权力,最终又被牛津和剑桥驳回;1669年科钦主教的图书馆捐作大学图书馆。直到1832年,杜伦大学才通过议会取得合法地位。神马叫命运多舛?即便如此坎坷曲折,杜伦依然是英格兰第三古老的大学,也是和牛津剑桥一样仅有的三座学院制大学。
培养杰出校友是个慢活儿,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杜伦大学在180年里已经涌现出了非常多杰出的校友,但和牛津剑桥老大哥比起来只是沧海一粟。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提高录取门槛就好了,而且这招是提升学校声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通常来说,只要你罗列一下某所大学的入学要求,不用说出名字,据此就很容易猜到这是一个什么档次的大学。比如2010年我申请Marketing的时候,看到华威大学(UniversityofWarwick)的这个专业要求雅思8分,单科不低于7。虽然我最终没有申请华威,但从此对这个学校刮目相看。
遗憾的是,杜伦大学不仅在学科设置上与我意见向左,在招生录取方面也没有按我设想的路数来操作,似乎在向着无限扩招的康庄大道一路狂奔。尤其是研究生的扩招,这竟然是写在Strategy2010-2020中的一个具体目标:”Toincreasesignificantlythenumberandproportionofpostgraduatestudents,andpost-doctoralresearchers,providingeachwiththebestpossiblequalityofexperience.”我100%不敢苟同!在无法显著提高申请人数的前提下,扩招就等于降低门槛,进而降低了招生质量。
以前面对几个薪资待遇差不多的工作机会,我就会看看这几个企业的人怎么样。曾经有朋友说过,判断一个人的水平如何,只要看看他/她身边10个人的平均水平就好了。出国读书也面对几个不同的选择,我同样是看每个学校的录取门槛如何,这样就知道学生的大致水平了。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YoucouldstartanewcompanywithAplayers,andtheywouldhireotherAplayers,butthatassoonasyouhiredaBplayer,hewouldhireothers,andbeforelongyouhadacompanyfilledwithBplayersandCplayers.”
还有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在年轻人才的争夺上如何抗衡牛津和剑桥。尽管杜伦建校之初就是为英国提供一个oxbridgealternative,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生存在两个老大哥的阴影下。有一种说法是杜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被牛津和剑桥拒掉的学生(oxbridgerejects)。2010年,校报”Palatinate”针对这种说法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56%的杜伦学生曾经申请牛津剑桥被拒,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杜伦。另外44%没有申请牛津剑桥的学生则有着多种多样的理由,最多的理由是牛津剑桥没有自己申请的专业(比如我申请的Marketing)。
我觉得很多申请牛津剑桥的牛人也会申请杜伦作为保底,这些同时收到3份offer的牛人是杜伦必须争取的对象。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钱。奖学金这个东西,在英国还是个奢侈品。如果杜伦能为足够优秀的学生提供非常丰厚的奖学金,我相信会有offer大满贯的学生最终选择杜伦。
补充:前面已经说过了,新任校长相信现在采取扩张性政策是未来成功的保证,所以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所难免。校长在讲话中提到,我们的竞争对手牛津和剑桥的规模全都五倍于杜伦,因此需要增大规模才不至于在竞争中没有赢面。
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大国际学生的比例,从目前全校总体21%的国际生源比例提高到30%左右。不过有一点颇令我感到担心的是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因为2015年商学院的研究生当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比例来自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这一比例在金融等个别专业尤为刺眼,甚至让我想起哥伦比亚大学某届统计学专业出现的近似全华班。我的确问过校方代表,针对中国学生申请的热门专业,是否会有一个固定的录取比例以确保生源的多样性,答案是否定的。学校只会稍早关停来自中国的申请,但在录取的标准上始终一视同仁。
简单粗暴的扩招通常会带来两个直接结果:1)生源质量降低;2)学生体验变差。前不久在北京的这次校友会上,校长分别回应了校友关于这两个方面的顾虑。他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感觉承诺多过办法。校长保证凭借杜伦大学在英国的声誉,即便扩招也不会降低UCASTariff(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分数)。事实上,在前几年的扩招潮中,杜伦的确没有降低录取分数,录取标准常年稳居第4名(前3名分别是剑桥、牛津和帝国理工)。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是英国的本科录取标准,国际生源可就没这么乐观了,因为前文也提到杜伦在英国以外的地区知名度有限。其实办法也很简单,我在五年前就已经论证过了,首先需要在全球展开品牌营销活动,好让杜伦大学的名字进入潜在申请学生的视野,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有足够宽的选择余地。同时还要加大奖学金的力度和广度,以此挽留金字塔尖的小牛。
至于第二个有关学生求学体验的问题,校长通过多种渠道透露的答案还算不错。我认为,决定体验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和学校的互动频次和亲密程度,这在教学层面主要看师生比例(越大越好),在生活层面主要看学院规模(越小越好)。目前校长并未提出教师队伍具体的扩容计划,但对学院规模和数量倒是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杜伦目前共有16个学院,相比牛津(38)和剑桥(31)的学院数量绝对是小巫见大巫,其结果就是每个学院不得不容纳更多的学生……目前校长已经明确提出要建新的学院,并且将新学院的规模控制在1200人以下,以此确保良好的学院生活体验。如果这样说没有概念的话,就是大小相当于目前Collingwood和HildBede这样的学院规模。
3.钱
说到底,钱(showmethemoney!)是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钱从哪来呢?和绝大多数英国大学一样,杜伦也是一所公立大学,1/3的经费来自**,1/3的经费来自学费,另外1/3的经费来自其他途径。前两部分几乎是固定的,甚至第二部分在我设想的方案里会由于缩招而减少,那么开源就只能靠第三部分了。募资不是本篇日志讨论的重点,但杜伦可以成立一个团队研究一下美国私立大学是如何运营的。在争取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校办企业、以及大学基金这三方面,杜伦和美国私立名校有太多东西要学。
补充:这次,校长特别强调了钱的重要性!他也说发展的关键在于资金,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拨款和收取学费,而是需要更加多元的募资手段,比如发行债券。此前文中提到的数亿英镑投入都将通过债券募集,同时他还将在全球发起几次募资路演,并开放一些设施和学院的冠名权。当然了,他也希望来自中国的校友能够有所贡献,毕竟中国是其在海外最重要的市场,没有之一。
总之,杜伦已经很好了,可是,杜伦还可以更好。
在我设想的愿景里,杜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院制大学,她坐落在英格兰北部一个优雅美丽的小城市。风景优美,规模精致。专注于文理基础学科建设,在每一个涉足的专业领域都被公认为世界一流。那里入学严格,治学严谨,待遇丰厚,人才辈出,全球牛人趋之若骛。
补充:愿景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北京杜伦校友会
DurhamAlumniClubBeijing
1我们的新浪微博@北京杜伦校友会
3浏览我们以往所发信息点击头像中‘查看历史记录’。
61年房价是3500英镑,81年卖到34000英镑。,若上面的膨胀率一直保持到2000年不变那么2000年的房价是多少?
34000/3500的结果,然后开20方根,得到年增长率,增长率的19次方乘以34000就是295000英镑
52.9英镑等于多少斤?
52.9英镑等于52斤!1英镑=0.90718474斤,52英镑=47.1736斤!1英镑=0.4535925公斤,所以115英镑的算法是:115*0.4535924=52.163126公斤!1磅=0.454kg,54磅*0.454=24.52kg,约合24.52公斤!明确汇率是指单位外币能够兑换的本币数量。这里假设本币是美元,外币是英镑
100英磅是多少斤?
100英磅是45.36斤。因为英国的计量系统是磅重量制,1英磅等于0.4536千克,而斤是中国的计量单位,1斤约等于0.5千克。因此,100英磅约等于45.36千克,即45.36斤。除了斤,不同地区还有不同计量系统的重量单位,如英国的公斤(kg)、美国的盎司(oz)、澳大利亚的担(cwt)等。对于国际交流和贸易等方面,统一计量单位十分重要。因此,国际上制定了国际单位制(SI),并逐渐被各国采用。
1630英镑等于态宜及冲未多少人民币
当前最新货币兑换:1630英镑=14272.61人民币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1来自英镑等于多少人民币
英镑对人民币汇率:1英镑(GBP)=10.0161人民币(CNY)英镑100汇率10.0161人民币1001.61买入价10.0066卖出价10.0256最近更新2012年3月18日22时28分
一英镑多少斤?
磅=0.90718474斤
1磅=0.4535924千克(kg)
磅(英语:pound)是英国与美国所使用的英制质量单位,简写是lb。历史上经过多年的演变,英制质量系统对磅也产生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金衡磅、塔磅、商人磅、伦敦磅、公制磅、国际磅等。目前最普遍被使用的定义是国际体重磅(国际磅)。
一磅等于453.59237克,此定义在1958年被美国以及其他英联邦会员国承认。
磅是英美制质量单位,一磅合0.45359237公斤。
110斤等于多少英镑?
英镑是货币单位,公斤时重量单位
1公斤 = 2.20458554
按这个换算单位,题目的110斤是多少英镑,首先要把110斤换算成公斤。1公斤=2斤。110斤等于55公斤,算式应该是例:55*2.20458554等于121.2522047,所以,先把斤与公斤之间的换算关系弄明白,再去算公斤与英镑之间的关系。
一英磅等于多少斤
一公斤等于2.2046磅,就可以知道了。
英镑与公斤的换算关系是?
两者不存在换算关系,英镑是货币单位,公斤是重量单位,如何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