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泽电力最新走势(漳泽电力属于哪个集团?-海螺财经)

admin 2023-12-18 20:29:15 608

摘要:漳泽电力属于哪个集团?-海螺财经 股票投资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投资方式,投资者需要有长远的投资眼光和正确的投资策略,才能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的稳定回报。接下来,海螺财

漳泽电力属于哪个集团?-海螺财经

股票投资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投资方式,投资者需要有长远的投资眼光和正确的投资策略,才能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的稳定回报。接下来,海螺财经将带大家认识漳泽电力股票股票股票,并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告诉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减轻一些烦恼。

答漳泽电力是属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ChinaPowerInvestmentCorporationLimited)的下属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是中国国有企业,主要从事电力和能源领域的投资、开发和运营业务。集团拥有一系列的子公司,覆盖了发电、输配电、煤炭开采和煤炭销售等领域。漳泽电力作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子公司,专注于电力发电项目的投资和管理。集团致力于提供可靠、清洁、高效的电力供应,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答1、中国广核:

作为WANO指数的一项主要指标,能力因子是衡量机组电力产能和可靠性的主要指标,反映核电机组的运行表现和维修的质量。

2020年ROE为10.37%,净利95.62亿、同比增长1.02%,截至2021年08月15日市值为1287.71亿。

2、华银电力:

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火力发电业务,同时经营水电、风电、太阳能业务以及电力销售业务。公司装机规模在湖南省处于龙头地位,特别是火电机组装机规模在湖南处于领先位置,规模优势突出,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3、国电南瑞:

公司主营电力供应、城市供水及工业气体生产,兼营中小水电综合开发等。公司是以“绿色能源”水电为主要电源的环保企业。

2020年ROE为15.06%,净利48.52亿、同比增长11.71%。

答漳泽发电厂优势分析漳泽发电厂地处山西潞安煤田之中,煤源距厂区均在7至23公里之内,距山西省第二大水库漳泽水库仅1公里,煤水资源十分丰富,厂区地势平坦,公路、铁路交通十分便利,属典型的坑口电厂。该厂六台发电机组,其中四台是原苏联进口机组,在80年代后期建设,机组造价较低,每千瓦平均造价为1454元人民币,成本优势明显。漳泽电厂本身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是公司上市后前三年的主要利润来源。漳泽电厂目前上网电价为187.65元/千千瓦时(含税),在电力类上市公司中属较低的,电价有较大竞争优势技术分析这支股票上周连续4天上涨,价格从7块上涨到9块5,今天开盘之后直接涨停到10.37,从日线和轴线的均线以及MACD指标来看,后期还会有一波涨势,预计会上涨到,前次高点13块-17块之间。

不要因为市场的繁荣而盲目乐观,也不要因为市场的低迷而失去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发现本站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漳泽电力明天走势?

单单就明天的走势来说,会小幅下探;这股短线已经涨幅过大,注意风险吧。

晋能控股山西长治潞城漳泽电力2*1350项目最新消息?

根据最新的信息,晋能控股正在推进山西长治潞城漳泽电力21350项目。以下是关于该项目的一些最新消息:1. 项目背景:该项目是晋能控股在山西长治潞城地区开展的一个电力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两台1350兆瓦的燃煤发电机组,旨在增加当地电力供应,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2. 建设进展:据悉,项目已经进入了建设阶段。目前,工程施工已经开始,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电力联调等。预计项目的建设周期为2-3年。3. 环保措施:晋能控股在项目建设中非常注重环境保护。该项目将采用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配备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此外,晋能控股还积极推行节能措施,提高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4. 就业机会:该项目的建设还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晋能控股的消息,预计项目建设期间将有数千名工人参与施工工作,同时在项目运营阶段还将留下一定数量的运营和维护岗位。5. 经济效益:该项目的建成将为当地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除了创造就业机会外,项目的运营阶段还将为当地经济带来稳定的电力供应,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吸引更多投资。由于新闻和项目进展的变动性,以上信息仅反映截至目前的最新消息。如欲获得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建议联系晋能控股或相关官方发布的公告和新闻。

资本溢价范文10篇(全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真实案例角度研究了投资决策中常常为人忽略的技术细节-资本溢价支付。文章从企业制度理论角度分析了股份企业制度的资本逻辑本质,论述了资本溢价产生的原因、性质、功能和原则,分析了案例中股利分配对经营状况和分配时间的依存态势和不确定性,结论对于实践决策者提升投资决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本溢价企业制度资本逻辑股利分配

企业实践中普遍存在溢价投资决策行为,当以协议方式投资到非关联会计主体时,从法律的角度看,如果不涉及国有股权事项和国有资产流失可能性,只要投资合作双方主体意思表示一致,资本溢价的多少就只是合作双方讨价还价的一个均衡结果。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资本溢价”支付所蕴含的经济后果却不能不被人重视。可惜,在企业实践中这一技术细节往往被财务人员和决策者所忽视。简化案例:

A有限责任公司X年3月增资扩股,B公司X年9月投资5500万元认购5000万个出资单位,超面值500万元作为资本溢价,A公司依法办理了变更手续,增资成功后B公司投资占注册资本比例5%。X年A公司实现净利润约8000万元,次年5月A公司向股东分派现金股利5500万元,A公司按时间加权平均实际分派B公司160.58万元。另外,A公司和B公司签定的协议规定:“乙方(B公司)自认购价款足额到位之次日起,享受当年应分配的红利份额”。如果按照出资比例,B公司现金股利应为275万元。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和主旨所在,笔者不打算详述实际事例具体背景,但简化案例与实际事例所引发的本质问题和思考却并无二致,那就是对于像A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企业来说,Ⅰ:究竟按什么标准来分配股利?Ⅱ:为什么要按这个标准来分配?Ⅲ:不按这个标准分配(如A公司加权平均比例分配)有什么不妥?

本文分四部分按如下逻辑结构论述:首先,从资本逻辑的本质上回答了问题Ⅰ和问题Ⅱ;其次,阐述了资本溢价的本质和功能;随后,从法理角度阐述了股利分配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问题Ⅰ的法律依据;最后,分析了A公司分配方法的逻辑实质和经济后果,回答了问题Ⅲ。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逻辑模式及股份企业资本的逻辑本质

企业是由不同的资源(或要素)按照合约约束组成的合作性集合,典型的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和知识,这些资源可以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有,资本供应者提供资本,劳动者投入劳动,经营者运用知识。企业制度所要调节的正是资源供应者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企业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同资源供应者在企业经营中相互间的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差异。理论上讲,参与企业活动的每一类资源供应者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关系中的支配者,依照这种逻辑,企业制度的模式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陈传明,1995):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劳动逻辑的企业制度、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和综合逻辑的企业制度。究竟是资本成为主导力量、劳动成为主导力量还是知识成为主导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不同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迁,这种变迁取决于哪一种制度安排更有效率,哪一种制度安排更能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

股份企业制度(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法律形式)属于典型的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经济学家也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安排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张维迎,1995)。“权利派生于资本,利益归属于资本供应者”是股份企业制度的本质特点,也是资本逻辑的基本内容。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资本逻辑的质的规定性。企业的不同参与者在企业经营中的相对权利地位关系取决于他们是否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股份企业的一切权利均派生于资本,提供资本是行使权利的唯一合法依据。不同参与者是否有权分享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取决于且仅仅取决于他是否是企业资本的供给者;资本逻辑的量的规定性。是指股东所有者之间不同的股东权利大小取决于且仅仅取决于他们持有的资本量的多少,有权分享经营成果的参与者在成果分享中实现利益的程度取决于且仅仅取决于他提供资本的数量比例,股东根据各自的持股比重来分配最终经营成果。

资本逻辑制度下权利利益关系界定的资本溢价本质和功能

前面论述了在股份企业的制度安排中,资本民利安排所体现的一般特性。然而,现实中通常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在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时实行注册资本制,资本逻辑下的权利利益关系也相应变化为以出资者的注册资本量和所占比例来划分。对于那些新出资者来说,为了共享企业经营所得净收益的积累,以及由于新投资者与原投资者在初始投资期间承担的风险不一样等原因,新投资者可能需要付出大于原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投资者相同的投资比例,这部分超出的投资额就形成了资本溢价。资本溢价与资本的划分主要是基于法律的规定,是为了实现法律上的一些基本目标,比如保持股份作为公司资本基本构成单位的特性、保证公司股权关系的清晰、维系公司股东之间的公平关系、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等(刘燕,2009)。归纳起来,资本溢价具有如下几项功能:

(一)资本溢价具有对初始出资者的风险补偿功能

通常,企业在增资扩股之前均要经历一个从初创到发展的阶段,初始投资者往往独自承担着后续投资者难以想象的经营风险,当公司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并增资扩股后,新出资者所承担的风险要比初始出资者承担的风险小,这时企业一般已经打开了较好的市场*面,新投入的资本所承担的风险与初创阶段初始资本承担的风险明显不一样。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新出资者加入进来分享初始出资者的经营成果时,当然应支付一部分资本溢价对初始资本曾经的风险进行补偿。

(二)资本溢价具有对初始出资者的价值补偿功能

从财务计量的角度来看,任何货币都有获得让渡收入和不断增值的可能,初始投资阶段的单位资本价值显然要高于后来增资扩股阶段的单位资本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是需要补偿的。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看,当企业进入生产经营阶段有了盈余后,一般情况下会把其中的一部分留在公司内部继续投资以便于扩大再生产,这部分留在公司内部的盈余就以公积金和留存收益等形式保留在企业里。它们是由全体股东按照各自出资比例共同分享的,这就意味着,在增资扩股前原有老股东的股份的实际价值要超过股份的面值(即实际资本要高于注册资本),在增资扩股后新股东要“侵占”这部分多余的资本,因此,新股东理所当然应支付一部分资本溢价来实现对老股东的价值补偿。

(三)资本溢价是新出资者对未来远期收益的预先支付

新出资人溢价出资,通常是在企业经营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具有良好的经营前景需要继续扩大经营规模而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发生。新出资者加入企业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和初始出资者一起分享由初始出资者精心经营换来的远期收益,新出资者看中的是企业未来的期望价值。从初始出资者角度来看资本溢价是对其未来期望收益分摊的预先补偿,而从新出资者角度来看则是对未来良好期望收益的预先支付。

法律基于资本逻辑企业制度所包含的股利分配原则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股份企业制度的具体法律组织形式,是由股东出资组成的法人组织。出资者股东的法律地位既表现在股东与公司的法律关系中即股东享有股东权,又表现在股东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中即股东平等原则(石少侠,2006)。股东权是股东向公司出资的“对价”,股东行使股东权来表现他在公司中的法律地位。同时,股东的法律地位不仅表现在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中,而且还表现在股东相互间的法律关系中,这就是公司法所确认的股东平等原则,即法律基于股东资格对股东的权利义务给予平等对待,各股东按其所持有的股份比例或拥有的出资额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必须注意的是,公司法中的股东平等是指在资本基础上的平等,也就是说同股同权和同股同利。

股东权利利益关系“取决于且仅仅取决于”资本的多少和比例,只要成为了企业的股东,股东权利利益关系就不存在区分资本提供时间的先后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增资扩股的性质属于一项产权交易,产权交易的公平性内涵特征要求从交易完成的那一刻起各方产权地位平等,只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比例性,而没有产权资历的先后。因此,增资扩股完毕后各股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只与其出资额和出资比例挂钩,而不再与出资时间挂钩,一份出资便拥有公司的一份权利、承担一份义务,拥有相同份额的股权就有对公司的相同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而没说“股东按照实缴出资加权比例分取红利”。其次,如果我们果真按照加权平均比例计算股东分配的红利时,会发现这种分配原则决定的分配红利具有随分配时间和公司经营状况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给老股东侵占新股东利益提供可能。

A公司股利分配逻辑实质为老股东侵占新股东权益提供机会

事实上,如果按照A公司的加权平均比例分配逻辑,我们发现这种分配理论导致的分配结果存在多种不确定性:

股利对企业状况的依存态势。即新老股东分配红利的数量比例以及权利和义务关系依赖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第一种情形是,假设企业当年经营结果是赢利并且分配股利时,按照A公司的分配理论,老股东分配获得的股利比例肯定大于其实际出资比例;第二种情况,假设企业当年经营结果是亏损时,按照现行法律,企业当年亏损时不得分配股利,这样,如果把亏损看作负股利,则在新老股东之间是按照实际出资比例分摊的。由此可见,当赢利时老股东按高于实际出资比例享受正股利,当亏损时老股东按实际出资比例享受负股利。显然,新老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依赖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而不是平等的。

股利对分配时间的依存态势。即新老股东分配红利的数量比例以及权利和义务关系依赖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时间。按照A公司的分配逻辑,当公司在下年度分配增资扩股年度红利时,老股东分配的股利比例高于实际出资比例,不仅如此,此时股利的绝对数量还依存于公司的股利政策,也就是说老股东对新股东权益侵占的数量还依赖于公司此次分配的总股利数量,此次分配得多就侵占得多,此次分配得少则侵占得少,这就要看大股东(通常也即老股东)的“贪婪”程度了;但是,如果公司由于扩大生产需要等原因在下年度不分配股利时(这种情形是完全可能出现的,另一个极端相反例子就是亏损),则新老股东自然是按照实际出资比例分享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这也可以看作名义上按实际出资比例分配了“红利”),以后年度再分配股利时,依A公司的逻辑,新老股东同样也会按实际出资比例分享。由此可见,新老股东的实际分享比例依存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这种“分配管理”为老股东操纵盈余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提供了可能。

综上,资本的民主世界首先讲求的是资本的公平,资本的民主要求由资本衍生的收益分配是按出资比例来计量。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利分配过程中,如果违背“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这个根本原则,就可能会为老股东(通常即大股东)侵占新股东(通常也是小股东)的利益提供潜在的机会。本文案例中,A公司应根据出资比例向B公司分派现金股利275万元,而不是按时间加权平均分派B公司160.58万元。

本文结论对实务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进行非关联投资决策时,支付的资本溢价具有对初始出资者的风险补偿功能、价值补偿功能以及对未来远期收益的预先支付功能,从投资决策开始起,在与投资相关方进行合作谈判时,就需要厘清资本溢价的经济后果,如果遵循A公司的分配计算方法,那么当投资年度及以后年度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状况好坏和每年股利分配流量多少,都会影响到投资方的总体经济利益。

1.陈传明.比较企业制度(第1版)[M].人民出版社,1995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第1版)[M].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资本溢价;分配误区;配比原则;风险报酬;工龄工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会计学上有这样一个会计科目“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它核算的主要是在后续融资的情况下,后续投资人超过初始投资人多付出的一笔款项。那么,后续投资人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难道就不觉得吃亏吗?其实这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体现了配比原则、风险报酬原则。我们结合现行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高校收入分配现状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教学型的高等院校里,专职教师的收入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这是法定部分,一般由国家财政拨付,其标准是全国统一的。

第二部分是绩效工资,其数额多少取决于各人的职称层次和完成工作量的额度。

第三部分就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引进高层次人才补贴。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界定,各个高校标准不一,有的仅指博士,有的指博士和教授,即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双高”人才。

作为非高层次人才的一般教师,其工资收入主要是由第一、第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国家有法定标准,第二部分和职称层次挂钩,不同职称的收入差距很大。第三部分的高层次人才补贴则是由“双高”人才独享。因为是高层次人才,所以给付标准更高。如果我们再考虑到上述影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长期工作的“非双高”人才的收入差价就更大了。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企业资本溢价的处理刚好背道而驰。

1、违背了配比原则。所谓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所获得的净损益。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为收入的取得总是以费用的支付为代价的。

我们来看资本溢价,为什么会产生资本溢价?企业刚刚创立,一切还没有走上正规,千头万绪,从头做起。初始投资人在企业初创时投入了大量的货币资本、过量的工作时间和超强度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与后续的投资人相比,他们付出得更多,要求取得更多的报酬也是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其次,后续投资人投资之时,企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未分配出企业体的保留盈余,而后续的投资人将来也会分享这一部分留存收益,当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否则就违背了配比的原则。

对长期或终生在一所高校任教的教师而言,这个意义尤其明显。这些教师长期以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由于种种原因,或学校扩招,或学校升格(专科升本科,或本科升大学),或者要创硕士点或博士点,各个高校提出了不同的奋斗目标,其共同的结果是要大家勒紧裤腰带,少分配,多节余;少福利,多建设。于是高校的校园内如雨后春笋般立起来一幢幢漂亮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装修豪华的行政中心,设备齐全的宾馆、会议室,而老师的工资福利却原地踏步,甚至不升反降。好不容易基建基本到位,这时为了提升办学层次,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各类“双高”人才被大量高价引进,他们消耗了学校更加稀缺的资源。作为长期工作的非“双高”教师,他们不仅拿不到期望已久的超额工作报酬,甚至连目前拥有的正常收入也相对降的更低,因为有限的资源被稀释得更少、更薄了。他们的收入不仅仅在时间上不配比,而且在数额上更不配比。配比原则在高校的收入分配体制上荡然无存。

2、违背了风险报酬原则。通俗地说,风险报酬原则就是高风险、高报酬,低风险、低报酬。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总是要遵循风险报酬原则,对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肯定要要求取得更高的报酬额,而对于低风险的投资项目,可以要求取得较低的报酬额。

我们再来看资本溢价。前已述及,初始投资人在企业初创时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和努力,而未来有没有回报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一个新企业要面临种种进入障碍,如成本障碍、顾客忠诚度障碍、现有老企业的抵制障碍等,初始投资人承受了更大的投资风险,高风险自然要求高报酬。而后续的投资人在企业走上正规后加入,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大大加强,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后续投资人多投入部分款项也是理所应当。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高校的情况。很多教师在高校工作多年,多年前的高校和今日的高校肯定不能同日而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高校是乏人问津的,当时的高校工资比一般企业的工资要低很多。而今,十几年过去了,高校终于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但长期工作的那些“非双高”教师却没有拿到他们应该分享的那块风险报酬蛋糕,相反,刚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没有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却轻而易举地拿到那么多的报酬额,显然是违背风险报酬原则的。

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理论,即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容量的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木桶效应告诉人们:一所高校的最大竞争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高校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体现了对“长板”教师的高度重视而忽略了对“短板”教师的关注和提高。结合到高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修正收入分配体制的误区:

1、端正思想,一视同仁。任何一个高校的整体实力绝对不仅仅取决于所谓几个“大师级”的领袖人物,其真正的实力表现于方方面面。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单纯依靠校长、书记,依靠几个高层次的人才,那是远远不够的。从一定程度来讲,人品高于学历,态度更甚职称。全员管理的思想目前已逐渐被许多企业认可和接受,高校也应该予以借鉴和效仿。

2、加强非“双高”教师的在职培训。教育部周济指出,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教师的迫切愿望。要从对教职工的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的系统开发,从对教职工的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制定开发与培训计划的人才开发实践,从单纯注重人才引进转向现有人才潜能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而这些在大学的师资管理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而且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职培训与引进“双高人才”相比,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受益时间更长。教师在职培训有一般意义上的学历学位培训与岗位培训两种方式。与纯粹的高成本引进相反,在职培训成本一般较低,即便是学历学位教育,很多招生院校针对在职委培和定向学生的招生,学费相对也比较合理。

另外,这些培养成本在实践中并没有全部转嫁成为高校的培养支出,很多高校只是部分报销学费,更有甚者一分不报,全部自己负担。而在职培训的效益就非常明显,除了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之外,更大的优点是在职培训更有针对性,在职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加主动地吸收和接纳对教学有用的各种信息。而高成本引进的外来人才在就职之前并不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偏向,其针对性当然要大打折扣。

另外,从受益期考虑,在职教师培训的受益期相对单纯引进的教师而言肯定更有优势。因为在职教师一般工作多年,住房、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一般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在感情上也不愿舍弃工作多年、磨合了解的同事和单位,如果选择培训后跳槽则其退出成本较高,就会有很多后顾之忧。而引进教师由于其配偶、子女、住房等问题很难一次性圆满地加以解决,其后顾之忧较大,心思未免要被分散,一旦有更优越的招聘条件,其再次流动的动因就较大。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不断高成本引进人才,而这些人才又不断流失,很大程度上就归咎于这个原因。

3、发放工龄工资。工龄工资又称年功工资,是单位按照员工的工作年数,即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劳动贡献的积累给予的经济补偿。工龄工资是单位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金额不是很高,但工龄工资的作用不可小瞧。工龄工资反映了职工由于工作年限增加、经验丰富、工作熟练程度提高而带来的更高报酬,可以激发职工发挥潜力,更加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职工的全部工龄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社会工龄,即职工非本单位的工作年数;二是学校工龄,即职工为本学校工作的年数。工龄工资的分配应以学校工龄为主,工龄工资的分配标准因应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异,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及经济实力,制定合理的工龄工资分配标准,但应遵循“学校工龄工资标准高于社会工龄工资标准”这项原则。

工龄工资的发放,侧重于学校教师工龄的分配,使教师工龄越长,对学校贡献越大的职工拿到越高的工龄工资,从而明显拉开了新老员工的工龄工资差距,充分体现了“论功行赏”的原则和资本溢价的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石磊.木桶效应[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9.

[2]马强.全面建设小康视角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关键词:事务所人力资本;审计收费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是审计质量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其立足之本和服务之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事务所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其内部资源优化战略的一环,但这些投入是否最终能够创造价值,却没有得到统一的定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具有良好的职业声誉、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客户提供各项专业服务的专业人员能为其创造极高的价值。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的强大与否体现了其实力大小,会对其议价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审计收费作为对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所耗费成本的补偿,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是衡量人力资本投入回报价值的一个直观标准。因此,本文意图探讨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与审计收费溢价之间的关系,期望为未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战略提供建议。

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关键的生产要素,在近年来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这类极度依赖从业者的行业。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员工具有稀缺性及不可替代性等特征,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些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将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Barney,1991)。Snell(1996)指出组织的人力资本是独特且无法模仿的,优质的人力资本可以加强企业的能力并促使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获取优势。有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审计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的教育程度及从业经验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否及效率水平(Brocheleretal.,2004;LinandChen,2009),Pennings(1998)则发现事务所的人力资本对事务所的存活概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郭弘卿等(2011)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会通过对从业者薪酬最终影响到事务所的经营绩效。随后,又有学者关注了更加具体的方面,Cheng等(2009)认为,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的影响审计质量水平的高低,较高的人力资本质量往往能够带来较高的审计质量[1]。而在各类人力资源特征中,尤其是关于审计知识的运用对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蒋尧明,唐衍军,2016)[2]。知识、声誉、客户资源等关键资源难以被物质资本所有者所拥有和控制,但可以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成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已经成为了表达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陈高才等,2013)[3]。事务所人力资本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事务所的专业化水平以及风险控制的策略选择(余玉苗,2004)最终影响其生存状况和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事务所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审计师所具备的人力资本与审计质量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优质的人力资源定义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使客户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溢价;其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优质人力资本表现为企业独有的资源性,这种不可替代性能够增强事务所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因此,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人力资本是提升品牌声誉的关键。事务所的人力资本的确可以为其带来回报,但这些回报之所以能够吸引事务所,归根结底还在于经济价值,这些经济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审计收费的溢价上。

审计收费是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合理的审计费用,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继续花费成本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Libby和Frederick(1990)的研究发现,审计师经验能提高审计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审计收费。Chang等(2008)等发现对审计师的培训能够显著地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绩效[4]。曾建光和伍利娜(2011)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教育结构与审计收费负相关,而年龄结构则与审计收费正相关。李江涛、玉冬梅和杨玉春(2012)也认为审计师个人特征与审计费用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上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内个体特质的关注其实都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人力资本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回报有明确的回报效应,并且这种效应会随着知识经济溢价时代的到来作用愈加明显。

蒋尧明,和唐衍军(2016)认为,相对于其它人力资本要素,专业性在会计师事务所地竞争和成长中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闫焕民(2016)认为执业经验能够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决定了审计质量的大小[5]。注册会计师会通过业务实践以及在职培训逐步获得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具有增值性,并明显地体现在“行业专长”上。许多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具备行业专长可以获得审计费溢价,韩洪灵和陈汉文(2008)发现,具备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对大客户实施差异化战略、对小客户实施成本领先战略获得审计收费溢价。王芸和杨华领(2008)则发现熟练的行业专长比一般行业专长获得的审计收费溢价更高。李爽等(2011)认为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能够通过差异化服务为事务所创造价值。行业专长实质上是一种产品差异化策略,同时,由于行业内被审计单位的共通性,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行业专长可以创造规模优势。

随着审计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水平以及日渐复杂的会计处理程序,会计师事务所若想在行业内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加强其内部整合,尤其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选拔培养更多高级专业人才,提升审计效率与服务品质并维持事务所的竞争优势。同时,行业专长的存在是会计师是否能深入了解客户行业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准确性地鉴别其错报风险从而准确提出审计意见关键所在,是未来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着力点。因此,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人力资源和特定行业审计技术方面进行投资,同时也要激励和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为会计师事务所取得强有力地竞争地位提供技术支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社会产值的贡献日益显著。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资本形式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有效地促进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机融合。在人力资本流动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人力资本定价。现代人才市场上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在人力资本进入企业的初次定价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总是希望得到的报酬越多越好,作为人力资本的需求者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要取得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总是希望支付的代价越小越好。这就形成了一个市场化定价的过程。本文从效用理论角度出发,构造了一个市场为主体条件下的人力资本初次定价过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需求者对人力资本初次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基于效用理论的人力资本初次定价模型

人力资本初次定价是人力资本报酬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本文中人力资本的初次定价主要考虑其货币表现形式。做如下假设:

1.人力资本需求者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是风险规避型

则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总的效用函数为:(3)

其中λB和λS代表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议价能力,且λ=(λB,λS)≥0。

要使总效用UT(VB,VS)最大,即:

将代入(5),并令,解得:

同理可解得:

其中,表示企业获得的薪酬溢价的比例,表示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薪酬溢价比例;表示转移溢价,当1,ω表示人力资本所有者给企业的转移溢价,反之<1表示企业给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转移溢价。

从式(6)、(7)可以得出如下经济含义:招聘双方获得的薪酬溢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分的的薪酬溢价,仅与他们的风险规避值有关,另一部分是转移溢价,与他们的风险规避值和议价能力都有关。具体地讲,第一,招聘双方分的的薪酬溢价仅与他们的风险规避值λB和λS有关。风险规避值高的一方将获得更少的薪酬溢价。第二,转移溢价ω与双方的风险规避值和议价能力有关。当λB/λS>γB/λS时,ω表示转移溢价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向企业转移,反之λB/λS<γB/λS时,ω表示转移溢价企业向人力资本所有者转移。第三,当双方风险规避程度一样时,双方将平分获得的薪酬溢价,转移溢价是否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仅根据他们的议价能力。第四,当双方具有相同的风险规避值和议价能力时,他们将平分薪酬溢价。最终资本定价。

假定A企业招聘中层管理人员B。A企业可给出的最高年薪为Bmin=15万元,前来应聘的B可以接受的最低年薪为10万元,双方风险规避值γB=3,γS=2,招聘双方的议价能力λB=0.6,λS=0.4。试确定聘用成交的薪酬。

根据模型计算得总的薪酬溢价:V=15-10=5万元

企业获得的薪酬溢价:

该管理人员获得的薪酬溢价:

假定其他参数不变,分别对参λB数和γB进行敏感性分析。

表1说明,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γB越大,其获得的薪酬溢价越小,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薪酬溢价越大,最终的薪酬成交价P越高。同理可以得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风险规避程度γS越大,其获得的薪酬溢价越小,企业获得的薪酬溢价越大。最终的人力资本薪酬定价P越低。

表2说明,企业的议价能力越大,其获得的溢价越大,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薪酬溢价越小,最后人力资本薪酬定价P越低。

招聘中人力资本初次定价是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一个合作博弈过程过程。本文应用效用理论建立了双方的议价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定量化的分析,揭示了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不同风险规避度和议价能力对人力资本初次定价的影响程度,为人力资本初次定价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

[1]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张霞等: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的动态博弈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6):262~263

[3]王新华等:国内外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8)67~69

[4]曹建安等:人力资本定价设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6,(5)28~30

关键词: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一、原准则制度对资本公积核算内容规定及其性质用途分析

(一)原准则制度对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有关规定

1993年7月实施的会计改革,资本公积会计科目首次纳入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当时的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包括三项: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2000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了7个明细科目: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此后又陆续规定利用非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产生的重组收益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对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交易产生的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设置“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科目核算。

我国原会计法规制度对利润与资本公积的确认和计量未能实现逻辑的一致,例如,与营业外收入有同样性质的项目如接受捐赠取得的收入、债务重组收益等,被确认为资本公积;捐赠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等被确认为营业外支出,进入了利润表。防止企业在资产交易中的利润操纵行为是原准则制度这种不对称会计处理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以监管、防范利润操纵为目的的制度调整并未能达到其目的,反而导致资本公积性质不清、核算不规范。

二、新准则体系下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及其性质分析

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资本公积科目下只设两个明细科目: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对资本公积的核算规定散见于各具体准则中,现将其归纳如下:

资本溢价是资本公积中最稳定的项目,资本溢价是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新准则对资本溢价的核算内容进行了扩展,根据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资本溢价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以下交易或事项:

1、投资者直接出资形成

投资者直接出资形成的溢价,是指投资者投资时的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包括资本溢价以及股份公司的股本溢价。

债务转换为资本形成的资本溢价,指企业将重组债务转增资本,按股份公允价值总额与相应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差额。根据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取得的债务重组利得,确认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根据新准则,**投入企业的非**补质的“专项应付款”在已使用并形成固定资产时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形成

根据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合并时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与合并时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以发行股份作为合并对价时),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余额以及可转换公司债券权益成份的金额,分别借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利息调整)”科目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贷记“股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6、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含交易费用)与面值的差额

根据新《权益工具及其列报》准则,股份有限公司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注销股票面值总额减少股本,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含交易费用)超过面值总额的部分,应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低于面值总额的部分增加“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新准则下的其他资本公积是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根据2006年会计准则,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是以下交易或事项产生:

1、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关的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企业将作为存货或自用的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应转销与其相关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其他业务收入)。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在增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同时,相应增记或减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会计科目。

4、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有关的

资产负债表日,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与之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而不构成所得税费用。同样,如果企业已记录递延所得税的利得和损失再次发生变化,也要相应结转已记录的资本公积。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按该项可转换公司债券包含的负债成份的面值和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分别入账,分别记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科目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如前所述,应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金额转入“股本”以及“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中。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的,应按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股本”(“实收资本”)或“库存股”,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属于有效套期的,应按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被套期项目产生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新准则下体系下,“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以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下核算项目众多,且分散见于各具体准则中,尽管如此,但这两个明细科目下所核算的内容性质是统一的。其中列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都与投资有关,性质上都属于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一部分且都有相应实际资产流入企业,实收资本账户与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账户金额之和反映的才是真正的投入资本。而列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各项目,性质上属于持有的资产、负债或权益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由于性质明确统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资本公积的用途也很明确。鉴于新准则体系下“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暂时性、过渡性的性质,显然既不能将其用于转增资本、也不能用于弥补亏损。排除“其他资本公积”项目后,资本公积只剩“资本溢价”一个项目能转增资本。

参考文献:

[1]苏喜兰.资本公积会计核算的新旧对比[J].财会月刊(会计),2007,(3):36-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12

企业并购是与其他企业合并来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增加竞争力的一种主流模式。西方经历了5次激烈的并购浪潮,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和企业结构的变迁,并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世界500强企业绝大多数是通过资产兼并、联营、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的交易价格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效率的衡量尺度。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被并购方的股票价格应当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其资产和未来期望收益的市场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并购方支付的并购价格往往高于被并购方的股票市场价值,出现了企业的价值增值,即存在并购溢价。例如,在过去的30年间,美国市场的平均并购溢价高达30%~50%。为何并购方愿意承担如此高的溢价成本?国外学者围绕并购溢价问题纷纷展开研究,把研究视角延伸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众多领域,并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并购定价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收益贴现定价理论和财务指标定价理论等。随着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推广,会计信息可比性有所增强,IFRS的采用进一步降低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并购成本,进而催生了IFRS对企业并购溢价影响的讨论。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浪潮。据德勤的一项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实施或宣布即将实施IFRS。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吸引国际资本,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在梳理有关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回顾研究2002年之后采用IFRS与企业并购溢价关系的文献。以IFRS的研究内容为框架,从会计信息透明度、国家监管和盈余管理等角度归纳和总结采用IFRS对企业并购溢价的影响,并提出继续研究的建议。

学者们在研究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时主要考察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国家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等方面对并购溢价的影响。因此,下面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来阐述并购溢价影响因素研究。

1.1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较为透明的信息公开度会对并购溢价产生负向影响。因为信息公开程度越大,被并购企业的信息披露越充分,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信息成本越低,其实际情况更为并购企业熟知,并购溢价也就相应被降低。Buch和Delong(2003)认为信息公开度较高的国家的公司吸引力较大,并购企业相对容易了解其所需要的信息。Halil和Kiymaz(2003)通过对1989-1999年间美国277起银行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并购者的财富所得与被并购者的信息透明度是正相关的,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被并购企业信息披露越充分,并购企业所支付的并购溢价越低,其获得的财富越多。Zhu和Jog(2009)通过对1990-2007年间20个新兴国家的跨国或非跨国的并购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并购企业越要支付更高的并购溢价来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并购企业拥有的非对称信息程度越高,也就意味着被并购企业所持有的非公开信息资源越多。这些资源不容易被公共投资者获得。所以并购企业为获取这些有价值的非公开信息,需支付较高的并购溢价。

1.2国家监管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监管力度越大,并购溢价越低。一个国家的强有力监管可以有效改善本国的金融环境,提升并购安全系数,降低并购风险。Buch和Delong(2004)通过对1985-2001年发生在OECD各成员国银行之间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在较差的市场监管体制下,银行并购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反之在较完善的市场监管环境下,并购风险较小。Fernandez和Gonzalez(2005)指出当一个国家的审计和会计结算存在缺陷时,良好的官方纪律性和监督可以有效地降低并购风险。

1.3盈余管理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能在某种程度上“愚弄”外部投资者,影响公司的市场业绩表现。同时,在企业并购中,会计盈余在并购价格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然被并购企业的会计盈余对并购企业的并购价格有重要影响,那么被并购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影响企业并购溢价。Sloan研究发现通过盈余管理抬高盈利的公司股价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而向下管理盈余的公司会获得正的市场报酬。这均说明投资者无法完全识破被并购企业的盈余管理。因此并购企业只能根据目标企业平滑后的较高的盈余向其支付并购价格。所以盈余管理水平与并购溢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并购企业支付的并购价格越高,并购溢价越高,反之亦然。

会计准则变革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促使资本市场流动性增强,进而导致并购活动数量增加。Buch和Delong(2004)以1985-2001年3081个跨境并购活动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响并购活动的因素。研究表明,昂贵的信息成本和不完善的监管体制抑制了并购活动的有效开展,随着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跨境并购活动有显著地提升,同时IFRS的引入又显著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提出了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因此,IFRS的引入有助于并购活动的增加。

IFRS引入的特定披露要求及其随后的经济影响(诸如资本成本降低,效率改善和可比性提高)在国内与国际之间均十分重要。随着IFRS对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企业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将会有所增加。反过来,这些影响将减少国内以及跨国并购决策的不确定性。另外,现有研究认为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下,财务报告应该在采用IFRS之后更加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在采用IFRS后期,企业价值应该更加接近地反映公司的公允价值,价格上下幅度应该更窄。在这些情况下,目标企业会将交易价格更加逼近其内在价值,降低并购溢价。Hagendorff等(2012)以欧盟1997-2007年国内和跨境银行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并购溢价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欧盟银行监管的强度和存款保险制度对并购价格有显著影响。严格的银行监督制度与强有力的存款保险体系会显著降低银行的并购溢价,即与并购溢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在大部分国家中,IFRS的采用预期与监管结构强度的改善存在正相关关系,IFRS将与并购溢价呈负相关关系,即IFRS的采用会降低企业的并购溢价。在并购背景下,协调统一的报告框架下有助于降低并购企业在使用目标企业财务报告时的信息不对称成本,并降低其并购决策的不确定性。例如,Zhu和Jog(2009)通过对17年间20个新兴国家并购活动进行研究,发现目标企业信息透明度与并购溢价具有负相关关系,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并购溢价。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并购企业希望存在一个更加透明标准化的框架降低并购成本以及改善相应的决策(Choi和Meek,2005)。

尽管许多学者都直观地认为IFRS的引入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并购溢价,但也有学者持有相反观点,认为IFRS的引入能够提升并购溢价,主要是基于对IFRS定项目的会计处理,例如商誉。以往研究表明并购企业对于无需摊销商誉的目标企业支付较高的并购溢价,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均存在内生性问题。在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Bugeja和Loyeung(2011)以2005年澳大利亚采用IFRS的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商誉会计处理与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如果商誉需要摊销,并购企业便会向具有更好商誉的企业支付更低的溢价。另一方面,在IFRS的框架下,每年商誉均需要进行减值测试,潜在地激励企业进行过度支付。

目前关于IFRS对并购溢价影响的观点不一,但随着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推广,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流动性增强,并购溢价最终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一般而言,IFRS对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市场的整体影响超过任何对特定项目(如商誉)会计处理的部分影响,进而促使并购溢价下降。

本文在梳理有关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回顾采用IFRS与企业并购溢价关系的文献,进而归纳和总结IFRS的引入对企业并购活动次数以及并购溢价的影响。相关学者对IFRS的采用与并购次数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这一结论基本达成一致,而对其与并购溢价的关系仍然存在分歧。

尽管目前学者对国际会计准则变革与企业并购溢价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综述性或评论性的文献,但是围绕会计准则变革与并购溢价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如2006年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是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更是国际会计准则推广和应用的重要一环。新会计准则在许多重要的理念和具体的规定上均实现了与IFRS的实质性趋同。然而国内学术界围绕此次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并购溢价影响的研究却非常少。因此,未来研究可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视角,探究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企业并购溢价发生何种变化,进而深化会计准则变革与并购溢价的关系研究。企业并购是资本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会计准则变革通过影响企业并购溢价,进而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经营,促使企业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通过探究会计准则变革与企业并购溢价的关系,有利于丰富和拓展会计准则变革与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相关文献。

在会计准则研究领域,现有研究以考察准则的整体实施效果为主,然而不同会计准则对企业并购溢价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今后可以具体关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某一具体准则或准则理念与企业并购溢价关系,进而减少各个准则间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此外,现有文献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档案研究分析IFRS与企业并购溢价的关系,仅涉及少量实验研究,且与主流结论不相一致。今后在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中国企业并购溢价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进一步拓展丰富研究方法。

[1]周琳琅.基于管理层激励视角的并购溢价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4.

[2]代宏尧.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溢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程敏.盈余管理行为对并购溢价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4]Buch,C.M.,Delong,G.L.Cross-borderBankMergers:WhatLurestheRareAnimal?[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4(9).

[5]Bugeja,M.,Loyeung,A.GoodwillAccountingandTakeoverPremiums:Pre-andPost-IFRS[D].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2011.

[7]Dechow,P.M.,Sloan,R.ExecutiveIncentivesandtheHorizonProblem: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JournalofAccoutingandEconomics,1991.

[8]Fernandez,A.,Gonzalez,F.HowAccountingandAuditingSystemsCanCounteractRisk-shiftingofSafety-netsinBanking:SomeInternationalEvidence[J].JournalofFinancialStability,2005(4).

[10]Halil,Kiymaz.CrossBorderAcquisitionsofUSFinancialInstitutions:ImpactofMacroeconomicFactor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3(2).

关键词:技能溢价技能劳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十年各地出现了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即出现了技能溢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Acemoglu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偏向于技能劳动的,使技能劳动的需求增长且报酬增加,持续增加的技能劳动将会导致更多的技术创新。Kruselletal.指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源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技术更新和高利润导致设备投资的增加,新设备投入生产增加了技能型劳动的需求,出现技能溢价。现代技术进步与资本、技能愈加的融合,其发展也更加复杂和高级,并在技术进步出现技能偏向的同时也存在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表现为知识或技术创新,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更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如果是机器设备的投资,不断创新的技术必然使新设备比旧设备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此时就需要高技能的人力资本与之匹配,这就会导致技能劳动拥有更高的影响力和需求,也会出现技能溢价。

我国学者宋冬林(2010)利用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证明了我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性,以及不同类型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差异。本文利用CHNS数据库①整理估算出中国的技能溢价水平,试图分析技能溢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

一、模型分析

技能溢价一般被定义为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报酬之比,主要反映出了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如果技能溢价上升,则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扩大。首先,技能劳动的增加会使得其报酬率下降,从而降低技能溢价。其次,技能劳动增加,与其互补的技术的利润率也会上升,这对技能劳动的工资会有一个正向的影响,会提高技能溢价;同时,技能供给也可以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加教育的投入,那么技能劳动数将会增加。

为了推导技能溢价需要建立一个生产函数,本文的模型是在借鉴Murphyetal.的模型基础上的扩充,设定了一个如下形式的生产函数:

从式(4)中可以看到影响技能溢价的有2个因素:首先是[SX(]Aξ[]A∈[SX)],若ξ比∈的值大,则相对于非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有一个更大的正外部效应,技术进步表现出技能偏向性的特征,使得技能劳动的生产率提高,技能溢价水平增加,但前提是σ>1,即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是完全替代的,技能劳动的增加取代了部分非技能劳动。如果σ

括号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技术进步增长率,二是技能劳动相对供给的增长率,两者之和决定了技能溢价增长率的变化程度。因此,若技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大于非技能劳动,技能劳动供给的增长率会超过非技能劳动,技能溢价增长率也会提高,此时技术进步是具有偏向性的。

根据之前的分析,技能溢价受到技术进步、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等因素影响。除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等影响之外,也有学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分析,Mamoon&Murshed认为贸易自由化导致出口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会出现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变革,优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得以生存。企业生产效率变得更高,同时企业需要更多地技术工人,从而增加了技能劳动的报酬。我国学者殷德生等(2006)将国际贸易纳入分析框架,发现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解释了工资不平等现象。虽然Acemoglu认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导致技能溢价的根本原因还是技术进步,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投入法衡量技术进步,没有考虑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可以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来分析。因此,结合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技能溢价的线性对数计量模型:

其中Skill、A、Trade和x分别代表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和其他影响因素(将物质资本K作为一个控制变量)。

因变量WP是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报酬比。技能劳动在收入分配过程中,通过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更高的劳动报酬,所以技能溢价用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工资比表示。由于各统计年鉴中都没有按职业或教育程度划分的工资数据,可采用CHNS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目前,已有的年份是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其中2011年增加了11北京,31上海,55重庆三个地区的调查对象,由于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较高,会使得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工资均值增加,所以舍弃这三个地区的数据,采用共有地区的数据②。

根据问卷的设置,本文采用两种划分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方法:(1)按照最高教育程度进行划分,大学或大专学历以上的划分为技能劳动,大学或大专以下的即为非技能劳动。(2)按照职业进行划分,高级专业技术工作者,一般专业技术工作者,如管理者、行政官员、经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军官与警官,运动员、演员、演奏员划分为技能劳动,农民、渔民、猎人、非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士兵与警察、司机、服务行业人员(管家、厨师、服务员、看门人、理发员、售货员、洗衣工、保育员等)划分为非技能劳动。对于其缺失的年份,即未调研期间的数据,通过全国平均工资序列和已有的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工资回归的方法拟合获取,将数据完整为1989-2011年的时间序列,这样就能得到技能溢价水平的值,见图1和图2。

数据显示技能溢价水平虽然有些波动,但总体随时间还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每年平均以3%的速度增长,技能劳动的工资增长速度也要快于非技能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工资差距在不断加大。计算对比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工资差额后,发现两者之间的差额由原先的850.29元(职业划分)增加到16637.25元的差距,增加了近20倍,说明我国的技能溢价现象比较显著。

自变量:(1)技能劳动相对供给skill。本文采用两种划分标准,一是以是否是大学生作为划分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标准,就采用大学生存量数STU来刻画技能劳动。因为生产函数中使用的是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存量数据,将1988年之前毕业的所有大学生数作为技能劳动的初始值,1989年的技能劳动总数=1988年的技能劳动的总数+1989年毕业的大学生数-1989年退休的大学生数。1989年退休的大学生数等于1953年毕业的大学生数(假设大学生毕业平均24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其他年份以此类推。再用就业人口减去技能劳动即大学生存量算出非技能劳动,两者之比即为技能劳动相对供给指标。二是以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来表示技能劳动的供给EXPERT。(2)技术进步A。技术进步内生于研发投入和创新者激励,近似看成创新的投资,本文采用R&D的经费支出与投资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投资利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表示。(3)对外贸易Trade。选择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EXR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FDIR作为衡量指标。

控制变量:物质资本K。国家统计*没有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数量,需要进行估算。本文采用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资本存量的估计公式可以表示为:

选择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替代当年新增资本存量序列,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基本定为1952年和1978年。由于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基年选择越早,基年资本存量估计的误差对后续年份的影响就越小,限于数据条件,现在大多数研究基本定在1952年。本文采用单豪杰估算出的342亿元(1952年价)的基期资本存量和10.96%的折旧率。投资品价格指数一般采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测算,但是统计数据中能提供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仅有1991年以后的相关数据。根据范巧在相关研究中的分析,本文采取GDP平减指数对资本存量的名义值进行平减,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GDP序列和GDP指数序列的完整性将保证GDP平减指数的可获得性;二是选择GDP平减指数将确保与当年新增资本存量序列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毕竟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三项构成了支出法GDP的全部内容。所以,本文先利用GDP和GDP指数计算出GDP平减指数,再对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替代资本存量的序列进行消账处理,利用永续盘存法的公式,以1952年为推算的初始年份进行递推计算,可得出各年年末的固定资本存量序列K,将年初和年末额的固定资产存量相加进行简均,就得到了每年的资本投入量序列,再计算出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率作为K的衡量指标(于凌云,2008)。

本文采用1989-2011年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CHNS调查报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为了增加模型的解释力,本文对计算出的技能溢价水平进行Chow’s断点检验,检验其稳定性,是否存在结构变化,通过设置了3个点,即1999年、2000年和2001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的结果显示在以解释变量为教育程度划分的技能溢价水平的回归中,1999年的对数似然比为7.780,相伴概率为0.17,2000年的对数似然比为7.140,相伴概率为0.21,2001年的对数似然比为7.112,相伴概率为0.45,都不拒绝原假设。以解释变量为职业划分的技能溢价水平的回归,与以解释变量为教育程度划分的技能溢价水平的回归的检验结果一样,都不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结构性变化特征。于是用以解释变量为教育程度划分的技能溢价水平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

方程(1)-(3)是以用教育划分技能劳动表示的技能溢价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是技术进步,技能劳动相对供给,资本存量和对外贸易。可以看到技术进步的系数都为正,说明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有正向的影响,且大多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能溢价的形成,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具有技能偏向性的。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强化了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特征,技能劳动由于其高人力资本质量,与新技术和设备的互补性更高,更易适应新环境,从而生产率更高且劳动报酬更大,出现国民收入分化加剧。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的系数有正有负,在方程(1)中为负,在(2)、(3)中为正,同时控制变量资本存量指标K的t值普遍偏小,最小的仅为0.24,检验结果不是非常显著。

根据以前的研究,资本存量可能与其他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共线性,考察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之后,相关程度确实较高。为确保模型可靠性,本文剔除K变量重新进行检验,得到方程(4)、(5)。方程的拟合优度明显提高,各变量的检验结果也更显著。其中,技术进步的检验结果依然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0.783,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程度最大。方程(4)中技能劳动相对供给STU的系数为0.722,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程度仅次于技术进步A。方程(5)中将技能劳动相对供给的衡量指标换成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EXPERT,所得到的系数也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技能劳动相对供给的增加会使技能溢价增加,此处与前部分理论模型所得结论有所不同。这说明在现实中技能劳动相对供给的增加没有使得技能劳动工资下降,反而是上升,从而导致技能溢价。方程(4)中以外商直接投资衡量的对外贸易指标的系数为0.499,其对技能溢价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方程(5)中将对外贸易的指标换成出口贸易额占比,得到的系数为0.383,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引发了技能溢价,对外贸易过程中所吸引的外资与技术加快了产业内结构升级和技术设备更新,尤其是现如今的贸易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广泛渗透,国际间的合作更为频繁,生产和管理团队的专业化,使得其增加了对技能劳动的需求;同时,更高的生产率和产品生产利润也使得技能劳动的报酬更高,从而促进了技能溢价的扩大。从结果来看,在技能溢价影响因素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技术进步,其次是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和对外贸易;资本存量对技能溢价也有影响,但结果不是非常显著,有待进一步探究。

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用以职业划分的技能溢价水平位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

方程(6)-(8)的其他变量与方程(1)-(3)相同。结果发现两类指标下模型的回归几乎相似,技术进步、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对外贸易各变量的检验结果都很显著,且都对技能溢价呈现正向影响,唯独资本存量K,其t值仍偏小,此处也剔除控制变量资本K进行检验,得到方程(9)、(10)。方程(9)中技术进步以大学生存量衡量的技能劳动相对供给STU,和以外商直接投资衡量的对外贸易FDIR,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了技能溢价,使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方程(10)中将技能劳动相对供给换成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EXPERT,将对外贸易指标换成出口贸易额占比EXR,发现三个变量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始终为正且保持1%的显著性水平。同方程(4)一样,从方程(9)中看出在技能溢价影响因素中,影响最显著的仍是技术进步,其次是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和对外贸易。

本文利用1989-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技能溢价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以教育程度划分的技能溢价水平,还是以职业划分的技能溢价水平都受到了技术进步,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和对外贸易的正向影响。资本存量对技能溢价也存在一定影响,但结果不是很显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技术进步,说明我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向性特征,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需要相应的技能劳动与之相适应,导致技能劳动的报酬增长,出现技能溢价,这是技能溢价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设备更新的技术引进,以及更加频繁的贸易往来,对技能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大,报酬更高,从而推动了技能溢价,使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报酬的差距扩大。

从分析结果看来,再一次印证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作用。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必然促进对技能劳动的需求。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看,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技术进步使得技能密集型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会高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将导致行业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所以,根据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特征,在关注资本设备投资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不能忽视了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应大力发展教育,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抑制技能溢价的扩大。

注释:

①CHNS调查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合作的追踪调查项目。

②由于CHNS数据库中,1989-1997年调查了8个省份,而2000-2009年调查了9个省份,有个别省份的不同,所以我们采用共有的省份数据进行估算。

参考文献:

[2]Greiner.A,Economicgrowth,skill-biasedtechnicalchangeandwageinequality:AmodelandestimationsfortheUSandEurope[J].JournalofMacroeconomics,2004,26(4):597-621.

[3]Bound,Johnson.ChangesintheStructureofWagesinthe1980s:AnEvaluationofAlternativeExplanation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82):371-392.

[4]Berman,SamanthaR,Tan.IsSkill-biasedTechnologicalChangeHereYet?EvidencefromIndianManufacturinginthe1990′s[R].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2003,No.3761.

[5]刘兰,邹薇.技能溢价与工资不平等:一个文献综述[Z].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工作论文,2007.

[6]Acemoglu,Daron.TechnicalChange,InequalityandLaborMarket[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2(40):7-72.

[7]Krusell,Ohanian,LeeE,Rios-Rull,Jose-Victor,GiovanniLandViolante.Capital-SkillComplementarityandInequality:AMacroeconomicAnalysis[J].Econometrica,2000,68(5):1029-1053.

[8]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5):68-81.

[9]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5(5):47-96.

[10]董直庆,王芳玲,高庆昆.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统计研究,2013(6):37-44.

[11]Murphy,K.M.,Riddell,W.C.,Romer,P.M.Wages,skillsandtechnology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In:Helpman,E.(Ed.),GeneralPurposeTechnologiesandEconomicGrowth.MITPress:283-309.

[12]Mamoon&Murshed.Unequalskillpremiumsandtradeliberalization[J].EconomicsLetters,2008(100):262-266.

[13]殷德生,唐海燕.技能型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不平衡[J].经济研究,2006(5):106-114.

[14]Acemoglu.PatternsofSkillPremia[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3,70(2):199-230.

[15]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16]于凌云.教育投入比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J].经济研究,2008(10):131-143.

TechnologicalProgressandSkillPremium:AnAnalysi**asedon

Abstract:Withthedifferencebetweentheremunerationofworkerswithdifferentskillsisgettingmoreandmorehuge,phenomenonthatskillpremiumoccursinvariouscountries.ThispaperchoosestheCHNSdatabaseandthefittingregressionmethodtoestimatetheskillpremiumlevelinourcountry,andmakesanempiricalanalysisofthefactorsinfluencingtheskillpremiumlevelwithChina′stime-seriesdatafrom1989to2011.Theresultsshowthattheskill-biasedtechnologicalchangehasasignificantpositiveimpactontheskillpremiumandtherelativesupplyofskilledlaborandforeigntradealsoexertapositiveinfluenceinsomeways.

在以下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

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产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已经发生了因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或汇兑差额。

3.为使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为使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主要是指资产的实体建造活动。

例1:甲公司股东大会于1999年8月1日作出决议,决定建造厂房。为此,甲公司于8月19日从银行专门借款4000万元,年利率为6%,款项于当日划入甲公司银行存款账户;8月29日,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一块建房用土地使用权,价款2000万元,要求在9月底前支付;9月2日,厂房正式动工兴建;9月4日,甲公司购入建房用原料一批,价款900万元,当日用银行存款支付。则甲公司专门借款利息应开始资本化的时间为哪一天?

解析:本例中涉及5个时点,即8月1日、8月19日、8月29日、9月2日、9月4日。在8月1日和8月19日这两个时点上,上述三个条件均不具备;在8月29日只具备条件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至9月2日,已具备条件2和条件3;9月4日,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三个条件才全部具备。所以,甲公司此项专门借款利息应开始资本化的时间为9月4日。

借款费用包括利息、辅助费用和外币借款汇兑差额,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在应予资本化的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按如下公式计算:

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止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资本化率

1、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每笔资产支出金额×每笔资产支出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为购建固定资产只借入一笔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的利率;为购建固定资产借入一笔以上的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这些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

加权平均利率=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其中: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专门借款本金×每笔借款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溢价或折价,还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调整

为购建固定资产专门折价或溢价发行一笔债券时,

资本化率=(债券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当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债券期初账面价值

例2:承接例1,甲公司9月份发生的资产支出为:9月4日,甲公司购入建房用原料一批,价款900万元,当日用银行存款支付;9月9日支付建房用其他费用300万元;9月20日,支付建房工资90万元。请计算9月份资本化利息金额。

解析:首先计算9月份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如下:

9月份资本化利息金额为:

例3:承接前例,甲公司建造该厂房于10月1日发行3年期债券6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债券发行价格为630万元,溢价30万元(不考虑发行债券发生的辅助费用),假定计算得出的10月份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为1000万元,债券溢价采用直线法摊销,请计算10月份适用的资本化率及资本化利息金额。

解析:由于10月份有两笔专门借款,适用的资本化率应为两项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加权平均利率计算如下:

10月份资本化利息金额为:1000×0.468%=4.68(万元)

借款费用中资本化的部分应记入“在建工程??借款费用”科目,属于债券溢价或折价摊销的部分应记入相应“应付债券”科目,其他记入“财务费用”科目。

1.解析上例2如下:

9月份借款费用为:4000×6%×1/12=2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5.1

贷:长期借款20

2.解析上例3如下:

文章推荐:

漳泽电力最新走势(漳泽电力属于哪个集团?-海螺

山东物流公司排名(山东大厂有哪些?)

置信电气股票行情走势(0908——行情突破的特征和

游戏基金号是什么(游戏基金有哪些?)

什么叫固收类产品(科普!常见的固收类理财产品

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期首日怎么确认(非公开发

怎样查询老师的基金项目(如何查询自然科学基金

2021金球奖排名名单(2021谁是金球奖的得主?)

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