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奥海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浙江省注册资本:305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姜凯企业类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控股或私营性质企业控股)登记状态
杭州奥海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浙江省注册资本:305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姜凯企业类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控股或私营性质企业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高新区(滨江)分*注册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90号杭州东部软件园创新大厦B座七层B707、B709室法定代表人:姜凯成立时间:2002-01-18注册资本:305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330108000054266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90号5幢七层北707房间
阳江市奥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阳江市奥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01月2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开发等。
法定代表人:程汝航
成立时间:2013-01-29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170200004705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阳江市江城区桔兴街5号
烟台奥海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样?
烟台奥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等。法定代表人:王磊成立时间:2014-10-22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370602200167082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公司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上山路76号楼201室
东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山东、江苏一带好找工作吗?名声怎么样呢?请高人帮忙给分析下,谢谢!
你好!你指的的东财是山东财经还是东北财经,两所学校资质相差很大,如果是山东财经在北京、江苏一带并不是很熟悉,名声也不响,毕竟因为这些地方高校太多,竞争太激烈,在山东的话应该还可以,如果是东北财经的话,就会好很多,毕竟是五大财经之一,不过得找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学经济的都知道这些大学,相对外行的就不一定了,我本身也是财经大学毕业的,是江苏人,目前在山东工作,能说的就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刘昊是哪里人?奥海科技董事长
刘昊:男,1976年12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大专学历。曾任中天电子监事禅绝;2005年8月至2016年4月,任中天吵迅电子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07年12月至2017年6月,任深圳奥海执行升袭此董事兼总经理;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任奥海有限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任奥海有限副总经理;2008年6月至2017年12月任奥海实业执行董事兼经理;2010年7月至2017年9月任奥海集团董事;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任浩富保理董事长。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任奥海投资董事;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任深圳六维总经理;2014年10日至2016年11月,任中国浩东莞市奥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招股意向书富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任中国浩富金融服。
烟台奥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烟台奥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等。法定代表人:王磊成立时间:2014-10-22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370602200167082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公司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上山路76号楼201室
中国最大物联网上市公司?
奥海科技002993:公司沿革于2004年,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包括充电器、移动电源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AI智能物联网硬件(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领域。
奥海科技名声怎么样
题主是否想询问“奥海科技集团怎么样”?好。1、公司工作环境好。奥海科技集团有独立的办公室,每天有人打扫,有空调,饮水机等基本设施。2、福利待遇好。奥海科技集团员工工资在5500元,每个节假日都有单独的礼品,有五险一金,能带薪休假。
无视种种信披问题仍获批上市奥海科技将如何向市场交卷
看天下公司
阅市场风云
报告期内,四种主要原材料理论和实际采购额相差甚远,尤其是2017年IC材料实际采购额竟低于6家供应商合计额;2018年结构性存款实际期末余额比理论期末余额多2045.66万元。无视种种信披问题仍获批上市的奥海科技将给市场交出怎样的答卷?
本刊研究员 刘俊梅/文
7月17日,证监会核准了东莞市奥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奥海科技”)的IPO申请。7月31日,奥海科技披露了招股说明书发行稿。
尽管奥海科技IPO申请已获核准,但其最新招股说明书所披露的内容仍存疑问:主要原材料的实际采购额和理论采购额无法匹配,2018年,结构性存款期末余额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差甚远。这些问题仍亟需奥海科技及其中介机构给出合理的解释。
主要原材料实际采购额和理论采购额难匹配
招股说明书显示,奥海科技主要原材料以胶壳材料、电阻电容材料、磁性材料、IC材料等为主,2017-2019年,这些主要原材料的采购金额如下表所示(下称“表1”)。
与此同时,招股说明书在“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情况”中分别披露了胶壳材料、电阻电容材料、磁性材料和IC材料主要供应商的采购数量、采购金额及占比。
首先看胶壳材料。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2019年,奥海科技对7家胶壳材料供应商的采购总额分别为8850.59万元、13002.15万元和16909.08万元,采购占比分别为81.76%、69.87%和69.28%。据此可知,2017-2019年,胶壳材料的理论采购额分别为10825.09万元、18609.06万元和24406.87万元。
比较表1中胶壳材料的实际采购额不难发现,2017-2019年,胶壳材料的理论采购额均低于其实际采购额,差额分别为3152.22万元、4845.08万元和4003.34万元。
同理,本文分别梳理了电阻电容材料、磁性材料和IC材料的理论采购额和实际采购额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电阻电容材料:2017-2019年,电阻电容材料的理论采购额分别为10941.04万元、21960.05万元和26883.4万元,理论采购额均低于实际采购额,差额分别为1416万元、1146.8万元和4952.36万元。
磁性材料:2017-2019年,磁性材料的理论采购额分别为12694.16万元、17546.15万元和23088.16万元。显然,2017年和2019年,磁性材料的理论采购金额高于实际采购额,差额分别为1370.58万元和1011.46万元,但2018年,则是理论采购额比实际采购额低628.09万元。
IC材料:2017-2019年,IC材料的理论采购额分别为10870.24万元、15944.42万元和20610.73万元,理论采购额均高于实际采购额,差额分别为1845.45万元、788.14万元和1844.68万元。
其中,最让人困惑的是,2017年IC材料理论采购额和实际采购额间的关系。
2017年,IC材料的实际采购额为9024.79万元,但IC材料6家主要供应商的合计采购额就达到了9171.22万元,已经超出了IC材料全部采购额。但招股说明书却显示,IC材料6家主要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为84.37%。奥海科技及其中介机构可否解释一下这个采购占比是从何而来的呢?
奥海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仅披露了四种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情况,但这四种原材料的采购额均出现了实际采购额和理论采购额无法匹配的问题。至此不禁想问,奥海科技及其中介机构是根据什么数据来计算这四种原材料主要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的?如此荒谬的采购额占比出现在招股说明书中的意义何在呢?
难以理解的结构性存款
招股说明书显示,奥海科技购买结构性存款主要是作为其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2017-2019年,奥海科技各期末的结构性存款金额为1.375亿元、1.915亿元和2.67亿元,而且,招股说明书披露了报告期内结构性存款本金的增加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勾稽关系角度而言,结构性存款的期末余额应等于期初余额加上本期增加额减去本期减少额。
但梳理上表中数据却发现,2017年和2019年,这一勾稽关系是成立的,但2018年却并不成立。
2018年,结构性存款期初余额为13750万元,本期增加额37410万元,本期减少额为34055.66万元,因此,结构性存款的理论期末余额应为17104.34万元,但实际期末余额却为19150万元。这意味着2018年奥海科技的结构性存款理论期末余额比实际期末余额少了2045.66万元。那么,奥海科技披露的1.915亿元的结构性存款中,这2045.66万元是从哪儿来的呢?
无论是主要原材料采购额,还是结构性存款余额,理论值和实际值无法匹配的问题如此明显,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招股说明书中的呢?难道这就是奥海科技及其中介机构的信披真实性承诺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点蹊跷的是,奥海科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披露的申报会计师事务所为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但在招股说明书(发行稿)中却显示为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且招股说明书对这种变更未提供任何说明。难道这个信息不需要在招股说明书(发行稿)中予以说明吗?
附:奥海科技IPO主要中介机构
---------天下公司---------
如何成为艺术家?|威廉•德雷谢维奇
什么样的人愿意投身艺术,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对艺术家的种种看法可能都相当不准确。我们认为艺术家性格乖张、懒惰、爱幻想又笨拙,他们心思细腻而脆弱。视觉艺术家莎伦·洛登表示:“我不染发,我说的句子都很完整,我也不懒,大家为此总是很惊讶。”(我采访洛登时,他已经53岁了。他告诉我自己的父母还是接受不了他是艺术家的事实。)人们因为觉得艺术家是在逃避成年人的责任,而对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感到不满。他们有谁不像我们那样,也要经受各种痛苦?与此同时,艺术家的人生常常被美化、被浪漫化,他们的人生像是某种神话,他们代替我们实现了某些夙愿,他们的人生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充满自由、欢愉和玩乐。用音乐人史蒂芬·布拉克特(StephenBrackett)的话说,艺术家活在“大家梦寐以求的生活中”。
我已经提到了一些艺术家可能会有(并需要有)的特质(当然,才能除外):韧性、自力更生、坚定、自律;沉迷创作,且有一意孤行的决心;顺应挫折,有能够接受各种批评的肚量,能够承受风险,能够忍受艰苦的工作,以及没有也行的乐观态度。(独立摇滚歌手基姆·迪尔告诉我:“我不想在斐济度假,真的。因为太热了。”)当这些艺术家说起自己的经历时,我也常常惊讶于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们能够扭转*面去创造新的机会。我觉得有些人傲慢、虚荣,说实话,这有些让人不快,但又好像很有必要,这让他们受到世人的关注,可能也免受外界的质疑。小说家J.罗伯特·列侬(J.RobertLen-non)写道:“我认识的很多作家一直都很焦虑,也讨厌自己,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相当令人失望。”其实,这已经需要很多的自信,才能如此自我怀疑。
不过可能因为我是学术界出身的缘故,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的受访者对一切事物,包括对想法、经验和其他看问题的角度的开放态度。学术界的人总是说“不”。他们总是倾向于对一切予以打击。可以理解,只有通过对论点(以同业审查的形式)的严正检验才能促进知识的进步。但是像这样健康的怀疑态度可能轻易就会变成病态的反对主义。学术界的人总是会说:“我觉得这不对”“你不允许这么做”“已经有人做过了”。(错了!扣五分。)学术界的人总是在捍卫专属于自己的一小片领地,一旦有人靠近,就会朝他们开火。但是艺术家却总在说“好”。艺术界中没有对错,也没有要为之辩护的专业领域。艺术家会说:“去做吧。”他们会说:“如果这样的话,会怎样?”“为什么不呢?”他们会说“别去证明它”,而是像我们众所周知的,达基列夫(Diaghilev)对谷克多(Cocte-au)所说的那样,是去“震撼我”。艺术家的身份是流动的;他们不按过去的成就,而是以现阶段的项目来界定自己。艺术家是面向未来的;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可能。摄影师、艺术咨询师卡特里娜·弗莱表示:“我们常常谈论未来。”她说,当艺术家盯着空白画布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作品可能的模样。
艺术家们另一个普遍的特质是他们都不愿意自称为艺术家。这个称号必须被征服,没有人能直接宣布自己是艺术家。编剧詹姆斯·L.布鲁克斯(JamesL.Brooks)曾经说过,你可能需要20年,才能毫不尴尬地称自己为作家。那些声称自己是艺术家的人要么是业余人士,要么在装腔作势,要么就是半吊子。那些炫耀自己才能的人也是如此。严肃的艺术家对自己在领域中的成就都显得非常谨慎。我的很多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宁愿视自己为匠人;“艺术家”这一称号已经被各种业余人士所玷污了。
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一开始选择了从事艺术,我得到的解释既普通又深刻。一是希望能够自己掌控一切,以逃避来自顶头上司的压力,或是朝九晚五的作息。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这样的动机有着更为明显的边界。如果你不想努力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去当医生、银行从业者或是程序员,那么暂且不论各种不利因素,相比其他领域而言,创意性工作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毋庸置疑,自负则是另一个动机:如果不是对名誉的渴望,那就是期待得到赞赏与认可。丹·巴雷特曾和许多年轻音乐人一起共事,他告诉我做艺术的人中,还有一些很像“青少年”甚至“婴幼儿”般的幼稚动机:“我想获得名声。我要表达这个重要的观点。我要做好这件作品,那么大家就都能认可我。”
当你因为自负而踏进艺术圈,它仍不足以让你一直走下去。我采访过的一些人曾表示他们创作艺术是为了服务他人。他们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去改变社会现状,让人们开心,让大家的生活少些庸俗,或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感受人性的空间。对于一些人来说,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爱的表现;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艺术则更加神秘,连艺术家自己也想象不出、意识不到他们创作出的作品会有自己的生命,并以某种方式为他人带来意义。而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艺术是救赎;艺术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曾救过他们一命。通过读书、听音乐,他们得以从情绪的泥沼,从孤独、绝望中挣脱出来,而现在他们也通过艺术去救赎他人。艺术创作带来了某种变化。巴雷特说,你在做出一张真正的唱片后,肯定会变了一个人。
但我听说过的最普遍的动机,也就是你最常听艺术家说起的,就是他们必须这么做。艺术创作不是为了生活而做出的选择;它不是“生活”,也不是选择。因为艺术家必须这么做,他们才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他们“沉迷于此”,甚至还“受到了伤害”,他们做不了其他任何工作。他们没办法去“做”艺术。他们就“是”艺术家,生来就是。
本文整理摘编自《艺术家之死》,[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3.3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陈嘉艺 译
【节选试读】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与金钱的书。我将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变化进而改变了艺术。我会在这本书中,向你讲述在21世纪的经济环境下,艺术家们(包括音乐人、作家、视觉艺术家、电影电视制片人)谋生与奋斗的故事。
请看一些小片段:
马修·罗斯(MatthueRoth)身兼数职。他是哈西德派犹太教(HasidicJewish)教徒、回忆录作家,也是年轻的**小说作家、儿童读物作家、短篇小说写手、擂台诗(slampoet)诗人、电子游戏设计师、博客作者、小众杂志编辑、专栏作家和编剧。他曾交往过一位非犹太裔的性工作者,上过百老汇的《诗歌果酱》(DefPoetryJam)。他是“Spit姐妹”(SisterSpit)中唯一的男性成员,他在这个位于旧金山的女权口语表演团体中,为“暴女”们(riotgrrrls)制作安息日晚餐。他写过的书包括《摇摆赎罪日》(YomKippuraGo-Go)、《没关系,戈德堡》(NeverMindtheGoldbergs),以及儿童读物《我的第一部卡夫卡》(MyFirstKafka)。罗斯为人亲切,又有些天真,与妻子和四个孩子一起住在布鲁克林。他每天往返于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通勤时间里,时常会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进行创作。不过,若是在犹太教安息日当天有了什么灵感(当然,他随时都有灵感),他也只能等到天黑之后,才有时间把它们写下来。
罗斯所做的这些却只换来了有限的报酬,有时甚至连一分钱都拿不到。2004年,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卖出了1万美元之后,当年他的总收入才比前一年大约翻了一番。2016年,罗斯接连为一家***网站制作了视频,为一家科技教育公司设计了电子游戏,还为芝麻街工作室撰写了科学短剧。后来,发布在纽约地区游戏作者脸书(Facebook)群内的一条匿名帖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实际上是谷歌公司(Google)的招聘帖,他们正在寻找创意写作的作者。罗斯成了谷歌助理(GoogleAssistant)“个性团队”中的一员,这是他在谷歌的第一份工作。他为谷歌助理撰写对话,设计“复活节彩蛋”(Eastereggs),也就是网站上那些各种意外惊喜和笑话。
罗斯告诉我:“当我得到这份工作之后,也就是我被谷歌录用后大概一个半星期,很多朋友都说,‘你今后可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吧。’”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份合同工,没有任何福利:这对罗斯那些年轻的单身同事来说确实是一笔不错的收入,而对像他这样每年要在全家医疗保险上花3万美元的人来说,这些钱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这份工作每次可以续约3到6个月,但限于州法规定,工作时间最多也不能超过两年。我采访他时,他已经为谷歌工作了一年半。罗斯还面临着另一个年限。当我问及他的年龄时,他说:“我快三十九岁半了,每天都在变老。”罗斯说自己就像是“点子海”(OceanofNotions),那个萨尔曼·鲁西迪(SalmanRushdie)笔下的儿童故事《哈伦与故事之海》(HarounandtheSeaofStories)中的说书人,他“装满点子的水龙头总有一天会干涸”。他说很怕自己有一天脑子就不灵光了,或者因为自己太害怕这样,而不再能想出新鲜又有趣的东西来。因为这样,临近中年的他可能就再也找不到创意相关的工作了。
以任何合理的标准来看,莉莉·科罗德尼(LilyKolodny)(化名)都算得上是成功的插画师。她的画风充满童趣,她也因此获得了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RandomHouse)、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Collins)、《纽约时报》(NewYorkTimes)、《纽约客》(NewYorker)等多家知名出版社和报纸杂志的青睐。她告诉我:“我的朋友总说‘你真幸运啊,找到了你想做的事’。我确实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才能,但我也意识到自己是在随波逐流。就像是我知道要怎么做。或者说,我就应该做这份工作。”
与此同时,科罗德尼也正为她的经济状况发愁。她说:“我赚的钱只够糊口。说真的,我没什么存款。”我问她觉得自己每年需要多少钱才能过活,她说:“我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这是因为我总是拖着不愿意去想。对我来说,要去想象未来的样子,实在很难。”我采访她时,她的情况刚刚好转了些。过去几个月,她曾数次“不管不顾就外出就餐”或是“买这买那”。她不再时不时检查自己的存款,以确保租金是否能全部交清。当时,她也正在与一位出版社经纪人合作,着手一个关于“印象风、半虚构的插画回忆录”项目,她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让自己的事业再上一层楼。她说:“我还想着,这能让我很快就变有钱,可一切还是事与愿违。”
科罗德尼表示:“对我来说,那就是颗金蛋。如果它破了、烧了,我就必须重新考虑所有东西。”她究竟要如何重新考虑?她还能做什么?如果可以,她的次选计划是教书,最好是教艺术,不过有需要的话,其他科目也行。再不济的话,任何工作都可以。她说:“在我认识的人中,如果他们不是朝九晚五,或者不是有钱人,那他们要么是瑜伽老师、优步司机,要么就是保姆。”过了这些年,她要是还想“转行去做这些离自己本职相去甚远的工作”,就会变得相当困难。我采访科罗德尼时,她已经34岁了。她很清楚自己必须做出决定。在她看来,她现在的处境“可能也无法维持太久,尤其一旦自己要生孩子的话”。当然,这是在说如果她想生个孩子的情况,而她自己也确实想生。
29岁时,马丁·布拉德斯特利特(MartinBradstreet)终于实现了他的音乐梦想。布拉德斯特利特出生于澳大利亚,目前定居蒙特利尔。他是摇滚乐队AlexeiMartov的创始人。(这支乐队的音乐特色用一个词就能很好地描述出来,那就是“大声”。)这支乐队在蒙特利尔有一批忠实粉丝。他们会在当地举行表演,通过脸书进行宣传。当时,也就是2015年,布拉德斯特利特决定举办巡回演出。如他所言,对于像他这样的音乐人来说,“坐着大篷车到处表演,和朋友一起唱自己的歌”,向陌生人传达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这样的巡演标志着事业上的成功。
布拉德斯特利特上网搜索了数百个与AlexeiMartov相似的乐队,参考他们的巡演行程,找出他们的演出场地。然后,他通过场地数据库IndieontheMove获取这些场地的联系方式。他表示,如果你能给主办方一个完整的演出节目单(也就是你的乐队加上一些当地乐队的表演),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主动来与你合作。因此,比如说,他会在路易斯维尔找出80支乐队,在听了他们的作品后,去联系其中最合适的几支。他说:“你必须学会如何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场地,和一些陌生的乐队一起宣传你们的演出。”他有时会向这些场地要各家媒体的联系方式,这样他就能直接找到他们。
的确,布拉德斯特利特也觉得这么做劳心劳力。不过多亏了互联网,办巡演做这些就够了。他说,一开始你会亏钱,但他觉得钱并不重要。(布拉德斯特利特靠着他玩网络扑克赚来的钱为生,用他的话来说,这算是“另类投资”。)他想过要再向前一步,做一名公关、经纪人或是唱片销售,但是他说:“世界上比我有才的人多了去了。”我采访他时,布拉德斯特利特已经转行,他若有所思地表示:“靠玩音乐为生可能确实不错,只是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年纪越大,还能让一切完美,这太难了。”不过,他并不后悔。他说,他一共举行过约50场巡演,“其中有半数都可以算入我这辈子最棒的100个夜晚”。
麦卡·凡·霍夫(MicahVanHove)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奥海镇(Ojai),这位独立电影人靠自学成才。凡·霍夫没读过电影学院,甚至连大学也没上过。他告诉我,他有如今的成就,“都是互联网的功劳”,他从网上学会了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对他来说,如果电视可以比作小说,那么电影就是诗歌。他说:“拍一部电影,你就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与观众交流。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仿佛包罗万象,而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却暗含了无限的人生经验。因为它们总是在最奇妙、最不经意时发生,所以我一直对这些瞬间非常感兴趣。”
他告诉我,他都是“先一头钻进去”、先实践起来而积累的经验。他在拍摄第一支短片的第一天,买来了相机却忘了带镜头。他花了五年时间,才在名为Kickstarter的众筹网站上筹到了自己首部故事片的“微预算”,总计约4万美元。凡·霍夫的家里没有什么钱,在过去的十年里,他总是借宿在朋友家。我采访他时,他还经常在朋友家打地铺。他也许愿意和母亲住在一起,但她的经济状况显然更加糟糕。他说,“这取决于你能牺牲什么。我能牺牲挡风遮雨的屋顶。然而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这会让他们很痛苦。”
我采访他时,凡·霍夫刚制作完他的第二部故事片。前一晚,他还一直熬夜剪辑到了凌晨5点。他计划在自己能承担的入场费范围内,把这部影片投给尽可能多的电影节,可能有10到20个左右。他表示:“我就像在悬崖边上,我倒要看看自己学到的这一切是不是有用。”不过他已经准备好走下一步了,他打算写一个扎实的剧本,以此获得50万美元的融资。“人们能感觉得到你什么时候算是准备好了。”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的?我这样问道。他说:“我快30岁了。9年前,我就下定决心要拍一辈子电影。我曾投入过全部,现在也还是如此。”现在他是时候去找出自己要做出哪些贡献了。他说:“因为我确实认为电影有自己的脉络。我们通过观察前人的作品,再按照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融合进我们的作品里,以此来谈论这个世界,也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