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只股票多家券商连续出利好研报怎么回事? 券商研报(BrokerResearchReport),是指证券公司的研究人员对证券及相关产品的价值,或者影响其市场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所作出的研究报
某只股票多家券商连续出利好研报怎么回事?
券商研报(BrokerResearchReport),是指证券公司的研究人员对证券及相关产品的价值,或者影响其市场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所作出的研究报告。但券商研报也有其*限性。因为市场总是不断变化,尤其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券商研报的内容显得滞后。另外,券商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利益的相关使得报告不能完全客观中立,有时甚至会对投资者造成误导。所以,在研读券商研报时,投资者还需擦亮双眼,尽量选择口碑良好、实力较强的券商,且不能只看一家观点,最好“货比三家”、博采众长,在比较中进行全面分析。应答时间:2021-06-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https://b.***.cn/paim/iknow/index.html
为什么只要一大量出研报股票就下跌?
亲,两种情况:
一如果股价在高位顶部区域通常是借助公司研报发布利多,主力借机出货;
二是在低位,底部区域借助研报,故意打压建仓。
问:经常看股票研报,有些机构给评级后会给出目标价位,有些则是给出EPS数值,我一直不太懂这个,这
就是没股收益率从2015的0.36增长到2016的0.48
研报密集出现意味什么?
出现许多研报意味着个股正处于市场的热点,被较多的机构关注,在这些研报的刺激下,个股后期会走势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投资者择机买卖。
震惊!研报发布与股票回报竟有这种关系,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赚不到钱了…
经常会听人说“卖方研报主要看数据和框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卖方推票主要是赚吆喝,比的是谁声音大”;但另一方面,又经常会听到无数因此一举夺魁、名利双收的励志故事。A股分析师研究的价值是否在研报中有所体现?笔者分析了数万份A股公司研报,尝试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公司分析报告标的明确、便于分析,如无特别说明,本次研究所指“报告”为公司分析报告。截至2017.9.30,各家机构的分析师总共发布了43,146篇A股公司分析报告,平均每天140篇。其中,报告篇数在1,000篇以上的公司共有17家,海通证券以2,802篇报告雄居榜首,光大证券以2,742篇紧随其后:
图1:证券公司发布报告情况
如果认为第一作者是对应公司分析报告主要负责人,报告篇数在200篇以上的分析师共有11位,分布如下:
图2:分析师发布报告情况
分析师报告看多的公司,是否有超额回报?对此,笔者重点研究了发布日期在2016.11.26-2017.4.14这小半年的报告,分别将分析师发布报告前一日(一般为报告上的取价日)向前/向后推120个交易日,获取其股价走势。
笔者排除了以下3类报告:
1. 针对新股的报告、前120个交易日全都在停牌中的股票(反正也买不着);
2. 前120个交易日内上市的次新股(对评价前120个交易日的回报有扰动);
3. 所有诸如“回避”、“中性”、“谨慎/审慎推荐”等偏负面的评级和所有下调评级的报告。
最后得到用于分析的“正面的、能买的老股”报告共15,085篇。鉴于事件驱动分析应该剔除beta的影响,我们下面主要从超过沪深300的相对回报进行分析,除特别说明外,下文所绘制曲线均为符合条件的所有研报的均值。
一、总体情况
先看全市场情况:
图3:全市场分析师发布报告后对应股票相对回报均值(%)
这相对回报曲线,简直就是接盘侠集结号嘛。研报发布之后相对回报一路走低,到100个交易日后(约5个月)平均会输沪深300将近8%……顺便再看看绝对回报好了:
图4:全市场分析师发布报告后对应股票绝对回报均值(%)
从绝对回报来看,分析师推荐股票有以下规律:
1. 涨了才推;
2. 推完就快见顶了;
3. 跌了40个交易日左右(约2个月)见底开始反弹,但120个交易日(约6个月)才堪堪回本。
三、行业差异
我们把筛选后的15,085份研报按中信行业划分进行分类,分布如下:
图7:研报行业分布
医*以1,256份位列第一,机械以1,155份位居次席,这两个行业平均每天有近9份公司点评发表。我们以(推荐后最大涨幅/241个交易日振幅)来表示研报对应的“贡献”,将总共29个行业按这个指标从大到小排序,为方便展示分为6组:
图8:分行业研报发布后对应股票相对回报(%)
从结果来看,有色/煤炭行业相对较好。这可能是因为样本区间(2016.11.26-2017.4.14)刚好赶上了年初“煤飞色舞”的大行情所致。而在样本区间里,纺服/军工/传媒等传统热门行业都表现不佳,推票后的相对回报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四、预警指标:市值与换手率
从上面的行业分析,我们隐约可以发现,平均而言在研报发布后表现较差的行业,往往有以下两个特点:
1.“好运作”:只需少量资金即可拉动——总市值相对较小;
2.“有故事”:是最近的热门股——换手率应该较大。
报告发布前一日公司市值的分布如下:
图9:报告发布前一日公司市值分布
上图中纵轴为报告篇数,横轴为市值,单位为亿元,每一小格代表100亿元,可以看到分析师最爱推荐300亿元以下的小票,占全部报告的76%。我们按照市值将样本4等分:
各组的推荐后表现如下:
图10:不同市值区间公司在被推荐后的相对回报(%)
确实如此!推的票越小,越可能是在给你挖坑。
以报告发布前120日的日均换手率作为股票“热度”的指标,其分布如下:
图11:报告发布前120日公司日均换手率分布
上图中纵轴为报告篇数,横轴为换手率,单位为百分比,每一小格代表1%,可以看到分析师爱推荐的股票换手率一般在2%以下,占全部报告的71%。同样地,我们按照换手率将样本4等分:
各组的推荐后表现如下:
图12:不同换手率区间公司在被推荐后的相对回报(%)
结果也很明显!推的票越热门,是雷的可能性也越高。
五、总结
总结一下我们从研报中分析出的结论,笔者差不多明白了自己为啥赚不到钱:
1.无论是绝对回报还是相比沪深300的相对回报,“研报发布”都是反向指标;
2.不要迷信“全市场首推”等噱头;
3.分行业来看,2016.11.26-2017.4.14,有色/煤炭相对较好,而纺服/军工/传媒是“反指重灾区”;
4.研报推荐的公司市值越小、换手越频繁,越要谨慎对待。
作者:紫荆十三
来源:紫荆十三
机会宝
机会宝是中国基金报旗下连接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的线上、线下多层次互动交流平台,已为500多家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架起沟通桥梁,来自3000多家投资机构的用户参与交流。
股票研报收益翻翻为什么股价不升
业绩成长肯定伴随大涨,但股票炒的是预期。等利好兑现了,早就炒高了。在业绩成长之前,肯定已经涨得非常高了。已经是成熟期了,而不是成长期。
没有研报消息的股票说明什么
说明券商等研究机构的关注度极低,该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也不会高。但不意味着这个股票就一定不会涨。
(无门原创)为什么研报推荐的股票不涨还套人呢?
前几天看了网上一篇文章大意是讲,很多基金公司对已经有一段上涨后的股票出了研报,提高了个股的推荐级别,有些朋友看到研报对这家公司的利好分析后满怀信心买入,结果股票却没有再继续上涨,股价却越来越低。
文章中报料,有些基金公司出的研报,都是在主力完成建仓拉升后出的,目的就是要配合主力把高位的筹码派发给散户。
所以,文章的结论对于公司的研报,一定要小心,有些研报切不可太当真,特别是已经有很长一段上涨的股票,研报的目的很可能是在找接盘侠。
的确,在市场中有一些朋友很在意思学习研报,特别是价值投资模式的朋友。研报这个东西,对于超短一族的价值,更多的是理解其对题材炒作概念的运用。
这个事情让我想到另一个类似的故事。
市场中除了研报外,我们还会看到有时上市公司会公布一些基金公司前往调研的信息。这也会让很多朋友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这些来调研的基金公司是不是会考虑买入而助推股价。
曾经有一位私募大佬回忆,讲他带公司团队专门去调研一家上市公司的情形。他说,他们公司投资了一家上市公司,在这家上市公司赚了不少钱,然后作为对上市公司的一种回报和礼节,所以他带团队上门作调研。
这是不是和我们很多朋友的理解不一样。你以为人家上门调研是看好公司考虑买股票。而其实人家早已经买入赚了钱,是作为礼节拜访,帮助巩固市场信心,只要提升了股价对大家都有处。
所以,市场中的套路是很深的。小心,谨慎为宜!
出了研报的股票还会涨吗
多数会小涨
股票出研报增持是不是就利空?
此本身是利好,但往往是此利好消息已经反映在股票的股价中,反而是利好出尽是利空反映在股价上---股价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