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长城,戈壁滩上雄风犹存的土墙 一提到长城,总是让人想到北方那连绵起伏、宏伟壮丽的长城,人们习惯说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但那只是明代的长城。在敦煌还有一道
汉长城,戈壁滩上雄风犹存的土墙
一提到长城,总是让人想到北方那连绵起伏、宏伟壮丽的长城,人们习惯说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但那只是明代的长城。在敦煌还有一道汉代的长城,年代比明长城还要早一千三百多年。
当车在玉门关往西不远的一道褚黄色的土墙旁停下来,这里就是我此次行程中要寻找的一段汉长城遗址。苍穹下,汉长城突兀而起,横亘在我面前,与旅游景点那人工粉饰的秦关汉阙相比,汉长城剥落破损,显得十分荒凉。
在历史上,只有汉代和明代在西北修有长城,而且汉长城比明长城向西延伸的更远。据说,敦煌的汉长城是保留的最多最完整的一段,长城沿线的汉代烽燧也比比皆是。在这西北大漠中的汉长城同宏伟的明长城相比,没有什么美感,但我看到的是历史感。
远远望去,在这杳无人烟的荒漠戈壁上,绵延横亘着那些经过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断断续续的土墙。方圆几十公里没有水源,也没有树木,褐色的沙石地上,只有几丛耐旱的骆驼刺,这一切让人体会到了“春风不度玉门关”和“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汉长城与玉门关在同一条线上,玉门关是汉长城的西起点。据考证,汉长城是由秦长城的终点临洮开始,经张掖、额济纳、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直到敦煌的西湖附近。如今,在敦煌境内,还保存有150公里的汉长城遗迹。
西汉时,敦煌的西北面有匈奴,在南面有羌族,这两个民族经常联合夹击驻守在敦煌的汉军,侵扰当地的边民,使汉朝边境动荡不安。这一条蜿蜒曲折的汉长城和星罗棋布的烽燧,犹如一道道森严的屏障,牢牢地守卫着汉室的西陲门户。
这段汉长城对于抵抗匈奴的侵犯,巩固边塞与汉室政权,安定百姓,发展经济,保证交通畅通,加强同中西亚各国的贸易起到了重大作用。走近这段土墙,看到汉长城远没有想象的雄伟,长城残高只有不到两米,下面近一半还被砂石掩埋了。
残存的墙体夯层清晰,墙体的夯层中夹杂着植物的茎杆。这是因为在敦煌这一带的戈壁滩中全是流滩、石子,汉长城的建筑结构中并无砖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由砂石夹红柳或芦苇层叠夯筑的长城,可以说这是一段含着生命的长城。
虽然汉长城是由砂石夹红柳或芦苇层叠夯筑的长城,容易受气候的影响而受到损坏。但是,由于这一带气候较为干旱,迄今为止,这里有些汉长城的段落和烽燧遗址经历了千年还高高矗立着,芦苇和沙土夯筑的层次还清晰可见。
由于雨水的冲刷和风沙的剥夺,汉长城已没有了当年的雄伟,高度也只有几十公分。但就是这样由植物的茎杆混合着沙砾石建起的长城,两千多年以前却能抵御骑兵的侵袭。当站在这并不雄伟高大的古长城前,细细的聆听,仿佛听到金戈铁马战场的厮杀声。
风沙的侵袭毫无保留的吹走了历史的人文景观,当看到只剩下这一堆土的时候,谁都会倍感惆怅。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还是保存了下来。
昔日巍峨的城垣已变成了残垣断壁,露出了当年夯筑时用的黄胶泥和苇草的斑驳形态痕迹,这一层层叠夯的印迹,象瘫塌在地面的阶梯,不堪天殇。也象是一页页无字的天书,等待着后来者去研读。
伫立于汉长城旁的土坡上极目远望,婉蜒如游龙的汉长城自东向西逶迤而去,它融入山脉,融入天地,它是天空和大地交媾而分娩的一条巨龙。一座座的烽燧隐约可见,烽燧隐隐约约的轮廓随着长城一字排开,使人产生一种思古幽情。
在这曾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古战场,车马萧萧、驼铃叮咚的丝绸古道上。古往今来,有多少边关将士为镇守疆土而殒躯沙场,长城脚下又掩埋了多少无名将士的躯体,似乎这里吹过的风也都隐含着一派金戈铁马的气息。
望着用沙砾和芦苇混合而垒成的汉长城,我仿佛看到两千多年前汉军和匈奴在这里厮杀争夺的情景。而今这段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古老的汉长城那昔日的雄伟已荡然无存,早已成为残垣断壁,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如今的荒漠戈壁上,不再有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漠寂野景象。但远远望去,碧天黄沙中的汉长城犹见当年气势,它承载了多少荣光与骄傲,又背负着多少苦难与忧伤,它见证着历史,也记载着历史。
来自:寻梦游仙>《甘肃》
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1、长城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位置,一是在秦始皇时修筑的,由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二是在汉朝修筑的,由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长城,长度在1万公里以上。1.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是:第一,长城建于秦始皇,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二是始建于汉代,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长城,长达一万多公里。
2、三是在甘肃的长城,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并且不齐全,据历史记载保存得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因此人们一般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而明长城,是由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2.第三,甘肃省的长城。由于历史悠久,早期朝代的长城大多残缺不全。据史料记载,明代修建的长城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长城主要是指明长城,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
3、虎山位于辽宁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其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而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其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3.虎山,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以东15公里的鸭绿江畔,是国家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西南角。因建在嘉鱼山脚下而得名。
4.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结合大量的城市、壁垒、亭台楼阁、标志性建筑的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世纪晚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墙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建筑。
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有多远?
长城从明朝开始到结束的总长度是8851.8公里,所以秦汉及早期的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以上小编说明了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有多远。希望对朋友们有帮助。
铭记长安¦第一期《寻找汉长城的起点》
导语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刚建立,立足未稳之际匈奴便挑起冲突。“白登之围”后,西汉希望通过与匈奴和亲,赠送丝绸、粮食、酒等大批物资来维持短暂和平,可惜未能如愿。在匈奴的持续侵扰下,西汉王朝开始修缮秦长城。从长安到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烽火台传递军情。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还起着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魏梓人老师的这篇文章,从大量的田野调查出发,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认为汉令居塞起点应在兰州永登县,文中具体介绍了沿线的烽燧、堑壕等长城遗迹,并结合其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修筑方法等,来推定其修筑时代。全文资料详实,图文并茂,从中可以窥见汉代长城的昔日盛况。
寻找汉长城的起点
汉长城的起点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和秦塞相连,当在临洮县,有人说在甘肃兰州市河口镇,那么汉塞到底起点在哪里?笔者十年间多次走访兰州周边进行田野调查,2023年,结合史料,我沿着国道312再次寻访。
据文献记载,《汉书·张骞传》:“而汉始筑令居以西”,臣瓒注:“筑塞西至酒泉也。”又,《汉书·地理志》:“休屠。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又,“日勒。都尉治泽索谷”。故令居塞当首起于令居,经休屠城、泽索谷,西止于酒泉。令居县当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城,休屠城当在今武威市北之四坝乡三岔村附近。
泽索谷与令居塞
泽索谷在今山丹县与永昌县之间,是大黄山(焉支山)与龙首山东段之十五里达坂之间的断陷堑谷,为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南北宽仅3公里左右,最窄处的峡口,长数百米,宽十余米,两侧山崖壁立,中辟小径,乱石遍地,高低曲折,人马艰行,为历代东西交通之咽喉,也是历代塞防的重心。故汉代日勒县之泽索谷,西汉的第一段长城是兰州修到酒泉停止。
明、清两代,于泽索谷峡口西口外,筑石峡口堡,城周三里。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甘镇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甘州府志》,以及乾隆时人无名氏撰《秦边纪略》,均有记载。当时曾设有峡口堡营,先后置守备、千总、外委把总、都司等职,守兵最多时达3000人,堡内同时设有石峡口驿和石峡口递运所。峡口内最窄处,有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全陕前给事中陈棐”题款的摩崖石刻“锁控金川”四字,是明、清时期的驿路隘口和军事重镇。
根据上述古城遗址的方位,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发现的地面遗迹,汉令居塞的走向,当首起今兰州市黄河北岸,经今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武威市、永昌县、山丹县、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止于今酒泉市北大河东岸。按今行政区划,汉令居塞起点应在兰州永登县。
河西汉塞
《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条记有: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莽曰罕虏。可见涧水是庄浪河,汉代的“郑伯津”即位于今兰州市河口,是汉代陇西郡进入河西的重要驿道渡口之一,河西汉塞亦由此首起。
令居塞的首起地点是接秦塞吗?这个问题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见:“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秦长城其西段走向,当沿洮河南岸转东岸,再沿黄河南岸转东岸,向阴山延伸。但是在今兰州市境内,未发现筑塞垣。1938年,故顾颉刚先生在兰州考察时,指黄河南岸的明边墙为秦长城(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甘肃秦长城遗迹》)。可惜遗迹早已平毁无存,只有兰州有小段明长城遗迹,起点在城关区拱星墩七四三七工厂家属院边上,终点在拱星墩第一干休所锅炉房旁边,全长704.4米,兰州是否村有秦长城遗迹?不明,但是在临洮西三十里墩的杀王坡北坡有秦长城遗迹这是学界的共识,所以笔者认为汉塞和秦塞并不相连。
今兰州市河口的黄河北岸,经调查并无汉塞遗迹,河口的地形,其西地势较为开阔;其南北地势狭窄,是天然的防御地形,处于庄浪河东岸、呈南北走向的大红山,直逼黄河北岸,山势高峻陡峭。大红山东麓,与庄浪河平行,相距约3—9公里,又有一条小河,今名“咸水河”。下游两岸狭窄,汇入黄河处,山崖壁立,形势险要。故令居塞于此利用咸水河、大红山和黄河三者构成的险峻地形,作为天然屏障,未筑堑壕。但从塞防的意义而论,虽无人工遗迹,令居塞的首起地点,仍应以黄河北岸为是。由此往北约18公里,于今永登县树屏乡下沟滩村附近,笔者调查并无汉塞痕迹,而苦水红岘沟走入大路沟方向有烽燧出现。
前已述及,河西汉塞的修筑,与中原至西域驿道的开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驿道的安全而在驿道的东侧或北侧修筑塞防,塞防的建设保障了驿道的畅通。塞防与交通的相互依存,是河西汉塞的显著特点之一。汉代驿道沿今庄浪河,汉塞位于国道312的东侧一直向北延申。故令居塞大致与驿道平行延伸,一侧以庄浪河为天然屏障;另一侧傍驿道,沿河谷阶地或黄土山腰,蜿蜒曲折,走向呈北—西北—北走入乌鞘岭。
汉塞遗迹南起兰州西固大路沟附近,沿咸水河西岸阶地向北,到苦水乡红岘沟。再转向西北,进入红城镇东南的滚子沟,沿中石窑,跨曹家沟、路儿沟、塌墩子沟,顺着山梁至龙泉寺乡东南,西折入大坡沟,沿沟西行不久,又转北沿山梁跨过龙泉寺至中川公路3—4公里路标之间,向西北进入庄浪河川,经龙泉寺乡蒿滩村、大同乡青寺村、南坪村、孙家滩村、马家坪村、北同村、王家坪村、柳树乡荒滩村、石家湾村、暗门村、雷家坪村,转东北,沿红砂川沟行约3公里,又转西北,沿山梁跨教场砂沟、吉家岔,至永登县城北1公里的黄旭沟口。由此,汉塞傍庄浪河东岸的山根北上,经中堡镇五里墩村、侯家庄村、汪家湾村、中堡村、新乐村、屯沟湾村、陈家庄村、何家台村、石头山沟村,于富强堡北,跨过庄浪河,进入庄浪河西的马雅雪山余脉,北入天祝藏族自治县境。
永登县境的汉塞结构,以堑壕为主。如图有四类,分为:在河谷阶地和地势平缓地区,采用中间开沟,两侧堆垄;在山梁坡地,采用上坡掘壕,下坡堆垄,以构筑堑壕。由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驿道走向等原因,凡在山梁坡地构筑的堑壕,多沿山梁西坡或南坡延伸。堑壕现存遗迹,一般上宽约6——8米,底宽约1.5—-2.5米,深约0.5——2米。同时,在*部地区,还可利用山川、河流等天然屏障为塞防。如兰州市河口至永登县树屏乡下沟滩村段,利用咸水河和大红山为屏障。又如永登县城东南的雷家坪村至红砂川油咀山前段,利用红砂川砂沟为塞防,这两处均未开掘堑壕。
我们认为永登县境的堑壕应为汉代遗迹,主要依据是:
1、自永登县至酒泉市的堑壕,东西连为一线,与文献记载的令居塞走向完全吻合;而在永登县以西的堑壕遗迹沿线,遗留有不少汉代烽燧遗址和遗物。在河西各地的汉塞形制中,基本相同金山子汉塞。
2、永登县的堑壕遗迹上,发现有类似汉代烽燧平面布*的遗迹。如位于柳树乡荒滩村西北、明边墙东侧的堑壕遗迹,呈南北走向,在越过一台地时,有一条支壕,从主堑壕分出,由南端向东呈弧形绕至北端,与主堑壕连接,在两条堑壕间形成一半月形台地,现残存长约20米,北部被近期挖毁(地形已完全改变,主堑壕遗迹亦已消失)。堑壕底宽约3.5米,上宽约9米,两侧土垄基宽约6米,顶部因雨水冲刷已呈圆弧形,残高约0.5——0.6米。半月形台地上,原来应有烽燧(Y1),但现已完全坍塌,仅剩一土堆。此种在堑壕或塞垣上,向塞内或塞外绕出支壕或墙垣,将烽燧包于其中的布*,在河西各地的汉塞形制中,也基本相同。
但是,目前我们在酒泉以东地区见到的许多堑壕遗迹,均为经明代初年改造利用之后的汉塞遗迹。根据《明史》、《明会典》和各地地方志的记载,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进击河西,元将上都驴降。十一月,置甘肃卫。此后,明朝**开始在河西驻军、屯田。为此,一方面弃酒泉黑山以西于不顾,于嘉峪山上筑土城,置关守;另一方面利用汉令居塞遗迹,修复、改造,以建设塞防;同时分置卫、所,增筑营堡、墩台,以加强了望、巡哨。由此可知,目前沿堑壕所见的“壕墙”、墩台、营堡,大多为明代初年所筑。其中部分墩台,利用了汉代烽燧遗迹,增大加高;以后又陆续有所修补、扩建。
除此,在今永登县龙泉乡以北、富强堡以南的庄浪河东岸汉代堑壕西侧,在一些山梁平缓、开阔或穿过东西向沟壑的地段,还发现几段经过粗略夯砸的墙垣。其中如大同乡马家坪村、中堡镇汪家湾三道沟口等地,墙垣现基宽约1.4米,顶宽约0.8米,残高约0.5——2米。其筑法,如马家坪村,为两侧掘壕,中间堆土,内(西)壕现残宽约6米,深约0.5米,外(东)壕现残宽约2米,深约0.25米,中间的墙垣,经过粗略夯砸,结构松散,夯砸时,在两层黄土中间夹入一层草土,黄土夯层厚约10——14厘米,草土层厚约3——7厘米。而汪家湾三道沟口的土垣内、外两侧,则不见堑壕遗迹,也许因为堑壕正处于沟口,经长期洪水冲刷、淤积,早已无存。因此,我们推测这道夯筑土垣当为明代遗迹。
一些推论
永登县文物普查中,鉴定为汉代的18号烽燧遗址,其中心部位,与外部结构不同,内部夯土结构松散,部分夯层间夹有杨柳枝条;外部夯层坚硬,夯层厚约50—70厘米,未夹杨柳枝条,现经风化,内、外层明显剥离。对于这种内、外结构稍有不同的遗迹,我们绝不能贸然推断夯层结构松散的中心部位,一定为汉代建筑。在敦煌汉代遗迹中,夯筑的烽燧,两夯层间常竖插红柳尖桩,以加强相互间的连接作用。但这种方法,直至明、清,仍有沿用。然夯层间夹杨柳枝条或草土的作法,则从所未见。只有以土墼或碱土块等垒砌的烽燧,汉代方于各层间铺以红柳、芦苇层,以作为骨架。因此,永登县境内现存的明代墩台,有多少是在汉代烽燧遗址上重建而成,至少目前还不能确定;在现存地面遗迹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明确肯定为汉代烽燧的遗址。
关于大同乡马家坪敌台的断代问题。该墩台位于马家坪火车站北、马家坪村西北200米处,东距堑壕遗迹40米、明边墙25米,西距兰新铁路150米。墩台底基6.6×6.6米,残高1.4米,座落于夯土台基上,台基底宽14×14米,顶宽11×11米,高1.9米。墩台表面曾涂有抹白灰的泥皮,现墙皮脱落并盐碱化,坠落于墩台下的东南侧。墩台四周有围墙,台基距围墙基6.4米,围墙长宽29×29米,墙内残高1.6米,墙外残高0.5米,墙底宽2.8米,顶宽0.6米,经过粗略夯砸。形制类似的墩台(墩台四周掘壕),在大红山以北、咸水河堑壕西侧的山梁上,尚有3座。起初我们曾怀疑此类墩台为汉代烽燧遗址,但与汉代烽燧的形制和平面布*仔细比较,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兰州市以北、地方志中有明确记载的明代路墩中,不少即类似此种墩台。因此,马家坪类型的墩台,其年代应为明代。
明代中叶,随着蒙古亦不剌部的西迁,甘肃防务吃紧,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方始议修河西边墙。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后,巡抚赵载、杨博等,先后主持修筑河西各卫边墙。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甘肃镇所辖的河西边墙,始基本成型,并东、西连为一体,东自今兰州市河口的庄浪河口,西至今嘉峪关市明嘉峪关以南的北大河北岸,史称"冲边"。隆庆五年(1571年),巡抚廖逢节主持西自酒泉嘉峪关,东至山丹古城洼界碑的数段边墙重建工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率师于大、小松山(今甘肃古浪县与景泰县之间的鹿寿山、昌林山),击败鞑靼阿赤兔等部,修筑松山“新边”,东起今景泰县索桥,西至今古浪县土门镇,全长200公里。河西的明边墙,以夯土版筑墙垣为主(亦有以堑壕为塞者,如高台县盐池乡以北的壕沟),走向基本与汉塞平行。永登县境内,在龙泉寺乡大坡沟以南,明边墙与汉塞相距较远,约6——8公里;大坡沟以北,两者逐渐靠近,近者仅15——20米,远者亦不超过2公里。
后记:
感谢甘博的吴礽襄老師,这都是20年前的故事了,最早是他的初稿,我那时还是他的学生,记得晚上12点钟了,他口述我打字我们还在办公室里忙乎哦,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他是最早进行长城调查的人,到我这一代调查时,人家老師已经于十多年前去世了,所以写下一点笔记算是纪念吧。
作者:魏梓人
排版:梁丹
出品:CCHC遗产保护
注: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的,均为原作者魏老师拍摄。
本专栏旨在发现、保护、传播陕西文化遗产,欢迎投稿分享。收稿邮箱:1146160797@qq.com
往期推荐
文化遗产大讲坛|奇迹的长城
CCHC学术资讯|关于密檐式塔形式的讨论
乐读书院|第二期《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分享之传入
**长城有多长它的起始端和末端是那里?
起山海关,末端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北京的长城介绍?
长城全称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也是我国的AAAAA级景区,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长城的起点是那——终点是那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八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公里,在世上有“**长城”之誉。
**长城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怎样?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雄伟壮观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液罩,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长激渣城(英文名称:TheGreatWall)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纪,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不久,便下令开始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挑东达辽东的秦长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的伟大工程奇迹。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闹铅闹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可以说大郭中国历史都是在长城内外写就。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例的发生,也涌现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蒙,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豆古建筑的文化内函。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待修建长城并利葡长诫抗击匈奴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车代壁垒防御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广大人民谢印,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雁门关修筑斧牧洞以为纪念,至今词堂遗址尤存。
我国各朝代长城的总长以及起点和终点在那里?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七八世纪,许多诸侯国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最早建筑的是公元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千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入海,总长达500千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千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千米。这时的长城长度都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史称“先秦长城”。 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全,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在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基础上,还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 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全长近一万公里,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至今,散布在**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火台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千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延续200多年。明朝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千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现存长城主要为明长城。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修筑长城的工程量非常巨大,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余。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城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中国古人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上,充分考虑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其次,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的起点在哪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可是鸭绿江至山海关这一段的长城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目前东边的起点是山海关。
月下清凉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月下清凉 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长城的起点是山海关,
终点是嘉峪关。
1、长城的起点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长城就在这里入海。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焦山长城、三道关长城、九门长城等路段。
2、**长城的终点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西南角,它是以嘉峪山命名的,嘉峪山建在嘉峪山脚下,它是明长城的西部起点。
3、现在的长城因为不同于秦汉时期的长城,所以起终点也有争议,长城的西端始于临洮县,现在被认为是甘肃省岷县。
人们一直认为长城的最东端是河北省秦皇岛的山海关。而关内,关外,就是以山海关为界。